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收入以及收入增速很重要,但結構更重要——利息收入要穩健,非息佔比也應上升。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上市銀行半年報發現,上半年A股上市銀行營收增速明顯回升,88%的銀行都實現營收正增長。究其原因,一方面得益於較多銀行淨息差同比回升,甚至環比一季度也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則與非息收入的增長相關,尤其是銀行卡手續費收入、結算性業務收入以及投資收益的增加。
數據顯示,上半年26家A股上市銀行實現非利息淨收入1.42萬億元,同比增長5.6%,在營收中的佔比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達到31.8%。
值得注意的是,非息收入的結構發生變化。在匯兌損失增加、理財業務收入下滑的同時,部分銀行率先執行新金融工具準則(即「IFRS9」)、基金分紅收益大幅增加,促使投資收益在銀行營業收入中的佔比明顯提升;消費信貸業務的大發展也帶動了信用卡分期及消費收入等收入的快速增長。
匯兌損益拖累營收
數據顯示,26家A股上市銀行上半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約2.08萬億元,同比增長6.2%,較去年上半年的同比增速明顯回升。其中,僅有交行、浦發、華夏3家銀行上半年營收同比微降,其餘銀行均實現同比正增長。
除利息淨收入得益於多數銀行淨息差同比回升,實現同比增幅高於營收增速外,非利息收入的增長也不容忽視。上半年,26家A股上市銀行實現非利息淨收入1.42萬億元,同比增長5.6%,在營收中的佔比同比基本持平。
具體來看,銀行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五部分,包括中間業務收入(一般體現為「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匯兌損益、其他業務收入。其中,「投資收益」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因此被視為同一類非息收入;而「其他業務收入」佔比較低。
「以交易性金融資產為例,在持有期間會將其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但這只能說是計入了一個暫時性的科目,並不意味著這筆資產真正實現的收益,只有在完成對這筆資產的處置,其收益才會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轉入』投資收益科目』。」一位資深金融業審計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以此為準,銀行非利息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中收、「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匯兌損益。數據顯示,上半年26家A股上市銀行中收同比僅微增,「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則同比大增超過300%,是上市銀行非利息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
此外,受匯率波動影響,A股上市銀行上半年匯兌損益普遍下滑,合計出現匯兌淨損失283億元,同比下滑182%,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營收增長。以浦發銀行為例,該行上半年匯兌及匯率產品出現淨損失74.8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446%,成為該行營收同比下滑的首要因素。
理財、保險監管促使中收普遍下滑
上半年,A股上市銀行合計實現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4481.3億元,同比增長1%。雖然同比微增,但增量集中於少數幾家國有大行、股份行,其餘17家銀行中收均同比有所下滑。
其中,拖累中收下滑的主要力量源於理財業務收入的減少,尤其是部分股份行的理財收入降幅明顯,甚至有銀行上半年理財業務收入降幅達到70%。
具體來看,上半年,平安銀行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為5.6億元,同比銳減75.1%;浦發銀行資管業務收入同比減少62.8%至30.2億元;華夏銀行上半年實現理財銷售業務收入15.6億元,同比下滑58.1%;建行理財產品業務收入則同比下降47.1%至65.5億元。
「理財收入下降是正常現象。」8月29日,建行副行長張立林在業績說明會上解釋稱。「為了更平穩過渡,積極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資管業務總體暫時出現了業績調整,對應的是整個資管的變化和要求,這是方向性的,暫時體現在收入的下降,但隨著調整逐步到位,銀行理財收入會逐步提升。」
理財存續規模、收入普降的同時,銀行也在積極按照資管新規要求,在產品結構、客戶結構等方面進行調整。其中,興業銀行6月末淨值型產品規模達3368億元,佔比超過30%;中信銀行上半年淨值型個人理財產品規模同比增長超200%。
不少銀行還積極發力財富管理業務,提高零售理財客戶佔比。以上海銀行為例,該行6月末零售渠道產品規模較年初增長23.1%,佔理財業務總規模的82.3%,較上年末提高16.5個百分點。
銀保市場持續的強監管對中收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受去年保險產品監管規範的影響,多家銀行代理保險收入減少。來自招行的數據顯示,上半年該行代理保險收入31.3億元,同比下降17%,「主要是受保險監管政策影響,銀保市場主銷的躉繳產品出現大幅萎縮」。
