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西北開發正式則是20世紀30年代,這一時期西北開發從設想變成現實。
1.西北開發啟動
西北開發正式提上日程,是20世紀30年代,當時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即將爆發,國民政府的統一策略是以空間換時間的持久戰略,在此背景之下,西北作為穩定的大後方,受到廣泛的重視。從20世紀30年代起,一批國民黨軍政要員相繼飛往西北,從事實地考察與建設工作。這其中包括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國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長副院長張繼、國民政府監察院長于右任,他們大聲疾呼開發西北,認為西北開發關乎國民革命前途,是整個國家的問題,是中華民國的生命線。在得到軍政要員的支持下,國民政府最終決定開發西北。
2.西北開發的階段
按照李雲峰、曹敏的研究,西北的開發主要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初步醞釀(1928-1931),開始實施(1931-1937),積極推進(1937-1945)。在這三個階段中,最大的特點是國民政府中央政府開始以全國的戰略謀劃推動西北開放,1928年起,國民政府相繼召開全國經濟和財政會議,成立建設委員會等專門機構逐步領導全國的開發事業,針對西北的主要方針,是制定計劃,派遣考察團。1930年起,國民政府向西北派出西北科學考察團、西北實業調查團,了解西北的實業分布、民生、礦藏情況,並寫成專門的調查報告交給國民政府參考。又相繼發布了《西北建設計劃》和《開發西北辦理工賑,以謀建設而救災黎案》《促進西北教育案》,這是首次以國家的名義正式宣告開發西北,標誌著西北開發正式成為了國家戰略。但由於當時政局混亂,國民政府的主要重心在於東南諸省,此時的開發有雷聲大,雨點小,實際的開發還要等到後期的第二階段開始實施。
在這一階段,國民政府主要面臨的問題是中日戰爭即將臨近,中日雙方相繼在東北、上海等地爆發了九一八事變、華北淪陷、第一次淞滬會戰。國民政府面臨即將惡化的形式,加大了對西北的戰略需求。1932年起,中蘇兩國宣布恢復20年代末以後一度中斷的外交關係,並就對日雙邊軍事合作問題進行了頻繁蘇聯援華蘇聯援華接觸。1934年3月,中國政府派軍事代表團訪蘇,雙方又在1937年籤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願意援華軍事物資。更主要在於,西北地區與蘇聯緊鄰,是主要的援華物資進入渠道。蘇聯也想通過中國作為緩衝國,避免東西兩線作戰的地步,這種國際局勢的變化,對於國民政府開發西北極為有利。
與此同時,國民政府內部調整了部分機構設置,成立了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1935年4月,委員會由國防設計委員會和兵工署資源司合併而成,負責掌理國家人才和物質資源的調查、研究和統計,後負責創辦、經營基本工業和動力事業,管理、開發國家的重要礦業資源。資源委員會在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等地設置了分支機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甘肅西部的星星峽,這裡是形勝之地,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曾在此設立運兵站和糧站,民國建立後,仍然繼續沿用這一重要隘口。民國19年(公元1930年),蘭新公路星星峽至哈密段建成,星星峽更加繁榮,設立了客棧,中蘇成為了同盟後,這裡成為運送蘇聯物資的重要轉運場所,源源不斷運往內地,支援抗戰。
1932年,國民政府西遷洛陽,時任行政院長汪精衛宣稱:「今日我們在洛陽開會,是繼續五千年民族奮鬥的精神,發揚我民族五千年來偉大的潛藏力,用西北作最後的長期的抵抗根據,打破自建立民國以來最嚴重最危急的當前的困難。」後來的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通過了《提議以洛陽為行都以長安為西京案》,標誌得到國民政府的一致認可,開發西北。
1934年,國民政府總裁蔣介石親赴陝甘寧察綏晉六省展開為期一個多月的視察,其主要目的是考察西北的作為戰略大後方的情況,籌劃工廠、各項物資、人員在西北各地的安排事項。他在西北的考察曾說「大家要知道,今日的寧夏,非特是西北的重鎮,而且是國家的屏藩,這種重大的責任,如果專委諸政府及軍隊,是不可以的,應該由大家同力合作,一致聯合起來保衛;假使大家放棄了責任,不起來保衛,一旦被外國人侵入,非特失去了西北的重鎮,也失了國家的屏藩。」這毫無疑問代表了國民政府的一般態度,把西北視作國家和民族的生命線,也是抗擊日本入侵復興的大本營。因此,開發西北,是國民政府既定的政策和不得不實行的舉措。(未完待續)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李雲峰,曹敏:《抗日時期的國民政府與西北開發》
2. 王永飛:《民國時期西北地區交通建設與分布》
3. 王廣義,趙世明:《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西北工業建設政策與績效》
4. 潘曉霞:《1934年蔣介石西北之行》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帳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