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故居:反映了維多利亞時期的風情和作家當年的生活狀態

2021-01-14 行者無疆Andy

位於倫敦Clerkenwell區Doughty街上的狄更斯故居同時也是狄更斯博物館的所在地。

1925年故居曾一度面臨被拆之險,成立於1902年的國際狄更斯社團(International Dickens Fellowship)買下了產權並將其改造成了博物館,自那時開始,這裡一直被狄更斯迷視為珍寶之地,因為這裡收藏著狄更斯的大量手稿與首版圖書,甚至還保留著狄更斯用過的書桌。

狄更斯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天才,他在1837年至1839年倫敦的舊居現在已經變為一處世界知名的博物館,這裡收集了與其有關的很多展品。這裡於1925年對外開放,至今依然吸引著來自全球各地的人來此感受狄更斯遺留下來的文學之風。

在這個四層建築裡可以看到一些繪畫作品的珍藏版本、當時的家具等;還收藏了狄更斯的手稿、書信、相片及其他私人的物品。所有的一切都反映了維多利亞時期的風情和狄更斯當年的生活狀態。

狄更斯1812年出生於英國樸次茅斯(Portsmouth),是海軍職員約翰·狄更斯和查爾斯·狄更斯伊莉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個孩子。狄更斯5歲時全家就遷居佔松(Chatham),10歲時又搬到康登鎮(Camden Town,今屬倫敦)。

狄更斯早年家境小康,小時候曾經在一所私立學校接受過一段時間的教育,但是父母經常大宴賓客,金錢上沒有節制,12歲時,狄更斯的父親就因債務問題而入獄,一家人隨著父親遷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倫敦一家鞋油場當學徒,每天工作10個小時。或許是由於這段經歷,備嘗艱辛、屈辱,看盡人情冷暖,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關注底層社會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中,就是描寫了自己這一段遭遇。

不過由於父親繼承了一筆遺產而令家庭經濟狀況有所好轉,狄更斯也才有機會重新回到學校。15歲時他從威靈頓學院畢業,隨後進入一家律師行工作,後來又轉入報館,20歲時成為一名新聞記者。狄更斯並沒有接受很多的正規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學成才。

狄更斯後來成為一名《晨報》的國會記者,專門採訪英國下議院的政策辯論,也時常環遊英倫採訪各種選舉活動。他開始在各刊物上發表文章,並最終收集成《博茲札記》(Sketches by Boz)出版,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

全書透過匹克威克與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連串遭遇,描寫了當時英國城鄉的社會問題,一開始這本書並沒有引起太多的焦點,第一年只銷售500冊,到了1837年春天,《匹克威克外傳》成為英國社會爭相討論的話題,社會上出現了「匹克威克熱」,英國城市的街頭出現各種各樣與匹克威克有關的商品,最後此書成為世界文學的經典名作。

狄更斯一生刻苦勤勉,繁重的勞動和對改革現實的失望,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腦溢血與世長辭,臨終時他的第一部偵探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也未能完成。

狄更斯去世後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詩人角,他的墓碑上如此寫道:「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英國作家。」(He was a sympathiser to the poor,the suffering,and the oppressed; and by his death,one of Englands greatest writers is lost to the world.)。

