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打敗曹操孫堅兩諸侯的將軍

2021-02-23 向前看世界 向後看歷史

徐榮(?-192年),玄菟人(一說為遼東襄平人,《公孫度傳》中說公孫度本遼東襄平人,遷居玄菟,為同郡徐榮所舉,任遼東太守。同郡當是同「玄菟」郡),東漢末年將領。本為中郎將,曾向董卓推舉同郡出身的公孫度出任遼東太守。於汴水之戰中擊敗曹操的獨立追擊軍,以及在梁東之戰中擊敗孫堅的部隊。在董卓死後,受司徒王允的命令與李傕、郭汜交戰,死於新豐之戰,戰死在亂軍之中。

網絡配圖

在一般人的印象當中,董卓手下最有名的大將非華雄莫屬。這來自《三國演義》的渲染,畢竟,人們看小說的太多。在《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徵討董卓,董卓派出大將華雄迎戰。這個華雄武功十分了得,他在打敗了諸侯孫堅之後,又不出三個回合斬了袁術手下驍將俞涉,立斬了韓馥上將潘鳳,一時間諸侯都驚慌失色。幸虧諸侯當中有個公孫瓚,他在前來會師的路上遇到了劉備。劉備手下有一個關羽關雲長,是他「溫酒斬華雄」,幫助諸侯涉險過關,要不然,諸侯這仗還真不知道該怎麼打?這麼說來,這華雄也就那麼一回事嘛!不,這關羽是誰?人家是武聖人,是天上神仙下凡!所以,這就應了一句話,不是華雄無能,是關二爺實在太強大了。沒辦法,武聖人要出場,華雄只好委屈一下,來給關二爺祭刀了。

其實,這個華雄在正史中只出現了一個名字,就是《三國志·孫堅傳》,是既無戰績,也沒有生平履歷的一個人。但董卓手下另一員將領卻是真正的能戰之將,他對諸侯兩次對陣全部獲勝,且打敗的是當時諸侯中軍事能力最強的兩個,孫堅和曹操。

這個人叫徐榮。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徐榮第一次出場作戰是對陣曹操。

當時,董卓已經將皇帝和京城遷往長安,他自己還留在洛陽,諸侯討伐董卓的大軍駐守在酸棗。袁紹等各軍都害怕他強大,沒有哪個敢先進兵。曹操說「舉義兵是為了消滅暴亂,現在大軍已經匯合,諸位還遲疑什麼?假如當初董卓依仗王室,擁據舊京城,向東進兵以控制天下,儘管他以無道來行政,還是會成為我們的禍害。如今他焚燒宮殿房屋,劫持天子西遷,引起天下震動,百姓不知該依從什麼,這是上天要滅絕董卓的時候,一戰就可以平定天下了。」於是,他不顧其他諸侯按兵不動,獨自率領軍隊西進,將佔領成皋,只有陳留太守張邈分出一部分兵,派遣將軍衛茲跟隨他。曹操的軍隊行進到滎陽汴水,碰上董卓的部將徐榮,雙方開戰,曹操兵敗,被流箭射中,所騎的馬也受了傷。堂弟曹洪把自己的馬給曹操,曹操不接受。曹洪說「天下可以沒有曹洪,但不能沒有您!」於是步行跟隨曹操,等到夜間才逃脫。徐榮見曹操率領的兵很少,卻苦戰了一整天,認為酸棗不容易攻戰,也率兵撤退。

第二次是對陣孫堅。

孫堅移軍駐守在梁縣東面,被董卓的部將徐榮擊敗,他又聚集散兵進駐陽人這個地方。董卓遣東郡太守胡軫率領步、騎兵五千攻打孫堅,用呂布為騎督。胡軫和呂布不合,孫堅出擊,打敗胡軫,並砍下都督華雄的頭示眾。

在諸侯當中,曹操計謀深遠,孫堅勇猛異常,和這樣兩個諸侯對壘徐榮都能夠取勝,其能力的確非同一般。在酸棗集中的諸侯大軍,都畏懼董卓兵強,但除了徐榮,並沒見其他將領有出彩表現,這就更顯出徐榮的能力出眾。《資治通鑑》記載徐榮時,有兩個很值得深思之處,即徐榮對曹操和孫堅的不同結尾。對陣曹操,最後寫到徐榮的見識,認為不能奪取酸棗,於是撤兵。曹操以智計見長,徐榮以智收場。對陣孫堅,最後對比的是華雄,孫堅以勇見長,斬都督華雄,更襯託出徐榮之勇。這一智一勇,足可看出徐榮的軍事能力的確不是泛泛之輩。

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演義》為什麼要把華雄寫的英勇無比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個華雄一出場就死了。這個人只有名字沒有事跡,這便於作者有充分發揮的空間,而不至於被人置疑其事有或者無。關羽斬華雄,其目的是為了塑造關羽的形象,這個一露臉就死了的華雄是再合適不過了。華雄和呂布都是都督(呂布是騎兵都督),讓這樣一個人死在關羽刀下才會有分量。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看出,在董卓的部將當中,對關東諸侯最能打的當屬徐榮,起碼從我們看到的資料當中是這樣。

徐榮是怎麼死的呢?

