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跑全馬長距離要不要拉40+?

2020-09-11 跑者劉楚楚

我們都有這樣一種潛意識,如果要以430的配速跑半馬,尋求突破,其一,要進行速度訓練,必須要快於430的目標配速跑間歇衝刺,平常都是五分、六分,到了比賽想加速到430,註定難受;其二,多進行兩次LSD,一般都會高於半馬的距離,22~35公裡之間,不斷提升有氧耐力,總而言之,只有不斷提升自我的速度基礎與有氧耐力,我們俗稱速耐,才會跑得快而持久,否則後勁不足,掉速嚴重,前半程一條龍,後半程一條蟲,這種跑法累,也難以出成績,只有不斷牢固體能,以勻速或節奏,才能保證成績穩定輸出!

對於跑全馬的朋友,他們經常問我,如果跑全馬的話,速度訓練還能正常進行,一般以短距離為主,總距離控制在5~10公裡左右,原則,以短促長,即距離變短,組數增加;比如,20x200米,15x400米,10x800米之類;距離變長,組數減少,比如,10x1000米,5x2000米之類,按最大心率的80%~90%進行,不要打雞血一樣,劇烈衝刺,細水長流,用70%的能量跑十組,而不是以100%的能量衝一組,控制速度,合理分配體能,就拿我們來說,10x1000米間歇,前面五組按個人十公裡配速跑,後五公裡按個人五公裡配速衝刺,慢慢釋放自己的體能,衝得過猛,後面的訓練難以支撐,也容易誤傷自己,得不償失。間歇不是有多快衝多快,多熱身,跑開之後,按心率區間進行,我們一般:熱身慢跑3公裡+間歇科目+有氧放鬆3公裡,對於尋求突破的業餘愛好者,一周一次速度訓練就夠了!平常都是有氧,騰出足夠的精力來跑間歇,控制量,穩住速,跑後無明顯酸痛、灼熱、乏力之感,就行!

對於長距離到底如何拉?如果跑全馬,是不是一定要拉40+,體驗一下最後十公裡憑意志力跑的感覺?個人覺得,沒必要,因為日常拉練超過3個小時,甚至2個時候,不利於身體的恢復,對於業餘愛好者而言,長距離一個月拉2~3次就夠了!單次距離控制在25~35公裡,不要超過35公裡,隨著能力提升,不斷精進,提升目標配速,能力不一樣,對於長距離的強度也不一樣:

1、菜鳥跑者,正在適應與突破期,不建議上來就拉長距離,身體扛不住,可以嘗試慢跑+健步走的形式,慢慢突破半馬,或者全馬。

2、業餘愛好者,長距離慢跑,放慢速度,把距離延長,慢慢增強心肺功能,強度相對偏低。

3、精英跑者,長距離節奏跑,按自己的節奏跑長距離,一般30公裡左右,不斷提升有氧耐力,強度適中。

4、專業跑者,長距離競速跑,一般以比賽的配速拉長距離,簡稱抗乳酸閾值跑,不斷提升個人乳酸閾值,以及攝氧能力,強度偏高。

比賽的前一周,即距離比賽的第七天之前,可以嘗試來一次長距離慢跑,形成肌肉記憶,漸漸適應比賽的強度,距離比賽的一周之內,適當運動,合理休息,維持狀態即可,我們一般在比賽的前兩天休息,養精蓄銳,多吃碳水化合物,補充糖原,以最佳狀態迎接比賽。還有一種人,他們平常喜歡半馬打底,很少拉30+,在他們的心目中,半馬就是長距離了!可是過極點,30公裡以後,那種吃力感卻一片空白,即便到了比賽,依然夠嗆,平常跑有氧12~16公裡就夠了!保存體能,一個月適當地拉兩次30+,對於健康完賽,很有幫助,如果佛系養生,就算了吧!對於參賽型選手,比賽面對的是42.195公裡,平常都是10公裡,撐死就半馬,一旦到了爬坡上坎,面對極點的時候,內心多少有點慌,適當地拉拉長距離,如同打一強心劑。

