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麼熟悉的聲音,陪我多少年風和雨,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沒天那有地,沒有地那有家,沒有家那有你,沒有你那有我。」這首熟悉的歌曲,熟悉的旋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直流傳至今,感動了幾代人。這首歌就是由羅大佑和侯德健共同作詞,侯德健譜曲,臺灣女歌手蘇芮演唱,一首言情勵志的國語歌曲。歌曲的名字就是《酒幹倘未無》。
1983年,香港新藝城影業有限公司出品了臺灣歌舞電影《搭錯車》。這部影片是由虞戡平執導,孫越、劉瑞琪、李立群等主演,1983年12月7日在中國香港首映,第二年在福建廈門、泉州等地放映。這部電影選用了這首《酒幹倘未無》作為影片的主題曲,使歌曲和影片故事情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說起這首歌曲的創作,其實是來源於一個真實的臺灣老兵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說的是一位老軍人,曾經參加過抗日戰爭,在一次戰鬥中和鬼子拼刺刀,被敵人用刺刀割破了聲帶,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是卻從此再也不能說話了。退伍後生活窘迫,每天以收破爛為生。由於不會說話,大家不知道他的姓名,就都管他叫「啞叔」。
大家都知道,走街串巷收破爛的,都得邊走邊吆喝,要不別人不知道你是做什麼的。由於啞叔不會說話,當然也就不能吆喝了,怎麼辦呢?聰明的啞叔就吹嗩吶,用嗩吶吹奏出「酒幹倘未無」的音調,久而久之,大家聽到這個嗩吶聲,就知道是收廢酒瓶收破爛的「啞叔」來了。也許有人會問「酒幹倘未無」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是一句閩南語,意思是酒喝乾了還有空酒瓶嗎?說白了就是我們平時聽到的小販吆喝聲:「有酒瓶的賣!」
有一次啞叔出門收破爛,在一個垃圾箱旁邊,看到一名被父母遺棄的女嬰,啞叔聽到時高時低的哭聲,心疼得趕緊把孩子抱回了家。由於啞叔家庭困難,再是一個啞巴,終身未娶媳婦,當然也就沒有孩子。於是啞叔把這個女嬰當作自己的女兒一樣,給她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阿美」,含辛茹苦地把她養大成人了。
有一天,鄰居準備殺一條小狗。剛把小狗打傷,小狗就掙脫出來,跑到正在伏案寫作業的阿美身旁要求庇護。阿美看見這條可憐的小狗,聯想到自己可憐的身世,起了憐憫之心,就央求父親把小狗留下來。善良的啞叔,雖然父女倆就勉強度日了,但是為了讓女兒高興,還是收留了這條小狗,並且給它取了一個非常吉祥的名字「來福」。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爺倆個相依為命地過著貧寒的日子,阿美也一天天長大了,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她性格開朗,對父親乖巧孝順。啞叔也變成了一個滿頭白髮,滿臉皺紋,老態龍鐘的瘦老頭了。而那年收留的那條小狗,也變成了一條高大的狼狗了。
阿美天生一副好嗓子,打小就愛唱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一個英俊的小夥子。他會寫歌,會譜曲,兩個人經常在一起探討音樂方面的知識。小夥子也經常給阿美寫歌,讓阿美唱。漸漸地阿美有點兒小名氣了,由於經常登臺演出,很少有時間回家陪伴自己的父親,也跟這個會寫歌的小夥子越來越疏遠了。
阿美的經紀人,為了把阿美包裝成一個明星。為了不讓歌迷們知道她有一個聾啞的父親,和一個貧窮的家庭,更是阻止她不讓她回家,還讓她和那個年輕人斷絕來往。啞叔又恢復到了他從前孤單而寂寞的生活,家裡沒有了女兒的歡聲笑語,只有那條狗,形影不離地每天跟著啞叔出門收破爛。
有一天啞叔外出,遇到一輛飛馳而來的摩託車,啞叔因為整天惦記著阿美,有點神情恍惚,沒注意到摩託車。這時來福一躍而起,把啞叔撲倒在路邊。啞叔得救了,摩託車無情地從來福身上壓了過去,來福悽慘地死去了。從此,只剩下了啞叔一個人孤苦伶仃地生活了。
當年那位會寫歌譜曲的年輕人,看著啞叔悲慘的境況,很是心痛。為了喚回阿美的親情,他根據啞叔和阿美的經歷,寫了一首充滿親情的歌曲《酒幹倘未無》,在一次觀看阿美演唱會時,讓人轉交給了阿美。阿美看著歌詞,父親從小把她養大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現在眼前,她痛哭流涕,一遍又一遍地學唱這首歌。在演唱會即將結束時,阿美滿懷深情地演唱了這首《酒幹倘未無》。而一直掛念她的父親,這個時候卻在醫院裡奄奄一息了……
「假如你不曾養育我,給我溫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護我,我的命運將會是什麼?是你撫養我長大,陪我說第一句話,是你給我一個家,讓我與你共同擁有它。」許多我們值得珍惜的東西,不論是親情還是友情,有時候因為我們忙於工作,忙於生計,而忽略了淡化了。而到了真正失去的時候,才懂得它的珍貴。「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我們前行的路上,時刻不要忘記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