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明湖小學書法課堂
明湖小學學生書法作品
走進濟南市明湖小學,白牆青瓦的教學樓清新雅致,校園內山石掩映,綠樹成蔭;教學樓長廊上,一幅幅運筆秀巧的書法或行雲流水,或工整娟秀,或酣暢渾厚;每個學生都能寫一首好字,人人都能背誦毛澤東詩詞,學生們的謙遜有禮和多才多藝讓前來考察的寧波市海曙勝豐幼兒園園長鄭愛鳳不禁誇讚:「這所學校培養出來的是謙謙君子和窈窕淑女。」而在7年前,這裡只是一所由五所村辦小學合併而成的學校。
「精耕」校園文化,啟蒙傳承興趣
在明湖小學的校園裡,每個教學樓和社團教室都有一個別致的名字:崇文樓、三味書屋、聞韶驛站、扁鵲醫館、百草園……富有韻味的名字背後或是一段典故,或是一位先賢故事,或是一種地域文化。明湖小學校長陳殿軍認為,要想傳承傳統文化,良好的啟蒙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從小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那麼他長大以後也不會喜歡傳統文化。」
「學校的教學樓按照白牆青瓦紅磚的樣式建設,每個教室都有不同的名字,校園裡的詩詞牆、梅園以及毛澤東題詞,讓孩子們在平常學習生活中就能近距離接觸到傳統文化的薰陶。」明湖小學的老師焦麗告訴記者,除了誦讀經典詩詞,為了讓傳統文化「更接地氣」,明湖小學每年的民俗文化節注重知識性,更注重師生參與和互動,「學校的民俗文化節已經舉辦了6次,明湖廟會、曲山藝海文化節、美食文化節……每次都是孩子們的『盛會』,民俗講座、美食交流、非遺傳人進校園,孩子們在玩樂中感受到的是傳統民俗的趣味。」
內化傳統文化,落實校本課程
為了「內化」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與教學課程有機結合起來,明湖小學以書法教學為切入點,開發豐富的校本課程,逐步形成了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潤澤課程體系,包含書法、剪紙、中醫、民樂、茶藝、陶藝、棋藝以及諸多傳統節日課程。「我們的民樂團是全市年齡最小、人數最多、民樂種類最齊全的民樂團。」焦麗說道。
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寫一手好字」,學校專門編寫了書法課程教材,校長和老師以身作則,帶頭練習軟硬筆書法,每天下午上課前15分鐘為專屬練字時間,對於班級練字實行日周月管理考核。從2011年開始至今,明湖小學書寫合格率不斷攀升,2013年合格率為80.5%,2016年合格率為93.7%,優秀率48.1%。「實踐證明,學生的學業水平與書寫水平呈正相關。」學校老師趙娜用一組數據告訴記者,越是學業水平優秀的學生,書寫水平越高;反之,書寫水平較差的學生,學業成績也不理想。
結合時代特色,促進文化傳承
對於推動傳統文化教育,國家早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稱,傳統文化進校園要「融匯到教材體系裡」。
山東大學國學大學堂主任辛成志認為,「書法+語文」的課程搭配為傳統文化進校園提供了良好的載體形式,「作為中國漢字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書法不僅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環節,更是融入經典詩詞的載體,通過書寫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對於學校傳統文化課程接下來的深入開發,明湖小學校長陳殿軍認為,傳統文化傳承要和時代特色相結合,「傳統文化與信息化手段適當結合,這是拉近現代孩子與傳統文化距離的必由之路,只有與時俱進,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不斷傳承下去。」(大眾網記者 吳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