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八王之亂中,主要參與的司馬氏諸侯王之間的血緣關係│644

2021-02-13 青禾田講古

所謂八王之亂,指的是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因為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弄權,引起的司馬氏皇族大規模的內鬥事件。其中參加的核心人物為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個諸侯王。因為主要參與者是這八個諸侯王,《晉書》中又將這八個諸侯王彙集在一個列傳中,所以歷史上將這一大規模內鬥事件稱之為八王之亂。

當然,這八個只是主要參與者,其他參與進來的司馬氏諸侯王多達數十人。

因為參與者眾多,又都姓司馬,司馬這個司馬那個的非常混亂,其中的血緣關係也是錯綜複雜,為了能讓大家較為清晰的分清這些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我們將和八王之亂相關聯的司馬氏諸侯王簡要的整理一下。

這得一直上溯到司馬懿,或者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那一輩。

司馬防有八個兒子,分別為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因為這八個人都頗有學識和名氣,而且每個人的字中都有一個「達」字,例如司馬懿字仲達,所以當時人稱其為「司馬八達」。其中,司馬懿排行第二。

司馬懿有九個兒子,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三子琅琊王司馬伷,四子汝南王司馬亮,五子平原王司馬幹,六子清惠亭侯司馬京,七子扶風王司馬駿,八子梁王司馬肜,九子趙王司馬倫。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接任其大權。司馬師死後,司馬昭接任。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篡魏自立,建立晉國,是為晉國的開國君主晉武帝。

司馬炎活著的時候,為了確保自己的傻兒子司馬衷能安穩的繼承皇位,逼死了自己的親弟弟,齊王司馬攸。

司馬炎死後,由其子司馬衷即位,是為晉惠帝,也就是那個歷史上著名的傻皇帝。

晉惠帝即位後,開始是由晉武帝司馬炎的嶽父楊駿輔政。為了掌握權力,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聯合幾個司馬氏諸侯王,殺掉了楊駿。參與誅殺楊駿的有,楚王司馬瑋、淮南王司馬允、東安公司馬繇(後來因功被加封為東安王)。其中,司馬瑋、司馬允都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兒子,晉惠帝司馬衷的弟弟,司馬繇是司馬懿的三子,琅琊王司馬伷的兒子。

楊駿被殺後,由汝南王司馬亮掌權。司馬亮是司馬懿的四子,司馬師、司馬昭等人的弟弟,晉武帝司馬炎的四叔,晉惠帝司馬衷的四爺爺。

接下來,賈南風聯合楚王司馬瑋,殺掉了汝南王司馬亮,參與這件事的有:淮南王司馬允、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清河王司馬遐。這幾個諸侯王都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兒子,晉惠帝司馬衷的弟弟。

隨後,賈南風又很快誅殺了楚王司馬瑋。之後,賈南風徹底掌握朝政大權。

這些事件都發生在291年2月到291年7月,這半年左右的時間內。

接下來,晉國朝廷安穩了八年多不到九年的時間。

其中,在296年前後,晉國西北邊境發生叛亂,負責西北事務的趙王司馬倫和其後的梁王司馬肜,不但不想著平定叛亂,反而費盡心思害死了忠心耿耿的將軍周處。

這裡的趙王司馬倫是司馬懿的第九個兒子,最小的一個,是司馬師、司馬昭等人的幼弟;梁王司馬肜是司馬懿的第八個兒子,司馬倫的哥哥,司馬師、司馬昭等人的弟弟。這二位和前面死掉的汝南王司馬亮一樣,也都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叔叔,是晉惠帝司馬衷的九爺爺、八爺爺。

到了300年3月,賈南風害死了晉惠帝司馬衷唯一的兒子,太子司馬遹。

隨後,趙王司馬倫聯合梁王司馬肜和齊王司馬冏,殺掉了賈南風。然後由趙王司馬倫掌權,立司馬遹的兒子,臨海王司馬臧為皇太孫。

齊王司馬冏是被晉武帝司馬炎逼死的弟弟,齊王司馬攸的兒子。

不久之後,淮南王司馬允和趙王司馬倫之間的矛盾爆發,大打出手,淮南王司馬允被殺。

301年春,司馬倫逼迫晉惠帝司馬衷交出皇帝的璽綬,並作禪位詔書,由司馬倫做了皇帝。

不久,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聯合常山王司馬乂、新野公司馬歆,起兵討伐司馬倫。

其中,河間王司馬顒,是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的孫子,他父親是太原王司馬瑰;新野公司馬歆,是司馬懿的七兒子,扶風王司馬駿的兒子,後被封為新野王。