招行還進一步指出,展望下半年,受監管政策和市場波動影響,非息收入增長壓力將進一步加大。具體體現為,伴隨資管新規正式發布,原有的資管業務模式面臨重大調整,對資管、票據、投行等業務的影響逐步加大;受保險業新政影響,銀保市場原主銷的躉繳產品受限,而短期內代銷期繳保費收入還不足以彌補躉繳下降帶來的缺口;資本市場行情持續走弱也對基金的持續營銷造成影響。
信用卡中收擴張
除前述17家銀行中收同比下滑外,也有少數銀行上半年實現中收增長,包括3家國有大行、4家股份行、2家地方中小銀行。
其中,常熟銀行、南京銀行、光大銀行上半年中收分別同比增長24%、17%、15%,明顯領先於其他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3家股份行中收增幅也達到14%、10%、8%。
結構上看,這些銀行上半年信用卡分期和消費收入、結算性業務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帶動全行中收的正增長。這在上半年中收增量較大的招行、工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都有明顯體現。其中光大、平安2家股份行上半年銀行卡手續費收入分別同比大增41%、80%。
數據顯示,明確披露銀行卡手續費收入的22家銀行中,有19家實現正增長,17家實現10%以上增幅。除平安銀行以80%的增幅領跑外,興業銀行、華夏銀行、上海銀行和浦發銀行上半年銀行卡手續費收入也分別同比增長67%、45%、40%和32%。其中,浦發銀行上半年信用卡業務總收入突破276億元,同比增長26.3%,信用卡交易額同比增長64.4%。
招行在半年報中表示,上半年該行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達792.6億元,同比增加25.9億元,中收總量及增量均位居銀行業第一位。其中,銀行卡業務收入增加31.5億元,主要是信用卡分期付款手續費和消費回佣收入增長較快;第三方支付業務的增長帶動結算、清算及現金管理業務收入增加24億元;該行擔保及承諾業務收入也增加近1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銀行上半年增長較快的中間業務並非前兩類。譬如南京銀行上半年債券承銷收入同比增長24%至6.5億元,是該行中收增長的主要力量。另外,寧波銀行擔保類業務手續費收入實現89%的增速,江蘇銀行託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6%。
IFRS9、基金分紅帶動投資收益增長
上半年,投資收益對上市銀行的收入貢獻明顯上升,26家A股上市銀行總投資收益佔營業收入的比重達4.8%,同比上升2.5個百分點。
如果將關聯度較高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一同納入考慮,兩類非息收入佔比將達到6.8%,同比上升5個百分點。數據顯示,上半年A股上市銀行「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總額達到1428.4億元,同比大增301.9%。
總體來看,這兩類非息收入增量、增速領先的主要是率先執行IFRS9的銀行,包括9家「A+H」上市銀行,以及平安、浦發兩家提前執行IFRS9的股份行。
按照要求,H股上市銀行及「A+H」上市銀行自今年1月1日起執行新準則,其他A股上市銀行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其餘非上市銀行自2021年初起施行新準則,鼓勵有能力的銀行提前施行。
而在券商中國記者此前多方採訪中,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中國版IFRS9的實施必然增加商業銀行撥備要求,同時增大利潤波動性。原因在於,執行新準則後,銀行交易性金融資產普遍增多,當期損益加大波動。
具體而言,IFRS9實施前,部分金融工具按攤餘成本計量或者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實施後,其計量屬性和核算方法調整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對資產結構的影響主要是資產重分類、交易性金融資產增加。
而對收入數據的影響則是,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當期估值變動將影響非息收入及營業收入;投資收益的列報方式相應地由利息收入改為非利息收入,影響淨利息和非息收入結構,但不影響營業收入總額。
「總的來說,就是交易性金融資產在持有期間形成的收益計入非息收入,譬如說貨基、債基這些產品,原來的業務收入是算在『利息收入』裡的,但按照IFRS9的要求,就被調整到『投資收益』裡進行核算。」前述資深金融業審計師表示。
這在部分銀行中報上已有體現。以民生銀行為例,該行上半年利息淨收入同比下滑17.6%至338.7億元,「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則同比大增393.6%至187.5億元,但以還原口徑計算,該行利息淨收入實現465.6億元,同比增長13.2%,淨息差則同比上升0.24個百分點至1.64%。
光大銀行半年報也顯示,該行上半年「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同比由虧轉盈,由去年同期的淨損失14.1億元上升至收入85.4億元。截至6月末,該行交易性金融資產餘額達2589.7億元,較年初增長970%。
此外,也有部分未執行IFRS9的銀行因基金分紅收入的增加而實現投資收益大增,興業銀行、浦發銀行以及江蘇銀行、寧波銀行、杭州銀行均在半年報中對此有所描述。以江蘇銀行為例,該行上半年基金分紅達12.8億元,同比大增2034%,帶動該行投資收益大增14倍;寧波銀行上半年貨基投資收益也同比增長254%,促使同期投資收益接近翻五番。
一位股份行人士也向券商中國記者透露,該行上半年人民幣交易類債券、債券基金的盈利大幅增長,「委外上半年基金收入增長也超過50%」。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