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倫敦Clerkenwell區Doughty街上的狄更斯故居同時也是狄更斯博物館的所在地。
1925年故居曾一度面臨被拆之險,成立於1902年的國際狄更斯社團(International Dickens Fellowship)買下了產權並將其改造成了博物館,自那時開始,這裡一直被狄更斯迷視為珍寶之地,因為這裡收藏著狄更斯的大量手稿與首版圖書,甚至還保留著狄更斯用過的書桌。
狄更斯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天才,他在1837年至1839年倫敦的舊居現在已經變為一處世界知名的博物館,這裡收集了與其有關的很多展品。這裡於1925年對外開放,至今依然吸引著來自全球各地的人來此感受狄更斯遺留下來的文學之風。
在這個四層建築裡可以看到一些繪畫作品的珍藏版本、當時的家具等;還收藏了狄更斯的手稿、書信、相片及其他私人的物品。所有的一切都反映了維多利亞時期的風情和狄更斯當年的生活狀態。
狄更斯1812年出生於英國樸次茅斯(Portsmouth),是海軍職員約翰·狄更斯和查爾斯·狄更斯伊莉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個孩子。狄更斯5歲時全家就遷居佔松(Chatham),10歲時又搬到康登鎮(Camden Town,今屬倫敦)。
狄更斯早年家境小康,小時候曾經在一所私立學校接受過一段時間的教育,但是父母經常大宴賓客,金錢上沒有節制,12歲時,狄更斯的父親就因債務問題而入獄,一家人隨著父親遷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倫敦一家鞋油場當學徒,每天工作10個小時。或許是由於這段經歷,備嘗艱辛、屈辱,看盡人情冷暖,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關注底層社會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中,就是描寫了自己這一段遭遇。
不過由於父親繼承了一筆遺產而令家庭經濟狀況有所好轉,狄更斯也才有機會重新回到學校。15歲時他從威靈頓學院畢業,隨後進入一家律師行工作,後來又轉入報館,20歲時成為一名新聞記者。狄更斯並沒有接受很多的正規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學成才。
狄更斯後來成為一名《晨報》的國會記者,專門採訪英國下議院的政策辯論,也時常環遊英倫採訪各種選舉活動。他開始在各刊物上發表文章,並最終收集成《博茲札記》(Sketches by Boz)出版,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
全書透過匹克威克與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連串遭遇,描寫了當時英國城鄉的社會問題,一開始這本書並沒有引起太多的焦點,第一年只銷售500冊,到了1837年春天,《匹克威克外傳》成為英國社會爭相討論的話題,社會上出現了「匹克威克熱」,英國城市的街頭出現各種各樣與匹克威克有關的商品,最後此書成為世界文學的經典名作。
狄更斯一生刻苦勤勉,繁重的勞動和對改革現實的失望,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腦溢血與世長辭,臨終時他的第一部偵探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也未能完成。
狄更斯去世後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詩人角,他的墓碑上如此寫道:「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英國作家。」(He was a sympathiser to the poor,the suffering,and the oppressed; and by his death,one of Englands greatest writers is lost to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