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正史裡,關東討董聯軍的「大明星」是孫堅,而非劉關張

2020-12-26 大龍評影視

《三國演義》小說第五回中講到,孫堅作為先鋒,攻打汜水關,其他諸侯都趕往了虎牢關。董卓方面先是派華雄駐守汜水關,孫堅敗退後,關羽溫酒斬了華雄,董卓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萬,把住汜水關,不要廝殺;卓自將十五萬,同李儒、呂布、樊稠、張濟等守虎牢關。

事實來說,虎牢關和汜水關可能都是指的同一關卡。虎牢關,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秦朝在此地設關,始稱虎牢關。到了漢朝的時候設立的關卡為成皋關,為成皋縣所轄,所以東漢末年時期,虎牢關應該叫成皋關才對。而演義上所說的「虎牢關」其實是「成皋關」。隋朝時又改成皋縣為汜水縣,所以隋唐時期,又稱虎牢關為汜水關。據考證,東漢時期的虎牢關的位置可能因為黃河泛濫,已經湮沒無聞,之後在原來的位置附近又建造了汜水關。

五代十國之後,虎牢關、汜水關經常互用;加上由於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不在洛陽,所以之後虎牢關的戰略地位變弱,漸漸被遺忘。後世如羅貫中等小說家,可能誤認為虎牢、汜水是洛陽以東兩個不同的關卡。

或者說羅貫中,有意將三英戰呂布與孫堅做先鋒攻打洛陽的兩個虛實事件,都揉進小說中。所以前者發生在虎牢關下,後者發生在汜水關前,拔高劉關張的同時,也不忘點出孫堅才是這次討董作戰的主力先鋒。

事實上,孫堅才是關東聯軍討董作戰的「明星」。孫堅斬殺華雄之後,趁勢直撲洛陽八關之一的南大門大谷關。董卓因此感到了不小的壓力,才最終選擇逃出洛陽,西遁長安。小說這麼演義一下,把孫堅支走去單獨打一個似是而非的汜水關,名義上是做先鋒去了,實則是把他的位置給騰出來,好讓劉關張能夠在虎牢關這樣重要的場次裡上位成功。只能說小說作者為了「尊劉」的目的,幹了很多「潛規則」的事情。

