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29年,壽縣再封千年古城門防洪水倒灌,防洪體系霸氣曾創奇蹟

2020-12-18 智觀食玩

自汛期以來,近期很多地方受強降雨的影響,一輪又一輪的強降雨接踵而至,長江、淮河、太湖等南方主要河湖水位不斷上漲,「一江三湖」的防汛壓力進一步增大。長江第2號洪水、淮河第1號洪水、太湖洪水紅色預警、多城拉響I級響應。瓦埠湖水位達22.12米,並呈上漲趨勢,內外河防汛形勢非常嚴峻。

壽縣古城護城河河水暴漲,為防止護城河水倒灌進入城內,保護城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18日又是一夜強降雨,護城河水位持續上漲,壽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分別18日、19日對壽縣古城東門(賓陽門)、北門(靖準門)等城門進行封堵。看到這裡,你也許很奇怪,封城門這波操作什麼意思呢?

中華幾千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古蹟,古代城牆就是其中之一。說起古城牆,被完整地保留且規模很大的古城牆除了山西平遙,另外一個就是安徽壽縣古城牆了,比山西平遙古城還要早100年。始建於宋,重建於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明清時曾多次修葺,已歷經900多年。

古時修城牆多是為了戰時防禦的需要。但壽縣古城牆至今都還肩負著防洪的使命,近代如1954年、1991年、2003年等整個淮河流域都在遭受水患。唯有壽縣縣城人民的生命財產沒有受到大的損失。就是壽縣古城牆發揮了巨大作用。四方的城牆居然把洪水擋住了, 古城就像是放在汪洋大海中的諾亞方舟 。壽縣被困五十天,城外洪水滔天,城內正常生活。不得不說是奇蹟。特別是離得近的1991年的那場特大洪水,如今當地人提起都心有餘悸,但提起古城牆無不感到驕傲自豪。

壽縣古城,城外三面環水,從高空俯瞰,這座古城更像一座「水上之城」。古城始建於戰國時期,在當時是楚國的都城,叫郢都或壽春。北宋熙寧至南宋嘉定年間,古城重建。自古以來,壽州處於皖中南北要衝地帶,兵家必爭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除此之外,地勢也很特殊,古城外圍有一道「水之長城」,可謂一道天然的防禦屏障。

但這道「水之長城」有利也有弊。雖然其地理位置及交通便捷,的確曾一度讓這個地方繁華一時。但同時由於河道眾多,梅雨時節,雨水眾多,這裡也經常洪水泛濫,給這裡的人們造成極大的不便。所以,為了更好的抵禦洪水,明清以來,對壽縣古城城牆不斷整修,慢慢形成了一套完備的防洪體系。

第一道防洪體系:堅固的城牆

古城有城門四座,各門內都有甕城一座,門洞內皆為磚石券頂結構。城牆用土夯築,外側砌磚,下為石基。 壽縣古城賓陽門與甕城內門不在一條線上,這種巧妙的設計,如果洪水衝破外門進入甕城,會因為這種設計轉變流向,從而減小對內門的衝擊力。

第二道防洪體系:古涵洞

聰明的古人在城牆根上挖了三個大洞,這三個大洞,就是「涵洞」。明萬曆年間建好的,如今只剩下了兩個,一個是位於東北隅的東涵洞,一個是位於西北隅的西涵洞。現存涵洞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位於城牆下的涵道,一是位於地面部分的月壩。

涵洞實現「內水外排,堵阻外水」靠的是設在月壩與涵道之間的「側凸字形」木塞(下圖中的橙色木塊)。通過木塞的移動可實現排水或防水,當城內水位高於城外時,內河水通過涵道進入涵體,頂開木塞,水經城外涵管排出城外;當城外水位高於內河水位時,城外水進入涵體,水壓推動木塞向內河涵管移動,並隨水壓的增大,而不斷塞緊內河涵管管口,從而防止外水倒灌入城,使防排水實現「自動化」。

壽縣古城牆不僅為古時的防洪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古城牆經九百多年的滄桑,直到今日都還在發揮著防洪的重要作用,盡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更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顆明珠。希望今天我們仍能見證往日奇蹟,抵禦住此次洪水。挺住,壽縣古城牆!

洪水過後,也希望大家去壽縣去旅遊,一定要去看看這座古城,去了解下北門城牆上的「圵」字到底是念bei還是念dang(四聲)?去解鎖更多這座古城的歷史吧!

