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對蔣介石的承諾

2021-01-19 騰訊網

[摘要]傅斯年告訴胡適,蔣介石希望由他來說服胡適擔任國府委員兼考試院院長。胡適回信委婉拒絕蔣介石,為自己不做政府官員做解釋。

(胡適給傅斯年的信/圖)

1948年年底北平圍城時,毛澤東希望胡適留下來。他說只要胡適不走,就讓他做北京圖書館館長。對此,胡適沒有理會,他乘坐蔣介石派來的飛機,和陳寅恪一起,離開了北平。

胡適為何離開?對這一問題,學界的一個解釋是「胡適擔心大陸沒有學術自由與思想自由」。對這一解釋,我很贊同。不過,我以為胡適離開北平,似乎還與他對蔣介石的承諾有關。

胡適對蔣介石有什麼承諾呢?這還得從胡適給傅斯年的一封被刪節的信說起。

1947年2月4日,傅斯年給胡適寫了一封信。信中,傅斯年告訴胡適,前幾天蔣介石找到他,希望由他來說服胡適擔任國府委員兼考試院院長。收信之後,胡適於1947年2月6日寫了一封回信。在這封回信中,胡適寫道:「我因為很願意幫國家政府的忙,所以不願意加入政府。蔣先生的厚意,我十分感謝,故此信說的都是赤心的話。」

胡適說了哪些赤心的話呢?信中,他重點強調作為獨立知識分子對政府的幫助。他寫道:

若做了國府委員,或做一院院長,或做了一部部長,雖然在一個短時期內也許有做面子的作用,結果是毀了我三十年養成的獨立地位,而完全不能有所作為。結果是連我們說公平話的地位也取消了,——用一句同行的話,「成了政府的尾巴」!

總而言之,這封信的主要內容,就是委婉拒絕蔣介石,為自己不做政府官員做解釋。

這封信,收錄在《胡適來往書信選》下冊第173頁,收錄到《胡適全集》第25冊,第221頁。不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論是《胡適來往書信選》還是《胡適全集》,收錄的都不是這封信的全貌,而是有刪節的。

刪節的部分並非無關緊要,涉及了胡適對毛澤東、郭沫若等人的看法。在「成了政府的尾巴」!這段話之後,還有下面這段話:

你說是不是?我說:「是國家的、政府的一個力量」,這是事實,因為我們做的是國家的事,是受政府的命令辦一件不大不小的「眾人之事」。如果毛澤東執政,或是郭沫若當國,我們當然都在被「取」的單子上。因為我們不願見毛澤東或小孩子沫若當國,所以我們願意受政府的命令辦我們認為應該辦的事。這個時代,我們做我們的事就是為國家、為政府樹立一點力量。

上面這一段刪節的內容,乃是王汎森先生根據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保存的傅斯年所藏來往書信披露出來的,曾經發表在《胡適研究叢刊》第三輯第347頁。不過,在整理這段文字時,整理者似乎犯了錯誤。近來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傅斯年遺札》中這段文字有一改動,最核心的改動是這一段話:

如果毛澤東執政,或是郭沫若當國,我們當然都在被「取銷」的單子上。(《傅斯年遺札》第三冊,第1308頁)

考察當時胡適的思想狀態,《傅斯年遺札》中的這段話應更符合實際。

有意思的是,胡適這封信,表面上是寫給傅斯年的,其實則是寫給蔣介石的。

胡適這封信寫於1947年2月6日,第二天他將此信快寄給了傅斯年。2月20日,胡適再次給傅斯年寫信說:

我得到你二月五日的信後,即於七日寄一長信,想已收到了。此信有何下場?是否已給蔣先生看了?(我想,也許你會給他看,故信中不提尊函所說各點。)便中請給我幾句。

由此可見,胡適2月6日回復傅斯年的信時,就已想到也許傅斯年會將此信給蔣介石看,因此,胡適寫信時是以蔣介石為潛在的閱讀者的。

胡、傅這對師徒,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收到胡適2月20日的信後,傅斯年在回信中即有「來信轉去,一字未改」的話。也就是說,傅斯年將胡適2月6日的信一字不改地轉給了蔣介石。