相關焦點

  • 跑步:跑全馬長距離要不要拉40+?
    我們都有這樣一種潛意識,如果要以430的配速跑半馬,尋求突破,其一,要進行速度訓練,必須要快於430的目標配速跑間歇衝刺,平常都是五分、六分,到了比賽想加速到430,註定難受;其二,多進行兩次LSD,一般都會高於半馬的距離,22~35公裡之間,不斷提升有氧耐力,總而言之,只有不斷提升自我的速度基礎與有氧耐力
  • 長距離到底如何拉?
    經常有人問,長距離多少合適,到底怎麼拉?個人覺得,針對不同階段的跑者,有不同的要求,有的通過長距離提升心肺功能,讓自己具備完賽的實力,有的則通過提升乳酸閥值,使成績更上一層樓 ,所以長距離的正確打開方式如下: 1、菜鳥:不建議經常拉,首先從短距離,小塊肌肉,慢慢積累,跑步的距離必須循序漸進,從5公裡、10公裡、半馬、全馬……點滴突破,先要讓自己具備完賽的實力,上來就進行長距離拉練,對身體是一種傷害,只能穩紮穩打,讓自己慢慢適應訓練的節奏和強度
  • 備戰大鐵,跑步訓練應該跑全馬的距離嗎?
    他認為在比賽前的數月中,每4周做3次長距離跑的訓練(18-20英裡,約29-30公裡)是鐵三比賽取得好成績的基礎之一,只有通過平時的訓練累積才能讓你在大鐵賽程中的馬拉松長跑堅持到最後。為此,布洛教練特別提出了三點需要運動員注意:1.這類長距離跑訓練中應當包括幾段接近或超過比賽配速的強度練習,特別是賽前階段。一直用緩慢不變的配速拉磨跑幾個小時,對提升比賽表現作用不大。
  • 跑過10K與半馬的距離!
    1,10K與半馬的距離    你要問我10K與半馬的距離,其實只是隔了一個晚上。    10k賽前五公裡沒什麼感覺,就是跟著大家一路跑,後五公裡就是跟自己跑了,咬牙跟著50分鐘兔子跑完全程,中間最痛苦的就是爬坡,真得咬牙才能爬上去。    10k的獎牌是這個樣子的:
  • 半馬、全馬怎麼訓練,最全跑步計劃看這裡!
    對於已經有一些跑步經驗的人來說,在合適的時候去參加一場馬拉松,是件極有意義,並順理成章的事情。你可以現在開始為給自己計劃參加一場比賽,有一個目標和規劃會讓你更有動力堅持鍛鍊,也更容易得到意外收穫。如果你是剛開始跑步沒有多久,可以先嘗試著跑次半馬。
  • 長距離跑步補水要有原則,訓練不要忽視細節
    在長距離跑步中,補水的目的是預防口渴的出現,預防水和電解質平衡的紊亂,防止發生脫水的情況。通過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可以迅速恢復和維持體液平衡。同時,提供部分外源性能源,可以促進運動能力恢復。飲水補給,是長距離跑步中容易忽視的環節,有的跑者在訓練前沒有補水的習慣,一般都是等到口渴才喝水。其實,當口渴時,機體已經脫水達到2%~3%,運動能力無形之中出現了下降。補水原則1.補充的液體利用率越高越好,而液體利用率取決於胃的排空和小腸的吸收。
  • 周末進行半馬訓練,長距離跑如何練更有效?
    對於熱愛跑步的跑者,周末是難得盡情奔跑的一天。在這一天裡,許多跑者會進行長距離拉練。這裡的長距離不僅是10公裡,有許多跑者都是半馬的跑量了。但對於不同的跑者,長距離是不同的。堅持一定頻率的長距離拉練,可以很好地塑造心肌。2.有效燃燒脂肪,挺高脂肪利用率。慢跑是最好的減肥之一,可以有效燃燒脂肪。但究竟應該怎麼做,慢到什麼程度?比較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跑者自己感覺慢到跑步時比較輕鬆舒適。這時的脂肪供能比例高,因此可以有效促進脂肪燃燒。
  • 半馬和全馬的差距有多大,跑步訓練可以彌補這種差距麼?
    半程馬拉松和全程馬拉松的差距非常大,試想當你用洪荒之力跑完了半馬21公裡之後,馬上又把另一個21公裡放到你面前,那將是一個多麼巨大的壓力,跑過半馬的朋友大多有這種體會,所謂 「半馬不是馬」所言非虛,半程馬拉松和全程馬拉松差距是巨大的。
  • 十公裡、半馬、全馬訓練計劃——跑步入門
    十公裡、半馬、全馬訓練計劃,是我這個小白成長的三個重要階段,希望這些經驗可以帶給跑友們一些幫助,讓跑步變得更簡單。
  • 跑完北馬說北馬(1)|堅持跑步,快樂完賽!--半馬與全馬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而跑過今年的揚馬半馬後,溼熱天氣下跑步的不適應,讓我一度產生了以後跑步最多跑10公裡的打算。 但事情往往不按自己計劃預定的方向發展,加之我又屬於愛集體活動、大腦比較發熱的分子,於是抱著做分母的心態報名了北馬,結果未料到憑運氣真中簽了,然後開始了心理煎熬和跑前臨時抱佛腳的準備(此部分北馬準備小文有詳述,此略)     賽前沒有經過大咖們所說的必須拉一次LSD,因此輕鬆地定下來自己跑到科大北門就是自己的勝利目標。
  • 「半馬」比「全馬」更危險?——危險的不是距離,竟然是它?
