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孫堅的怒吼:是我斬了華雄!

2021-02-13 蘭尋書院

四月四日,成都,合江亭。

道士撇一撇嘴,「老趙,這就是府南河水交匯之處,稀鬆平常嘛。」

趙員外笑而不語,書生輕搖摺扇,「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老董不可小看了,當年成都駛往東吳的萬裡徵帆,就是從這裡啟航。」

道士恍然,「原來如此,我想起來了,秀才你還欠著孫堅斬華雄的段子沒講呢。」

書生哈哈一笑,「東漢末年分三國,傳統史家不管是尊劉貶曹,還是尊曹貶劉,卻都壓抑孫家,後世對東吳了解甚少,其實東吳創業史極為生猛,創一代孫堅的風頭遠遠超越曹操劉備。

道士手舞足蹈,「孫堅的風頭怎麼蓋過劉備曹操?秀才你趕緊說。」

書生很沒風度地活動了一下脖頸,「孫堅,字文臺,生於公元155年,與曹操同歲,比劉備大六歲,死於191年,揚州吳郡富春人,位於今天杭州市富陽區,孫堅一家據說是春秋時期寫下《孫子兵法》的兵聖孫武的後人。」

道士很緊張,「這是真的嗎?我是問孫堅真是孫武的後代?」

書生不屑地白了一眼,「扯虎皮做大旗,拿六七百年前的人物說事兒,恰恰說明六七百年裡這個家族代代都是草根兒啊。

雖然吳國的官方史書誇耀,說孫堅祖上世代為官,但人們還是知道了孫堅的老爹孫鍾先生,的確是一位老實巴交的瓜農。

可英雄不問出身低,單看孫堅的履歷也許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可要是對照同一時間的曹操劉備在幹些什麼,就能發現孫堅是多麼的傳奇。」

趙員外適時配合問了句,「怎麼個傳奇法?」

書生清清嗓子,「十六歲,縣政府科員孫堅在乘船出行時,目擊了海盜們的分贓現場,少年孫堅展現出了過人的表演天賦,成功扮演了一位正在指揮軍隊進剿的軍官角色。海盜們老遠兒一看,被忽悠地扔下財寶撒腿兒就跑。孫堅緊接著又展現了他的格鬥技巧,獨自一人趕上前去,打死海盜一名。

孫堅一舉成名,被市裡安排了城管大隊代理大隊長的職務。第二年,孫堅招募了一千多名民兵,與正規軍配合擊潰反賊數萬,正式成為朝廷命官,出任縣丞,相當於副縣長。

自此,凡是有父老鄉親去投奔他的,他都幫上一把,慷慨解囊。同一時期的曹操還在學習《孫子兵法》,對不肯評價自己的評論家死纏爛打。同一時期的劉備呢,則是和鄰居家的小孩兒一起在大樹底下過家家。

十七歲到二十八歲,孫堅從揚州刺史部調到了徐州刺史部,他拖家帶口、背井離鄉、跋山涉水、跨過長江,所到之處甚有聲望,但十一年過去還是一個副縣長。

那個年代搬一次家多麼不容易,折騰了兩回還不給升官兒,孫堅沒有背景,只能盼著什麼時候有仗打就好了。

同一時期,高幹子弟曹操在官場上率性而為,得罪了不少權貴,一度被罷官閒居,在老爹的庇護下,還是回到京城當上了議郎,做皇家顧問,每天就是給皇帝挑挑毛病、提提意見,工作輕鬆待遇高。

劉備在著名學者盧植先生開設的私立學校裡,吊兒郎當地學習了幾年儒學之後,沒有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遂決定發揮在織席販履方面的特長,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自主創業者。沒事兒就穿的人五人六,去正規的娛樂場所聽聽音樂,玩玩狗馬。

二十九歲,歲,黃巾之亂爆發,孫劉曹三人都參與了鎮壓。

事成之後,孫堅出任別部司馬,這個職位和縣丞一樣,還是比縣令小。曹操出任濟南國相,市長級別。

二十三歲的劉備當上了縣尉,差不多算副縣級公安局長,剛進入官場就與入職十二年的孫堅平級,但劉備沒多久就鞭打督郵,將索賄的領導狂抽了兩百多下,之後棄官而去,帶著剛認識的關羽張飛亡命天涯。

