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規劃師筆記。
失敗的城市規劃不應該被忽視,它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需要我們去了解,然後在未來的規劃中避免。
1
巴西利亞
理念上追求理想與前衛而罔顧現實造成新首都開始實際運作後的種種障礙。
巴西利亞的整體規劃遵循勒·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理論,借鑑昌迪加爾規劃的經驗,以高層建築、高速交通網絡和大面積綠地為基礎構建現代化的城市格局。
理性平等與功能分區得到了完整的體現——不同身份的人混合居住,兩條主幹道將居住區域與工作區域分開,商業區位於主幹道交匯處,輔以大面積的公共綠地、人工湖泊等公共區域。
規劃中巴西利亞的人口為60萬,由於相信未來的主流交通方式是私家車,規劃路徑以沒有交通信號燈的高速公路網連接各區域,並未考慮公交系統。
巴西利亞的城市平面圖以及各類建築都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
國立劇院
司法部
外交部所在的伊塔馬拉蒂宮
巴西利亞主教堂
在新首都投入使用後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主要有:
公共運輸系統的缺失導致行人不得不穿行機動車道,步行穿越城市難度高,交通事故頻發。
傳統街區的消失造成生活不便。
居住區建築過於相似造成外來訪客和本地居民容易迷路。
嚴格劃分功能區讓城市的任何時刻都有一部分缺乏活力,政府辦公區夜間一片黑暗,得不到利用。
60萬的人口規模過於保守,20世紀末巴西利亞人口已超過300萬,政府不得不再建大量衛星城,同時核心城區出現大量貧民窟。
本質上,巴西利亞在規劃階段全面奉行的功能主義和對形式性的強調忽視了人的需求,造成了理想與現實的錯位。但巴西利亞仍在建築和城市規劃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
昌迪加爾
理性至上而忽略了城市中居民的需求的複雜性,一個最不像「印度城市」的印度城市。
印度東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爾,是從平地興建起來的新城市。1951年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受聘負責新城市的規劃工作,將一座純粹個人紀念碑式的城市規劃實現於此。
昌迪加爾的總體規劃貫穿了勒·柯布西耶關於城市是一個有機體的規劃思想,並以「人體」為象徵進行城市布局結構的規劃。
勒·柯布西耶把首府的行政中心當作城市的「大腦」。主要建築有議會大廈、邦首長官邸、高級法院等,布置在山麓下全城頂端,可俯視全城。
博物館、圖書館等作為城市的「神經中樞」位於大腦附近,地處風景區。
全城商業中心設在作為城市縱橫軸線的主幹道的交叉處,象徵城市的「心臟」。
大學區位於城市西北側,好似「右手」;工業區位於城市東南側,好似「左手」。
城市的供水、供電、通信系統象徵「血管神經系統」;道路系統象徵「骨架」;
城市的建築組群好似「肌肉」綠地系統象徵城市的呼吸系統「肺臟」。
城市道路按照不同功能分為從快速道路到居住區內的支路共7個等級,橫向幹道和縱向幹道形成直角正交的棋盤狀道路系統。
此外,全城還有一個安排在綠地系統中的人行道和自行車道交通系統。
多年來,昌迪加爾以其方格網式道路,明確的功能分區,網狀結構的綠化帶,鄰裡單位式的居住模式成為成為城市規劃的經典案例,但是它和巴西利亞一樣,在塑造具有人性尺度的城市空間、創造複雜有活力的城市氛圍、提供城市居民生活便利等方面未能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規劃沒有考慮低收入者的居所。柯布西耶的城市規劃沒有設置小戶型,窮人住不起,至今仍有三分之一的人都居住在城邊的貧民窟。
建築空間與環境不夠親切,對城市居民的生活內容考慮不夠,印度的傳統小商業非常注重工作和居住的結合,把城市簡單的用功能區域劃分,使商業集中,這種做法使城市沒有了小商業的額繁榮。
西方經驗的移植在當地的適應性不夠。一個自行車的城市卻修建成了汽車的「烏託邦」。在氣候的應對上,政府要求必須完全採用自然通風,不能設置機械通風設施。為了應對非常低的預算而減少五金件,沒有設置開啟扇,僅通過長條氣窗通風。
3
洛杉磯
很多回答都是具體城區細節設計的失誤,甚至一條街一個火車站的失誤,而不是真正整個城市的重大規劃失誤。
真要論整個城市的重大規劃失誤,玩家口中的洛聖都當仁不讓。洛杉磯(南加州)可謂世界上規劃最失敗的城市。
洛杉磯(南加州)有多麼的奇葩?給大家看一下。
大洛杉磯地區有2000萬人口,每日通勤往返於洛杉磯地區各個城市,按照中國的標準,南加州一代姑且可以叫統稱洛杉磯市吧。
2000萬人口的洛杉磯市區(公共運輸還算發達,密度較高的連綿區域)有多大?
