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妄想有實在的我和愛我的人,而不知有生滅而生憎愛,沉迷五欲

2020-12-14 樂豐老師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圓覺經》之六、清淨慧菩薩,本講是述說清淨慧菩薩與佛陀的一問一答,說明圓覺自性平等無差,因人修證覺悟的境界不同,所以存在不同的覺性差別。

接上文;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離座而起,用最尊貴的禮儀,以頂禮禮敬佛足,然後起立右轉,繞佛三圈,又長跪在佛前雙手合掌,對佛稟告道:「大悲世尊,為我們廣泛論說不可思議事,本來一向是不得見、不得聞的。我等今天承蒙佛諄諄誘導,身心泰然,得受大益。願您為來參加法會的一切法眾,重新宣說佛的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有什麼差別?使末世眾生聽聞此聖教而隨順開悟,循序漸次進入清淨圓覺境界。」清淨慧菩薩說完後,再次五體投地向佛祖致禮,循環往復,這樣連續請求三次。

清淨慧菩薩

那時,世尊對清淨慧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為末世眾生,問如來漸修次第以及所證所得的差別。現在你就仔細地聽,我為你解說。」當時,清淨慧菩薩以能接受佛的教導而心生歡喜,和其他參加法會的大眾安靜地聽佛說法。「善男子,圓滿覺悟的自性,不是前面所說的五種性,因隨緣而起,所以說是『性有』;又隨緣而起不是實有,所以無處取、無所證。在真如實相中,實則沒有菩薩和眾生可言。這是為什麼呢?菩薩和眾生都是幻化的,因為幻化的都將消亡,也就沒有可用以取證的。比如眼晴不能看到自己本身,自性本來平等,不是強制使他們平等的。迷惑顛倒的眾生不能除滅一切幻化,對於一切幻化或除滅,或未能除滅,除滅的功力不等,則便顯有差別。如果隨順寂滅圓覺,平等無待,也就沒有寂滅以及證悟寂滅的人。

菩薩和眾生都是幻化的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久遠的過去以來,便妄想有實在的自我和愛我的人,而不知道因為有念念生滅,所以才生起憎愛,沉迷於五欲中。如果能夠遇到好的教友,教導他開悟清淨圓覺本性,明了諸法起滅,則會知道此生空自擔負憂悲苦痛的勞慮。如果有人永遠斷除勞慮,就能得知法界清淨,如果執著於清淨見解又會成為自己的障礙,不能自在證入圓覺境界。這就稱為『凡夫隨順覺性。一切菩薩知道執著清淨見解是一種障礙,雖然心中斷除了這種障礙,但仍執著於想斷除這種障礙的名相,這種『覺礙』還是一種障礙,而不得自在。這就叫做『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如有觀照和覺知都稱為障礙,所以菩薩常洞察萬物而不執著於心,所照之礙與能照之覺同時寂滅。比如有人砍斷自己的頭,頭已經斷了,也就沒有砍斷頭的人了。以斷滅障礙的心去斷滅所有障礙,障礙已經斷滅,那麼也就沒有斷滅障礙的心了。佛的經教如同指示月亮的手指,如果看見了月亮,就知道指示月亮的手指畢竟不是月亮。一切如來用種種言說來開示菩薩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就叫做『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菩薩常洞察萬物而不執著於心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是究竟覺,正念和妄念都是解脫,佛法精進和佛法退失都是涅槃,智慧和愚痴都是般若,菩薩和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覺悟,無明和真如並非不同的境界,戒、定、慧以及淫、怒、痴都是清淨的行為,眾生和一切有情的住處是同樣的法性,地獄和天宮都是淨土,有佛性的眾生和無佛性的一闡提都能成就佛道,一切煩惱都是解脫。用法界平等智慧觀照各種事相都如同虛空,這就叫做『如來隨順覺性』。