三十一歲,孫堅參與平定了西北的叛軍。在這次戰鬥中他看不慣非直屬領導董卓對直屬領導張溫的傲慢態度,對董卓萌生出了一生都無法化解的仇恨。

沒想到這個態度反倒比他十幾年的出生入死、兢兢業業更有助於他的升遷。朝中大佬們對董卓多有不滿,一看這個年輕人又能打又不爽董卓,二話不說就提拔他當了議郎。孫堅總算邁過了縣處級這個坎兒。

三十二歲,由於爆發多處叛亂,孫堅被提拔為長沙太守。在太守的崗位上,孫堅沒有滿足於剿滅轄區內的反賊,不請自來地非要幫助本郡和鄰郡的同行完成指標。

朝廷顧不上追究他違反軍紀越界徵討的過失,為了安撫這個猛人,授予其烏程侯的爵位。

這一年,曹操出於對朝廷的失望,裝病回家鄉過起了春夏讀書、秋冬打獵的小日子。劉備幾經波折,投奔老同學公孫瓚,好歹混上了孫堅擔任過的尷尬職位,別部司馬。

三十四歲,董卓入京獨霸朝綱的消息傳來,孫曹劉三人也都加入了反董陣營,真正的大戲開場了。」

道士來了興趣,「孫堅在這場大戲中表現好麼?」

書生輕拍闌幹,「袁紹等人組織關東聯盟,只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真正的動機只是為了脫離洛陽朝廷而不受拘束,做割據地盤的軍閥。

真正敢打想打的,只有曹操與孫堅二人,至於劉備,此時不過是公孫瓚的跟班而已。

曹操在陳留郡募了一些兵來,隨著張邈等人參加以袁紹為盟主的討董運動,只不過是一名小股東而已,談不上有多大的影響力。他看不慣袁紹等人擁兵十幾萬而天天置酒高會,就單獨行動。

曹操帶了自己的兵與張邈所派遣的一部分由衛茲統率的兵,開到滎陽縣汴河的河岸,與董卓的部下徐榮打了一仗,被打敗,在曹洪的保護下撿回了一條小命兒。

曹操雖則是敗了,勇氣可嘉,回到酸棗,見袁紹等人,責備他們一頓,說他們不該浪費時間,失掉機會。

曹操建議分兵三路:一路由袁紹率領,進軍黃河北岸的孟津;一路由酸棗諸將共同進軍,佔領黃河南岸的成皋、敖倉;另一路由袁術率領,由南陽衝進武關,威脅三輔。

袁紹等人哪裡會聽曹操的建議,繼續置酒高會,待糧食吃完,各方人馬陸續撤走散夥,內部打了個不亦樂乎。

曹操不等到各方諸侯散走,便已去了家鄉所在的揚州,也就是今天安徽與江蘇、江西、浙江募兵;募得了一千多人,再到黃河北岸的懷縣,暫時做了袁紹的附庸。

曹操劉備表現平平,真正大出風頭的還是孫堅。袁紹號召各地州郡之官,共同起兵討伐董卓之時,孫堅很贊成,卻沒有能夠帶兵到懷縣與酸棗,參加那個以袁紹為領袖的同盟。他與袁紹的堂兄弟、雄踞南陽的袁術,倒頗為接近。

袁術於董卓剛剛得勢之時,看清了洛陽不可久留,立即帶兵佔了魯陽一帶。袁術歡迎孫堅由長沙北上,討董。

孫堅來到南陽,第一步逼迫荊州刺史王睿自殺,第二步砍掉南陽太守張諮的頭,第三步與袁術合兵,把南陽郡的地盤交給袁術,自己繼續北上,向洛陽進軍。

袁術感謝孫堅給他南陽,就上了一張表奏,推薦孫堅為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孫堅從此便自稱為破虜將軍,也被其他軍閥認可。孫堅把討伐董卓的事,看得比誰都認真。他帶兵離開南陽,向洛陽進發,與董卓的部隊頗打了幾仗。

但是首次交戰,孫堅軍便鎩羽而歸,自己也被圍困。危急關頭,孫堅為了逃命,把自己平時戴著的紅頭巾戴在部將祖茂的頭上吸引火力。

祖茂靠裝死神技躲過一劫,從此不知所蹤。史書上也沒見孫堅對祖茂的家人有任何表示,祖茂活了下來卻沒有再回到孫堅麾下,不知是路上出了意外,還是因為失望。

九死一生的孫堅倒是毫不氣餒,藉此機會,誘敵深入,在陽人一帶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威震關東。至於劉備和關羽、張飛在反董戰役中沒有任何作為,什麼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都是羅貫中先生編的。