相關焦點

  • 壽縣完整的古城牆,如今用來防洪,保護居民免受洪水襲擊!
    去壽縣之前,如果你問我中國保存最好的古城牆在哪裡?我會說西安或南京。來了壽縣之後,我會猶豫再回答,因為我看到了中國古代城牆上的「奇蹟」,沉默低調卻不容忽視,是壽縣的古城牆。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從秦滅楚到抗日戰爭,壽縣發生了17次大規模的戰事,享譽盛名的淝水之戰就誕生於此。鑑於它的位置和軍事,一個宏偉的古城是必不可少的。壽縣古城牆始於宋代,1077年重修,明清時期雖多次修繕,但主體結構依然存在,傳承900多年,成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古城牆,2012年被列入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明清城牆」項目。
  • 壽縣古城靖淮門封堵!賓陽門已先行封堵
    記者從壽縣防汛指揮部門獲悉,由於近期連續強降雨,瓦埠湖水位急劇上漲,壽縣內外河防汛形勢非常嚴峻。為防止護城河水倒灌入城,繼7月18日12時封堵古城東門賓陽門後,縣防汛指揮部7月19日發布通告,決定對古城北門進行封堵。
  • 1000年前的長安古城,如今在洪水中依然堅如磐石,把讚美送給古人
    當人類面對大自然如猛獸般的襲擊,我們再一次領略了中國古人的偉大智慧和高超的防洪排澇的技術。作為重災區之一的安徽壽縣,古城護城河水猛漲,護城河上的橋已被大水淹沒了。7月18日壽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決定封堵縣城賓陽門,景淮門。這也是時隔29年後,再一次啟用古代的封門方式。壽縣這座保護了900年的古城牆,已經無數次發揮了護城的作用。
  • 城外洪水滔天,城內安然自若,這座古城從何而來那麼牛的底氣!
    2020年洪水肆虐著江淮大地,有一座古城卻以一已之力拒千裡淮水於城外,任憑城外洪水團團圍困,城內卻是安然自若,集市車水馬龍、行人閒庭信步,與城外一望無際的澤國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便是淮南市下轄的壽縣古城。由於壽縣 地處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想當初,雖兵微將寡拿到玉璽就敢稱帝的袁術,何來的底氣?唯有固若精湯的壽春古城是其資本。
  • 安徽最美的2座古城,其中1座是壽縣古城,你去過嗎?
    安徽省歷史人文豐富,境內好山好水好人家,要說最美的古城,有2座古城頗具代表性,其中1座是壽縣古城,不知道你去過嗎?徽州古城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境內,黃山旅遊資源豐富,其實黃山市境內的名勝古蹟數不勝數,歙縣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徽州古城地處練江北岸,始建於秦朝,在唐代以後就成為古徽州的核心所在,現在徽州古城景區主要有許國石坊、新安碑園、太白樓、鬥山街、漁梁壩等等景點。
  • 長江防洪,有多難?
    本文由新華網客戶端 x 星球研究所聯合發布長江亞洲第一長河我們的母親河匯聚1萬餘條支流佔據全國徑流量的1/3滋養近5億人口流域橫跨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萬裡長江靜靜流淌過千年古城荊州,攝影師@鄧雙)其下遊河段防洪能力也相應提高這也是雖然近年洪水頻發但再沒有出現類似1998年洪水時那種被動局面的重要原因(三峽水庫防洪作用示意,遇1870年型洪水是否運用三峽水庫淹沒範圍對比,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時隔13年小清河「卡脖」段擴挖,濟南城區防洪能力提至百年一遇
    路洪圖說,那一晚河水上漲很快,但好在沒有漫堤,不過,大河漲水,小河滿,小清河的水順著村裡的小河倒灌,把小河上一座清代的老橋淹了半米左右,所幸沒有淹到農房。81歲的西沙河村民路俊平印象中,小清河很少漫到村裡來,不過,臨河而居,村裡的路基加高過。雖然現在小清河很少能倒灌進村子,但是每到雨季,村民也會繃緊弦。
  • 直擊:洪水下的壽縣古城 來自淮河防汛一線的報導
    受其影響,淮河流域王家壩站水位急增,加之大別山五大水庫洩洪,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內外河水位突漲。 『 今昔 』 □□□□ 為防止護城河水倒灌入城,7月18日12時,壽縣防汛指揮部發布通告封堵古城東門賓陽門。
  • 小清河「擴容」 濟南城區防洪能力提至百年一遇
    孫秀國說,這一次的小清河防洪治理將結束小清河(濟南段)下遊「卡脖子」的歷史。每逢大雨都得繃緊弦去年曾發生河水倒灌在濟青高速與荷花路交叉口往東,工程1標段正在施工的沙河大橋旁,不時有村民從旁邊臨時搭起的鐵皮橋上通過。
  • 增城啟動南部片區防洪排澇綜合整治
    ◆系統分析南部片區防洪排澇能力不足問題2020年5月22日,廣州市普降特大暴雨,增城區新塘、永寧等南部片區出現洪澇災害,區域內村社、大型小區、重要工廠、市政道路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鳳凰城小區、翡翠綠洲小區、福耀玻璃工廠、部分市政道路等地段受淹深度約0.8至3米,水浸內澇時長約2到4個小時。
