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相聲沒落誰之過?

2020-12-22 杜家報導

時代在發展,尤其是進去網絡時代後,社會各個發生了巨大變革,比如生活方式、購物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等等。而娛樂方式也不例外。

沒有網絡的年代,看電視電影、看書看報紙、下棋打撲克等就是主要的娛樂方式。而隨著網絡發展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人們的娛樂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手機成了人們主要的娛樂工具,上網看視頻、看直播、打網遊、拍段子自娛自樂成了人們日常消遣娛樂的主要內容代替了傳統的看電影電視、讀書、下棋打撲克……這幾年就連過春節時必不可少的的春晚大餐也變得可有可無,遠不如搶紅包帶勁。

在這種背景下,一切傳統藝術受到影響是不可避免的!

相聲自然也受到了影響,許多鍵盤俠、噴子們就把相聲的不景氣歸咎於曲協主席姜昆,在網絡上恣意詆毀謾罵,姜老爺子成了背鍋的,不過明眼人都知道相聲沒落決不是那一個人的責任,這是社會發展中傳統藝術必然的起伏。其實,姜昆頗有與時俱進的意識,第一時間就開始在網絡上推廣相聲了。

姜昆
姜昆和李文華

姜昆挨罵的同時,有人又力捧德雲社和郭德綱,說他挽救了相聲,讓相聲重回巔峰,呵呵,只能說你們想多了,郭德綱和德雲社的相聲也不過是小火,說到底不過是新鮮勁,再加上網絡的宣傳和營銷造成了火爆的假象。相聲永遠也不會再回到八九十年代電視廣播鋪天蓋地的輝煌,就像是戲曲也永遠不復當年的鼎盛!

郭德綱
郭德綱的搭檔于謙

再說,姜昆和郭德綱在相聲藝術上的成就孰高孰低咱就不說了,只說他們的演藝高峰期不是一個時代,姜昆是在八九十年代大火特火,郭德綱是近些年紅得發紫,再加上二人的藝術風格完全不同,所以放到一起比較誰高誰低沒意義,純粹就是挑事。

其實,稍微有些智商和理智的人都會明白一個問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風格;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優秀演員。姜昆等老一輩相聲演員的作品風格是是時代決定的,那個時代的主流相聲還真的必須符合時代精神,不是你想說啥就說啥。像郭德綱的許多相聲那個年代還真不能演出。如今,這方面放寬了,所以郭德綱風格的相聲才能在小劇場演出,但是有些還真不能登上春晚這樣的大舞臺。

現在許多人不喜歡姜昆等老一輩相聲演員,把他們的作品也變得一文不值。但是,馬季姜昆等老一輩相聲演員對相聲發展做出的貢獻和相聲界地位不是一些腦殘鋼絲噴幾句罵幾聲可以抹殺的。比如魯迅的作品現在讀起來覺得文風有些不習慣,喜歡閱讀的人不多了,有許多年輕人覺得他的作品不如韓寒、郭敬、唐家三少、血紅之流,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魯迅在現代中國文學上的地位不是網絡寫手可以比的,你可以不喜歡,但是不能隨意貶低。

姜昆和馬季

郭德綱相聲說的再好,也不能把老一輩相聲演員貶的一文不值,人家說相聲時他還流鼻涕呢。

表演中的郭德綱
曾經是郭德綱的弟子,卻早已經分道揚鑣

從國家層面來說一切表演藝術都不能以娛樂為主要目的,主旋律永遠是最重要的。姜昆作為曲協主席反三俗表明自己的立場是必須的,卻成了噴子們嘴裡打壓某某的行為,真是有些可笑,難道就沒有從網絡上一直清理低俗視頻和網絡小說發現端倪嗎?一切低俗的藝術作品永遠不可能成為主流!

相聲和一切傳統藝術一樣不景氣決不是姜昆一個人造成的,如果硬要把罪名強加於他是不公平的,那麼,春晚頻頻遭人吐槽是誰之過?京劇等戲曲沒落沒人看是誰造成的?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十年!因此,老一輩藝術家們的藝術成就不容抹殺,相聲等傳統藝術的沒落也不是哪一個人的責任。