一切煩惱都是解脫

「善男子,菩薩及末世眾生在任何時候不要生起妄念,也不要刻意息滅妄心,聽任耽住妄境不特意去計度分別,雖無計度分別之心,但也不辨別是否真實。那些眾生聽聞了這個法門,能夠確信和了解並能領受修持,而不產生驚畏心理,這就叫做『隨順覺性』。你們應當知道,以上所說的眾生已曾供養了像百千萬億恆河沙那樣多的佛及大菩薩,積了很多功德,佛說這樣的人就叫做『成就一切種智』。」

這一講到此,謝謝大家的閱讀、評論和轉發。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指為何?如何斷滅
    菩薩有我相,煩惱因而生起,亦因此增長,因為有「我」而生起無量煩惱。云何:「我」度煩惱?煩惱反會增加,為什麼呢?若見有眾生滅度,見有滅便有生,不見有滅,無滅則無生,那時才可稱為實實在在度眾生,而不見有眾生滅度。有些人埋怨煩惱破不盡,皆因見有煩惱可滅,見有滅則見有生,不久,煩惱又生起來,因為有能滅的我相在。
  • 《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我們一天打多少個妄想?日間為想,晚上發夢,也是妄想,是為眾生相。眾生相的範圍很廣,好吃懶做,是眾生相,惡事向他人,好事歸自己,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都是眾生相。菩薩度眾生,自己不能有眾生相,自己有一個眾生相,則度不了眾生。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所以,最後的結論,世尊告訴阿難尊者,以意識妄想心來聽法,我所說的法,就成為你所緣的塵境,成為所分別的對象,於是就迷失了法性;你把自己的法性迷失了,就和把指頭當做月亮,和不知道光明與黑暗的人是一樣的,所以說「汝亦如是」。
  • 眾生覺心本清淨,為何會汙染?佛說:只因眾生妄認了「四顛倒」
    認為『四顛倒』是實在自我的本體,由此便生出憎恨、貪愛、於虛妄的我執之上更加有虛妄的憎愛。這兩種虛妄相依,便產生了虛妄的業道。因為有虛妄的業道,就會虛妄地認為有六道的生死流轉。厭惡流轉的人,就會虛妄地認為有涅槃境界。因此不能證入清淨本覺,這並不是覺性違拒能證入的人。能證入的人也不是覺性使他證入的。所以起心動念以及止息心念都歸於迷悶。
  • 五欲中最妙的
    如果有人的習性對香氣有所染著,嗅聞到香氣後感到極度歡喜,而不覺得厭倦、不曾滿足,認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會將五欲當中的香氣當成是最妙的。又,如果有人的習性對味道有所染著,舌頭嘗到味道後感到極度歡喜,而不覺得厭倦、不知滿足,認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會將五欲當中的味道當成是最妙的。
  •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爾時」,世尊為了重新明了這個意思,而說偈曰:【若人有能解釋斯。諸佛大寂勝三昧。】這裡邊特別強調「諸佛大寂」,「寂」是寂滅之義,寂靜之義。何為大寂呢?五欲六塵全部寂滅,此世界之一切全部寂滅。五欲六塵之寂滅,此世界全部之寂滅,這是講的內涵。
  • 故說非,明其本來無生.既無所謂生,則亦無所謂滅.則諸法本不生不滅.而凡夫不知,迷為實有生滅,隨之妄念紛起,是故世尊說為可憐憫者
    既無所謂生,則亦無所謂滅。則諸法本不生不滅。而凡夫不知,迷為實有生滅,隨之妄念紛起,是故世尊說為可憐憫者。】  世尊為什麼說六道眾生可憐憫?就憑這個而說的。實實在在我們這個世間,任何一物點點滴滴有沒有生滅?沒有。哪一天你要是看到這一切法不生不滅了,那恭喜你,你已經證到大菩薩的果位。什麼菩薩?無生忍位的菩薩。什麼叫無生忍?已經見到所有一切法不生不滅。
  • 和眾生平等比較孔子的「愛有差等」之人以群分
    他針對儒家「愛有等差」的說法,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帛書老子》第19章「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黃老之學提倡的智者察同,是「玄同」而不以得失分親疏。《大般涅盤經》:「以佛性等故,視眾生無有差別」。如南方寶生如來的平等性智,這就是常說的佛說:「眾生平等」。佛法中所謂的眾生平等,是指眾生法性平等,對眾生的慈悲喜舍心平等,在因果規律面前,眾生平等。
  • 我還在妄想,妄想有一天你愛她愛累了你會回來找我愛我