  • 董靜:疫情後的今春第一約——古城壽縣
    第一站,壽縣古城牆,因為疫情,大巴車不能進入,我們在城外的遊客服務中心下車。美女導遊說,這是疫情封城解禁後她接待的第一批客人,所以心情特別激動。今天的天氣很給力,春日暖陽,風和日麗,就像熱情的導遊一樣給人非常舒服的感覺。導遊的開場白:壽縣是一塊風水寶地,今年的新冠肺炎,壽縣140萬人口,從武漢回來的有好幾千人,竟無一人感染,多麼值得驕傲的戰績。接著她又說,17年前的非典這裡也沒有一例病人。
  • 品讀 | 趙鴻冰:壽縣源遠流長的治水文化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壽縣治水文化源遠流長,貫穿了整個壽春文明史,治水文化研究以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鎮和建築遺存為載體,能讓我們從中了解豐富的治水文化信息,為今天的人們改造自然,趨利避害提供有益的借鑑和幫助。水利之冠安豐塘。治水文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壽縣城南30公裡處,有一處煙波浩渺的平原水庫,它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芍陂,即安豐塘。
  • 兵家必爭之地:安徽壽縣
    壽春的發跡始於戰國時期楚國遷都至此,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9年),秦軍攻佔楚國都城郢(今湖北荊州紀南城),楚國被迫遷都。幾經輾轉,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國遷都至壽春,不過這也是楚國最後一次遷都,僅僅過了18年,公元前223年楚都被秦軍再次攻破,楚國滅亡。
  • 太原鐵路局:助力防洪安全係數提檔升級
    本報太原6月8日訊(記者姚凡 通訊員申娟)今天,記者從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該局集團公司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防洪安全保障體系中融入了更多科技手段、生態元素,助力防洪安全係數提升。無人機、3D建模、衛星導航、二維碼……眾多科技手段出現在防洪現場。太原北站的一場到五場的聯線區域曾多次發生水漫線路,現在,每天都會有無人機在這一區段盤旋。「現在我們對防洪重點區段是『天眼』記錄,3D還原,大數據分析。」
  • 太原鐵路運用無人機、衛星導航等科技防洪減災
    無人機、3D建模、衛星導航、二維碼……眾多科技手段出現在防洪現場,該局集團公司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防洪安全保障體系中融入了更多科技手段、生態元素,助力防洪安全係數提升。 在太原北站的一場到五場的聯線區域曾多次發生水漫線路,如今每天都會有無人機在這一區段盤旋。「現在我們對防洪重點區段是『天眼』記錄,3D還原,大數據分析。」
  • 蘇州高新區防洪排澇改建項目
    蘇州高新區,位於蘇州古城西側,東臨京杭大運河,南鄰吳中區,北接相城區,西至太湖,交通十分便利,通過周邊發達的高速公路、鐵路、水路及航空網與中國各主要城市相連。讓我們今天一起看一個蘇州高新區防洪排澇改建項目
  • 立足水旱災害防禦 三臺築牢防洪安全
    四川新聞網綿陽4月8日訊(王智 駱雅婷 謝勇)清明前後,綿陽市三臺縣水利局結合省市防汛抗旱減災工作部署,主動梳理2020年水利汛前安全各方面問題,立足水旱災害防禦特別是長江上遊涪江流域可能發生的超標洪水,保障汛前水利監管不鬆懈,搶抓安全備汛更到位。
  • 河南光山:汛期淹城,防洪規劃來了!
    12月17日上午,縣長王建平在聽取縣城防洪「西截」工程規劃匯報時強調:縣城防洪要按照「西截、中疏、東擴」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方案,從根本上解決汛期城市之澇。會上,河南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有限公司匯報了縣城防洪「西截」工程規劃設計方案,據介紹,我縣城市防洪主要採用「西截、中疏、東擴」相結合方式進行,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防。
  • 臺水利部門在宜蘭橋頭築防洪牆 民眾批「又高又醜」
    臺灣《聯合報》記者羅建旺/攝影   中新網9月26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水利署第一河川局」在宜蘭橋頭四角都築防洪牆,被批太高太醜,遮景又遮行車視線,「水利署長」王瑞德昨天(25日)允諾會進行調整,但有居民認為,宜蘭河景是門面,防洪牆破壞景觀且效果有限,應該打掉,與宜蘭橋改建整體規劃再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