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的事業:國民政府時期的西北開發(三)

2020-12-18 江南蓑翁

導語:西北開發正式則是20世紀30年代,這一時期西北開發從設想變成現實。

1.西北開發啟動

西北開發正式提上日程,是20世紀30年代,當時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即將爆發,國民政府的統一策略是以空間換時間的持久戰略,在此背景之下,西北作為穩定的大後方,受到廣泛的重視。從20世紀30年代起,一批國民黨軍政要員相繼飛往西北,從事實地考察與建設工作。這其中包括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國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長副院長張繼、國民政府監察院長于右任,他們大聲疾呼開發西北,認為西北開發關乎國民革命前途,是整個國家的問題,是中華民國的生命線。在得到軍政要員的支持下,國民政府最終決定開發西北。

西北地圖

2.西北開發的階段

按照李雲峰、曹敏的研究,西北的開發主要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初步醞釀(1928-1931),開始實施(1931-1937),積極推進(1937-1945)。在這三個階段中,最大的特點是國民政府中央政府開始以全國的戰略謀劃推動西北開放,1928年起,國民政府相繼召開全國經濟和財政會議,成立建設委員會等專門機構逐步領導全國的開發事業,針對西北的主要方針,是制定計劃,派遣考察團。1930年起,國民政府向西北派出西北科學考察團、西北實業調查團,了解西北的實業分布、民生、礦藏情況,並寫成專門的調查報告交給國民政府參考。又相繼發布了《西北建設計劃》和《開發西北辦理工賑,以謀建設而救災黎案》《促進西北教育案》,這是首次以國家的名義正式宣告開發西北,標誌著西北開發正式成為了國家戰略。但由於當時政局混亂,國民政府的主要重心在於東南諸省,此時的開發有雷聲大,雨點小,實際的開發還要等到後期的第二階段開始實施。

西北科學考察團

在這一階段,國民政府主要面臨的問題是中日戰爭即將臨近,中日雙方相繼在東北、上海等地爆發了九一八事變、華北淪陷、第一次淞滬會戰。國民政府面臨即將惡化的形式,加大了對西北的戰略需求。1932年起,中蘇兩國宣布恢復20年代末以後一度中斷的外交關係,並就對日雙邊軍事合作問題進行了頻繁蘇聯援華蘇聯援華接觸。1934年3月,中國政府派軍事代表團訪蘇,雙方又在1937年籤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願意援華軍事物資。更主要在於,西北地區與蘇聯緊鄰,是主要的援華物資進入渠道。蘇聯也想通過中國作為緩衝國,避免東西兩線作戰的地步,這種國際局勢的變化,對於國民政府開發西北極為有利。

與此同時,國民政府內部調整了部分機構設置,成立了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1935年4月,委員會由國防設計委員會和兵工署資源司合併而成,負責掌理國家人才和物質資源的調查、研究和統計,後負責創辦、經營基本工業和動力事業,管理、開發國家的重要礦業資源。資源委員會在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等地設置了分支機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甘肅西部的星星峽,這裡是形勝之地,清代左宗棠進軍新疆,曾在此設立運兵站和糧站,民國建立後,仍然繼續沿用這一重要隘口。民國19年(公元1930年),蘭新公路星星峽至哈密段建成,星星峽更加繁榮,設立了客棧,中蘇成為了同盟後,這裡成為運送蘇聯物資的重要轉運場所,源源不斷運往內地,支援抗戰。

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

1932年,國民政府西遷洛陽,時任行政院長汪精衛宣稱:「今日我們在洛陽開會,是繼續五千年民族奮鬥的精神,發揚我民族五千年來偉大的潛藏力,用西北作最後的長期的抵抗根據,打破自建立民國以來最嚴重最危急的當前的困難。」後來的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通過了《提議以洛陽為行都以長安為西京案》,標誌得到國民政府的一致認可,開發西北。

1934年,國民政府總裁蔣介石親赴陝甘寧察綏晉六省展開為期一個多月的視察,其主要目的是考察西北的作為戰略大後方的情況,籌劃工廠、各項物資、人員在西北各地的安排事項。他在西北的考察曾說「大家要知道,今日的寧夏,非特是西北的重鎮,而且是國家的屏藩,這種重大的責任,如果專委諸政府及軍隊,是不可以的,應該由大家同力合作,一致聯合起來保衛;假使大家放棄了責任,不起來保衛,一旦被外國人侵入,非特失去了西北的重鎮,也失了國家的屏藩。」這毫無疑問代表了國民政府的一般態度,把西北視作國家和民族的生命線,也是抗擊日本入侵復興的大本營。因此,開發西北,是國民政府既定的政策和不得不實行的舉措。(未完待續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李雲峰,曹敏:《抗日時期的國民政府與西北開發》

