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390篇》知不知尚矣.帛書老子.73

2020-12-22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390篇》帛書老子.73

悟學十八子 20200614

《德經》 第73章

【原文】「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

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譯文一】「能知其所不知者,上也。不能知其所不知者,病矣。聖人不犯這種毛病,是因為他把這種毛病看作嚴重的弊病,所以他沒有這種毛病。」

【譯文二】「知道而又不炫耀(自己)知道,尚好。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這是弊病(缺點)。聖人沒有缺點,是因為他重視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注釋】「(1):尚好,古尚與上同。(2)不知不知:通行版是『不知知』。(3)病病:第一個病,動詞,第二病,名詞。」

通行版《道德經》

【評析】本章老子闡釋世人對知與不知的態度。有些人只看到事物的表象,便以為洞悉了事物的真相;或一知半解,而稀裡糊塗以為知道;或不懂裝懂,糊弄是非;或知道錯誤的概念以為了解了真理,執迷不悟;……。

老子認為『知』與『不知』的根源在於態度,重視『不知』方能『知』。能懇切反省,探尋『不知』的根源,真誠地認識自己,方能由『不知』而『知』。

同時代東西方三大聖賢老子、孔子、蘇格拉底皆談『知』:

東西方三大哲學先賢皆談『知』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391篇……

相關焦點

  • 《悟學.第373篇》知者弗言.帛書老子.56
    《悟學.第373篇》帛書老子.56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 第56章【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知者弗言【注釋】「(1)知: 『智』。(2)玄同:玄,玄妙;同,同化。(3)貴:貴重,尊崇。」
  • 《悟學.第374篇》以正治邦.帛書老子.57
    《悟學.第374篇》帛書老子.57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 第57章【原文】「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以奇用兵接著闡釋理由,結合第3、第12、第32、第37等章節,基本可以說,老子治世之方略:主張『不尚賢』,『使民無智、無欲。』
  • 《悟學.第352篇》道往而不害.帛書老子.35
    《悟學.第352篇》道往而不害.帛書老子.35悟學.十八子 20200530《道經》 第三十五章【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評析】承繼第34章,老子闡述『道』的平凡,讚頌『道』的偉大。大『道』平凡而又偉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 《悟學.第396篇》損有餘而益不足.帛書老子.79
    《悟學.第396篇》帛書老子.79悟學十八子 20200616《德經》 第79章【原文】「天之道,猶張弓者也。通行版《道德經》【評析】本章老子承繼第77章,提出『損有餘而益不足』的治世思想。老子處於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矛盾突出,故而老子在第77章告誡統治者要自我抑制物慾的追求『無以生為者(不要刻意追求物慾享受)』,本章提出『均貧富』的思想,勸說統治階層(有餘的)拿出措施(或減少賦稅、或減免賦稅,或賑濟百姓)補充不足的(百姓),以化解社會矛盾。
  • 《悟學.第384篇》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帛書老子.67
    《悟學.第384篇》帛書老子.67悟學十八子 202006013《德經》第67章【原文】「小邦,寡民。老子圖【評析】本章老子闡釋了心中的『理想國』,烏託邦社會。也是對第3章、第12章、第19章等的歸集總結。
  • 《悟學.第342篇》道法自然.帛書老子.25
    《悟學.第342篇》道法自然.帛書老子.25悟學.十八子 20200524《道經》 第二十五章【原文】「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蕭呵!謬呵!孫悟空翻一個筋鬥雲就十萬八千裡第三層:老子闡釋『道』與『天地人』的關係。「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悟學.第355篇》上德不德.帛書老子.38
    《悟學.第355篇》無為而無以為.帛書老子.38悟學十八子 20200530《德經》 第三十八章【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義要通篇理解本章,要與第十八、第十九章一起解讀,理解。第十八章:「故大道廢,案有仁義。
  • 研究《老子》的必讀書——《帛書老子校注》重排修訂本上市
    甲本無避諱,乙本避「邦」字諱,學界認為,甲本抄寫時間在劉邦稱帝之前,乙本抄寫在劉邦稱帝之後,但皆屬漢初的古本。帛書甲、乙本較多地保存了《老子》原貌,且兩本同墓出土,來源不同,不僅可相互印證,而且可同時用其勘校今本,訂正今本訛誤。帛書《老子》的出土,使歷史上許多爭論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 馬王堆帛書《老子》是《道德經》的本來面目
    帛書《老子》出土於馬王堆三號墓。帛書《老子》有甲、乙二本。 帛書《老子》甲本用半幅的帛書寫,後面附寫四篇佚書。佚書都沒有篇題,共九千餘字。第一篇近五千字,內容是發揮孟子的一些論點,還有和《大學》、《中庸》雷同的字句。第二篇一千五百字,內容是「伊尹論九主」。第三篇一千五百字,是兵法類的著述。第四篇四百餘字,綜述五行及德、聖、智的關係。
  • 《悟學.第二十六篇》敏於事而慎於言!
