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汛期以來,近期很多地方受強降雨的影響,一輪又一輪的強降雨接踵而至,長江、淮河、太湖等南方主要河湖水位不斷上漲,「一江三湖」的防汛壓力進一步增大。長江第2號洪水、淮河第1號洪水、太湖洪水紅色預警、多城拉響I級響應。瓦埠湖水位達22.12米,並呈上漲趨勢,內外河防汛形勢非常嚴峻。
壽縣古城護城河河水暴漲,為防止護城河水倒灌進入城內,保護城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18日又是一夜強降雨,護城河水位持續上漲,壽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分別18日、19日對壽縣古城東門(賓陽門)、北門(靖準門)等城門進行封堵。看到這裡,你也許很奇怪,封城門這波操作什麼意思呢?
中華幾千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古蹟,古代城牆就是其中之一。說起古城牆,被完整地保留且規模很大的古城牆除了山西平遙,另外一個就是安徽壽縣古城牆了,比山西平遙古城還要早100年。始建於宋,重建於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明清時曾多次修葺,已歷經900多年。
古時修城牆多是為了戰時防禦的需要。但壽縣古城牆至今都還肩負著防洪的使命,近代如1954年、1991年、2003年等整個淮河流域都在遭受水患。唯有壽縣縣城人民的生命財產沒有受到大的損失。就是壽縣古城牆發揮了巨大作用。四方的城牆居然把洪水擋住了, 古城就像是放在汪洋大海中的諾亞方舟 。壽縣被困五十天,城外洪水滔天,城內正常生活。不得不說是奇蹟。特別是離得近的1991年的那場特大洪水,如今當地人提起都心有餘悸,但提起古城牆無不感到驕傲自豪。
壽縣古城,城外三面環水,從高空俯瞰,這座古城更像一座「水上之城」。古城始建於戰國時期,在當時是楚國的都城,叫郢都或壽春。北宋熙寧至南宋嘉定年間,古城重建。自古以來,壽州處於皖中南北要衝地帶,兵家必爭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除此之外,地勢也很特殊,古城外圍有一道「水之長城」,可謂一道天然的防禦屏障。
但這道「水之長城」有利也有弊。雖然其地理位置及交通便捷,的確曾一度讓這個地方繁華一時。但同時由於河道眾多,梅雨時節,雨水眾多,這裡也經常洪水泛濫,給這裡的人們造成極大的不便。所以,為了更好的抵禦洪水,明清以來,對壽縣古城城牆不斷整修,慢慢形成了一套完備的防洪體系。
第一道防洪體系:堅固的城牆
古城有城門四座,各門內都有甕城一座,門洞內皆為磚石券頂結構。城牆用土夯築,外側砌磚,下為石基。 壽縣古城賓陽門與甕城內門不在一條線上,這種巧妙的設計,如果洪水衝破外門進入甕城,會因為這種設計轉變流向,從而減小對內門的衝擊力。
第二道防洪體系:古涵洞
聰明的古人在城牆根上挖了三個大洞,這三個大洞,就是「涵洞」。明萬曆年間建好的,如今只剩下了兩個,一個是位於東北隅的東涵洞,一個是位於西北隅的西涵洞。現存涵洞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位於城牆下的涵道,一是位於地面部分的月壩。
涵洞實現「內水外排,堵阻外水」靠的是設在月壩與涵道之間的「側凸字形」木塞(下圖中的橙色木塊)。通過木塞的移動可實現排水或防水,當城內水位高於城外時,內河水通過涵道進入涵體,頂開木塞,水經城外涵管排出城外;當城外水位高於內河水位時,城外水進入涵體,水壓推動木塞向內河涵管移動,並隨水壓的增大,而不斷塞緊內河涵管管口,從而防止外水倒灌入城,使防排水實現「自動化」。
壽縣古城牆不僅為古時的防洪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古城牆經九百多年的滄桑,直到今日都還在發揮著防洪的重要作用,盡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更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顆明珠。希望今天我們仍能見證往日奇蹟,抵禦住此次洪水。挺住,壽縣古城牆!
洪水過後,也希望大家去壽縣去旅遊,一定要去看看這座古城,去了解下北門城牆上的「圵」字到底是念bei還是念dang(四聲)?去解鎖更多這座古城的歷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