通觀胡適2月6日回復傅斯年信中涉及毛澤東、郭沫若的話,我們可以發現,胡適認為倘使毛澤東執政,他不會被毛澤東延攬。胡適給傅斯年信中的這句話,讓我想起了季羨林回憶胡適的一個細節。在《為胡適說幾句話》中,季羨林曾回憶說:

大約在1948年的秋天,人民解放軍已經對北平形成了一個大包圍圈,蔣介石集團的末日快要來臨了。有一天我到校長辦公室去見胡適,商談什麼問題。忽然走進來一個人——我現在忘記是誰了,告訴胡適說,解放區的廣播電臺昨天夜裡有專門給胡適的一段廣播,勸他不要跟著蔣介石集團逃跑,將來讓他當北京大學校長兼北京圖書館館長。我們在座的人聽了這個消息,都非常感興趣,都想看一看胡適怎樣反應。只見他聽了以後,既不激動,也不愉快,而是異常地平靜,只微笑著說一句:「他們要我嗎?」短短的五個字道出了他的心聲。

季羨林的這一回憶,恰好印證了胡適給傅斯年這封信中的內容。也就是說,胡適認為毛澤東執政之後是不會用他的。因此,在給傅斯年的這封信中,胡適間接給蔣介石做了承諾。他向蔣介石承諾的是「我們願意受政府的命令辦我們認為應該辦的事」。這裡的「政府」,當然是當時的國民政府。

1948年,陶希聖奉蔣介石之命來北平,邀請胡適擔任行政院院長時,胡適也婉拒了蔣介石的要求。不過,陶希聖臨走時,胡適讓他給蔣介石捎上一句話:「在國家最危難的時候,我一定與總統蔣先生站在一起。」這句話,其實也是1947年2月6日這封信的進一步承諾而已。由此可見,胡適之所以離開大陸,除了擔心沒有自由之外,還跟他對蔣介石的承諾相關。(文/林建剛)