相關焦點

  • Taylormade的沒落與被賣!誰之過?
    2005年,Taylormade-Adidas終結了長達十年的代理時代,直接進入中國,組建阿迪達斯-泰勒梅(中國)公司。在中國市場醞釀了十年之久,也積累了相當的人脈與分銷資源,可謂有備而來。但是,要在如此龐大的市場裡,建立健全的分銷體系與有效反盜版的體制,藉助突出的年輕球手來推動高爾夫的普及等等,對於阿迪達斯來說,是一項可稱之為艱巨的任務。
  • 被相聲輩分困擾的相聲名家那麼多,相聲界的輩分枷鎖何日可去?
    清末相聲誕生之初,相聲原本是老北京天橋下的撂地餬口營生;新中國成立之初,相聲是各地曲藝文工團進行慰問演出時的主要節目;上世紀70-80年代隨著家庭電視機的普及,相聲開始從小劇場登上電視熒幕;90年代之後,隨著小品的崛起,相聲沒落撤回小劇場;2000年之後,德雲社的小劇場相聲變得越來越火爆,登陸體育館開相聲商演之先河。
  • 曾代表一個時代的網遊為何沒落,《奇蹟》沒落始於外掛,終於私服
    導讀:曾代表一個時代的網遊為何沒落,《奇蹟》沒落始於外掛,終於私服上一篇文章說到了作為我國網遊鼻祖的《石器時代》以及開啟全民網遊時代的《熱血傳奇》的沒落原因。今天再來聊一聊緊接著《熱血傳奇》之後的又一款火爆網路遊戲。
  • 四十年最好的四十段相聲,這不光是相聲,也是時代印記
    關鍵是,這段相聲創作的背景正是汽車剛剛開始走進千家萬戶之時,因此也是一種時代的記憶。 ,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滋味兒正是這段相聲的經典之處,《糾紛》的成功也說明了,相聲植根於生活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 《文娛帝國》、《相聲大師》:文娛小說大推薦
    《武術巨星》這本書則是架空在一個沒有精彩武打片的時代,功夫沒落。也沒有經典的邵氏武打片,更沒有李小龍、成龍和洪金寶一樣的武打巨星。所以當這本書的開頭給人的那種國術凋零,練武的人淪為武指、替身,是在演藝圈最低等的位置,又不捨得將功夫放下的那種無奈。
  • 香港電影沒落是時代的進步
    香港電影沒落是時代的進步曾幾何時香港電影是香港的一張黃金名牌,鼎盛時期,香港電影暢銷東南亞,從業人員有5萬之眾,好萊塢有50萬從業人員,香港被譽為「東方好萊塢」。但還是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做慈善很慷慨,估計很多人學生時代都在逸夫樓裡面讀過書,他開辦的邵氏電影以及TVB可謂香港電影的「黃埔軍校」。後來的70、80年代電影公司不斷增多,競爭也更激烈。面對市場壓力,新人和新題材反而不斷湧現,香港電影開始了粵語化、全面娛樂化的轉變,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嘉禾電影、新藝城電影。香港電影伴隨經濟騰飛影響力也逐漸在90年代前後達到頂峰。
  • 德雲社閻鶴祥:從網絡工程師到相聲演員
    ■ 閻鶴祥 圖/來自網絡我叫閻鶴祥,是北京德雲社的一名相聲演員。-1-小試牛刀與很多同行一樣,我從小就喜歡相聲曲藝,但這個行業門戶的界限非常嚴,若沒有師傅領,難以進入這個行業。但那時候已經一票難求了,並且在聽相聲之前就要把上廁所的欲望通通解決掉,否則只能憋著看,因為只要坐進去就出不來了,出來了也進不去,可見當時的火爆程度。■ 北京文藝廣播《開心茶館》節目主持人大鵬(左) 圖/來自網絡在這之前,大家對這種小劇場相聲完全沒概念,因為我們小時候聽相聲都是在春晚晚會上,或在廣播裡,看不見人。
  • 姜昆老師為相聲做了什麼貢獻,他真的一無是處嗎
    如果沒有郭德綱橫空出世,姜昆作為最後一位相聲大師將將緩緩關上相聲的大門,很多年後,人們說起相聲都會想起姜昆老師,人們會由衷的贊一句,他是相聲最後的守墳人。相聲在姜昆手裡興旺過,上世紀九十年代電視相聲的興旺發達,其實應該開始於姜昆和他的師兄弟們,但是他當上官後,相聲又在他手裡沒落。這有點像唐玄宗,即有開元盛世的烈火烹油,也有安史之亂的亂像紛呈。
  • 為相聲而生,德雲社背後是郭德綱吃過的苦
    疫情原因有些行業至今未營業,除了電影行業外,熱愛相聲的朋友們都期待著德雲社能早日開箱。德雲社是北京大型相聲團體之一,口碑和知名度最佳。是由郭德綱和張文順創辦而成,如今已有上百位員工,知名相聲演員有嶽雲鵬、張雲雷、郭麒麟、燒餅等人。
  • 曾經也是相聲演員的範偉讚賞郭德綱,坦言:相聲和二人轉不一樣!
    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範偉最早的時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相聲演員。他從小就非常喜歡相聲,一直夢想成為一名專業的相聲演員。1978年,16歲的範偉師從瀋陽曲藝團演員陳連仲學習表演。他自己創作的第一個相聲作品是《一個廠長的日記》,從此在相聲圈嶄露頭角。
  • 他是最會演電影的相聲演員之一,當過國際影帝,可惜因酒駕過世早