不久,司馬倫兵敗,司馬倫和他的兒子們都被處死,晉惠帝司馬衷又回來做皇帝,齊王司馬冏掌權,司馬遹的另一個兒子,襄陽王司馬尚,被立為皇太孫。

半年之後,皇太孫司馬尚病死,齊王司馬冏做主,立清河王司馬遐的兒子司馬覃為皇太子。

不久,河間王司馬顒聯合成都王司馬穎和長沙王司馬乂,起兵討伐齊王司馬冏。司馬冏被長沙王司馬乂抓住並斬殺。隨後,成都王司馬穎和河間王司馬顒又聯合起來,和長沙王司馬乂大打出手。

關鍵時刻,東海王司馬越發動兵變,抓住了長沙王司馬乂。後來長沙王司馬乂被河間王司馬顒手下大將張方殺死。

東海王司馬越是司馬懿的四弟,司馬馗的孫子,高密王司馬泰的兒子。

之後,成都王司馬穎掌握大權,並被立為皇太弟。

不久,東海王司馬越又起兵討伐成都王司馬穎,這次是東海王司馬越慘敗。

隨後,青州刺史王浚聯合東嬴公司馬騰,和鮮卑、烏桓等異族勢力,共同攻打成都王司馬穎。

其中的東嬴公司馬騰,是東海王司馬越的弟弟,後來晉爵為東燕王、新蔡王。

這時,成都王司馬穎殺掉了東安王司馬繇,嚇跑了司馬繇的侄子琅琊王司馬睿。

司馬睿的父親是上一任琅琊王司馬覲,司馬覲是司馬懿的三子,琅琊王司馬伷的長子。

司馬睿就是東晉的建立者。

之後,河間王司馬顒派他手下大將張方佔據洛陽,而成都王司馬穎則被王浚等人打敗,狼狽逃到洛陽。之後,大權被河間王司馬顒掌握,不久,晉惠帝也被張方挾持到司馬顒的根據地長安。然後由司馬顒做主,廢黜司馬穎皇太弟的身份,立晉武帝司馬炎的另一個兒子,豫章王司馬熾為皇太弟,做了皇位繼承人。

不久之後,東海王司馬越和河間王司馬顒之間又起了戰爭。司馬越一方的,有他的幾個弟弟,東燕王司馬騰、高密王司馬略、南陽王司馬模,還有範陽王司馬虓。

東平王司馬楙(晉懷帝時被改封為竟陵王)先是屬於司馬越這一方,後來投奔到河間王司馬顒一方。

其中,範陽王司馬虓是司馬懿的四弟,司馬馗的孫子,範陽王司馬綏的兒子,和東海王司馬越是同一個爺爺,血緣關係較近;東平王司馬楙則是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的孫子,義陽王司馬望的兒子,和河間王司馬顒是同一個爺爺,血緣關係較近。

這場戰爭以司馬越一方勝利而告終,司馬穎、司馬顒先後被殺。司馬越徹底掌握大權。

306年11月,晉惠帝司馬衷被莫名其妙的毒死,由皇太弟司馬熾即位,是為晉懷帝,所有大權仍然由東海王司馬越掌握,直到311年三月,司馬越病死為止,八王之亂才算徹底結束。

如果您覺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觀之處,

敬請推薦給友人並請關注此微信號。

作者簡介:李永田,從事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教育、創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國傳統文化類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國古文鑒賞》、《中國歷代散文名篇鑒賞》、《國學經典》(詩、詞、曲、賦四冊)、《唐宋名家詩詞賞讀》(全十二冊)等。

縱覽上下五千年文史的隱秘幽微

歡迎轉發,長按二維碼訂閱本公號

「青禾田講古」之歷史故事目錄

「青禾田講古」之視頻目錄:

相關焦點

  • 整理:八王之亂中,主要參與的司馬氏諸侯王之間的血緣關係│644
    所謂八王之亂,指的是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因為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弄權,引起的司馬氏皇族大規模的內鬥事件。
  • 秦楚之間,黃歇的舞臺│172
    與其他三位相比,黃歇的出身可以說是最低的,與楚國王室沒有任何血緣關係。雖說當初的祖先也曾經是黃國的君主,但是一是當初的黃國本就國小勢微,二是滅國數百年,到黃歇的時候,家族勉強算是個貴族,僅此而已。能達到後來的高度,完全是黃歇自己拼搏出來的前程。黃歇,楚國人,生卒年為西元前314年到西元前238年。
  • 冊命體制與世族政治——西周中晚期王朝政治解析
    能夠證明受命者為右者之直屬輔佐官員的冊命銘文,至今也僅見汪氏所舉兩例。某一系統最高長官的冊命儀式亦可有右者,如簋器主受命為「冢司馬」,已是王朝最高軍政長官,其右者為「司工」,與「司馬」不屬同一系統。[18]又如第㈢點是針對陳漢平先生「儐者與被儐者之爵秩高低有相應關係」之說。[19]陳氏的主要論據源於《儀禮》、《周禮》等傳世文獻,目前在西周金文中還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 出人意料的司馬乂│618
    同時,司馬顒派使者邀請司馬穎共同舉兵。司馬穎雖然一直在鄴城裝出一副看淡權力的賢王模樣,但實際上早就忍不住了,接到司馬顒的書信,痛快的答應了。司馬顒的表章送到洛陽後,司馬冏當即亂了陣腳,不知如何是好。不久,司馬顒的大軍逼近洛陽後,派人發佈檄文,號召長沙王司馬乂討伐司馬冏。
  • 終於又見到半個好皇帝了│575
    司馬炎總結曹魏滅亡的原因,認為是他們不夠重視曹氏宗族,使宗族力量太過弱小,所以在司馬氏篡權過程中,皇室一脈孤立無援。因而司馬炎一口氣在司馬一族中,封了27個王,從叔祖輩的司馬孚開始,到自己的兒子、侄子等人,盡皆封王。光封王還不算,司馬炎還允許他們自己選擇封國中的官吏。可惜,司馬炎沒料到的是,他這種做法,司馬一族倒確實是壯大了,但也為不久之後的八王之亂埋下了伏筆。
  • 封狼居胥,漢民族武力的最巔峰│296
    也就是在此戰中,飛將軍李廣因為迷路失期,錯失戰機,自刎而死。戰後,匈奴內部還發生了一點小混亂。伊稚斜單于臨陣逃跑,跑得太遠了,以至匈奴自己人,在接下來的十幾天裡,也找不到這位首領的蹤影,所以有傳言這位單于死於亂軍之中了。這時,右谷蠡(lù lí)王跳出來,自封為新的單于。
  • 論劉向、劉歆和《漢書》之關係
    又今本《高五子》、《文三王》、《景十三王》、《武五子》、《宣元六王》雜在諸傳秩中,古本諸王悉次《外戚》下,在《陳項傳》前。又今本《韓彭英盧吳》述雲「信惟餓隸,布實黥徒,越亦狗盜,芮尹江湖,雲起龍驤,化為侯王」,古本述雲「淮陰毅毅,杖劍周章,邦之傑子,實惟彭、英,化為侯王,雲起龍驤」。又古本第三十七卷,解音釋義,以助雅詁,而今本無此卷。』」
  • 十六國前涼興亡三部曲之滅亡│745
    因為君主張氏一族的自相殘殺,國政無人管理,穩定了沒幾年的涼州之地,再次刀兵四起,各地掌握實權的大族,紛紛起兵,或攻城掠地,或割據自守。沒過多久,掌管朝政大權的張瓘,也起了篡位之心,開始排除異己,肆意妄為。359年六月,輔國將軍宋混和弟弟宋澄起兵,徵討並消滅了張瓘。張玄靚加封宋混為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假節,輔佐朝政。宋氏兄弟掌權。361年,宋混去世,只剩下宋澄繼續掌權輔政。不久,右司馬張邕起兵,殺掉宋澄。
  • 【報告分享之三】邊泰明:都市更新權利關係人信任、互惠、合作之研究
    實施者與土地權利人合作是成就都市更新必要條件,然實施者於合作過程之作為及其自身條件影響著其與土地權利人間之信任及互惠關係,並成為都市更新成功與否之關鍵因素。鑒於實施者為都市更新過程中,扮演都市規劃發展者、合作者、爭取被信任者等重要角色,本文從都市更新權利關係人的觀點,探討土地所有權人與實施者的彼此之間信賴、互惠和對合作的認知,說明參與都市更新的意願。