    我還在妄想,妄想有一天你愛她愛累了你會回來找我愛我。1:其實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什麼是「假如」,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重新設計;你離他很近,但你卻愛而不得,願意把他拱手讓人,只為了讓他幸福;幸福,是用來感覺的,而不是用來比較的。
  •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4、一切苦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迴之苦,自然消滅離苦,即得解脫。5、若自心清淨,則一切佛土皆悉清淨。6、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7、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人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怨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
  •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即無種,無性亦無生
    佛法是指月之手,渡河竹筏,人們通過手指看到月亮,就不需要再去盯著手指,渡河之人已經到達彼岸,就不需要身上再背上竹筏。 有情眾生,是心識無明所生諸幻,幻心引業,業轉幻心,妄業聚合而成眾生,故而,眾生身心皆幻,幻性不可得即空,空性無掛染即明,明性滅諸幻即覺,故而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諸心無得,當下清淨是名如來,離幻即覺,身心無掛是名圓覺。
  • 《我的俠客》生滅一指獲取攻略
    我的俠客生滅一指怎麼獲得?生滅一指是遊戲中的一門內功武學,屬性與技能都是非常好的,很多玩家想知道獲取方法。那麼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帶來《我的俠客》生滅一指獲取攻略,一起來看看吧。  《我的俠客》生滅一指獲取攻略 獲取方法: 挖寶,張少爺,演化。
  • 不生不滅即畢竟空
    數人說生死皆是不相應行秖應法念處攝。云何通三念處。答。大經雲。此五陰滅彼五陰續生。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故知生死之法不離五陰。得作此說(云云)。若通別因緣諸色。非垢非淨能雙照垢淨。名身念處。觀諸因緣通別諸受。非苦非樂雙照苦樂。名受念處。觀諸因緣通別心識。非常非無常雙照常無常。是心念處。觀諸因緣通別想行。非我非無我雙照我無我。是法念處。此四能破十二因緣中八種顛倒。
  • 阿彌陀佛:聞我佛號,罪垢滅除,皆生淨土……
    若得真正的學佛人當面對你說一句「阿彌陀佛」,是能夠讓你那顆浮躁的心快速平靜下來的。那麼,你將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大福報!為什麼一句「阿彌陀佛」有如此不可思議的願力呢?這要從阿彌陀佛開創極樂淨土說起。據《無量壽經》記載:如是聞,久遠無量劫前有佛出世,佛號世自在王如來。
  • 佛陀入滅前所說的「寂滅為樂」,是讓眾生惜時如金,刻苦用功嗎?
    佛陀入滅前,為弟子做最後一次開示,《大般涅槃經》中有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隨後佛陀又告誡弟子:「我今雖是金剛之體,亦復不免無常所遷。」很多人讀佛經至此,會發出感慨,覺得佛陀涅槃前所說的「寂滅為樂」,是說明世事無常,勸誡眾生惜時,在修行上刻苦用功,爭取早日成就佛果。但是,對於何為「寂滅為樂」,小編卻有不同的看法。
  • 「業障」深重的人,身上有這5大表現,你有嗎?
    有句話叫「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世上萬般,沒有幸運、也沒有倒黴,都是因果。人在做、天在看,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世上最厲害的算命是因果,最神奇的消災是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惡業消除,福氣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