就高樓區下圖這麼大,別懷疑。就幾平方公裡,比中國廣西、黑龍江最小的地級市市區還小。
你說美國市區都小?可是人家美國的「二線城市」,休斯頓,達拉斯,西雅圖,邁阿密,波士頓哪個市區不比美國「一線」的洛杉磯大的多?老三芝加哥和洛杉磯比就是碾壓了,老大紐約就更不說了。
洛杉磯市區極小,人口少,洛杉磯市內公共運輸約等於零。洛杉磯歷史原因在downtown外1公裡之外已經是低密度住宅區了。現在也只是開發商慢慢的一點一點收地開發。這點可以說美國前10的城市沒有downtown比洛杉磯小。
洛杉磯市區
圖片前面就是低密度住宅區,洛杉磯微小的downtown遠遠不足以支撐城市產業的空間,使得洛杉磯產業區及其分散,眾多中小城市,給交通帶來了災難。
洛杉磯20世紀規劃之初就只是按照一個中型小城規劃的。然而誰也沒想到迅速成為了世界級大城市。低密度住宅區幾百米外就是downtown。
然而洛杉磯另一點更加奇葩,就是龐大的面積。洛杉磯地區是世界上單一連綿城區中面積第一大的。衛星圖上發現整個洛杉磯地區鋪天蓋地,從San Fernando 到Riverside到爾灣簡直是跨越了幾個城市。
十英裡的比例尺輕鬆容納各種二線城市了,但是在洛杉磯地區看來就是個小不點。當然我說的是不是真的住在洛杉磯的人自有感受,出門吃個飯高速開車一小時很正常。地圖上很近便開車20分鐘。
藍星上最大的連綿城市地區
相同比例尺的上海
洛杉磯地區密度有多低?
洛杉磯中下社區街景(普通人區)
如同一個小鎮,只不過這個小鎮連綿不斷距離趕超蘇錫常,幾百個小城市構成了龐大的洛杉磯地區,糟糕的野蠻生長的規劃使得公共運輸只有carpool,道路擁堵,尾氣汙染,人們每天時間都浪費在堵車上。
洛杉磯的公共運輸基本等於沒有,是這樣的畫風:A到B坐公交車地鐵。
換乘五六次12個小時?
