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進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患者的免疫系統錯誤地將自身正常的組織當作威脅並對其進行攻擊,而引發的一系列炎症反應。其特徵是主要影響外周關節的持續發炎,主要表現為關節滑膜細胞明顯的慢性炎症。它通常導致關節發熱、腫脹和疼痛,嚴重影響關節正常功能,影響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
類風溼關節炎具有病程漫長、致殘率高等特點,早診斷早治療是阻斷或延緩關節結構破壞,避免發生畸形以及改善預後的根本措施。因此,想要提高患者的達標率以及改善患者的預後,就必須要提高類風溼關節炎的早期診斷率,這就需要醫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長期溝通,做到早診早治、規範治療、嚴密監測和定期隨訪。
那麼確診為類風溼關節炎後,該如何治療呢?
越來越興起的治療理念是達標治療。即以病情緩解作為首要治療目標,採取各種積極有效的治療,在一定時間內將炎症或病情活動度降至較低水平或達到臨床緩解,最終控制病情,減少致殘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但卻不能阻止關節的傷害或減慢病情的惡化。
以往的臨床經驗是先使用消炎藥,待臨床及使用X光片檢查病情,如發現關節出現損壞的跡象,便開始使用控制類風溼藥物。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進步,很多病症在利用超聲波及磁共振檢查後發現關節會在很早時期便受到損害。
因此,現如今的臨床治療上認為若病人被診斷出類風溼性關節炎,便可以及早使用控制類風溼藥物,以阻止進一步的關節損害。早期使用控制類風溼藥物還有另一個好處:在類風溼性關節炎發生的早期,在關節內會充滿免疫細胞,這些免疫細胞會互相交流並發展為永久及慢性的炎症反應。利用控制類風溼藥物(如甲氨蝶呤)可以阻礙這個過程,並會改善日後關節炎的病情。
雖然這些藥物在臨床應用很多年,且極大地緩解了患者的病情,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但這些療法存在著起效慢、難以控制病情進展、患者依從性不高等問題。除了這些口服藥,還有沒有其他的更優越的治療方法呢?隨著醫學的進步,各類創新治療藥物不斷湧現,為醫生和患者提供了新的臨床選擇,極大地彌補了之前藥物的短板。
目前這些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抗類風溼藥物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上面介紹的傳統化學合成的抗類風溼藥物;第二類是生物製劑;第三類是小分子靶向藥物。傳統化學合成的抗類風溼藥物可延緩和控制病情的進展,但是部分病人對這類藥物的療效不佳,或者確診的時候關節已經被侵蝕得很嚴重,則單純的傳統化學合成的抗類風溼藥物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效果不佳。
生物製劑在十多年前就開始在醫療界流行,通過皮下注射藥物到脂肪層去中和體內的炎性物質,從而減輕炎症反應,生物製劑主要是炎症因子TNF-α、IL-6等的拮抗劑;小分子靶向藥物則以JAK抑制劑為代表。JAK抑制劑可顯著減少炎性細胞浸潤和骨吸收,同時也可抑制多種細胞與細胞因子的活化,緩解炎症,減少關節損傷。
唯醫骨科,每天更新骨科科普知識,讓您看到既貼心實用又放心靠譜兒的小知識。
如果您或家人朋友有骨科相關困擾,請把「唯醫骨科」推薦給他們,送上一份健康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