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也有個「武術之鄉」,你可知道它是哪兒?
連城,還真是價值連城。連城是低調的華麗,以至於令人驚訝,也令人不忍打攪。連城除了遊行類的民俗大活動外,還有動真格的上乘武功——連城拳。
連城拳又稱「連城少林拳」,在拳的內容、特點和攻防等方面,與嵩山少林拳有相似之處。經過長時間的磨合和演變,因受到南方民風、地域環境、身體特點以及其他南拳等因素的影響,連城拳兼顧了南北武術之長,既舒展大方,又急促凌厲,堪稱武林奇葩。目前,「連城拳」已列入全國知名拳種,是福建八大拳種之一。
連城拳,歷史悠久,據《連城縣誌》載,宋端拱二年,南田村(今連城縣隔川鄉隔田村)黃九四郎護送巡檢張某回河南時,被保薦到登封少室山(今嵩山少林寺)拜蔡、董、孫三位僧師學習少林拳術,數年後,淳化三年黃九四郎思鄉別師返家傳授族人,從此,少林拳術在隔田村和附近鄉村廣為流傳。
清順治十七年,拳師黃思煥前往浙江經商,結識宗族拳師黃百家及師傅王徵南,三人互相研討交流,編創出一套獨具風格的「南田黃家拳」,即連城拳,清朝中期,經黃觀傑刪改,套路更加精煉,並創建「興武社」,規定農曆正月二十為「天川勝會」,即連城拳檢閱日,從此,連城拳流傳於連城、上杭、長汀、龍巖、清流、寧化、水安、三明、明溪、沙縣一帶,民國初,還流傳至東南亞一帶,新中國成立後,隔田村群眾習武風氣復盛,後被譽為「武術之鄉」。
歷史上,連城以「武」取功名者不乏其人。據《連城縣誌》記載,僅明、清兩代,考取武舉人的就有114人,考取武進士的有8人。連城拳經過歷代黃氏前輩如文祥、士昌、登有、庵佬,及現代如湖佬、鶴林、俊登、俊保、宗鏡、肇籌、奎祥(現為國家一級武術裁判員)等創新者的努力,近年來更是大放異彩,連城五名運動員在海峽兩岸體育交流大賽傳統武術交流大賽中摘金奪銀。
數百年來,連城尚武之風不減,「中國武術之鄉」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