相關焦點

  • 胡適擔任駐美大使,逐字反駁蔣介石來電,蔣介石:我是小學生嗎?
    常公的本意是,胡適到美國之後,要發揮特長,儘量在美國宣傳中國抗戰的正義性,爭取美國人民的支持,推動美國援助中國抗戰。這方面其實胡博士完成得還是不錯的,到了美國,他就到處巡迴演講,談笑風生,收名譽博士頭銜,忙得不亦樂乎。這段時間算是胡博士和常公各得其所,配合默契的一段時間。
  • 北大清華的校長,胡適、梅貽琦為何跟著蔣介石去臺灣?
    當時的知識分子諸如胡適、梅貽琦、梁思成等都面臨著「去留」的思考。當然林徽因、陳寅恪、梁思成等選擇了留下,而當時北大校長胡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則選擇了跟隨蔣介石到了臺灣。他們到底是處於什麼考慮去臺灣了呢?
  • 錯過胡適就錯過了100年,胡適世紀的觀點直戳現在現實
    「二十世紀是魯迅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是胡適的世紀」這句話是李慎之先生說的,是的,如果民國少了這樣一位謙謙君子,民國確實會黯然失色很多。胡適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一手締造了民國的氣質,最後終成一代大師,開創了一個時代的風潮直到現在。
  • 無論邀請胡適留下還是回到大陸——胡適都拒絕了
    胡適的實用主義胡適先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讀期間,師從實用主義大師約翰·杜威,所以胡適先生終生服膺實用主義。胡適先生的學術思想,富有實用主義的精神。胡適強調,做學問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並不是避開事實問題而去空談理想主義,也不是拋棄現實問題而去重建社會。需要有一種實踐的精神在事實中發現問題,並改善現實。
  • 「好好先生」胡適算得上諍友麼?
    胡適的勸說對進退維谷的張學良是否有所觸動,已無法考證,但胡適的認識和主張無疑是符合當時主流的。在政治問題上,胡適規勸最多的人其實是蔣介石。兩人一個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風氣的人物,一個是當時中國的最高執政者。由於胡適執著地宣揚西方民主政治理念,而蔣介石熱衷於中國式的獨裁統治,故雙方的關係有松有緊,有談笑風生,也有劍拔弩張。所以,胡適犯顏直諫的例子,也不少見。
  • 殷海光:胡適思想被普遍接受時國家則走向通往自由的健康之路
    胡適是一個清醒的人,一生在大事情的判斷上很少有錯:◎五四爆發,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胡適對學生抱有同情之理解,但胡適卻認為即使目的合理,也不能不惜一切手段。◎1925年,胡適到上海見到陳獨秀,據在一邊聽兩人談話的汪原放回憶,起初兩人都很高興,談著談著便吵起來,先是陳獨秀質問胡適,「適之,你連帝國主義都不承認嗎?」胡適很生氣,說,「哪有帝國主義,哪有帝國主義」,胡適一向溫文爾雅,卻在「帝國主義」上失了控。
  • 紀念胡適先生逝世57周年
    胡適先生致詞1962年2月24日下午,在「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的歡迎酒會上,胡適致詞。蔣介石親往祭弔,並親書輓聯一副,辭曰:適之先生千古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蔣介石前往祭奠圖按:1953年1月10日,旅臺績溪同鄉會在臺北市泉州街鐵路飯店舉行茶會,歡迎胡適回臺講學,並祝賀其62歲生日。席間,鄉親懇請胡適題字以為紀念,胡適下筆前以徽州話自言自語:「寫些什麼好呢?」引起鬨堂歡笑。略思片刻,胡適即興題寫了「努力做徽駱駝」六個大字,和績溪鄉親共勉,並殷切叮嚀到會同鄉「要堅守徽駱駝、績溪牛勤勞堅忍的本色」。
  • 未見胡適已傾心,一見胡適誤終身,細數胡適的紅顏知己
    1962年胡適逝世後,蔣介石寫了這樣的輓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代表。事實卻並非如此,胡適在婚姻家庭上其實算不上好男人。 胡適出國留學前,他的目前就為他定了一門婚事,妻子就是江冬秀。對於江冬秀胡適完全談不上有什麼感情,只是為了遵從孝道,順從母親而已。胡適才子風流,一生也是沾花惹草無數,但始終沒能徹底離開江冬秀。
  • 胡適曾被國民黨無情「封殺」:不懂黨不要充內行
    蔣介石與胡適(資料圖)發生在1929年的國民黨批判胡適的事很少被人提起。事情還得從1929年3月15日召開的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說起。在這次大會上,上海市特別代表陳德徵提出一項《嚴厲處置反革命分子案》的議案,內稱:「凡經省及特別市黨部書面證明為反革命分子者,法院或其他法定之受理機關應以反革命處分之。如不服,得上訴。
  • 學貫中西的大學者胡適,為何會與目不識丁的江東秀白頭偕老?
