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壽縣之前,如果你問我中國保存最好的古城牆在哪裡?我會說西安或南京。來了壽縣之後,我會猶豫再回答,因為我看到了中國古代城牆上的「奇蹟」,沉默低調卻不容忽視,是壽縣的古城牆。
很難想像一個小縣城有這麼宏偉完整的古城牆,但轉念一想,似乎只有縣城才有,許多城市都有古城牆,但在發展妥協後被拆除了,美名曰「時代之殤」,典型例子便是北京。
而縣城發展緩慢,古城牆反而可以發展旅遊業,但是要想建造宏偉的古城牆,就要在古代有一定的地位,壽縣正好符合這些條件。
壽縣別稱壽州,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是楚文化的故鄉,安徽第一批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個城市,它便是其一。
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遊南岸。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從秦滅楚到抗日戰爭,壽縣發生了17次大規模的戰事,享譽盛名的淝水之戰就誕生於此。鑑於它的位置和軍事,一個宏偉的古城是必不可少的。
壽縣古城牆始於宋代,1077年重修,明清時期雖多次修繕,但主體結構依然存在,傳承900多年,成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古城牆,2012年被列入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明清城牆」項目。
古城牆不大,周長7147米,高9.7米,底寬18-20米,頂寬6-10米。公汽車從南門駛入時,雄偉恢宏的古城牆緩緩映入眼帘,將人帶進了這座悠久古城。
老城區沒有高樓。不知道是不是刻意為之,大多是兩三層的磚房,漫步其中,宛如回到了幾十年前的城市。城內有許多歷史古蹟,報恩禪寺、文廟、清真古寺,烏烏黑柱廊,古樸大氣,使古城充滿生機和芳香。
古城牆有四座古城門,分別為:東門賓陽,南門通淝,西門定湖,北門靖淮,每座城門名稱都有其寓意。
南門通淝,是因護城河與淝水相通,象徵舟楫往來,商貿繁榮,賓朋四海,取名「淝通」;賓陽則是因東門最先迎接著太陽,是萬物生長的貴賓;定湖是因面對壽西湖,希望湖泊水波安定。
四面城牆都有保存完好的翁城。牆基以塊石圈砌,中間以黏土夯實,外壁覆蓋大塊青磚,磚石縫均用桐油、糯米汁拌和石灰漿加以填灌,堅實牢固,固若金湯,難怪能保存900多年,被譽為「鐵打的壽州城」。
仔細瞧石磚上,會發現「建康許都統造」一類的字樣,這是南宋時的官員重修時刻上去的,為城牆誕生於宋代的佐證。
城牆上有跑道,城市邊上有草地,很多居民會在業餘時間在城牆上散步跑步,體力好的可以繞城一周,塔是可以爬上去的,以前收票,現在取消了,爬在塔上可以俯瞰壽縣的布局,因為沒有高樓遮擋,視線可以看得很遠。
我國的古城牆大多已經失去了防禦功能,只有壽縣的古城牆還在防洪第一線,這也是我為什麼稱之為古城牆的「奇蹟」的原因。
在北門靖淮城基上,有一個褪掉了顏色的「圵門」二字,一不小心容易看成「北門」,其實這個字念「蕩」,它的寓意正和城牆抗洪有關。
《周易》裡北方屬水,而土能克水,圵為土字旁,意思又為高處的田地,因而便將北門稱為圵門,希望這處高處城門能遮擋洪水。
壽縣古城牆並沒有辱使命。在歷史上,洪水被多次擋在城牆之外,以保護居民免受洪水襲擊。遠的不說,今年夏天中國南方水災頻發,壽縣因古城牆而免遭災害。
城牆底部有一個高3米、寬8米的石堤,為整個城牆增加一道堅固的防線,抵禦洪水對城牆基礎的直接衝擊。而北甕城門朝西,西甕城門朝北,避免了洪水對甕城門的直接影響。此外,還有涵洞、月壩、內城河、雲梯等防洪設施,可謂充滿「科技感」。
這些古老的智慧守護了壽縣人民幾百年,即使城外發生大洪水,城市依然正常生活,當地人甚至在城牆外的洪水中洗衣服,樂觀的態度令人羨慕。我們經常讚美歐洲下水道有多好。相比之下,壽縣的古城牆更好,更值得稱讚。
這就是壽縣古城牆的魅力,它像是時光的遺珠,述說著曾經的輝煌,又像是堅韌的衛士,守護著一代又一代壽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