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經常有這樣的想法:
沒想到社交對於大腦的健康這麼重要,以前認為只要自己一個人學習知識不被打擾效率會更高,不喜歡無謂的社交來打擾學習的效率。
看來現在需要更新下自己的固執己見了。
人們處在社交中需要調用大量腦區來共同協調工作,需要在瞬間解讀對方的語調,表情,動作以及語言背後的邏輯意思,同時又要快速組織語言去回應對方,社交真的是很鍛鍊大腦的一個行為。
我們現在引以為傲的人工智慧雖然能在處理單方面能力很強,但是如果像人類這樣多方面同時處理這樣無違和感的對話,輕鬆應對溝通的AI還沒有。
可想而知,社交是一件對大腦有多大耗能的活動。
如果我們想要鍛鍊一個更強大的大腦,那社交就是一件最好的鍛鍊方式。
社交不僅可以提高大腦的認知能力減緩老年痴呆,還能促進身心健康減緩衰老。
如果說學習是在大腦裡修路的話,那社交就是使用和鞏固這些道路。
一、有效社交
在社交中會產生強烈情緒,不會覺得無聊,結束後還能回味曾經美好的瞬間,形成有意義的經驗,能夠對以後做的事產生連接。
怎樣激活有效社交?
1.抓增量:結交不同行業,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新朋友,獲得新的連接與知識。
2.激活存量: 聯繫長時間不聯繫的老朋友,激活曾經的腦迴路(回憶)。
那種見過以後,還會久久回憶的社交真的會給人大腦激活的感覺。
3.面對面社交: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和人面對面溝通交流,通過眼神、動作、言語等會形成反射刺激。
面對面社交需要觀察很多因素,比如說面部表情,語調,肢體動作等,這些因素都需要大腦進行處理和反應,網絡社交看的就是文字,並不需要處理很多信息。
二、大腦需要哪類社交?
要激發大腦的潛能,需要兩項重要的挑戰,一個是運動,另一個是學習。
大腦最需要的,最終是高質量的社交。
你可能會疑惑,社交對大腦有什麼用呢?
找幾個朋友聊聊天,就能幫助到大腦?
其實,社交對大腦的挑戰還挺大。
為什麼呢?
因為社交對大腦來說,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
想像一下,你要跟一個人交流,需要注意他的語氣、語言、表情、聲調、情緒等各種各樣的信息,他說的話你要快速解讀,還要在一瞬間找到正確的詞語組成句子去回答,同時還要協調好自己的表情、聲調、態度和動作。
這一來一去,需要你大腦的語言中樞、情感中樞、邏輯思考中樞、控制動作和表情的中樞一起協調工作才能完成,而且還需要在一瞬間就完成。
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陌生人,那未知就更多,挑戰就更巨大了。
你可能覺得,這也不是什麼難事啊,我們不是從小就會嗎?
如果你這麼想,就低估了社交這件事的難度。
要知道,計算機雖然能快速地解決極其複雜的邏輯問題,但你要讓它看著一個人,根據他的表情、情緒,跟這個人進行連貫的、有意義的對話,現在全世界最先進的計算機都還達不到像人類這樣應對自如。
所以說,社交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它是一項對大腦非常艱巨的挑戰。
而經常對大腦發起這項挑戰,能幫你有效提高大腦的認知能力,降低患病的風險。
而且,跟不同的人社交,交流的內容不一樣,鍛鍊的腦區,也完全不同。
如果說學習是在大腦裡修路的話,那社交就是在短時間內同時使用和加固多條道路。
一項研究發現:社交面比較廣的老年人,得老年痴呆的風險會更低。
這個研究連續四年,隨訪了加州地區兩千多名78歲以上的老人。
這4年裡,總共有268名老人被確診患有痴呆。
相比起那些社交圈比較窄的老人,社交圈比較大的老人患老年痴呆的風險會降低26%。
而且交往頻繁的,比交往不頻繁的老人,患病風險還會再下降一半。
所以,要想擁有強大的大腦,就需要社交。
但是,是不是什麼樣的社交都有用呢?
你會發現,有些社交也會讓你覺得很無聊,一桌人坐在一起,都低頭看自己的手機。
這顯然不是高質量的社交。
我們需要的是高質量的社交。
三、高質量社交的兩個標準
那什麼樣的才是高質量的社交呢?