    那麼作為其中的一員——胡適為什麼願意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和長相平平、沒什麼文化的江冬秀結婚呢?胡適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一直跟母親相依為命。母親的養育之恩,胡適一直銘記在心。胡適與江冬秀家其實還是有點親戚關係,而且江冬秀家境也不錯。
  • 胡適身後55年 此生粘著「自由」行|溫故
    餘英時交叉對比3份史料發現:1950年6月23日美國國務院次長Dean Rusk曾約談胡適,想說服他出面領導反共親美人士,以取代蔣介石的政權,這也是中情局的意圖。但胡適對此毫無興趣。1950年代初的美國政府對胡適背後那個「自由中國」的態度遠比抗戰時期冷淡。胡適時常遭遇政治冷臉,又無意在學界立足(也很難立足,有跟美國教授「搶飯吃」的嫌隙),日常生活陷入困窘。
  • 胡適隨蔣介石赴臺為何會將兒子留在大陸
    蔣介石急派飛機空投手諭致平津守軍各軍長,以鼓舞士氣。手諭末尾以悲壯無奈的口氣道:「固守待援,不成功,便成仁。」13日,北平西效炮聲隆隆,解放軍發射的彈片從清華園上空「嗖嗖」掠過,校內師生及家屬大為驚恐,紛紛逃跑躲避,清華陷入混亂。鑑於此情,校方只好宣布停課,師生員工自尋出路。
  • 蔣介石的工資是多少?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第一位:頂級大佬——蔣介石蔣介石也是有工資的,1933年,蔣介石的工資是每月800塊大洋。南京國民政府推出的《文官官等官俸表》,詳細規定了政府官員的工資標準。有人會疑問,蔣介石可不止一個官職,那麼所有官職加起來,那也是不小的數字。在當時,一個人不管你有多少兼職,就按最高職位的工資發放,也就是蔣介石每個月,還是只有800塊大洋的工資。那麼,蔣介石的800塊大洋,有多大的購買力呢?當時大米的價格是每斤4分錢,牛肉每斤3角,五花肉是每斤2角3分,菜籽油每斤1角6分。
  •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導語:1948年11月,第四野戰軍解放東北全境。不久後林彪將軍帶領野戰軍全面進入華北,並同傅作義的部隊形成對峙之勢。蔣介石匆忙從北平帶走了大批黃金和財寶,之後又運走了許多故宮文物。
  • 如何定義胡適的本來面目?
    作為朋友,胡適交友遍天下,上至達官顯貴如蔣介石李宗仁,下至販夫走卒王二袁瓞(王二是人力車夫、袁瓞是芝麻餅小販),都在胡適結交範圍之內。交友方面,胡適對上對下從不阿諛。對蔣介石等有權有勢者,胡適雖在私人日記中偶有讚賞之意,但在公共寫作層面,向來都是言辭犀利的批判,此之謂「為政府做諍友,為國家做諍臣」。
  • 「情聖」胡適和他的三個「月亮」
    但有個基本模式,胡適在情感上放得不多、收得很快,一旦發現這些女子陷得太深,有點糾纏的時候,他立馬打退堂鼓,蔣介石說他是「新文化舊道德的楷模」胡適受這種舊道德的束縛相當大。早在胡適十三歲的時候,雙方家長就約定了這門親事。胡家與江家是遠方親戚,所以其實原本用以是走親訪友。但是這是江母看胡適眉清目秀,就希望把自己女兒許配給他。而胡適又是個孝子,就對此沒有發表聲明看法。
  • 胡適曾給陳布雷上條陳,主張放棄東三省,後來又為什麼轉變了想法
    胡適作為文學大家,也是一個愛國主義者,儘管如此,還是有其單純、年少幼稚的一面。盧溝橋事件爆發之後,胡適曾經給陳布雷上條陳,主張和一本一刀兩斷,放棄東三省,其中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每說一個歷史事件,最重要的就要先看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 胡適 新文化運動的急先鋒
    ——胡適《中國知識分子在1919年》五四學生運動爆發時,胡適並不在北京,而是在上海給杜威做翻譯。不過,此後不久,胡適很快離開上海回到北京,深度參與了五四運動後續的一系列活動。不特如此,五四學生運動中的學生領導者,傅斯年也好,羅家倫也罷,不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來,都與胡適有密切往來。因此,未曾在北京親歷五四運動的胡適,也深度介入了這場運動,是毫無疑問的。
  • 北平解放前,胡適充當美國掮客遊說傅作義,遭斥:你是中國人嗎?
    傅作義是地方勢力,並不一定會聽從蔣介石的命令,他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的出路。以當時的形勢來看,他手下的幾十萬大軍的去向會對戰局造成很大的影響。 同時徐永昌又以晉系代表的身份長期在中央任職,也頗受蔣介石賞識,蔣認為他是最合適的說客。
  • 高舉五四旗幟,炮轟孔宋豪門,胡適說他是中國最忠實的愛國者
    兩年後,胡適寫道:「孟真的去世,使中國喪失了它最忠實的愛國者與一位能繼往開來的偉大學人。無論在什麼地方,他都有一種力量,並發揮其領袖才幹。」(胡適《傅孟真先生的思想》)傅斯年,堅持獨立人格,堅持自由主義,不當官不從政,高舉五四旗幟,炮轟孔宋豪門,鐵骨錚錚,國學大師陳寅恪稱讚他「天下英雄獨使君」。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