    《悟學.第二十六篇》論語.學而第一.新解讀(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107 亥時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關於知人方面更多內容,請看《悟學.第九篇》。學記:《學而第一》開篇說"人不知而不慍",這裡又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為人者最怕不被人所知,所以才會有情緒,有怨怒。如果因為我們不知人呢?所以,這裡的不知人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推己己人"。
  • 人類修行的「入門」訣竅,就在密文版《帛書·老子》的「亂」字中
    人生修行的「入門」訣竅,就在密文版《帛書·老子》的「亂」字中《帛書·老子》開篇就告訴我們:整個「心智系統轉換」練習分為四個階段:禮、在本專欄最新幾篇文章中,我們用周天子「密文」(以下簡稱「密文」),解讀了《帛書·老子》第一章中的「夫禮者,忠信之泊也」。用「密文」解讀出來的內涵,與用常規漢字字義解讀出來的內容完全不同。
  • 《悟學.第152篇》先之勞之
    《悟學.第152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本篇綜述:皇疏:子路孔子弟子也。武為三千之標者也。所以次前者。邢疏:此篇論善人君子為邦教民、仁政孝弟、中行常德,皆治國修身之要,大意與前篇相類,且回也入室,由也升堂,故以為次也。131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譯文】子路問(如何治理)政務。
  • 《悟學.第217篇》群居終日,言不及義
    《悟學.第217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十三)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17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譯文】孔子說:「整天聚在一塊,言談不涉及正理,喜歡耍小聰明,這就難以造就了。」
  • 《悟學.第67篇》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悟學.第67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217 亥-子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眾說紛紜,沒有結論,有人說是老子。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述而不作」四個字。孔子夢周公,重禮制,信而好古,的確是古代氏族傳統的頑強的承傳人和護衛者,孔子對此是非常自覺的。但任何「述」中都有「作」,孔子以「仁」解「禮」,便是「作」。實際上孔子是「述而又作」。「述」者「禮」也;「作」者「仁」也。「作」是為了「述」,結果卻超出了「述」。
  • 《悟學.第259篇》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悟學.第259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3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集解】孔曰:「上知不可使為惡,下愚不可使強賢。」清與濁《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
  • 80帛書《老子》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80帛書《老子》第三十六章 魚不可脫於淵這就是知幽眇之理能求顯著之效的道理。柔弱勝強,柔弱克制甚至戰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魚的安全生存環境不可以脫離深水的迴旋,國家機器不可以讓人看見。【概義】人的欲望是萬惡之源,而領導人的私慾更是天下諸惡的總根源所在。
  • 《悟學.第183篇》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悟學.第183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18 亥-子1410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貧而無怨難張居正注曰:「貧為逆境,非心無愧怍而真有所得者,必不堪其憂,故貧而無怨實乃人之所難;富為順境,但稍知義理而守其常分者,便可以自制,故富而無驕猶為人之所易
  • 《悟學.第129篇》升堂入室
    《悟學.第129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406 亥-子1113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這八個字輕易放過,這也是我們要學的,當處大事的時候,不要亂說,要說就「言必有中」,像射箭打靶一樣,一箭出去就中紅心,說到要點上去。」1115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 《悟學.第268篇》色厲內荏
    《悟學.第268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12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 yú)之盜也與?」《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 《悟學.第四十三篇》如心曰恕,中心曰忠
    《悟學.第四十三篇》論語.裡仁第四.新解讀(八)悟學.十八子 20200117 亥-子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又言:若有才伎則不患人不見知也,故云:「不患莫己知也。」若欲得人見知,唯當先學才伎,使足人知,故云「求為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