    牛振華是相聲演員出身,也表演過幾十段相聲,但並未因此特別出名,反而是後來出演影視劇和喜劇小品,讓更多人對他印象更深。相聲演員出身牛振華生於1956年,七十年代在北京郊區插隊的時候就顯得多才多藝,後來因為一個機會回到北京城裡。七十年代末,經過考試選拔牛振華成為一名專業相聲演員,進了專業曲藝團。
  • 從小說話就臉紅,說相聲是意外,孟鶴堂:我被「高人」指點過
    從小說話就臉紅,說相聲是意外,孟鶴堂:我被「高人」指點過說到相聲,大家首先想到的會是誰呢?要說現在的相聲,德雲社應該要算是獨領風騷了。孟鶴堂在《敦煌夜宴》裡面就談到了這件事,因為被問到,如果想要成為相聲演員是不是從小就要能說會道?孟鶴堂才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他說自己說相聲其實是個意外,自己在此之前也從來沒有想過他會成為一個相聲演員。孟鶴堂說,他從小就是一個很內向的人,不愛說話,跟人說話就會臉紅。
  • 相聲就是京劇的小跟班
    說起相聲的起源,說來話長,如果按照相聲界供奉的祖師爺東方朔算起,至少從漢朝就開始。但真正的相聲起源是清末的北京。清末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特殊時期,內憂外患,李鴻章上書同治皇帝,曰:「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以前的外患都來自西北邊防的夷族,沒有中國的文明,而現在的外患來自海上,洋槍利艦,文明層次高於中國。以前可以用夏變夷,現在以夷變夏了。在這個天翻地覆的歷史階段,誕生了許多新的藝術形式,京劇,相聲都是在這個階段成型壯大,京劇有同光十三絕,相聲有開宗立派的窮不怕朱紹文。
  • 《千禧夜,我們說相聲》可不只是笑笑而已~
    《千禧夜,我們說相聲》演前導賞這是上劇場開演後的第一個周末,上上也開心地迎來了我們的第一場活動「泡戲劇」系列之「《千禧夜,我們說相聲》演前導賞」,主講嘉賓是編劇田弘毅。田弘毅《千禧夜,我們說相聲》是賴老師四十部戲裡面比較特殊的一個門類,拿到戲劇學博士的他回到臺北後,看到許多傳統藝術已經丟失,比較明顯的是相聲的沒落。
  • 《歡樂喜劇人》復活賽太尷尬,小品沒落,靠新人劉洋高穎撐場
    而真正讓觀眾感到意外的,則是曾經在各大喜劇綜藝舞臺上小品形式,竟然在《歡樂喜劇人》的舞臺上嚴重沒落了。在已經晉級總決賽的演員當中,也只有郭陽郭亮兄弟保持著小品的演出形式。而在復活賽名單當中,五組喜劇人,只有白鴿和劉洋高穎兩組是小品表演。從觀眾的口碑反饋和期待值來看,在復活賽名單當中,真正構成對觀眾吸引力的,也只有劉洋高穎組合了。
  • 後韓國瑜時代,高雄重回沒落老路
    高雄市長補選在即,選舉要熱不熱,其實不管結果如何,就大環境而言,高雄已失去歷史契機,註定重返沒落之路。上月我回高雄洽事,順便去旗津和駁二藝術特區,商街空蕩冷清,疫情仍未解除,本不奇怪,不過我去查詢,證實幾十間倉庫只有三個展覽,平日大多沒租出去,幾乎是小空城。
  • 郭德綱嶽雲鵬于謙都曾寫過詩,誰更有水平?都是被相聲耽誤的詩人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是德雲社裡被相聲耽誤了的三位詩人:郭德綱、嶽雲鵬和于謙。現代人寫詩自然不能和古人相比,這也是當代詩壇沒落的原因。這三位的本職工作都是講相聲,為何會跟詩扯到一起了呢?所謂相聲說到底就是和觀眾嘮嗑,但要把這「嗑」嘮好也並不簡單,既要有相當大的知識量,又要懂語言的藝術。其實寫詩也是如此,既要能引經據典,又要有文字功底。
  • 王聲:觀眾如今進劇場不是聽相聲,是花錢說相聲來了
    所以我是2009年有的相聲門戶,拜鄭文喜先生,他也是那年去世的。王聲相聲門的師父鄭文喜問:那時候說評書有意模仿過田連元先生嗎?王聲:沒有。我自從接觸藝術以來很少模仿誰,包括相聲,我沒有動過這個腦子,我知道我學不像。
  • 那十年就馬季能說相聲 馬季在遺著中辯稱 我為相聲爭得一席之地
    馬季被譽為歌頌型相聲的鼻祖。其實,最早表演歌頌型相聲的不是馬季,而是瀋陽的相聲老藝人小立本(本名李錦良)。他和楊海荃合說《社會主義好》,歌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開創歌頌型相聲之先河。此後,常寶華的《昨天》、劉寶瑞、郭全寶的《活動之家》以及老舍的《試驗田》也都是歌頌型相聲。
  • 相聲,郭德綱做到了葷素搭配
    郭德綱,他出身街頭市井之中,曾有過很大的爭議,但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喜歡他,甚至一直都有人說,沒郭德綱的話相聲早就完了。 一:他自力更生,白手起家,靠手藝吃飯 郭德綱三進北京城,在他未紅之時德雲社的生活十分清貧,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相聲夢想,想盡一切辦法維持德雲社,哪怕臺下只有一個人聽相聲。終於他修成正果,帶著德雲社的大小演員也熬到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