最關鍵的,洛杉磯各個自治城市不好調節,早起規劃不好,沒有預留出足夠的高速公路空間,而且除了社會主義,其他地方拆遷是不可能的,因此洛杉磯城市高速公路密度全球倒數。比如說10號與105之間間隔足足有十公裡。洛杉磯城市高速公路密度嚴重不足。洛杉磯如果沒有公共運輸,按照數學來講,那麼越巨大的城市需要高密度快速路網(由於出行距離增加)。洛杉磯50年代規劃之初的高速路網只修建了三分之一。剩下的再也建不了了。
洛杉磯曾經在90年代一度希望大力發展地鐵,規劃了400公裡地鐵網。但是積難重返,發現就算建4000公裡地鐵也不夠,洛杉磯太大了,太分散了,甚至連幾個中心城鎮聯繫起來都不會有客流,所以最終放棄。
論規劃,洛杉磯可謂世界上最典型的負面例子——故意保護郊區鼓勵多中心,野蠻生長,藍星上攤大餅的天花板,而且沒有提前規劃好高速路網。
目前預測,2025年洛杉磯每天堵車7小時,這點幾乎無解。
當然除去城市規劃,洛杉磯是一個接近完美的地方。San Marino的權貴們樂不思蜀。
4
西雅圖
西雅圖這座城市,曾經長期被抽水馬桶每天的兩次噴發所困擾。
1851年11月5日,西雅圖的開創者亞瑟·丹尼(Author A. Denny),受西雅圖廣袤森林和安全深水港址的吸引,率領一批白人拓荒者—「丹尼團(Denny Party)」,由波特蘭出發,來到埃利奧特灣東部海岸安營紮寨。
亞瑟·丹尼將西雅圖的城址,選定在當今的拓荒者廣場(Pioneer Square)附近,這裡是西雅圖的「第一個街區」。然而,拓荒者廣場及其周邊的土地,大多位於埃利奧特灣高潮位線以下的潮灘之上,而這正是造成西雅圖抽水馬桶噴發的直接原因。
亞瑟·丹尼的決策,不幸讓西雅圖成為一個「與海潮共舞」 的城市。而面對城市選址失誤帶來的苦果,西雅圖只能藉助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在付出相當慘痛的代價後,才得以解脫。
西雅圖第一張城市平面圖(1855年)
亞瑟·丹尼不幸將西雅圖的城址選在海潮平面下,令其成為一個「與海潮共舞」 的城市。
1889年6月6日下午2:39分,西雅圖木匠喬納森·愛德華·巴克(Jonathan Edward Back),失手打翻並碰巧引燃了櫥櫃店裡熬膠的器皿,火勢藉助城市的木質人行道、失效的圓木給水管道,以及笨拙的消防志願者,迅速將市中心31個街區付之一炬。
《1889年6月6日的西雅圖大火》
壁畫家Ruddy Zallinger作品
大火之後,西雅圖市長羅伯特·莫蘭(Robert Moran)和600名商人,立即決定開始西雅圖的重建,並就重建做出了兩個重要戰略決策:
第一,重建的新建築規範規定,建築材料必須使用磚、石材或鋼材,而不得使用木材,以避免將來類似災難的發生。
第二,重建計劃要求將市中心的地面標高,平均提高15英尺(約4.6m),最高處提高33英尺(約10m)。即重建的街道,應當比原街道高出一至二層,以解決海潮倒灌的問題,同時建立能夠與抽水馬桶結合的現代排水系統。
其中,提升市中心地面標高的具體方案是這樣的:城市首先在街道兩側,沿原人行道的邊緣,加築兩道梯形混凝土擋土牆(retaining wall),作為隔牆。隔牆與街道兩側建築之間形成「小巷」,可阻擋海潮對建築的侵襲;隔牆之間則是寬闊的「大路」。
其次,利用水力採礦技術(hydraulic mining technology),對市中心潮灘周邊陡峭的自然山體,進行一系列高壓水力的切削和衝洗,之後將產生的土石方填入隔牆之間,從而把街道標高提升到計劃高度,形成新的街道路面。
1910年西雅圖用水力採礦技術切削丹尼山
這個方案可謂一石三鳥:
其一,抬高街道,可解決抽水馬桶倒灌,以及市中心被海潮淹沒的問題;
其二,可以利用隔牆之間的空間,敷設包括排水系統在內的現代市政管網;
其三,可以削減市中心周邊地區陡峭山體的坡度,改變市區的地形,使其有更多平坦的用地。
不過,這顯然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浩大工程,對於市中心急需房屋的商戶來說,實在是遠水難解近渴。
時間緊迫,城市的決策者為安撫商戶的情緒,允許他們在過火的廢墟和遺留的建築上,即刻開始重建,條件是要求他們在二層建築上當街開門。
這是因為執行地面標高提升計劃後,二層地面將成為城市未來的一層地面,而大火前的一層建築,則將成為地下室。商戶們的對策,是在重建中將一層建築簡單裝飾,以應對未來可能的填埋;二層則進行重點裝飾。這樣的雙層街區一直並存至1907年(Deston S. Nokes )。