孫堅斬殺了董卓的大將華雄,打破了董卓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提振了關東軍的士氣,卻也引起了猜忌。當時各家諸侯都畏縮不前,還奮戰在第一線的,只剩下了孫堅。

袁術聽信讒言,擔心這位屢立戰功、聲名鵲起的年輕將領佔據洛陽,不可控制,除狼而得虎,竟然停止了對孫堅軍的軍糧供應。

作為反董盟主的袁紹也竟然派了一個周昂,來作所謂豫州刺史,搶孫堅的位置。

孫堅怒了,他回軍趕走周昂;又來到南陽,對袁術提出責問:董卓殺了你袁家大小几口,不曾殺我孫家一人。我去打董卓,是為公不是為私;若是論私,我可說是為你們袁家報仇。而不是為我自己孫家報仇。怎麼你既不出兵,又不出糧?你是希望我戰敗麼?

話說得很重,袁術十分慚愧,答應以後不再馬虎,一定源源供應軍糧。孫堅獲得了可靠的支援,果然於再度進攻董軍以後,大勝呂布與胡軫二人。

面對這樣的敵人,董卓心裡發憷,囑咐手下:別的關東軍都被我們打敗了,只有孫堅這個愣頭青要跟我死磕,偏偏他還挺能打仗,大家都小心著點吧。

董卓很無奈,正面打不過孫堅,只能嘗試收買他,於是董卓請求與孫堅和親,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孫堅的兒子。

不料,孫堅一門心思討伐董卓,毫無商量餘地,他斷然拒絕了董卓的請求:卓逆天無道,今不夷汝三族,則吾死不瞑目。

惹不起躲得起,董卓索性一把火燒了洛陽,溜去長安,孫堅兵進洛陽,卻悽然涕下,傷心不已。」

道士感到奇怪,「孫堅哭什麼?莫非是洛陽殘破,思念大漢舊日繁華,觸景生情。」

書生苦笑一聲,「可能有這個因素,當時孫堅站在已成一片廢墟的洛陽城中,說過這麼一段話: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

不過也有可能是哭自己勞而無功,孫堅給他人做了嫁衣裳,大敗董卓,兵進洛陽,雖然出夠了風頭,卻是一點實惠也沒撈到。

趙員外也來了興趣,「出夠了風頭,沒撈到實惠,此話怎講?願聞其詳。」

書生以扇代筆,勾勒出當時的各方形勢,「討董戰爭自初平元年正月,至次年四月。結局是董卓敗退長安。孫堅趕走董卓,又給袁紹、袁術等諸侯鋪平了道路。

各路諸侯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他們大大削弱了天子權威,可以有合法的藉口割據一方了,於是進入了群雄割據的時代。

我們的孫文臺將軍,幫助劉表確立了荊州割據、袁術確立了南陽割據,打跑董卓後各路諸侯進行了相互兼併,袁紹、曹操、公孫瓚等也要感謝他。

文臺自己呢?自己的地盤丟了,長沙太守換成了張羨。荊州刺史劉表雖然感謝孫文臺,但還是要殺他,因為他擾亂了荊州,不殺他不足以立威平民憤。

孫堅為諸侯做了這麼多好事,卻成了喪家之犬,只能依附於袁術,受袁術委託,徵討劉表。

然而英雄的落幕,往往不如登場一般壯烈。

孫堅與劉表手下大將黃祖在樊城一帶交戰時,被冷箭射殺,年僅三十七歲。」

道士有點驚愕,「什麼,江東猛虎孫文臺就這麼掛了?真是高開低走,有點不明白,孫堅這麼厲害一個人,為什麼要依附袁術呢?」

書生似笑非笑,「自作孽不可活啊,孫堅的優點是驍勇善戰,善於用兵;果斷堅決,當機立斷。缺點是殘暴不仁,嗜血好殺,使氣任俠,暴躁冒進。

孫堅能升任長沙太守,是因為他立有兩大功:一是徵伐涼州,逼降韓遂邊章;二是平定長沙區星之亂。袁紹、袁術等關東諸侯呼籲討伐董卓,實則借討伐董卓割據一方。

孫堅野心勃勃,欲建功立業,但他不計後果,考慮不周的性格特點,導致他從頭到尾都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