  • 亂港檔案解密 「佔中」真相曝光
    」經歷了長達五年的真理馬拉松,明天終於到了「佔中」案的宣判日。這場審判喚起了市民對79日「佔中」之亂的痛苦記憶與反思。九犯全定罪,但仍有幕後黑手逍遙法外;禍國害港的這場「佔禍」背後,仍有很多謎團未解。  《大公報》獲得的機密文件顯示,黎智英不僅是「佔中」黑手之一,也是主要金主。
  • 學者論文 |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
    其生與宮崇同時,(宋濂《翰苑別集》卷六《漢天師世家》敘云:「道陵建武十年生於吳之天目山。」殊不足信。故不依以為説。)豐沛又距東海不遠,其道術淵源來自東,而不自西,亦可想見。此後漢之黃巾米賊之起原有關於海濱區域者也。 三、趙王倫之廢立 西晉八王之亂,其中心人物為趙王倫。趙王倫之謀主為孫秀,大將為張林。
  • 陳豨叛亂,劉邦親徵│250
    就在大漢朝廷內部暗流湧動的時候,西元前197年7月,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去世了。陳豨手下主要將領,或者被殺死,或者被活捉。那位自封的代王陳豨,帶著殘兵敗將,逃往匈奴地區,後來被漢軍在靈丘斬殺。在陳豨被殺之前,那位叛逃的韓王信已經死於漢軍之手。
  • 講座紀要丨雷聞:唐代高道鄧紫陽與北帝法、北帝派的關係新探
    通過對鄧紫陽、鄧德誠、鄧延康三代道士生平事跡的考察,雷教授發現,鄧紫陽確立了撫州南城縣麻姑山的地位,吸引了士人的注意,以鄧氏為中心的麻姑山道團獲得了國家的認可,但鄧紫陽的影響仍遜於司馬承禎、吳筠、李含光等上清宗師或以法術著稱的葉法善、張果、羅公遠、申泰芝等人;鄧紫陽之侄鄧德誠雖承其道法,但中唐時期麻姑山鄧氏道團在當地發展過程中最活躍的是鄧紫陽的弟子譚仙巖;而真正使麻姑山鄧氏重新崛起並名揚天下的是鄧德誠的從子鄧延康
  • 文天祥正氣歌之為嵇侍中血之嵇紹的血和其被砍頭的老爹嵇康
    最終這位在中國文學史上和音樂史上都佔有一席之地的一代大家被公開處死「八王之亂」後,晉惠帝陷入了顛沛流離的困境中,始終對其不離不棄的嵇紹,就是嵇康的兒子,最終為了保護這位帝王的安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嵇紹也成為後世備受推崇的忠臣的代表,文天祥在《正氣歌》中謳歌的「為晉侍中血」說的正是嵇紹。
  • 【止暴治亂】播謠煽情煽暴 亂社區爭議席
    煽暴政客屢借亂局抹黑警隊,播謠製造民怨,以圖在區選中獲利。圖為暴徒7月中於沙田新城市廣場襲警。資料圖片  他們的目的不在民生,而在區選。曾揚言不會與暴力割席的他們,眼見下月區選或被自己擁抱的暴力而影響,有人亂了陣腳,開始勸說黑衣魔「收兵」,有人繼續撐暴抽水。
  • 畲民之間:帝國晚期中國東南山區的國家治理與族群分類(下)
    欲了解這樣的歷史過程,必須梳理清代關於畲人的歷史文獻,特別是山民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變化。清代對待原先處在統治之外的山民並沒有統一的政策,各層級政府因地制宜。如果從方志與地方文獻來看,清代前期福建各地開始出現山區畲傜漸與民人無異的記錄,唯在閩東有不一樣的走向。
  • 盧建榮:仇鹿鳴著《長安與河北之間》賞析
    >近年大陸史壇,三位史家,即李碧妍、陸揚,以及仇鹿鳴等,分別推出《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北師大,2015年8月),《清流文化與唐帝國》(北京大學,2016年,3月),以及《長安與河北之間》(北師大,2018年11月)三書,頓時炒熱了中晚唐史的研究。
  • 商鞅之死│91
    而且,商鞅還抱著一些僥倖心理,認為,秦孝公剛剛四十幾歲,比自己還要年輕十來歲,此時就擔心孝公身後之事,為時過早。同時商鞅也意識到自己和太子關係太差,準備花時間慢慢和太子接近,一方面緩和彼此之間的關係,一方面讓太子接受變法的理念,好能在將來,將變法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