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雷達財經
9月22日,赴港二次上市的華住集團在香港聯交所主板開始交易。此前,華住集團已於2010年3月26日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不過,華住集團港交所掛牌後發的第一份公告卻是用來回應沽空機構的財務造假質疑。9月21日晚間,沽空機構博力達思研究(Bonitas Research)發布報告對華住酒店的財務數據提出質疑,稱華住集團在2019年虛增了20億元的利潤。
報告發布後,截至美股收盤,華住集團股價下跌3.66%,報40.48美元每股,目前總市值120.24億美元。但港股市場上似乎未受利空消息影響,今日早盤,華住集團高開2.69%,開盤價報305港元每股,截止收盤,報收311港元每股,漲4.71%。
雷達財經注意到,除了二次上市前夕遭做空,華住集團在認購期內並未獲得足額認購,受到投資者冷遇。同時,華住集團上市定價為297港元/每股,也遠低於368港元每股的招股價。
值得一提的是,受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華住集團大虧21.35億元,淨資產由2019年底的75億元,縮減至2020年3月31日的52.76億元。此外,公司在疫情前營收增速已出現疲態。
上市前夜遭做空
9月21日晚,沽空機構博力達思研究發布報告對華住酒店的財務數據提出質疑,稱華住集團秘密向其員工或未披露第三方控制的加盟店提供運營費用,從而虛增了財務報告中的利潤數據。據預測,華住集團在2019年虛增了20億元的利潤。
博力達思研究認為,與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和港交所的報告中的數據相比,華住集團產生的利潤和持有的PP&E資產都明顯較少。根據華住集團的實際財務表現,其股價應該遠低於當前水平才合理。
報告發布後,華住集團美股盤中跳水,最終收盤跌3.66%,報收40.48美元/股,總市值120.24億美元,一夜蒸發4.57億美元(約合31億人民幣)。
為此,原本在準備迎接港股上市的華住集團,不得不連夜回應博力達思的財務造假質疑。華住集團9月22日早間回應稱,基於對報告初步的檢查和評估,該公司認為這份報告缺乏事實依據,且包含大量的錯誤、未經證實的陳述,以及對公司業務及運營的誤導性結論。
港股上市認購遇冷
9月22日,華住集團在港交所主板開始交易。截至港股收盤,華住集團上市首日報收311港元每股,漲4.71%。
即使上市首日未破發,但與此前阿里巴巴、京東、網易等赴港二次上市中概股公司相比,華住集團在資本市場上受到的關注存在明顯差距。從此次華住集團公布的認購結果來看,9月11日,華住集團正式啟動招股申購,招股價為368港元,最終定價為297港元,每手14850港元。截至9月16日,華住認購人數僅8793人,認購尚不足額,最終認購倍數為3.39倍,中籤概率為申購1手穩獲1手,且無回購。
對於華住集團在認購期遇冷,此前有投資者認為是由於此次華住集團回港二次上市存在破發風險。華住集團9月11日的美股收盤價為41.75美元,折合港幣323.56港元。相較於美股,華住集團港股招股價已溢價13.7%。
而此次最終發行價為每股297港元,也遠低於每股368港元的招股價。分析認為,出現這樣的折讓的原因或是公司在招股期間遇冷,為確保發行成功,降低定價,至少在投資價值上給投資者更大的想像空間。
擴張致債臺高築
成立於2005年的華住集團是國內第一家多品牌的經濟型連鎖酒店集團,旗下擁有覆蓋高端到平價市場的多個知名酒店品牌,包括高端市場的美爵、禧玥、花間堂,中端市場的全季、桔子水晶、桔子精選、宜必思尚品等,以及平價市場的漢庭、漢庭優佳、宜必思等。
據招股書,截至2020年6月30日,華住集團擁有6187家在營酒店,2375家酒店正在籌備中,合計共有599235間酒店客房。如若以經營酒店客房數量計算,華住集團已經成為僅次於錦江國際的中國第二大酒店集團。
在高管方面,季琦為華住集團董事長、執行長以及創始人,也是攜程創辦人,目前擔任攜程董事會獨董。
季琦的創業經歷也頗為奇特,其已經成功帶領三家企業赴美上市。1999年,季琦與梁建章、沈南鵬、範敏一同創建了攜程旅行網,而季琦等人被稱為"攜程四君子"。
繼攜程後,2002年,他又聯合創辦了如家快捷酒店,任執行長,如家於2006年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2005年,季琦再次踏上創業之旅,在崑山開設了第一家低端快捷酒店漢庭酒店。在成立5年後,漢庭成功登陸美股市場。2012年,漢庭集團改名為華住集團。