那作者為什麼不直接把孫堅弱化一下一起參與攻打虎牢關,豈不更熱鬧? 或許,小說作者實在不想放棄史料中已有的有關孫堅的精彩作戰描述,因而不惜同一時間走出了兩條主線。

相關焦點

  • 長沙太守孫堅的鐵血做派:在參與討董的路上掀起腥風血雨
    在《山陽公載記》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董卓對自己的長史劉艾說,關東聯軍幾次戰敗無所畏懼,只有孫堅才是值得在意的人物。換言之只有孫堅能夠讓董卓產生忌憚的心理。事實上在多達二十幾路的軍閥當中,確實只有孫堅成功地進入到洛陽。如果不是關東聯軍陷入分裂,沒有人支援孫堅,反而拖孫堅後腿,可能關東聯軍的戰績會有更大的突破。
  • 《群雄討董》新增討董聯軍陣營玩法預告
    其中,《群雄討董》賽季提供了獨特的對抗體驗,此次我們將會對《群雄討董》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豐富,在其中加入關於「討董聯軍」的全新設定。在此次內容更新中,《群雄討董》賽季將會加入一個全新的陣營-討董聯軍。討董聯軍與群雄陣營目標相同,當董卓陣營佔領洛陽時,討董聯軍與群雄陣營都將會失敗。
  • 正史中,三國英雄父子,並沒有關羽、張飛和趙雲
    漢末三國時代,有數不清的英雄,俗話說,虎父無犬子,老子英雄兒好漢,而真正父子都是出類拔萃的英雄,非常少,有三對,但是,卻沒有關羽、張飛和趙雲。 第一對英雄父子:孫堅和孫策。
  • 小說「三英戰呂布」的配角們:為什麼只有十路關東諸侯攻打虎牢關
    那其他八路諸侯肯定是去了所謂的汜水關,包括長沙太守孫堅、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西涼太守馬騰。因為是虛構的情節,所以分兵路線肯定有作者的用意。首先,呂布肯定要坐鎮虎牢關,而不是去把守關。反董聯軍方面,為什麼是以上八路諸侯去虎牢關迎戰。
  • 《三國演義》是如何提高曹操在討董卓聯軍中的身份地位?
    根據史書記載,曹操是與陳留太守張邈一起參加聯軍的(董卓之亂,太祖與邈首舉義兵)。 可以推測的是,曹操應該是以張邈的部下或者附庸的身份參加討董聯軍的,因此有些史書記載聯軍名單裡都沒有曹操。
  • 三國正史第一猛將,不是呂布,也不是趙雲
    在戰鬥中,武將們紛紛崛起,三國中許多武將都流傳至今,他們都十分勇猛過人,在民間還有人為武將進行了排名。說起武將排名,人們腦海中就會浮現出那句:「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然而這只是人們根據小說《三國演義》中武將戰績排化而來。在《三國演義》中,呂布勇猛無敵,人稱「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一柄方天畫戟舞的是出神入化。
  • 三國時的四位「破虜將軍」:除了孫堅,另外三人分別是誰?
    破虜將軍:孫堅孫堅(155年-192年),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董卓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掌握朝中大權。在此背景下,天下諸多州郡,紛紛興兵討伐董卓。孫堅也參與其事。孫堅起兵不久,便做了兩件大事。
  • 接連擊敗曹操、孫堅的名將,卻被描寫成三流的小人物!
    比及天明,又走三十餘裡,土岡下少歇。忽然喊聲起處,一彪人馬趕來:卻是徐榮從上流渡河來追。操正慌急間,只見夏侯惇、夏侯淵引數十騎飛至,大喝:「徐榮無傷吾主!」徐榮便奔夏侯惇,惇挺槍來迎。交馬數合,惇刺徐榮於馬下,殺散餘兵。——《三國演義》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徐榮,一個《三國演義》裡的小人物,是董卓的部將。
  • 三國正史猛將武力排名:一關二張三孫堅,四呂五文六遼神
    其實如果從正史來看,這六個人至少有三位都不足以躋身前六,今天就來說一說三國正史猛將武力排名:一關二張三孫堅,四呂五文六遼神。關羽演義中關羽屈居第四,雖然斬殺過華雄、管亥、顏良、文丑等猛將,但是斬殺顏良卻被質疑是靠著赤兔馬快和顏良的措手不及才得手,一百多回合拿不下黃忠和龐德,這些都使得他的武力含金量有所不足。
  • 三國英雄裡有哪些英年早逝的名將?第一位最令人可惜
    在三國歷史時期,英雄人物輩出,名將迭起。在三國中,名將們的結局不盡相同,他們有的戰功顯赫,有的壯志未酬,還有的是英年早逝。所以,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三國史上英年早逝的名將。在小編看來,有三個著名的將領可以說得上是英年早逝。
  • 臧洪:正史中的三國第一義士
    《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千裡走單騎」、「華容道捉放曹」等傳奇故事家喻戶曉,被後人稱為「三國第一義士」。但畢竟是講故事,無人計較真假。而在陳壽《三國志》、範曄《後漢書》等正史中,大書特書的三國時期第一忠義之士卻是來自於水鄉揚州的一位青年才俊。範曄盛讚:「夫豪雄之所趣舍,其與守義之心異乎?…可謂懷哭秦之節,存荊則未聞也」。
  • 正史看呂布,呂布是怎麼成為三國第一武將的,正史中其實是這樣的
    正史看呂布,呂布是怎麼成為三國第一武將的,正史中其實是這樣的三國一首二十四武將排名的打油詩被傳的是家喻戶曉,不管哪個版本的排名,都是呂布在第一,幾乎是沒人能超越的,那麼今天我們來正史看呂布,呂布他是怎麼成為三國第一武將的呢?正史中其實是這樣的。
  • 4-4孫堅的怒吼:是我斬了華雄!
    書生哈哈一笑,「東漢末年分三國,傳統史家不管是尊劉貶曹,還是尊曹貶劉,卻都壓抑孫家,後世對東吳了解甚少,其實東吳創業史極為生猛,創一代孫堅的風頭遠遠超越曹操劉備。」道士手舞足蹈,「孫堅的風頭怎麼蓋過劉備曹操?秀才你趕緊說。」
  • 甘寧蒙講歷史 | 三國第一義士 臧洪篇 (上)
    從漢末大一統演變為軍事集團的互相砍殺,最後三國對峙,不是在政體上的無因可尋。僚屬稱呼主官為主公,即便主官離職,作為故吏,也有效命的義務,不然,很是為社會所不容,這也是漢末劉備、關羽、張飛那樣的堅固利益小團體的社會背景。同樣的,臧洪跟張超,也有著劉關張的義氣相投,生死相交的一方面。
  • 只從正史上來看的話,三國時期誰的武力最強,並不是呂布
    第二名大將文鴦,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面已經把文鴦描寫得足夠厲害了,所以才有評價說三國前期有呂布,三國後期有文鴦,足可見其驍勇。其實正史裡面來看的話文鴦的實力更是強的沒話說,我們都知道趙雲在小說裡面被描寫的在曹操大軍裡面七進七出勢不可擋,其實這件事情在真實的歷史上是發生在文鴦身上的。
  • 十八路諸侯僅有的牌面之一,孫堅曾打得呂布棄城而逃。
    前因 諸侯討伐董卓:公元190年,在董卓廢少帝、立獻帝的霸權行為刺激下,東漢各地群雄四起,以討伐董卓為旗號,結成了關東聯盟。最終,主力軍孫堅大破董卓。
  • 三國十八路諸侯麾下武力最強十人,劉備榜上有名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是《三國演義》中一出很精彩的大戲,劉關張,呂布等人紛紛粉墨登場,三英戰呂布其實對劉關張和呂布都是雙贏的局面
  • 正史中三國五位神箭手,黃忠根本排不上號,誰才是三國神箭之王?
    按照正史記載,要是評選三國五位神箭手,只表演過設固定靶的呂布,可能只能排在第四位,而小說中以神箭著稱的黃忠黃漢升,根本就排不上號——射中關羽腦門的另有其人。首先咱們來說一說要是以正史為標準,黃忠為什麼連前十都排不進去。
  • 孫堅號稱江東猛虎,他的武藝如何,為何打不過華雄
    三國名將 如果把孫堅的武藝在三國做一個排名,個人認為 孫堅能在整個三國中排名第10位 也就是華雄的武藝在三國中排名二流武將的末位,所以孫堅和華雄比起來,高了一個檔次,孫堅的武藝高於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