孫堅從長沙郡出發向北進軍,沿途先後殺死荊州刺史王叡和南陽太守張諮,還是熟悉的暴脾氣。

孫堅這兩個舉動本身估計是沒有什麼政治意圖,卻不經意間成就了兩個大軍閥。

前一個動作使劉表受到朝廷任命,單騎赴任荊州,盤踞漢南近二十年;而後一個動作使落魄出奔的袁術佔據富庶的南陽郡,開始了奢淫肆欲的後半生。

前者成了孫堅的死敵,孫堅就是因此戰死;後者則成了孫堅的頂頭上司,兩人開始合作。

孫堅一直沒有獨立的物質來源,顯然都需要袁術提供,直至戰死,孫堅都沒有獨掌大局。

所以說,能力結構太單一隻能被別人當槍使,綜合能力才是王道。

趙員外莫測高深地一笑,「說來說去,還是圈子重要啊,要麼自己建個圈子,要麼混進別人的圈子。

書生拍掌稱妙,「此言大善,不過,多少人想進圈子而不可得,袁術卻自己把圈子給砸了。」

道士這次卻不受挑唆,撇撇嘴,「就知道秀才又要賣關子,明天再說······」

相關焦點

  • 孫堅傳 4
    董卓派遣步兵、騎兵數萬人阻擊孫堅,輕裝的騎兵數十人,最先到達。孫堅正在勸酒談笑。他立即命令所屬各隊,按照編制整頓軍隊的行列、隊形,不得亂動。董卓的後續騎兵,逐漸來得更多,這時孫堅才緩慢地離開坐席,帶領眾人進城,他告訴隨從左右的人員說:「先前我所以不立即起身的原因,是擔心士兵擁擠,互相踐踏,諸位不得入城呢。」 董卓的軍隊看見孫堅的士兵隊形整齊,不敢攻城,就撤兵返回了。
  • 《三國演義》中除了關羽,在場的人還有誰能斬華雄?
    「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一句話斷送了冀州刺史韓馥手下大將潘鳳的性命,而在最近幾年潘鳳還走紅在網絡之上,他與華雄戰不過幾回合,就被華雄斬於馬下,可以說十分失敗,也正是潘鳳的被斬,驚呆了當時十八路諸侯。之後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的關二爺提著大刀「溫酒斬華雄」,從而讓劉備三兄弟開始嶄露頭角。
  • 品三國10、誰成就了關羽溫酒斬華雄的神話?
    ,我就演義說演義。  在關羽一生中,最精彩的戰例有幾個,比如關羽的處女秀溫酒斬華雄,比如關羽的代表戰斬顏良誅文丑,比如晚年負傷的情況下和龐德戰和等等,都廣為人知。本文單說溫酒斬華雄。  誰成就了關羽溫酒斬華雄的神話呢?這好像不是個問題,按照一般讀者的思維,還有誰成就了關羽呢?當然是關羽自己,關羽靠著自己出色的武藝,殺掉了華雄,成就大名。
  • 孫堅號稱江東猛虎,他的武藝如何,為何打不過華雄
    華雄和李肅各自率領一支軍隊,趁著夜色攻打孫堅的營地,孫堅原本就缺糧食,軍心就不太穩了,再加華雄這麼一偷襲,孫堅手下的軍隊就潰散了,孫堅也只能逃命,就這樣孫堅敗在了華雄手下。 華雄追孫堅的時候,孫堅還射了兩箭,但沒有射中華雄,孫堅再想射第三箭時,弓斷了,孫堅只得逃走,那麼,如果華雄與孫堅單挑,誰勝誰負?誰的武藝更高呢?
  • 溫酒斬華雄之溫酒原理
    【新高考頭條—化學】溫酒斬華雄之溫酒原理
  • 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真實的歷史跟劉關張三兄弟可沒關係
    「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是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情節,出自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故事的背景是董卓殘暴不仁、欺君罔上,穢亂宮禁,殘害生靈,於是曹操聯合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當時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殺敵有功,公孫瓚推薦劉備為別部司馬,守平原縣令。
  • 揭秘溫酒斬華雄 關羽武功到底有多強?