    「半馬」比「全馬」更危險?文:踏  浪 到底半馬危險?還是全馬危險?當有些跑友問我的時候,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半馬危險!為何?縱觀馬拉松賽場上出現意外的選手,半馬事故比例遠遠高於全馬,因此半馬危險係數要高於全馬!
  • 規劃每周的訓練距離,跑者可遵循5個原則
    如果跑者備戰跑步比賽,那麼必須經過刻苦的訓練才能實現預期目標。這就涉及到每周的訓練量。那麼,跑者在規劃自己的訓練時,可以遵循以下5個原則。01 比賽距離越長,訓練距離越長這是很明顯的道理。這就需要跑者根據比賽距離來確定每周的訓練量。不過,不管距離長短,每周的訓練內容至少包含三部分,一次長跑,一次速度訓練,一天恢復日。02 訓練距離隨目標提升而延長跑者如果想取得更好的成績,就必須加大訓練量。通過高強度訓練,可以讓身體變得更強壯,肌肉效率更高,為取得更好的成績奠定基礎。
  • 視障者3小時40分跑全馬 握著小圈讓運動常態化
    來源:廣州日報帶著盲人跑馬120個健全人帶20個視障者跑步視障者全馬最佳成績3小時40分志願者曉燕(左)和視障跑者楊俊一起進行日常跑步訓練。志願者曉燕和視障跑者楊俊跑步時都會握著「陪跑圈」。跑者們都來自廣州市無障礙健康運動協會,協會的副會長楊俊是一名只能略微感到光亮的視障跑者,他告訴記者:「我們這個協會現在有120個健全人志願者,20名視障者,大家都通過運動得到了健康,也認識了更多的朋友。」在協會志願者的幫助下,視障者不但走出家門,還有人參加了馬拉松比賽,並獲得全馬3小時40分的好成績。楊俊今年29歲,穿著運動服的他顯得身材魁梧。
  • 在跑步訓練中,長距離跑或間歇跑哪個更適合你?
    跑步一段時間後,當我們想要繼續提升自己的跑步水平時,往往會聽到兩個新的名詞——「長距離」以及「間歇跑」。今天就分別來說說長距離跑和間歇跑是什麼?長距離跑在跑步訓練中,長距離跑通常指的是超過26公裡的訓練。
  • 跑步大品類詳談:5公裡,10公裡,半馬,全馬,50公裡,百公裡,168及更長距離到底有啥區別?
    有長期跑步習慣,足以讓你不斷加深自己的這種認知。下面我們說說5公裡,10公裡,半馬,全馬,50公裡,百公裡,百英裡,及更長距離到底有啥區別?能完成這些賽事到底要經歷那些困難和磨礪,其中蘊含了哪些值得你驕傲的部分。當然,在討論這件事兒之前,我們要設一個前提,就是剔除個案。從正態分布中的中段來討論,更有普遍性。
  • 從零開始, 我們距離半馬有多遠!
    一雙好看的適合長距離的訓練跑鞋一件好看的速幹T恤一條好看的緊身褲一條好看的寬鬆的跑步短褲一個好看的腰包一個好的運動Bra(女生)以上裝備足以應付距離不長的春夏秋日常跑步訓練了,搞一套還算像樣的穿起來好看的裝備很有必要,先感覺自己美美噠。
  • 急死我了,要跑半馬的你們快點訓練起來好嗎?
    網上有多訓練計劃可以選擇,大多大同小異,基本上都是通過堆跑量和周末拉個長距離來逐步提高自己的肌肉耐力。 不過,一個好的半馬備賽計劃裡面還應該有足夠的交叉訓練和力量訓練,這些與跑步訓練和休息相結合,張弛有度,能讓身體能很好地吸收和適應跑量疊加過程。
  • 10公裡跑多快,決定你的全馬成績!(詳細數據對比)
    也就是說,當個人的耐力水平已經達到一個當前極值時,提高速度是下一步必須要做的。既然10公裡成績對全馬成績影響很大,那麼業餘跑者如何提高10公裡成績?輕鬆跑,放鬆跑和大部分的長距離跑都應該採用MAF180,即跑步的時候心率不超過180減去年齡這個數值,如果有運動習慣且沒有傷病,那麼心率數值可以增加5。用心率表監測心率最嚴謹科學,如果沒有的話,把強度控制在邊跑邊能連貫說話的範圍。如果你是初跑者,即使每次跑步都是低心率慢跑,你會發現你總在進步狀態,直到出現平臺期。
  • 連續五天跑半馬對身體好嗎?
    昨天,一個跑友問我,他已經連續五天拉了半馬,如果身體合適,明天繼續,即便專業跑者,絕不會次次長距離打底,基本上以短促長,快慢結合,體能充足天天長距離黑練,雖然速度不快,但早已與強身健體背道而馳,如果想健身,一周跑3~4次,每次5~12公裡,出身汗,意思意思得了;如果想提升成績,也要跑休結合,注重有氧,適當速度,兼顧力量,讓力量、速度、耐力均衡發展,以此循序漸進,日積月累,如果你長距離拉了,速度練了,力量訓練也到位,為什麼成績還是沒有起色?按照我之前教練話說,跑步除了勤練,也要看天賦。在我的心目中,業餘愛好者,儘量選擇無傷跑。
  • 廣馬明天開跑!@2萬跑友:跑步時體感偏熱,要注意補水
    屆時將有2萬名跑者參與與往年不同今年廣州馬拉松僅設全馬項目比賽將於天河體育中心出發終點設在花城廣場廣州市氣象臺表示廣馬期間氣象條件總體開跑前,有什麼要準備的?以下小貼士,請收好。安全跑馬,量力而行馬拉松比賽全程的距離是42.195公裡,作為一項長跑運動,量力而行是安全跑馬的第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