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白領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深圳的早晚高峰,亦然。
3月即將過半,深圳復工的節奏也在明顯加快。
幾天前,深圳地鐵以一則限流通知,宣告深圳早晚高峰的「王者歸來」。
數據顯示,3月10日,深圳地鐵(除4號線外)客流量已達219萬人次。
這個數字,雖然僅僅只是疫情前的40%。但放在說話排隊都儘可能保持安全距離的當下,讓人無法淡定的同時,也多了幾分無奈。
那麼,疫情下的深圳早晚高峰,究竟是怎樣的一幅場景呢?
O1
固戍站早高峰
3月12日,7:30,1號線固戍站,可謂「峰採」不減疫情前。
在限流以及測體溫等疫情措施的加持下,A口外形成了一條長3-400米的隊伍,從進站口望去,一眼望不到盡頭。
其他幾個站口沒這麼壯觀,但也是排起了長龍。
一批又一批的人,迎著晨光,或步行或騎著共享單車或者搭乘摩的,自覺地在來到隊尾,加入這場高峰接龍。
令人懷念的,是這裡之前的幾分市井氣。
沿途忙碌的早餐攤檔沒有了。一邊肉夾饃喝豆漿一邊排隊的光景也不復存在。大家都老老實實地戴著口罩,把早餐打包拎在手上,看著手機消遣,徐徐前進。
排隊的人雖多,不時還會限流截停,但進站的速度並不算慢,400米長的隊伍,從隊尾到進站,用時約10分鐘。
高效而有序。
進站後,一切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人多,但得益於客流限制,尚不至於擁擠。
最大的感受是,比以往更安靜了。
隨著列車從固戍到西鄉再到坪洲,車廂越來越擁擠,直至所有人刻意保持的安全距離被消磨殆盡。
但仔細觀察,會發現還是有一些變化。
審時度勢主動等候下一班車到來的人變多了;硬擠著上車的現象極少出現;即使再擠,看得出來每一個人仍努力地和其他人保持距離。
一直到耳邊響起盼望已久的那句「深大到了「、」高新園到了「,才鬆一口氣。
慶幸的是,出站一路順暢,可以愉快地開啟衝刺打卡模式。
O2
高新園晚高峰
和固戍的早高峰相比,高新園、深大的晚高峰,較疫情前變得溫柔了些。
11日下午5:30分,高新園站人流開始變多。與此同時,站臺外出現了地鐵工作人員進行引導。
6:10分,第一波人潮到達,進站的隊伍開始拉長。
人群在廣場上繞起了圈。連轉彎的弧度都高度相似,就如同排練過一般。
這天高新園的晚高峰,一直持續到6點40分,人並沒有想像中的多,結束卻比以往要早些。
晚7點,深大站A3口的高峰還在繼續,進站的隊伍延伸到了科技園文化廣場。
令人驚奇的是,近百米的隊伍,從隊尾到進站口,用時僅需2分鐘。
站臺內、車廂裡,和以前相比,談不上擁擠,甚至稱得上空曠。
乘客彼此間,保持著距離,互不打擾。
天色漸晚,高新園和深大外的人流開始減少。7點半,地鐵口外已經沒有了排隊的身影,進站通暢。
忙碌了整個晚高峰的地鐵工作人員,臉上一直緊繃的神情,也終於稍稍鬆弛了一些。
相比早上上班擠早高峰的身不由己,大家對於下班返程時間的可掌控性就強多了。
很多人也機智地選擇了錯峰出行,以至於近些天的晚高峰,似乎都成不了氣候,只是溫柔地迎接著勞累一天的上班族走進良夜。
O3
自律的深圳人
疫情下,深圳的早晚高峰,就這樣,安靜有序地進行著。
人潮中,是深圳人文明、自律的一面。
站臺外,即使排在前面的隊伍再長,每個人都主動來到隊伍的尾巴,默默排好隊,不插隊、不推搡。
進入站臺後,主動積極配合著安檢和測量體溫,雖然人很多,但一切都井然有序。
候車時即使人再多,排隊等車的每條隊伍都整整齊齊。列車來了,大家也沒有忘記「先下後上」的原則,有序地上下車。
當車廂人太多時,沒有出現硬擠上車的現象,大家會主動選擇乘坐下一班列車。
進入車廂,全程沒有見到有人脫下口罩,即使車廂人很多很悶,呼吸不太順暢。
絕大多數深圳人不用提醒,進入車廂第一件事情,就是掃描車廂裡的防疫二維碼。既保護自己,也對別人負責。
在復工後的深圳地鐵早晚高峰裡,我看到了一個有秩序的深圳、一群自律的深圳人。
從普通市民到工作人員,絕大多數人都努力地做好著自己的本分。
我相信,即便疫情結束,這份自律和文明,也將一直保持下去。
摘下口罩的時候,對陌生人也請報以微笑吧,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為彼此點讚,為深圳人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