相關焦點

  • 狄更斯故居——瞻仰文學大師狄更斯的好地方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天才,1837年至1839年間他與家人在倫敦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在那裡,他完成了代表作之一《霧都孤兒》(Oliver Twist)和他的第一部浪漫主義作品《尼古拉斯尼克貝》(Nicholas Nickleby)。
  • 狄更斯、梵谷的椅子,希望之光——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畫家盧克...
    菲爾德斯和託馬斯都認同插畫可以增加公眾對貧困和不公正等話題的關心。託馬斯希望《圖解報》中的插圖能夠激發個人的慈善行為和大眾對社會十五的關注。 查爾斯·狄更斯 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去世第二天,《圖解報》刊登了由菲爾德斯創作的狄更斯的空椅子的插圖
  • 狄更斯,就是那個霧都孤兒
    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複雜的社會現實,為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對英國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今年6月9日,對於喜歡英國文學的讀者而言,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150年前的這一天,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羅切斯特附近的蓋茨山莊逝世了。
  • 在最壞的時代與最好的時代之間丨狄更斯逝世150年
    雖然已過一個半世紀,但狄更斯筆下的人物卻鮮活如初:奧立弗·退斯特、大衛·科波菲爾、小耐兒、小杜麗們依然吸引著新讀者,影視不斷重複塑造著他們的獨特性格與樣貌。這大概是後世對為數不多的大作家們的特殊待遇。1812年,狄更斯生於樸次茅斯市郊,主要生活於英帝國的巔峰時期——維多利亞時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狄更斯:他就是那個霧都孤兒
    法國傳記作家、小說家莫洛亞記錄了時代的見證:狄更斯1870年逝世時,消息傳遍了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的每一個有兒童的人家,據說有一個小孩子曾經問道:「狄更斯先生死了嗎,那麼聖誕老人是不是也要死掉呢?」  狄更斯的兩副面孔  十九世紀,在那個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的幾十年裡,英國在世界舞臺上可以說是獨領風騷,在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
  • 閒逛者與「拾垃圾者」狄更斯
    狄更斯從凝視倫敦的生活開始,從中創造出倫敦都市的現代性,閒逛者和拾垃圾者是倫敦街道的現代性主體。作為城市經驗的經歷者與表達者,狄更斯天生就是個閒逛者,他創造了眾多的閒逛者形象。在《奧立弗·退斯特》中棄兒奧立弗午夜來到倫敦街道閒逛,在《聖誕歡歌》中,幽靈領著斯克擄奇在倫敦的大街小巷漫步。《此路不通》記敘狄更斯重訪兒童時期迷路的場景。
  •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離開我們的150年
    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莎士比亞,其作品中特有的仁慈與悲憫影響了中外許多作家。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社會正義,這是他與那些風花雪月的文字工作者最大的差異。沒有人會對上面的文字陌生,尤其是第一句,很多行業分析的深度文章中,我們都似曾相識,這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小說《雙城記》的開頭。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莎士比亞,其作品中特有的仁慈與悲憫影響了中外許多作家。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社會正義,這是他與那些風花雪月的文字工作者最大的差異。
  • 狄更斯、梵谷的椅子,希望之光——英國畫家盧克·菲爾德斯
    查爾斯·狄更斯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去世第二天,《圖解報》刊登了由菲爾德斯創作的狄更斯的空椅子的插圖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John Everett Millais)看到了題為《無家可歸》和《飢餓》的木版畫,插圖也引起了查爾斯·狄更斯的注意。狄更斯印象深刻,以至於他立即委託菲爾德斯去商討《埃德溫·德魯德的奧秘》一書的插圖事宜。菲爾德斯的插圖還出現在其他大眾發行期刊中:《星期日雜誌》,《康希爾雜誌》和《紳士雜誌》。
  • 崩壞3聖痕考據:批判之筆——狄更斯
    自此,他走上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創作道路,並對英國乃至世界的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被稱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小說家」。 聖痕三件套命名均取自於狄更斯的文學作品,這裡僅做部分概括,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尋找原文閱讀,狄更斯的小說都是富有深意且值得一讀的文學名著。
