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在線學習服務師?」
今年7月6日,人社部發布九個新職業,在線學習服務師赫然在列。而在在線教育行業,他們還有一個更通俗易懂的名字——「輔導老師」。作業幫的小學員們,則更喜歡親切地叫他們「班班」。
這些默默藏身屏幕後面的人,幾乎每天不間斷地在線,協助主講老師,管理班級秩序,為學生課後一對一答疑,甚至根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為他們量身定製長期學習規劃。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統計學院研究團隊聯合作業幫,共同對「在線學習服務師」這一群體的職業狀況進行調研,並發布了行業內第一份《「在線學習服務師」(輔導老師)新職業群體調研報告》。作業幫的輔導老師中,超過4500人參與了這次調查。他們提供的豐富數據,描繪出了這個新職業群體的群像——95後為主,高學歷,有教育情懷,耐心、責任心和愛心一樣也不缺。
這份調研報告引發了各大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9月10日,教師節來臨之際,《南方人物周刊》更是以封面人物報導的形式,關注作業幫的輔導老師。就讓我們來看看輔導老師們最引人注目的標籤吧~
年輕
數據顯示,「95後」成為從業人員的主力軍,約佔75.39%,從職業人格特質而言,熱愛教育、責任心強、有親切感則是他們最突出的職業人格。師資隊伍的年輕化,帶來的是對教育的熱情、與學生更高的互動程度、親切感、對新教育理念更深的認同。新一代年輕教育者上場,也意味著新世代的教育觀登臺——一種更重視人文關懷、更強調人格培養與心理健康的「全人教育」觀。
高學歷
相應地,輔導老師的學歷門檻、素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99.21%的從業人員擁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其中碩士學歷佔總從業人數的1.65%;小學在輔導老師中,畢業於師範類院校及有教師資格的從業者佔比45%,高中輔導老師中一本以及師範類院校畢業從業者則高達74%。此外,25.31%的從業人員擁有「教師資格證」。
熱愛教育
談起一年前第一次接受學科專業培訓的輔導老師們,作業幫直播課負責培訓的林大偉至今記憶猶新。培訓常常晚上十點多才結束,輔導老師們卻不願離開教室,對著鏡子或者玻璃窗,一點一點地調整自己的表情和發聲,甚至拉著培訓師不許走,「您再等會兒、幫我看看哪不對」。
從2019年秋季開始,每周四變成了輔導老師雷打不動的全天培訓日。除此之外,林大偉帶領培訓師團隊用整整兩個月時間,帶著小學部的輔導老師刷題、模擬授課演練,幾乎相當於2017年的主講老師培訓。
培訓是為了提升每一位輔導老師的學科專業知識,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生學習路上的點撥者。面對學生不會的題目,他們也能像主講老師一樣用好的方法和思路教會學生,而不只是做班務工作。
有親切感
技術是參考,但真正解決問題的總還是人心。輔導老師群體大多是年輕人,據統計,75.39%的從業人員為95後,超過七成為女性。這些年輕的女孩,內心細膩,熱愛新事物,既善於和家長溝通,也熟悉孩子們的世界。
作業幫直播課的輔導老師陳小佳曾遇到過一個愛玩遊戲的福建孩子田田(化名),在接觸之初讓她們非常頭疼。田田的母親曾向她們抱怨,孩子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打遊戲,一玩就是四五個小時起。眼看他就要上高三,母親心焦如焚,兩人為此吵過無數次,甚至摔壞了好幾個手機。後來,田田幾乎拒絕和母親說話了。
這樣的家庭常陷於焦灼之中——親子關係疏離,溝通失效,家長苦於找不到改變局面的方法。輔導老師的介入,就像在家長與孩子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緩和親子關係。
責任心強
長捲髮、聲音熱情可愛、又愛表揚人的閆本瓊被許多孩子喜愛著。有孩子寫作文形容閆本瓊,寫過一句讓她哭笑不得的話:「本瓊老師就像個機器人,因為不管什麼時候她都秒回。」
當然,閆本瓊並不是機器人,她希望自己成為一名熱愛教育,有責任心、學生願意依賴的輔導老師。這也是其他輔導老師們對自己的要求。
小學數學輔導老師吳承翰的工作手機微信置頂是十幾個需要格外關注的孩子,哪怕休假也隨時回復;初中輔導老師陳小佳近半年睡覺前,雷打不動的習慣是打開與田田的微信聊天界面;輔導老師蔣守爽和謝義秘都會把工作手機調成聲音震動雙模式,考慮到初三、高三時間的緊張,哪怕深夜兩三點的提問也儘量當晚答覆……
毋庸置疑,伴隨著在線教育行業的迅速發展迭代,輔導老師的角色也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內涵,「輔導老師」正從一個管理教務的「配角」,變成個性化教育的「主角」,成為真正意義上與學生一對一的「家庭教師」。
隨著技術不斷更迭,輔導老師將推動「教育普惠」走向更個性化、人性化,尤其彌補了三四線以下城市等地區優質教育資源的不足,為欠發達地區孩子提供了更多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機會,讓他們有了自己的「在線家庭教師」。
「讓優質教育資源觸手可及」,因為在線輔導老師的出現和付出,不再是一句空話。
今天是教師節,作業幫直播課的輔導老師們也有幸登上了《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並獲得了大篇幅的報導。雖然他們總是在屏幕後默默付出,但他們也無疑是在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今日,他們值得一次臺前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