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其後,隨著人民解放軍的節節勝利,國民黨集團在大陸的統治土崩瓦解。
7月22日,蔣介石乘船來到廈門。第二天,蔣介石召見時任金門縣廈門防衛部主任湯恩伯、福建省主席朱一民,並主持軍事會議,決定守住福州,鞏固臺灣,支持到明年春天。
但在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的凌厲攻勢下,福州守軍朱紹良部6萬餘人很快潰不成軍。8月17日,人民解放軍佔領福州,9月16日攻佔福建沿海的最大島嶼平潭島,10月中旬奪取了漳廈地區。
人民解放軍奪取廈門後,對金門島則形成了包圍之勢。
要徹底殲滅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殘餘勢力,特別是攻佔蔣介石集團所依託的最後據點臺灣,必須首先掃清臺灣的外圍屏障。位於廈門島以東10公裡的金門島首當其衝。
金門島分為大金門和小金門。大金門系主島,約124平方公裡,小金門約15平方公裡,周圍還有幾個小島。對於蔣介石集團來說,如果金門失守,馬祖亦難保,而臺灣的堤防亦將無以維繫。
國民黨軍控制了金門,就封鎖了福建、廈門的出海口,也等於為臺灣島設置了一大屏障;人民解放軍若要奪取臺灣,自然無法繞過金門、馬祖,必得首先拿下這兩個島嶼。
所以,當人民解放軍劍指金門時,蔣介石驚恐至極,立即電告金門島守軍總指揮官湯恩伯:
「金門不能再失,必須就地督戰,負責盡職,不得請辭易將。」 這分明是讓湯恩伯死也要死在金門。
湯恩伯這年初才擔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卻很快就丟掉了京滬杭。此時的湯恩伯接到蔣介石電令後,焉敢怠慢?他馬不停蹄,急令守軍趕修工事,同時調兵增援金門。
10月24日,負責攻擊金門的解放軍二十八軍進行了諸多渡海準備工作後,在二十九軍主力師的協同配合下,發起了對金門的進攻。當晚19時,第一梯隊3個團開始登船起航,翌日凌晨在金門島西北角的古寧頭海灘登陸成功。
登島部隊只留一個營的兵力守衛古寧頭灘頭陣地,就兵分兩路向金門島縱深出擊,很快把國民黨李良榮兵團擊潰。接著,乘勝追擊,直指金門島最東南的料羅灣。
恰在這時,胡璉十二兵團主力在料羅灣登陸,對向東南進擊的人民解放軍登陸部隊立即實施了反包圍。被打得連連後撤的國民黨軍得知援軍登陸後,回過頭來,向解放軍發起反撲。
金門島上,國民黨海陸空軍皆備。在蔣介石嚴令下,國民黨軍從上至下,自知再無撤退可能,只得背水一戰。恰在這個時候潮水退落——這是登島解放軍部隊提前沒有預料的——古寧頭海灘船隻全部擱淺,面對國民黨飛機轟炸,無法分散躲避,悉數被毀。這些船隻原是準備返航接運第二批登島部隊的,現在已不可能。
接著,國民黨軍攻佔了古寧頭灘頭陣地,切斷了解放軍登陸部隊的後路。
10月25日夜,二十八軍副軍長肖鋒派出第二梯隊,因船只有限,僅有4個連的增援部隊順利登島,與堅守古寧頭的解放軍會合。
在金門島上,數千解放軍與數萬國民黨海陸空軍對陣。這是一場眾寡懸殊,完全不不成比例的大血戰。
26日拂曉,國民黨軍對古寧頭解放軍登島部隊發起猛攻,雙方展開激戰。下午3時左右,登島部隊向指揮部發出最後一次報告:「敵三面進攻,情況嚴重!情況嚴重!」
血戰至三天後的10月28日,解放軍登島部隊傷亡殆盡,無一人投降。
金門之戰是人民解放軍戰史上的一次嚴重失利。失利原因有多個方面,比如輕敵急躁,缺乏渡海作戰經驗,等等。但對島上國民黨守軍人數和實力的誤判,則是其中的關鍵所在。
攻擊金門前,先後指揮過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時任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和副軍長肖鋒都認為,金門島國民黨守軍李良榮兵團僅有2萬餘人,且多為殘兵敗將,戰鬥力極差。戰役發起的當天中午,葉飛與肖鋒均獲悉,胡璉兵團已撤出潮州汕頭等地,去向不明。
就在這時,解放軍機要人員剛剛截獲一份胡璉向蔣介石發去的電報:請求將他的十二兵團撤回臺灣。
那蔣介石是如何回電的呢?問題就出在這兒。蔣介石立即向胡璉回電,命他不得撤回臺灣,迅速派兵增援金門。然而,這封至關重要的回電,卻未被解放軍機要人員截獲。
根據當時所獲信息判斷,胡璉兵團有可能增援金門,也有可能撤回臺灣。
很快葉飛司令員決定:「趁胡璉尚未到達金門之時,發起登陸,攻取金門,是最後的一個戰機,如再延誤,金門情況就可能發生變化」。
然而沒有想到的是,胡璉所部在解放軍登陸金門後,就很快抵達了金門東南,並在金門東南狹長一隅的料羅灣灘涂登陸。
人民解放軍在金門戰役中的失利,成為國民黨當局全力鼓吹的一場大勝利。蔣介石稱之為 「最徹底的一次勝利」。到了上世紀70年代,臺灣當局還拍攝了《古寧頭大捷》的電影,並於1980年8月2日在臺灣上映。
如果當時解放軍機要人員戴獲了蔣介石發給胡璉的回電,知悉胡璉十二兵團主力已馳援金門,自然會重新調整攻打金門的戰略部署,集中優勢兵力自不必說。如是,金門之戰的結果將會改寫,《古寧頭大捷》電影自然也不會問世,即便問世也會是另一種情勢下的大捷。
說到底,《古寧頭大捷》是不該發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