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這樣一種潛意識,如果要以430的配速跑半馬,尋求突破,其一,要進行速度訓練,必須要快於430的目標配速跑間歇衝刺,平常都是五分、六分,到了比賽想加速到430,註定難受;其二,多進行兩次LSD,一般都會高於半馬的距離,22~35公裡之間,不斷提升有氧耐力,總而言之,只有不斷提升自我的速度基礎與有氧耐力,我們俗稱速耐,才會跑得快而持久,否則後勁不足,掉速嚴重,前半程一條龍,後半程一條蟲,這種跑法累,也難以出成績,只有不斷牢固體能,以勻速或節奏,才能保證成績穩定輸出!
對於跑全馬的朋友,他們經常問我,如果跑全馬的話,速度訓練還能正常進行,一般以短距離為主,總距離控制在5~10公裡左右,原則,以短促長,即距離變短,組數增加;比如,20x200米,15x400米,10x800米之類;距離變長,組數減少,比如,10x1000米,5x2000米之類,按最大心率的80%~90%進行,不要打雞血一樣,劇烈衝刺,細水長流,用70%的能量跑十組,而不是以100%的能量衝一組,控制速度,合理分配體能,就拿我們來說,10x1000米間歇,前面五組按個人十公裡配速跑,後五公裡按個人五公裡配速衝刺,慢慢釋放自己的體能,衝得過猛,後面的訓練難以支撐,也容易誤傷自己,得不償失。間歇不是有多快衝多快,多熱身,跑開之後,按心率區間進行,我們一般:熱身慢跑3公裡+間歇科目+有氧放鬆3公裡,對於尋求突破的業餘愛好者,一周一次速度訓練就夠了!平常都是有氧,騰出足夠的精力來跑間歇,控制量,穩住速,跑後無明顯酸痛、灼熱、乏力之感,就行!
對於長距離到底如何拉?如果跑全馬,是不是一定要拉40+,體驗一下最後十公裡憑意志力跑的感覺?個人覺得,沒必要,因為日常拉練超過3個小時,甚至2個時候,不利於身體的恢復,對於業餘愛好者而言,長距離一個月拉2~3次就夠了!單次距離控制在25~35公裡,不要超過35公裡,隨著能力提升,不斷精進,提升目標配速,能力不一樣,對於長距離的強度也不一樣:
1、菜鳥跑者,正在適應與突破期,不建議上來就拉長距離,身體扛不住,可以嘗試慢跑+健步走的形式,慢慢突破半馬,或者全馬。
2、業餘愛好者,長距離慢跑,放慢速度,把距離延長,慢慢增強心肺功能,強度相對偏低。
3、精英跑者,長距離節奏跑,按自己的節奏跑長距離,一般30公裡左右,不斷提升有氧耐力,強度適中。
4、專業跑者,長距離競速跑,一般以比賽的配速拉長距離,簡稱抗乳酸閾值跑,不斷提升個人乳酸閾值,以及攝氧能力,強度偏高。
比賽的前一周,即距離比賽的第七天之前,可以嘗試來一次長距離慢跑,形成肌肉記憶,漸漸適應比賽的強度,距離比賽的一周之內,適當運動,合理休息,維持狀態即可,我們一般在比賽的前兩天休息,養精蓄銳,多吃碳水化合物,補充糖原,以最佳狀態迎接比賽。還有一種人,他們平常喜歡半馬打底,很少拉30+,在他們的心目中,半馬就是長距離了!可是過極點,30公裡以後,那種吃力感卻一片空白,即便到了比賽,依然夠嗆,平常跑有氧12~16公裡就夠了!保存體能,一個月適當地拉兩次30+,對於健康完賽,很有幫助,如果佛系養生,就算了吧!對於參賽型選手,比賽面對的是42.195公裡,平常都是10公裡,撐死就半馬,一旦到了爬坡上坎,面對極點的時候,內心多少有點慌,適當地拉拉長距離,如同打一強心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