一個是在過程中,你的大腦會被激活、會產生強烈的情緒,不會覺得無聊;
另一個是在過程後,這段經歷會存儲在你的腦海裡,未來還能被調用,能和新的記憶連接起來。
其實,一次社交的質量高不高,你自己是會有感知的。
如果聚會以後,你回到家裡,整個人都處在興奮狀態,腦子裡還忍不住在回憶一些細節,那這樣的社交質量一定是高的。
但如果在社交的當下都覺得很無聊,結束之後也留不下什麼印象,那從刺激大腦的角度來說,這可就不是一段好的社交。
從這個標準來看,你會發現,和誰在一起、做什麼,遠比單單認識多少人、花多長時間在一起要重要得多。
比如,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解決一個問題,團隊齊心協力達到一個目標;
和有相同愛好的人一起打一場球,跳一曲舞;
或者和聊得來的朋友喝個酒談談心。
這些時侯,不僅在當下會讓你情緒高漲,也會在記憶裡留下很深的印記。
所以,高質量的社交一定能夠讓你全情投入。
怎麼高質量地社交?
尋找增量,激活存量。
什麼意思?
尋找增量,就是你需要交新的朋友,而且是跟自己差別比較大的朋友。
如果你是老年人,能不能和年輕人一起多交流?
如果你是做某一種職業,除了自己的職業圈子之外,能不能多認識一些圈子之外的人?
這種跨年齡、跨種族、跨性別和跨職業的社交,往往能給大腦帶來新的認知和刺激。
在葡萄酒品酒會上,每個城市裡各行各業的人一起來學習和分享,就是一個典型的跨越了職業圈子的、很有意義的社交。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經做過一個老年志願者的研究,叫做Experience Core。
他們研究的目的是給退休的老年人找到一些提升他們認知能力和大腦健康的方法。
研究找了一些退休老人,讓他們自願參加,輔導有閱讀障礙的小學生。
志願者每周要抽15個小時,大概是三個下午的時間,陪著這些小朋友一起讀書,替他們解釋書裡面的內容。
研究持續了六個月的時間。
結果發現,志願者自身的大腦狀態,包括意識、反應、記憶力、情緒、滿足感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這也就是說,當你和不同年齡的人在一起,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對大腦是很好的鍛鍊,能夠延緩大腦的衰老。
那激活存量又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在合適的時候,你要主動聯繫一些老朋友,激活你社交網絡裡的存量資產。
這裡的老朋友不是指那些認識很久的人,而恰恰是指那些好久沒聯繫的人。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你可以想像,這些人的信息都存儲在你的記憶裡,在你的大腦的某個區域保留著。
但因為很久不聯繫,這些神經元的連接都有些退化了。
而當你重新和他取得聯繫,這個人就像一個觸發器,你能通過他回憶起過去跟他相關的事,就能夠再次激活這一片腦區,讓大腦興奮起來。
還有非常重要一點是: 不要過分依賴網際網路上的社交,用它來替代真實的社交。
當然,在網絡上社交比孤獨一個人要好。
但比起真實的交談和溝通,網絡社交產生的刺激有限,有些時候,甚至還會產生負向刺激。
現在心理學裡就有一個新的症狀叫社交網絡焦慮症。
什麼意思?
就是在社交網絡裡花太多時間不會讓你享受到社交給你帶來的益處,反而容易讓人產生焦慮、抑鬱和注意力下降等問題。
最嚴重的情況是不是幾分鐘看不到手機或微信,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為什麼呢?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社交網絡比如說微信朋友圈裡最多的就是兩類信息:
一類是負面新聞,比如「哪哪哪又發生了惡性事件」,「某某公司又爆出了財務造假」,這一類新聞特別容易吸引人的眼球。
還有一類就是朋友曬的好消息,又去哪旅遊了,又升職加薪啦,又見到名人啦。
太多這類信息,都容易給大腦造成負面的影響。
為什麼社會這麼多問題?
為什麼我的朋友都混得這麼好,我自己卻一事無成?
這些信息都會讓你產生焦慮感、產生抑鬱感。
所以網絡社交,你可以參與,但也需要適度隔離。
真實的社交才是主要場景,網絡社交只能作為補充。
四、總結
第一,方式比數量更重要。一定要做高質量、有意義的社交。
第二,除了尋找增量,還需要激活存量。
偶爾聯繫一下以前的老朋友,會讓你的某些大腦區域重新激活。
第三,不要花太多時間在網上社交,要重視真實世界的社交活動。
你能幫助大腦成長的是這三點:
1.避免傷害,包括物理的、化學的、疾病的和讓你成癮的傷害;
2.合理滋養,通過飲食、睡眠和放鬆來完成;
3.充分挑戰,最有效的三種挑戰方式是運動、學習和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