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房地產帶鹽人」的第201篇文章。
地產從業者,高壓力同時高上限,這個行業並沒有哪一年不難,即使你在順風順水的時候和城市,一樣加班和負重前行,任務目標在那裡擺著,收益發展要靠成績,懂的掌聲(哈)。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似乎不算那麼穩定,但是流水的兵也可以去其他營盤,從業多年乃至一二十年的地產人大有人在,年年有人喊地產不好做或者地產不好,但你能接受自己去其他行業麼?
地產不好做有兩個方面分析,其一,投入產出比很多人沒有做到成績,沉沒成本不少,這屬於行業的一種處境分布;其二,不適合以及不了解這行的人隔岸觀火,只看到難處,沒看到機會。
明年是地產人的一個機會,在於可以從常規角度審視行業發展和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地產行業一直缺乏的就是常規角度,以一個普通、且長期發展的行業來定位自己,因為之前它負載了太多行業之外的東西。無論是輿論的毀譽參半,還是政策空間的不斷變動,有句話說中國用三四十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一兩百年走過的歷城,因此很多的波動周期和變化非常快,有時候不到一代人的時間,要經歷幾輪周期起伏。地產行業被放在風口浪尖的同時,就經歷了這種快速的起伏跌宕和行業迭代,我們很快的走過了商品房出現到產品定位、高周轉和規模為王、以及去槓桿。
接下來我們要適應的,乃至購房者同步需要去適應的,是地產作為一個行業不再特殊,回歸期望均值的過程。這是一個波動不斷企穩的過程,就是穩下來。就好比你把一個小球丟進碗裡,一開始小球來回晃動,直至慢慢的穩定在碗裡,這時候穩定替代波動,內生的和外部的力量開始出現變化。
回來說題目,明年適合跳槽麼?
你可能會說你看你說行業企穩,回歸常規,是不是從業者也要停止折騰呢?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不會,但是你跳槽或者選擇的方向開始圍繞行業發展曲線上下走,而不要偏離太多。之前行業發展曲線波動很大,波峰波谷之間的空間就很大。無論是住宅、商業、產業、文旅,不同區域、城市在波動中孕育著各種套利空間,而現在房企開始圍繞核心的發展來築護城河,因為這條行業曲線在變得平順,波動會減少。
於是這時候你該去哪裡?去圍繞行業平順曲線發展的企業。
從跨越周期到跨越階段
為了好理解我們對比一下之前,之前是行業波動中大量房企衝擊規模,高周轉;這個過程意味著高槓桿、多拿地。所以有句口號「人等地,不能地等人」,大量儲備人才在房企會快速落位到相應的崗位上,甚至你以為儲備幾個月,沒有兩周你就奔赴區域或者項目了,集團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快速發展的時候,同事都是陌生人,來不及互相認識就開始搭班子,各個層級直接先從網友做起,開會出差碰個面。這時候是目標分解、支撐目標的業務程序在推動整個組織前進,有流程和標準化乃至激勵,大家不需要熟悉彼此就可以在一個框架內共事,快速出成果。這個過程中大家工作的框架、組織都會快速迭代調整,你奔目標,而不必顧忌太多體系性的事情,這些需要你堅韌和靈活,能扛,能解決問題,能溝通協調資源來彌補迭代的組織摩擦損失。這個階段房企也不在乎這種摩擦,大家很熟悉高周轉下的業績導向,市場導向。
周期下的跨越看組織落實戰略的能力,能穿越周期做大的品牌房企都有這種能力,雖然風格各異。
然而跨越階段要求的是在分水嶺上穩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沉澱在組織體系裡,這時候組織能力更大的側重在於管理紅利,而不再是野蠻生長。所以萬科提出過地產白銀時代之後,管理紅利其實就是通過管理來降低成本,提升投入產出比,來維持企業的利潤和現金流。你可以想想黃金時代,現金流是靠規模上去了自然就有了,現在運營利潤則要靠體系精細化,而精細化往往在轉型階段跟速度和單一目標是衝突的。
接下來的圍繞行業穩定曲線發展,房企會回歸組織機構的沉澱,這時候體系的成熟本身將替代規模成為利潤和各項財務指標的基石。這也是為什麼成熟領域的大企業更在乎穩定,而不只是速度,大家在進入新領域、新市場的綜合判斷方面,防控風險避免摔跤要大於對單純速度的取捨排序。很多人吐槽的大企業病,其實硬幣的另一面就是穩,抗衡企業發展的諸多不確定性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不確定性意味著突破的機會,但是規模下的效益首先依託的是穩定發展。