在發展戰略上,華住集團堪稱激進。在低端市場上,漢庭早期瘋狂擴張開直營店,截至2011年年底,華住集團開業門店數量達到639家,其中直營佔比將近60%。不過直營店過於"燒錢",需要自有物業,固定成本高,利潤空間也承受一定的壓力。
2010年,華住集團開始進軍中高端市場,成立了全季酒店。2013年,全季完成了對攜程旗下的星程酒店的併購,進一步發力中端市場。2017年,華住集團以36.5億元的價格收購桔子水晶酒店集團100%股權。2018年8月,華住集團以4.63億元的價格收購了花間堂71.2%的股權,收購後,華住集團合計持有花間堂82.5%的股權。今年1月,華住集團又以約7億歐元的現金對價,收購德國最大本土酒店集團德意志酒店集團(Deutsche Hospitality)100%股權。
在完成德意志酒店集團的收購後,華住集團2020年一季報顯示,華住集團資產負債率已經高達91.16%。據華住2020年中報,公司資產負債率達到92.17%,環比增加1.01%,負債合計565.37億元,環比增加21.35億元。在今年5月份,華住集團又宣布發行總額不超過4.5億美元的可轉換優先債券。
此外,截止至2020年6月30日,華住集團的商譽為54.02億元,較2019年年底的26.57億元增長了103%。
據中報,華住集團有息負債總額高達173億元,其中一年內到期的有息負債為58.21億元,而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華住帳面現金只有36.99億元。帳面現金並不能覆蓋短期債務。因此,赴港二次上市再融資已是解華住燃眉之急的優先選項。
對於募集所得款項用途,據華住集團招股書透露,約40%將用於支持公司的資本支出及開支,以加強公司的酒店網絡包括新酒店開業以及現有酒店的升級及持續維護;約30%將用於償還公司於2019年12月提取的5億美元循環信貸融資的一部分;約20%將用於增強公司的技術平臺;約10%將用於一般公司用途。
在2019年年報中,華住集團曾表示,2020年要維持全年開業1600-1800門店的速度。對此,二季度財報顯示,華住集團將維持全年開業預期不變。季琦也表示,市場整合將繼續加速,華住集團已做好準備,將在疫情危機後繼續下沉,擴大市場份額。
營收增速連續兩年下滑
今年以來發生的新冠疫情,對於酒店業而言是一道難過的坎。
中國飯店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直接閉店的酒店和民宿比例達到74.29%,行業淨利潤大幅下滑,前兩個月住宿類企業營業額損失更是超過670億元。壓力可想而知。
在此背景下,華住集團也難以獨善其身。2020年一季度,華住集團營收為19.81億元,同比下降15.67%,收入減少也直接導致華住集團的淨資產由2019年底的75億元,縮減至2020年3月31日的52.76億元。
一季度華住集團淨虧損為21.35億元(基本每股收益-7.46元),同比下降2114.15%,業績直線下滑,僅一個季度便虧掉去年全年的淨利潤。除去股票薪酬費用和股本證券公允價值變動的未實現虧損,華住集團一季度的調整後淨虧損為11億元。而今年第二季度,國內疫情得到控制,華住集團虧損縮減至5.3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之前,華住集團營收增速已現疲態。財報顯示,華住集團2019年實現營收112.12億元,同比增長11.42%,而公司2017年和2018年的營收增速分別為32.6%和22.3%。根據前述數據,華住集團已連續兩年營收增速下滑。與此同時,在RevPAR(所有在營酒店的單房收入)方面,華住集團2019年第四季度的數據為191元,延續著負增長態勢。而疫情影響下,2020年華住集團的酒店單房收入將進一步下降,酒店利潤或將再次承壓。華住集團要從疫情的影響中走出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此外,疫情"黑天鵝"還給了華住集團重金布局的海外業務當頭痛擊。
華住集團除了收購德意志酒店集團以外,還通過人事變動來推動全球擴張進程。2019年11月8日,華住集團任命前CEO張敏為集團執行副總裁,專注於集團的國際化擴張。
事與願違的是,海外疫情尚不明朗,華住集團不得不放緩海外擴張節奏。
今年6月份,華住集團調整組織架構,成立華住中國,並由金輝出任CEO,全權負責華住中國業務。季琦對此表示,公司業務的根本和主體仍是中國市場。
對於華住集團的未來走向,雷達財經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