董卓被誅殺後,他的部將並沒有得到朝廷的赦免詔書,而這時候又有傳言,說新當權者要把涼州人全部殺死。董卓軍隊的將士基本上都是涼州人,將軍李傕、郭汜等人聯合起來,從陳留、潁川出發,準備進攻長安。王允聽說後,就派遣董卓過去的將領胡軫和徐榮帶兵迎擊。在新豐(長安郊區),徐榮戰死,胡軫率軍投降。究竟是胡軫先投降還是徐榮先戰死?這個不好說,但有一點可以明白,即便是胡軫投降在後,此前他也肯定不會出死力作戰。這樣徐榮就面臨著兩大難題,孤軍作戰和以寡敵眾。在李傕等人來到長安城下時,已經有了十萬之眾。

徐榮之死,不僅僅在於他有一群餓狼一樣的對手,還在於他有一個豬一樣的隊友,更重要的在於,他還有一個驢一樣的上司,實在是可惜。一個將軍,武藝能力固然是一個方面,但是不是能遇到一個高明的指揮者更為重要。如曹魏的那個將軍張郃,在袁紹手下不但毫無戰績,還整天擔心自己的小命,而到了曹操手下,從此一路猛進,戰功輝煌,成為赫赫有名的方面軍指揮。可當他成為司馬懿大權獨攬的障礙時,他又會死於一次簡單的追擊戰中,而這次追擊戰不是因為他的驕傲輕敵,是明明知道敵人有意識撤退會有埋伏的。有人說徐榮若是處在曹操手下,肯定能成為一員大將,這或許是人們為徐榮可惜的另一個原因吧!