跨到這個階段的地產行業,從業者跳槽選擇要分辨的維度、判斷依據就會發生質變。
跳槽:打工人要怎樣的發展
穩定不是目的,穩定是一種途徑,發展才是目的本身。因此我們說穩定發展,而不是穩定,只圖穩定出門左轉有的是選擇,避免爭議不一一列舉。
地產從業者的高素質、高學歷化是過去五六年的顯著特徵,選擇之前先夯實自己的腳下,墊腳石不再只是履歷,更多的是你自己的素質積累。這又分為學業、專業知識、判斷能力。注意我這裡沒有提太多的外部因素,例如資源整合、市場的了解等等,不是說不重要,而是當下的判斷你沒必要太多關注宏觀領域了,現在要站在可控的自身變化來想問題,這個因素對你發展的影響權重將在接下來一兩年超過我們習以為常的外部因素變化的權重。
最近不止一個項目負責人跟我聊,說目前業務難做只是一方面,現在把項目正常推進就不容易,達到各項指標要求更不容易,還要控制人員編制、降本增效;可除此之外更頭疼的就總結,你做完了不會說,就卡在那裡了,上面集團除了數據結果這些抽象的東西,看不到你團隊其他的成績或者客服的難題。可是指標漂亮的讓大家都記住的畢竟是少數,自己的晉升發展之路就卡在這個幹活的循環裡頭出不來。
實際上很多專業條線的負責人也是面臨類似的問題,除了在指標方面排名全集團數一數二的之外,其他人機會寥寥。發展之路已如此艱難,今年似乎跳槽的合適機會也不多。
其實機會是有的,只不過是不同維度的努力要齊頭並進了,打工人的多元化打工魂需要開啟了。
也就是說我們靠行業紅利期的激進式的跳槽,博取機會的概率已經大大低於打造自己的方式的成功率了。現在企業關注運營效率,就得看單人產出,房企的鏟車接下來隨著行業變化將聚焦兩個方面:
1、解決問題;
2、發現並改善工作方式的能力,進而對企業體系建設有貢獻。
先說第一個解決問題,這個是房企對從業者之前就有的,而且非常重要的素質要求;只不過現在給你的資源限制更大了,我們知道策劃推廣費用在收縮,大開大合、大鳴大放的全套路推廣先不說方案,光預算你就過不了。同樣的在設計、成本環節的降本、優化方案方面要求更高更繁複,並非單純的控制造價,而是在市場接受度層面的性價比,能賣出錢來的價值方面有支撐,同時節約。
你會發現這種矛盾性目標之前就有,現在更甚,這時候需要的是跨專業溝通的能力和資源積累。要讓大家為一個市場價值去努力,而不是個人專業考核而努力,除了企業的業績激勵標準之外,剩下的都需要職業經理人、專業崗位去解決問題。以前大家要速度,現在得換思路,拿出的你的想法,這需要你平時的經歷和儲備。所以各位打工同仁,抓緊學吧,抓緊多看看多經歷一下,別再只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了,地產行業的特點之一,單個項目的周期是有限的,在那之後這個經歷不能成為你解決問題能力的臺階的話,只是在履歷了是越來越難以博的青睞了。現在大家不缺敲門磚,但是房企也變得更苛刻,要看你進去之後能幹多少活。
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組織能力的一種拆分,到每個人頭上,能對體系輸出多少東西。你說我會幹活,我幹的工作絕對可以對上有個交代,但不好意思你不能把握的外部變化太多,如今憑業務牛到那個程度以至於不被挑剔其他的人太少了,時也命也。業務達標肯定是飯碗的基礎保障,但組織需要提升,這也是一個業務目標,它的維度沒有銷售額、利潤、節點、拿地開工量這些量化指標那麼簡單。每個打工人給工作標準化動作能提供什麼,例如你的案例、作業標準、某個可以分享和固化的總結,可以在組織力複製並沉澱下來的東西,這個價值將會越來越大。
所以能不能拿到好機會,持續的收入提升,還是綜合能力了,需要平時積累,你不可能在繁忙的工作中集中一個時間段去攻克一個成果,平時就開始記錄是一個好習慣。
現在可以問問自己,我有什麼可以作為一個系統性分享的議題,或者這個議題還缺哪些,以便於在企業不同項目上或者專業方面應用。做到這些,你又拿的出手的體系性思路,無論是在現在崗位上打開局面,還是跳槽找機會都有的說不是麼?
當我們做好了這些準備,才能在這個年景下去分析該不該跳槽,你手裡的牌決定了你的打法。至於說不同房企的發展、波動、風格各異或者區域項目的差別,那是一個客觀的東西不是你能改變的,你要做的是增加自己的選擇面,手裡牌的組合多一些。
祝各位地產人都有個好前程,我們接下來的系列文章會插播對明年市場的分析,歡迎關注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