在商戶重建的過程中,城市逐步完成了沿街建築間的填高計劃。但不幸的是,城市在街道上修築擋土牆並完成填方後,就已經將資金用盡,而二層的人行道,則因資金短缺而無法建設。
此時,填高后的路面與新建的二層建築,只能通過建築入口的磚拱聯繫。另外,街道雖已填高,但人行道還在一層的地面,人們在街上行走猶如置身於深深的峽谷之中,這給過街的居民和牲畜造成極大的不便。有報導記述當時居民過街的情形:
「有一陣子你要想過街,得從(一層)建築的正門出來,步入人行道的陽光之下,而後與一堵高聳的擋土牆不期而遇,那上面坐落著新的街道。你需要走到街角,爬上一段梯子,過街,而後爬下另一段梯子--有些梯子竟高達35英尺(約10m)。」
實際上,在城市建設二層人行道之前,西雅圖的居民和牲畜過街,很容易從高聳的路面墜落。據記載,有17位醉漢因此喪命。下面這幅漫畫,生動地表現了當時的情形。
諷刺西雅圖街道抬升工程的漫畫
圖片來源 @ 網絡
作者清繪,有修改
政府歷盡艱辛,最終完成了二層人行道的建設,將填高后的路面與兩側建築的二樓相連,並通過二層人行道上鑲嵌的玻璃稜鏡,為一層提供照明。
二層人行道甫一建成,業主們隨即將商店搬到二層,原來的一層則成為西雅圖的地下城(Seattle Underground),火災中倖存建築的業主,這時有部分仍在地下城營業,也有居民在地下的人行道上行走。
西雅圖街道提升工程示意
圖片來源 @ 網絡
張昱清繪
1907年,政府出於對瘟疫的擔憂,開始了對地下城的聲討。地下城由此逐步衰敗,直至關閉,期間一度成為倉庫、流浪漢聚集地和犯罪分子的溫床。1973年的美劇《花街惡魔》(The Night Strangler )對西雅圖的地下城有精彩的描述。1965年,地下城部分開放,成為西雅圖的一個旅遊景點。
描繪西雅圖重建的畫作
圖片來源 @ 網絡
西雅圖是幸運的。這座羽翼未豐的城市,意外地因大火,獲得了解決海潮倒灌問題的機會。這場大火由此被稱為「偉大的西雅圖大火(Great Seattle Fire )」,以及西雅圖歷史上最美妙的事件。
然而,西雅圖又是不幸的,城市為修正選址的失誤,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這些代價包括直接焚毀的31個街區、廢棄的地下城、巨大的填挖方工程,以及那17條醉漢的生命。從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城市規劃的失誤,會對建築設計、市政工程等,造成一系列負面的連鎖反應和困難。
西雅圖這段詼諧而慘痛的歷史,說明新城選址對城市而言,茲事體大,絕不是可以付之輕鬆一笑的。在重要性上,我們未嘗不可以說,新城的選址猶如胚胎的基因。它有兩個基本的特性:
其一,它攜帶胚胎的全部遺傳密碼,不僅掌控其孕育、生長、衰老的過程,也會左右其後天的生命健康;
其二,重大的基因缺陷不僅難以修正,而且會導致特定的遺傳疾病,醫術精湛的大夫對此往往也會束手無策。
同理,新城的選址也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城市生長、成熟和衰敗的軌跡,以及城市建設與開發的成本。如果身陷重大的選址失誤,新城就有可能在經濟、社會以及安全方面,持續付出難以想像的成本與代價。此時,即便我們呼天求救,恐怕也難以一施援手。
從這個意義上講,城市的規劃師和決策者,一旦確定新城的選址,就像為一艘首航入水的舢板,選定了難以變更的水域。這片水域的狀況,既關乎舢板的安全和航行的成本,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這艘在初期並不起眼的舢板,能否在未來的航程中,不斷披荊斬棘,發展壯大,成長為巨輪。
而新城選址的失誤,則像是將這艘舢板置於氣候兇險、暗礁密布和危機四伏的水域。哪怕由超一流的船長、大副和輪機長掌舵,也難免其擱淺、觸礁或撞擊冰山的命運。
來源:規劃師筆記
註明: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於分享,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後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原標題:《規劃師筆記:城市規劃史上,出現過哪些重大失誤?》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