相關焦點

  • 十八路諸侯僅有的牌面之一,孫堅曾打得呂布棄城而逃。
    前因 諸侯討伐董卓:公元190年,在董卓廢少帝、立獻帝的霸權行為刺激下,東漢各地群雄四起,以討伐董卓為旗號,結成了關東聯盟。最終,主力軍孫堅大破董卓。
  • 接連擊敗曹操、孫堅的名將,卻被描寫成三流的小人物!
    忽然喊聲起處,一彪人馬趕來:卻是徐榮從上流渡河來追。操正慌急間,只見夏侯惇、夏侯淵引數十騎飛至,大喝:「徐榮無傷吾主!」徐榮便奔夏侯惇,惇挺槍來迎。交馬數合,惇刺徐榮於馬下,殺散餘兵。——《三國演義》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徐榮,一個《三國演義》裡的小人物,是董卓的部將。
  • 曹操為何無法擔任十八路諸侯的盟主?如果他當上了,能滅掉董卓嗎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如果讓曹操取代袁紹來擔任盟主,那他們能滅掉董卓嘛?答案還是十分無奈,不能。首先,曹操他不可能當上十八路諸侯的盟主。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十八路諸侯分別是: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長沙太守孫堅、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
  • 三國演義,曹操為何把一個大功勞讓給了孫堅?
    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是比較精彩的一幕,三英就是劉關張三兄弟,戰鬥結束,劉備意猶未盡,劉備說呂布確實是位英雄,張飛說大哥你又動了惻隱之心此人不可教化的,三英戰呂布,眾諸侯都看呆了,還是曹操反應快,曹操說袁盟主,呂布敗逃董卓勢窮,趕緊出戰吧,袁紹說眾將軍聽令,打開城門出戰董卓。曹操自有打算,曹操說曹仁我部將士何在,曹仁說全部集結完畢,曹操說好帶著將士們隨我直奔虎牢關,直取洛陽。
  • 如果讓曹操登上盟主之位,十八路諸侯能不能滅了董卓呢?
    以曹操當時的身份和地位,他是難以登上盟主之位的。而且,就算是曹操當上了盟主,十八路諸侯討董的結局也不會改變,仍然滅不了董卓。袁紹為了剷除宦官十常侍等人,曾向大將軍何進獻計,召四方英雄豪傑率兵入京,以大勢逼迫何太后同意剷除宦官。
  • 4-4孫堅的怒吼:是我斬了華雄!
    事成之後,孫堅出任別部司馬,這個職位和縣丞一樣,還是比縣令小。曹操出任濟南國相,市長級別。二十三歲的劉備當上了縣尉,差不多算副縣級公安局長,剛進入官場就與入職十二年的孫堅平級,但劉備沒多久就鞭打督郵,將索賄的領導狂抽了兩百多下,之後棄官而去,帶著剛認識的關羽張飛亡命天涯。三十一歲,孫堅參與平定了西北的叛軍。
  • 《三國演義》中,華雄殺了不少十八路諸侯手下,為何曹操不出手?
    《三國演義》中,華雄殺了不少十八路諸侯手下,為何曹操不出手?《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時羅貫中整理歷史演義,從而形成的一本小說,其實很多內容並非原創。羅貫中的立場是蜀漢,這跟他的身份有關係,他是孔門讀書人,自然要選擇以忠義為主的劉備集團。
  • 孫堅鼎盛時期的勢力到底有多大?曹操和袁紹都無法與他相比
    作為東吳帝國的創建者,孫堅雖然在戰死後實力大減,但他留下的底蘊依然十分深厚,也正是這個龐大的家業,才使孫堅得以迅速崛起。有些三國迷對某些諸侯的實力比拼很感興趣,有些三國迷說,在孫堅的時代,不僅曹操的實力無法與孫堅相比,連四世三公的袁紹也無法與孫堅相比。所以,真的是這樣嗎?
  • 【亂世奸雄曹操】20.孫堅小傳
    黃巾之亂平定後不久,涼州的邊章、韓遂造反,車騎將軍張溫出兵西徵。可能也是出於朱儁的力薦,或者孫堅曾與張溫有過交情?張溫讓孫堅屯長安,留守關中。在留守關中期間,孫堅與董卓有過一面之交,那時候孫堅差點鼓動著張溫宰了董卓。涼州叛亂平定後,孫堅被拜為議郎。此時,長沙區星又造反了,孫堅被任命為長沙太守南徵。
  • 討伐董卓三英戰呂布,孫堅拿走玉璽,諸侯聯盟分裂
    宮裡的太監幹預朝政也就是是宦官幹政是漢朝政局動亂的一個重要原因,漢和帝時期十常侍幹政刺殺大將軍何進,預謀董太后宣召西涼刺史董卓進京,從此董卓的軍隊就駐紮在了京城,可以說是引狼入室。董卓進入京城以後先是廢掉了何進擁立的皇帝,然後自己又擁立陳留王為皇上,這樣以來他在京城中就沒有了任何可以反抗他的力量。董卓確實是有虎狼之心,在這個京城裡一點好事也不做,敗壞朝廷的風氣,入住皇宮。
  • 歷史解說:三國混得最好的三個人,曹操孫權劉備都算不上
    事實果然證明了他的想法,他後面又幹了兩件事,一是鼓動張繡降曹操後又叛曹操然後再降曹操,把兩位豪傑玩弄於股掌,最後又幫助曹丕成功當上太子。最後,賈詡靠著對亂世的判斷,混得相當不錯,壽終七十七,而且他很聰明,到了曹操那裡,不結交權貴,不跟豪門聯姻,這有什麼好處呢?
  • 三國時的四位「破虜將軍」:除了孫堅,另外三人分別是誰?
    破虜將軍:孫堅孫堅(155年-192年),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董卓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掌握朝中大權。在此背景下,天下諸多州郡,紛紛興兵討伐董卓。孫堅也參與其事。孫堅起兵不久,便做了兩件大事。
  • 煮酒論英雄時,曹操為何覺得劉備是個大英雄?因為他看透了劉備
    在公元198年,曹操親自率領大軍,在劉備的協同之下一起討伐呂布,而就在此時,曹操來了一招水攻,最終逼得呂布宣布了投降,後來更是將呂布砍掉了腦袋以示警告。就在戰爭結束以後,劉備和曹操一起回到了許昌,劉備並以漢臣的身份面見了劉協,因為劉備自詡是漢室的後代,這一點也得到了漢獻帝的認可,於是便被封為了左將軍。就在此事以後,董承接受了小皇帝的衣帶詔,並準備拉攏劉備一起參與這件事,但是劉備害怕被曹操發現了這件事情,於是便遲遲沒有應允。於此同時,曹操來了一手煮酒論英雄,突然的一句「天下英雄,唯操與備耳」實在是嚇壞了劉備。
  • 對徐榮何以進入董卓集團的一點猜測
    按照史料的記載,徐榮曾經擊敗過曹操、鮑信、袁紹、孫堅等人,而且是血虐,贏得毫不拖泥帶水,孫堅和曹操這兩個知名人物差點死於徐榮之手。可以看出徐榮的軍事能力。但是徐榮這個人的史料其實並不是太多,畢竟沒有個人的傳記。徐榮在董卓集團當中比較特殊,他是一個幽州人,卻成為董卓集團中較高地位的將領。徐榮如何進入董卓集團,小編沒有找到確切的史料。
  • 劉表「名稱八俊,威震九州」,但曹操說他不是英雄,依據在哪裡?
    劉表「名稱八俊,威震九州」,為何曹操說他不是英雄?依據在哪裡 曹操與劉備兩位亂世梟雄之間的「青梅煮酒論英雄」堪稱是一段千古佳話,對話中成功剖析了東漢末年幾位能夠影響歷史走向的梟雄人物,例如袁紹、袁術、孫堅、公孫瓚、劉表以及劉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