2. 王永飛:《民國時期西北地區交通建設與分布》

3. 王廣義,趙世明:《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西北工業建設政策與績效》

4. 潘曉霞:《1934年蔣介石西北之行》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帳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

相關焦點

  •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社會教育體系述略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之初,就意識到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性,並視其為「立國之本」,制定了有關社會教育行政、經費、法規等方面的政策文件,使得社會教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體系。 1、確立社會教育的行政體制。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設立中華民國大學院為全國教育行政及研究學術的最高機關。大學院設大學委員會、國立學術機關、教育行政處、專門委員會等部。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組建的兩所大學共同體,它們共同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其組建與成立不僅在民族危難之際保存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火種,保證了中華文脈弦歌不輟,而且鑄造了輝煌的教育成就,是一座永遠的豐碑。
  • 民國軍閥知多少(二): 國民政府時期的民國軍閥,有沒有你們省的
    我們今天講的是國民政府時期,從1928年到1949年國民政府垮臺。1、西北軍馮玉祥。西北軍閥,有"基督將軍"、"倒戈將軍"、"布衣將軍"等稱號,曾與蔣介石結拜。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馮玉祥參加灤州起義,1917年張勳復闢時率部入京擊潰辮子軍。
  • 從「西域」到「西北」——西北邊疆拓殖與開發的歷史啟示
    二、中國西北的拓殖與開發史在《中國經營西域史》中,曾問吾將中國自古以來對西北邊疆的拓殖與開發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自漢至明,清朝,民國以來,並注重介紹了各階段經營西域的主要政策。他認為,漢代之經營西域,主要有兩種政策:羈縻及監督,屯田;唐主要有列置州府和軍府兩種方略;五代及兩宋時期,由於中原王朝與西域之間遍布各少數民族政權,因而中原王朝與西域之間主要是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元代蒙古西徵,將西域併入中國版圖,並設立四大汗國統治西域,且有三行省、三宣慰司;明代則以朝貢關係維持中央政權與西域的關係;到了清代,中國版圖基本確定,西域基本成為中國西北穩定的疆土,清政府在新疆等地正式設置官府
  • 讓我們完成未竟的事業
    「讓我們完成我們未竟的事業!」據消息人士透露,他和熱火籤下的是一份兩年合同,其中第二年為球隊選項。(編輯:流浪的光)
  • 南京國民政府的教育建設
    3、戰時需作平時看 的教育方針1937年,國民政府 要求採取 戰時應急措施 ,一切仍以 維持 正常教育為宗旨 。1938年 4月 通過了《中國國民黨 抗戰建國綱領》,對戰時教育實施 也作出了具體規定 。
  • [誠軒16春 · 勳章]載譽:民國時期國民政府高等級勳章
    其中有多套民國時期國民政府高等級勳章,製作精美,存世稀少,十分珍貴。Lot 1635 國民政府二等大綬採玉勳章正章、副章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二等大綬採玉勳章正章、副章一套,銀鎏金鑲琺瑯,背為「國民政府文官處印鑄局制」及篆書「採玉勳章」,編號:50,附綬帶及原盒,存世極為稀少,2003、2004年北京拍賣會曾有單枚採玉勳章拍出,價值不菲,全套保存完好者,則為目前首見,品相完美。
  • 康諾頓:想繼續作為雄鹿一員,這裡有許多未竟的事業
    康諾頓說道:「我想要繼續作為密爾沃基雄鹿隊的一員,這裡還有許多未竟的事業。」根據此前的報導,康諾頓與雄鹿籤下了一份2年830萬美元的續約合同,第二年為球員選項。隨後根據ESPN報導,多位消息人士透露,後衛帕特-康諾頓與雄鹿的續約合同更改為3年1600萬美元。
  • 鄧文初:大明帝國為何完成不了「忽必烈的未竟事業」
    所以,史籍說他「都北之志未嘗一日忘也」,其理由是「江南形勢終不能控制西北」。鄭曉在《今言》中也說,「以西北胡戎之故,列鎮分封」,準確把握了朱元璋的基本意圖。朱元璋在位之時,並未落實「都北」規劃,最後確立以北京為首都的,是燕王朱棣。永樂元年(1403),朱棣剛登基,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就上疏,以北平為興王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設立中都的祖制,立北平為京都。
  • 西北聯大教育報國的實踐路徑
    1937年,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西北聯大師生秉承「興學強國」精神,在西遷播撒教育火種的同時,利用科學知識積極支持抗戰,開展抗日宣傳,甚至投筆從戎、請纓報國,用實際行動展示了知識青年身系家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第一,紮根西北,播撒教育的種子。九一八事變後,西北作為戰時的大後方,其戰略地位得以凸顯,很多仁人志士和愛國知識分子提出開發西北的戰略。