  • 狄更斯創作中浪漫主義傾向產生的淵源:富有浪漫色彩的人生
    作家作為社會的一個個體,無法脫離他所生存生活的社會環境,時時刻刻都受到外界社會的影響,特別是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親身經歷、見證,直抵作家視野與內心,讓作家在內心世界做出不同程度的意識反映。於是,作家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並通過分析、理解,把自己眼中的世界融入到自己的創作活動中,並讓這些記憶認知源源不斷地為自己的創作提供燃料。
  • 嗜血的革命者,無產者的捍衛者,走進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狄更斯是那種值得去剽竊的作家。如果你想一想,把他的遺體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件事也算得上是一種剽竊的行為。當切斯特頓為人人叢書版的《狄更斯作品集》作序時,他覺得將自己那標誌性的中世紀精神加在狄更斯身上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 狄更斯:為什麼他筆下的人物到今天還仍然能觸動我們的心靈
    208年前的今天,1812年2月7日,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誕辰。 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複雜的社會現實,為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做出了卓越貢獻。
  • 查爾斯·狄更斯筆下的英國茶文化
    來源:《茶道》雜誌2020年8月刊,總72期☕️ ☕️ ☕️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作為著名作家,對大部分人來說並不陌生,他的作品《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艱難時世》《雙城記》直至今日仍不斷再版。
  • 狄更斯逝世150周年|「最偉大的膚淺小說家」
    1836年底,狄更斯被巴特利聘請任《本特萊雜誌》主編,二月號起逐月連載16頁的《霧都孤兒》。他在成書的序言中說,「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覺得沒有理由認為生活的沉渣不能像生活的浮沫和奶油一樣被用來為道德目的服務(只要不讓沉渣說不堪入耳的話),因而我鬥膽相信,上述那一個時期未必就是永遠,甚至也未必是一個很長的時期。」
  • 一代文豪狄更斯最喜歡自己的哪部書?
    英國19世紀最偉大的作家當屬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今年是他逝世150周年。他的小說可謂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百科全書,讀者從中可以清晰地了解那個時代倫敦的城市風貌。作家、演說家、戲劇家,他擁有著多重的身份,永遠充滿激情地嘗試新的領域,按照今天的話來說,他擁有一個有趣的靈魂。
  • 狄更斯《雙城記》:一首讓人心裡溫暖的歌
    引言:查爾斯·狄更斯在創作《雙城記》這部巨著的十九世紀中葉,正是維多利亞女王當權時期,同時也是大英帝國大力推行海外殖民地的時代,那個年代的大不列顛,正如《雙城記》開篇的這句話,既美好又糟糕,既智慧又愚昧,既光明又黑暗,既擁有信仰又飽含懷疑,既充滿希望又飽受失望。
  • 維多利亞小說中的家暴問題
    事實上,家庭暴力在19世紀特別是維多利亞時期英國小說中是一個反覆出現的話題。舉凡英國現實主義大家,如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喬治·艾略特、威爾·柯林斯,都曾探索這一社會現象。據他們觀察,此等陋習,上自貴族下至底層無業游民都未能倖免。
  • 英國私校人均讀過3部狄更斯,我的孩子卻說他1本也看不懂!
    在這部作品裡,既有那個時代的特殊沉重,也有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查爾斯·狄更斯代表作:《大衛·科波菲爾》《霧都孤兒》《雙城記》《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從浪漫主義到批判文學,英國文學史上經典作家眾多,但狄更斯永遠佔據著佔據著絕對重要的位置。
  • 說說英語作家及部分名人的長幼順序
    同時期名人,弗朗西斯·培根,生活於漢諾瓦王朝喬治三世時期,當時法國歷經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被大大削弱,英國初建世界霸權。她出生富裕之家,自小好學,體弱多病,終身未婚。代表作:《傲慢與偏見》,講中產階級之家為五個女兒選婿的故事。
  • 狄更斯中短篇小說中浪漫主義傾向的表現:追求理想
    受空想社會主義思潮影響,浪漫主義作家追求自由,否定現實,幻想建立平等的新社會;浪漫主義進一步劃分為積極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前者熱愛生活,追求理想生活,治理改革,積極創造。一部分浪漫主義作家消極厭世,逃避現實,沉溺在自己建立的理想世界。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理想」一詞都不可或缺。席勒最先將浪漫主義和理想聯繫在一起,他把浪漫主義叫做理想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