    但是讓關羽封神的戰役中,溫酒斬華雄是極其關鍵的一戰,這讓很多人都感到不解。今天小喬就來深扒一下這場戰役,希望可從中窺視關羽武功到底有多強!  【關羽溫酒斬華雄】  關羽殺華雄,叫做「溫酒斬華雄」。是因為根據書中記載,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時,關羽主動請纓前去戰華雄,曹操為了激勵關羽,叫人去倒了一杯熱酒,送給關羽,然後關羽要先不忙,一會殺了華雄,回來時,「其酒尚溫」,關羽在溫酒未冷卻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從此名震諸侯。
  • 華雄連斬4員大將, 如果關羽不在, 當時有其他人能斬得了華雄嗎
    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而實際上,袁紹此言非虛,其手下的顏良、文丑武藝之高,非尋常武將能比,斬殺華雄肯定不在話下。而且,華雄也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華雄的戰績是有水分的,真實水平可能略遜夏侯惇、徐晃、許褚這些人,和曹洪差不多。演義中,華雄殺死的武將確實不少,這點毋庸置疑,但是這些武將都沒有旁白,也沒有有效的戰績,從這些武將的表現來看,多半是浪得虛名之輩。
  • 華雄囂張叫陣,張飛為何不主動請戰?
    就好比關羽經典戰績之一的「溫酒斬華雄」。分析「溫酒斬華雄」是關羽關二爺的經典戰績之一。正是這一戰,他吸引了曹操的注意力;也是這一戰,讓依附於公孫瓚的桃園三傑,開始受到更多人的注意;還是這一戰,讓關羽威名開始傳播,溫酒斬將之勇,古今罕有。關羽能夠斬了華雄,那與他齊名的張飛自然也不必說。
  • 關羽斬華雄為何速度如此之快?這三個誤區已將華雄徹底麻痺
    ——第 一 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可以看出和華雄共同之處,這兩人長相身形都於常人不同,這樣的人都是不是凡人。而且單單從書中的外形來看,這兩人都是身高九尺,華雄並不比關羽差多少。再斬殺了江東猛虎孫堅手下最強四大將之一的祖茂。又斬殺了聯盟盟主袁紹的弟弟袁術麾下的驍將俞涉。後斬殺了十八路諸侯之一太守韓馥手下的上將潘鳳。
  • 汜水關華雄連斬俞涉潘鳳,猖狂至極,曹操的猛將們為何一個都不上
    華雄在此一戰成名,斬殺盟軍將領就像切白菜一樣,盟軍大將俞涉、潘鳳先後被斬。盟軍將領幾乎無人敢戰,最終還是關羽,力挽狂瀾,溫酒斬華雄。面對華雄咄咄逼人的氣勢,曹操手下的猛將們為何一個都不上呢?以下依據相關資料,簡要分析。首先分析漢末形勢。漢朝末年的時候,為了剷除宦官的勢力,大將軍何進聽從下屬的意見,調西涼的董卓入京。
  • 徐榮:打敗曹操孫堅兩諸侯的將軍
    於汴水之戰中擊敗曹操的獨立追擊軍,以及在梁東之戰中擊敗孫堅的部隊。在董卓死後,受司徒王允的命令與李傕、郭汜交戰,死於新豐之戰,戰死在亂軍之中。網絡配圖在一般人的印象當中,董卓手下最有名的大將非華雄莫屬。這來自《三國演義》的渲染,畢竟,人們看小說的太多。在《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徵討董卓,董卓派出大將華雄迎戰。
  • 曹操手下有六大猛將 ,華雄逞威汜水關為何無人敢戰
    從其後的戰績來看,華雄還真不是吹牛:先是手起刀落斬鮑忠於馬下,接著夜襲孫堅大營,孫堅被他追著跑連驍將祖茂也被華雄一刀斬殺,第二天華雄再次大展雄威連續斬殺俞涉和潘鳳,一時之間眾諸侯聞之大驚。  當時十八路諸侯帳下並非沒有猛將,除了關羽溫酒斬華雄之外,能斬殺華雄的其實不乏其人,那麼華雄逞威汜水關,曹操麾下有六大猛將,為何卻無一人出戰?我們就此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 三國演義中孫堅是什麼來歷?一開始就盤踞江東嗎