  • 「西北三馬」的後半生
    民國時期,在我國西北的甘、寧、青地區,存在著數股強大的回軍武裝力量。由於其首領皆為甘肅河州回族馬姓,故稱「馬家軍」,俗稱「西北群馬」。因割據範圍不同,又分成「寧(夏)馬」、「青(海)馬」、「甘(肅)馬」等,其勢力還曾擴張到新疆。馬家軍原為家族武裝勢力,它們參與了當時中國政壇的紛爭,先後依附清政府、北洋軍閥、馮玉祥、蔣介石等,統治西北地區數十年,產生了一批顯赫一時的馬姓軍閥。
  • 民國軍閥「西北三馬」
    20世紀40年代後期,西北「馬群」中以馬鴻賓、馬鴻逵、馬步芳三個集團最具實力,人稱「西北三馬」。  青海王馬步芳馬步芳,字子香,甘肅河州人,1903年生。早年在寧海軍官訓練團結業後,在其父馬騏和叔父馬麟統率的青海地方軍事集團中供職。
  •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林森
    《新華日報》發表社論《為元首逝世致哀》,內容為"這是抗戰中全國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國父逝世以後我國最大的損失……(他)繼承國父的遺志,畢生盡瘁於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不僅全國敬仰,友邦亦莫不欽佩。林主席逝世,這是抗戰中全國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國父逝世後我國最大的損失。林主席承繼國父的遺志,畢生盡瘁於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
  •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8年10月~1949年9月)綏遠省政要錄
    10月20日,國民政府發布任命令,當日,綏遠省政府正式在歸綏成立。設委員7至9人,從委員中產生1人為主席,下設秘書處及民政、財政、教育、建設4個廳和高等法院。後增設保安處、社會處、衛生處、農林處、合作事業管理處、田賦糧食管理處、新聞處、統計處、公路管理處、地政局、水利局、糧政局、全省保安司令部等機構。1938年12月,全省分設4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和區保安司令部,為省政府輔助機關。
  • 講座︱平田康治:戰後大東北——國民政府如何收復東北工業
    二戰時期國民政府工業政策為理解國民政府在戰後東北的工業政策,首先要簡單談一談二戰時期國民政府的工業政策。早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就有一種傾向,認為中國為實現工業化的目標,需要強有力的政府控制經濟。這一政策思想在日本佔領東北之後體現得尤其明顯。
  • 國民政府和民國政府有什麼不同。區別在哪裡
    而國民政府又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是以孫中山為總統的廣州國民政府,於在1925年廣州成立,也就是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黨國民政府。以集體領導制主持中央政府(汪精衛、胡漢民、譚延闓、許崇智、林森)。在1925年決定由譚延闓代理國民政府主席。但實際上最高權力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手中。
  • 高考中國近代史:南京國民政府政治經濟文化特點
    高考中國近代史:南京國民政府政治經濟文化特點 2012-11-09 09:45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現市府大院為原國民政府考試院
    民國時期成為國民政府考試院所在地,1949年以後,這裡成為現在的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市政協辦公地。 國民政府考試院是國民政府選拔人才的機構,先後頒布《現任公務員甄別審查條例》、《官吏服務規程》、《文武官員宣誓令》、《公務員獎懲條例》、《文官考試法》。
  • 肖金成、沈體雁:推進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時期新格局的對策與路徑...
    本文基於參會專家發言內容,重點圍繞「西部大開發20年:成就、經驗與挑戰」「西部大開發新時期、新格局、新使命」以及「推進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時期新格局:對策與路徑」三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綜述。二、西部大開發20年:成就、經驗與挑戰西部大開發經歷了兩個10年,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
  • 民國軍閥「西北三馬」不同的人生歸宿
    西北三馬  20世紀40年代後期,西北「馬群」中以馬鴻賓、馬鴻逵、馬步芳三個集團最具實力,人稱「西北三馬」。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馬步芳歷任旅長、師長、軍長、縱隊司令、集團軍總司令等職。1936年,馬步芳任國民黨青海省政府代主席,1938年任青海省政府主席。1936年底,馬步芳率部進攻紅軍西路軍,犯下了累累罪行。抗戰期間,馬步芳任第四十集團軍總司令兼陸軍第八十二軍軍長,率兵參加抗日戰爭。1945年當選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1948年9月兼任西北軍政副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