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首屆中國(滄州)國際武術文化博覽會正式拉開帷幕。疲於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你,對武術和武器的了解還停留在電視上吧?這一次,一定要真正領略一次「刀光劍影」,感受下武術世界的「英雄豪邁」。
開眼啦!來一次不一樣的視覺之旅
看武器
本次博覽會上,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及新疆建設兵團的近百家各類展演機構齊聚一堂,為獅城百姓帶來一場武術文化的盛宴。全國武術之鄉、知名武校、武術用品供應商以及滄州53家拳械門類都會傾力展示。
看表演
盛會上,你不僅可以欣賞各種精妙絕倫的武器,還可以欣賞到梅花拳傳承人張西嶺、戳腳傳承人宋君傑、八卦掌傳承人任文柱、翻子拳傳承人陳貴學等國家級武術非遺傳承人及其弟子所帶來了精彩的現場武術展演。展會時間為10月11日-13日,不要錯過哦。
除了這次武術盛會,也許你還不知道,燕趙大地藏著7個全國武術之鄉,他們都是咱們河北的驕傲,一起來看看,有你的家鄉嗎?
「河北七大全國武術之鄉」名揚天下
滄州
由於地理、歷史條件關係,滄州強悍之武風,歷年久遠,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風"之說。1992年,滄州市被國家體委首批命名為"武術之鄉",成為全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地級市。2006年滄州武術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滄州武林門類及獨立之拳、械,除失傳者外,計50餘種,有八極、秘宗、功力、太祖、通臂、劈掛、唐拳、螳螂、崑崙、飛虎、太平、八盤掌、地躺、青萍劍、昆吾劍、闖王刀、瘋魔棍、二郎、苗刀、燕青,形意、戳腳、翻子、少林、埋伏、花拳、勉張、短拳、陰手槍、楊家槍、太極、八卦遍布各地。
滄州武學代表:八極拳
剛勁迅猛的「八極拳」是咱河北地界上響噹噹的一塊招牌,說起八極拳這個名號,那可是很有講究,早年間,好多地方都有人練習這套拳法,這功夫也就有了好幾個名字,有人管這叫做「巴子拳」、「八忌拳」,也有人說這是「開門八極」、「開拳」。最後,這拳法的名稱怎麼會定做「八極拳」呢?練武練的就是身體上的八個部位,包括頭、肩、肘、手、尾、胯、膝和足,要把這八處位置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就是「八極」的用意。
永年縣
邯鄲永年縣太極文化底蘊豐富,源遠流長。這裡是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的發源地,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武禹襄都是永年古城人。該縣有70%人口長期練習太極拳,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歷經上百年傳承,成為了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的精髓,名播全國,享譽世界。
永年武學代表:太極拳
永年縣的太極拳師遍及全國各省市及海外數十個國家。他們的弟子都稱所習之術為「永年太極拳」。永年太極拳因具有舒展飄逸、渾圓深沉、動靜有度、剛柔相濟等特點和祛病保健長壽的積極作用,而被視為完整的適於體弱年老者鍛鍊的運動項目,備受海內外民眾青睞。
南宮市
邢臺南宮市武術發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門派眾多,民間傳統練習精忠拳、形意、八卦拳術及器械,在全國較有影響。1992年南宮市被命名為全國武術之鄉,據統計,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種武術組織428個,其中市級1個,鄉級17個,村級350個,民間60個。新建和維修武術場館12個;有374個自然村能夠開展經常性的武術活動,參加武術活動的人員達10萬餘人,佔全市總人口的25%。其中老拳師105人,武師342人,教練550人,拳種達70餘種。
南宮武學代表:八卦掌
八卦掌由南宮白塔村白元魁(字佔一)傳授下來。1920年白元魁去北京拜八卦掌第二代傳人郭鑄山為師。回南宮後開門授徒。
深州
深州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武術文化更是獨樹一幟,1996年深州市被原國家體委命名為「全國武術之鄉」,2008年6月深州形意拳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深州梅花拳被確定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深州武學代表:形意拳
形意拳是我國四大名拳之一,發源於深州市。形意拳是傳統東方哲學思想和醫學、導引術及技擊術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此拳按天地萬物化生之理而編,內通臟腑經絡、奇經八脈。深州形意拳以三體勢為基本樁步,以五行拳為基本訓練,以十二形拳為應用,有進退連環、安身炮、雜式捶等套路,還有內功、散手等功法、技法,理論、技法完備,有鮮明的個性特徵。
文安縣
河北省文安縣作為「全國武術之鄉」,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八卦掌,文安因武術而受矚目,因武術健身而煥發青春。
文安武學代表: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走圈)為主的拳術。也就是,以自己的一個臂長的距離為半徑畫一個圓,然後沿著這個圓走圈。它將武功與導引吐納溶為一體,內外兼修。可以強身健體,而且能夠鍛鍊攻防搏擊的技能。也有一個例外,有一套六十四式的掌法是在一條直線上打拳。
峰峰礦區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是一個城鄉交錯、工農交叉的新型工礦區,武術是峰峰礦區群眾極為喜愛的體育項目,民間武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拳師遍及全區各鎮村且武術門派繁多,尚武之風經久不衰。峰峰礦區有六合門24手、洪拳等當地群眾經常習練的拳種。
峰峰礦區武學代表:洪拳
邯鄲峰峰礦區後西佐村有將近300年的歷史,它所傳承的大洪拳是宋祖趙匡胤發明的一種拳法。相傳在明末清初,李自成部下一名趙姓將軍流落此地後被一戶農家收留,為感其恩情,把一身武藝傳給了牛廣武、牛希賢,這才傳下來一套大洪拳法,傳至今日已有15代傳人,代代習練此拳術,並不斷吸收融合其它拳種精華、特長、優點,逐漸形成了拳術套路齊全、又別具一格的拳術,工整大方,鋼勁有力,剛柔相合。現在村子裡每天都有許多人習練此拳養身養性。
大名縣
2001年,河北省大名縣被國家命名為「全國武術之鄉」。武術在大名早有發展,歷史上有很多歌頌大名人民尚武精神的記載,出現過許多習武名人,如水滸傳中的盧俊義、燕青(現有燕青拳),嶽飛(曾在大名居住,現有關嶽村、馬嶽村留有地名可證,現還有廣泛流傳的嶽家槍),清末的賈雲路(佛漢拳傳人)等。
大名武學代表:佛漢拳
佛漢拳也有寫為扶漢拳者,是大名縣流行的各種拳種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拳種。佛漢拳在民間口語中又叫「佛漢捶」、「佛漢對打捶」。這是因為它的動作特點給以它的別稱。首先,它的手形幾乎不見掌、鉤,全是拳。在大名一帶口語把拳說成捶,故稱「佛漢捶」其次,該拳一招一式都有明確的攻、防含義,幾乎不見翻、滾、跳躍、竄蹦、騰挪造型、亮相等動作,不宜單練表演,凡練必為二人,互為攻防,形成對打,故又名「佛漢對打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