中國雄安官網的網友,大家好!歡迎收聽雄安之聲系列節目《我和雄安的故事》,今天我給大家講述《安新縣作協主席阿民:以文人的視角,記錄雄安變化》。
河北雄安新區人傑地靈,特別是白洋澱一帶,憑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給予了文人墨客無限的創作靈感。無論是開創了「荷花澱派」的作家孫犁,還是「白洋澱詩群」的知名詩人芒克、林莽等,都受到了白洋澱文化的影響。古往今來,白洋澱的風土人情陶冶了無數文人墨客,雄安新區安新縣作家協會主席阿民,就是其中之一。
阿民
(2017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區設立)我們這些人內心都受到很大的觸動,無論從歷史機遇也好,從個人發展也好,認為確實是千載難逢。我們的機會來了,我們好像要上一個更高的平臺,會有(更)好的作品,人們都充滿著期待和希望。
當時,阿民寫了一首名為《骨朵》的詩,就是「花骨朵」的意思。他告訴記者,雖然詩裡並沒有出現「雄安」的字樣,但「骨朵」寓意著等待和綻放,這是河北雄安新區剛剛設立時,自己的心情。他為我們讀了其中一段。
阿民
春天的嫩綠中閃出一點暖色,
一朵嬌豔的小花吸引了我。
我很想一直守在它身旁,
可又不能停下生活,
我很想它快快長大,
可又擔心拔苗助長,
我好想把它移植到花盆裡,
可又怕傷到它的根須
……
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土的人,對突如其來的這種大的發展變化,我們也有隱隱的一些憂慮,我們要面對新來的人,新發生的事兒,還有馬上可能要面臨的搬遷。我在這個地方已經生活了40多年,我對這個地方非常地熱愛。
河北雄安新區設立後,阿民對於未來雄安文學的發展,萌生了很多想法。從開辦《雄安文學》期刊、組織「全國知名作家看雄安」活動、「雄安作家看雄安」採風活動……三縣的文人匯聚一堂,記錄著歷史進程中家鄉的點滴變化。
阿民
《雄安文學》作為展示我們三縣作家、詩人(作品)的一個文學平臺,我們是半年出一期,現在出了六期了,已經發展到全國各地都有來稿,甚至有海外華人來稿。2017年的11月,我們開始組織「雄安作家看雄安」(採風活動)。我們走的第一站是孫犁先生原來教學的同口鎮,它的古文化非常深厚,民風民俗、白洋澱特色非常濃鬱,各個方面的風俗都非常有特點。到去年年底,已經走過了12站,現在(產生的)優質作品有三四百篇。我們用文人的視角,從文學的角度,用我們自己的寫法,來記述雄安的變化,我認為我們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從同口鎮到「澱中翡翠」王家寨,從大王鎮到「楊繼盛故裡」北河照……「雄安作家看雄安」用兩年的時間,走過了12個地方,雄安三縣的文人們,在其中感受故鄉的魅力,尋找創作靈感。正如阿民所說,「每個地方都有厚重的歷史,我們只是掀開了它的封面。」
阿民
一個是「雄安作家看雄安」繼續(做下去),(另)一個是「白洋澱詩歌獎」,爭取把它的範圍再擴大一點。我們有一個雄安白洋澱本土作家群叢書,現在有12名作者的12部已經完成的書稿等待出版。這個東西可以作為雄安新區的一個禮品,它作為一個本土的、文化的、文學的(產品),涉及到詩歌、散文、小說,是非常厚重的一個禮物。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河北雄安新區設立三周年,各方面變化都非常大,阿民認為,雄安三縣百姓觀念的變化尤其大。
阿民
從環境方面、交通方面還有民風民俗方面,都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這些(改變)原來都是不敢想像的,但是人們接受了,結果是人們看到天藍了、空氣好了、霧霾少了。
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阿民和雄安新區的作家詩人們一同展望著、憧憬著。
阿民
盡我們所能,記錄我們生活變化、心路變化的同時,記錄雄安的變化。作為文學愛好者,我們能身在其中,又是本土本地人,我們義不容辭應該記述這個變化,記述老百姓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他們的喜怒哀樂。
更多雄安新聞值得關注
點擊圖片查看↓↓
我和雄安的故事④丨柴靜:來雄安二次創業,是我最正確的抉擇
來源:中國雄安官網
音視頻:視聽中心
配音:焦亞肖
記者:石萍婷、黃海
圖片設計:王佳
編輯:孫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