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0年以來,熟悉馬龍的球迷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接發球站位方面有了明顯的變化。通過分析馬龍接發球站位的變化,可以總結出採用40+新材料桌球以後,各項桌球技術都有了很多新的發展,從發球、接發球到相持階段都與之前的技術有細微差別。馬龍一改近20年的接發球站位,也是適應桌球技術發展自我提高和革新。
2019年12月國際乒聯職業巡迴賽總決賽的男單決賽樊振東VS馬龍,是馬龍採取以前接發球站位的最後一場比賽。當時馬龍的接發球站位是身體完全在左側球檯邊線外,右手執拍準備正手進攻整張球檯。這樣站位的好處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正手的威力,無論對手發球到任何位置馬龍都可能用正手去進攻。就算對手偷襲正手直線,馬龍也能夠通過快速啟動撲到正手位進攻。
這種突出正手進攻性的站位,在馬龍以往的比賽中無往不利,頻頻通過積極的正手進攻得分,完成大滿貫成就。不過2018年、2019年馬龍的膝傷成為揮之不去的陰影,無法保持巔峰時期大範圍跑動進攻。2016年以後國際乒聯採用40+新塑料桌球,這種新塑料球的速度和旋轉照之前的40毫米賽璐珞球更弱,以前正手進攻一板過的概率大大降低,增加了相持的回合數。這也使馬龍的正手殺傷力下除,更多有主力進攻轉入到相持對攻。
2020年2月的德國公開賽和3月的卡達公開賽馬龍都採用新的接發球站位。既基本站在球檯的中間接發球,對方發到反手位的球比以前更多採用反手來接。這樣的接發球方式顯然無法發揮正手的全部優勢,但也避免了正手空檔過大。一旦正手進攻無法打開局面,轉入相持階段能夠更好地保護反手位和正手大角度。
應該說馬龍的技術改革是很成功的,第一次改變接發球站位就打入德國公開賽男單決賽。雖然男單決賽馬龍0-4不敵許昕,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改變後的馬龍仍然保持超一流選手的實力,甚至進攻、相持的轉換更為流暢。
現在世界桌球水平越來越高,新技術不斷出現並完善。特別是在最高水平的男子單打方面,歐美選手的水平不斷接近亞洲選手,甚至對中國主力選手都構成很大威脅。許昕、樊振東、馬龍等主力都有輸球記錄。世界桌球發展趨勢由中國的前三板優勢以進攻為主,逐漸演變為正反手均衡相持能力更強。總而言之,桌球比賽越來越激烈、精彩,將吸引更多的體育迷喜歡上桌球這個運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