    烏程侯孫堅在曹操矯詔討董卓時,第十六鎮即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十八路諸侯齊聚,孫堅擔任的是先鋒,主要地點是在汜水關與華雄交戰。孫堅手下有四員猛將,分別是黃蓋、程普、韓當和祖茂,均是驍勇善戰的大將。孫堅軍缺食,軍中自亂,此事被李肅和華雄知道,於是開始了偷襲。當天夜晚李肅和華雄分別從前後攻擊孫堅,華雄順帶斬了孫堅部將祖茂。
  • 華雄秒殺祖茂,武力能否稱雄江東十二虎臣?至少有兩人比他還厲害
    華雄是董卓帳下驍將,也是關羽遇到的第一個強勁對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在汜水關和虎牢關連番受阻,其中逞威汜水關的正是華雄,眾諸侯麾下有鮑忠、祖茂、俞涉和潘鳳四大猛將都被華雄斬殺,就連孫堅也敗在華雄手下,以至於華雄耀武揚威:「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著孫太守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
  • 兩軍對對碰 溫酒斬華雄 象棋的規則
    小故事:溫酒斬華雄東漢末年,董卓把持朝政,袁紹、袁術、公孫攢、曹操等諸侯不服,就組成聯軍,攻打董卓。然而,董卓手下有個虎將叫華雄,此人勇猛異常,連斬聯軍俞涉、潘鳳兩員大將,諸侯無不驚恐。這時,有一人說道:「華雄有什麼可怕的?我來應戰。」大家順著聲音望去,只見是一個身長九尺,罵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之人。袁紹問此人是誰,公孫攢說:「這是劉備的弟弟關羽,劉備的弓手。」袁術冷笑一聲,對關羽說:「我們的大將都奈何不了華雄,你一個小小的弓手,竟口出狂言!如果你敗了,我們定會被華雄嘲笑的。」
  • 華雄武藝高強,關羽如何做到溫酒斬華雄的?原來他用了一個大招
    這事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關羽斬華雄是放了一個大招。按照華雄的戰績,斬鮑忠、敗孫堅殺祖茂,十八路諸侯跟前殺俞涉、潘鳳,讓眾諸侯束手無策,說明華雄的武力還是很不錯的。所以很多人猜測,華雄被殺是因為關羽偷襲所致。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們看關羽偷襲的經典戰例如斬顏良逐文丑,都有幾個特點。1、馬快!2、出其不意!首先第一點肯定是不能達成了,關羽在得到赤兔馬之前,因為身軀龐大,再加上刀的分量也比較重,所以馬一直是不堪重負的,這也影響了他武力的發揮。在斬顏良時,關羽始終認為自己的武力和張飛有一定差距。
  • 《三國演義》中,華雄殺了不少十八路諸侯手下,為何曹操不出手?
    《三國演義》中,華雄殺了不少十八路諸侯手下,為何曹操不出手?《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時羅貫中整理歷史演義,從而形成的一本小說,其實很多內容並非原創。羅貫中的立場是蜀漢,這跟他的身份有關係,他是孔門讀書人,自然要選擇以忠義為主的劉備集團。
  • 三國正史裡,關東討董聯軍的「大明星」是孫堅,而非劉關張
    《三國演義》小說第五回中講到,孫堅作為先鋒,攻打汜水關,其他諸侯都趕往了虎牢關。董卓方面先是派華雄駐守汜水關,孫堅敗退後,關羽溫酒斬了華雄,董卓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萬,把住汜水關,不要廝殺;卓自將十五萬,同李儒、呂布、樊稠、張濟等守虎牢關。
  • 孫堅鼎盛時期的勢力到底有多大?曹操和袁紹都無法與他相比
    正是憑藉這千餘名勇猛的士兵,孫堅跟隨中郎將朱安徵伐黃巾。戰鬥中,孫堅十分英勇,經常身先士卒。攻擊宛城時,孫堅第一次有機會獨自領兵作戰,此戰孫堅更是勇猛無比,他不顧危險,親自衝向城牆,士兵們受到孫堅的勇猛與生死的鼓舞,也紛紛悍不畏死地衝向城牆,最終攻破宛城。這場戰爭,在朱本人的保薦下,孫堅被朝廷任命為內務府司馬,這也是孫堅第一次出人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