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菜哥
要問美國人餐桌上的靈魂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番茄醬。
番茄醬之於美國人,就如同老乾媽之於中國海外留學生,是守衛味蕾的最後一道防線,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能,可將任何食物轉變成熟悉的「家鄉美食」。
據統計,97%的美國家庭冰箱裡,都備有一瓶番茄醬。
但你知道嗎?被美國人當做寶的番茄醬,居然是源自中國,而且最初是沒有番茄的。
這個事,美國老鐵們當然是難以置信,可作為一名中國吃貨——
那也是一臉蒙圈啊!
不過這絕不是中國人的自吹,而是來自一名美國教授的考證。
史丹福大學語言學教授任韶堂(Dan Jurafsky)在其著作《食物語言學》中就指出,英語中番茄醬「ketchup」一詞,實際是閩南語的音譯,原指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人製作的魚醬。
任韶堂教授是深諳中西美食資深吃貨,不僅對65萬道菜進行過科學分析,還在中國上過專業的烹飪培訓班,他認為,ketchup的傳播史,就是一部東西方文明的交匯史,也是中國燦爛文明的印證。
那麼,番茄醬是怎樣從福建漁民的餐桌,傳到了美國人的冰箱裡呢?
番茄醬的「祖先」是魚醬
魚醬在中國有著近2000年的歷史。
漢代的吳王劉濞以開發東南而著名,據記載,他與蠻夷作戰時來到海邊,聞到一陣香味。他派使者去打探,才知道是漁民醃製的魚鮓(zhǎ),其香味隔著泥土都能飄散四溢。魚鮓就是醃魚,可以單吃,也是製作魚醬的重要一步。
上面這則故事真偽難斷,但最遲在北魏時期,魚醬則肯定已經深入了中國人的飲食生活。
北魏時期的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其中「作醬法」一章裡,專門講了魚醬的製作——
「不用切。 去鱗,淨洗,拭令幹。如膾法,披破縷切之。去骨。成魚一鬥,用黃衣三升,一升全用,二升作末。 白鹽二升,黃鹽則苦。 乾薑一升,末之。 橘皮一合,縷切之。和令調均,內甕子中,泥密封,日曝。勿令漏氣。熟,以好酒解之。」
大意是說,將洗淨的魚去掉魚骨,切成條,加上鹽、姜、橘皮、黃衣等輔料,蓋上泥土,放入甕中醃製。醃製成熟之後再用酒稀釋,便是魚醬了。
魚醬的意義,除了味道可口之外,就是讓魚能在夏天保存,所以在溼熱而又多產魚的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尤其受到喜愛。
英國水手與中國魚醬
到了明朝,人類迎來大航海時代,福建突然走入了世界歷史的中心舞臺,貿易的飛速發展,讓海濱城市泉州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世界最繁榮的城市之一。雲集的商人、堆積的貨物,都讓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為之讚嘆,他稱泉州為「光明之城」。
隨著商人與水手的來來往往,福建人醃製的魚醬也傳播開來,首先是東南亞地區,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等地。
在印度尼西亞,人們開設了中國醬汁製作廠,專門製作中國傳統的魚醬。
那個時代的海上,最風光是英國人,他們對各地的好東西都想嘗嘗鮮。在印尼,英國水手們第一次買到了中國魚醬。
英國食物的口味,你們都懂得……所以當漂洋過海、啃著硬麵餅的水手們嘗到中國魚醬時,想必是兩眼放光。
根據閩南語的音譯,英國人把它叫:ke-tchup。這就是如今英文裡番茄醬一詞的由來。
任韶堂教授的研究稱,Ke這個音節在閩南語中是「醃魚」的意思,Tchup這個音節在閩南語中則是「醬汁」的意思。所以魚醬便成為了ke-tchup。
飽餐之後,一些人還從中嗅到了商機。他們在亞洲購買桶裝的ketchup,運回英國,然後再把這些醬汁裝到瓶子裡,當做高級食品售賣。這種昂貴的精裝ketchup很快就成為了不列顛島的搶手貨。
價格越高昂,英國人越喜愛,ketchup頻頻出現在英國的烹飪食譜中。
除了美味,魚醬在英國大受歡迎的原因還在於,在那個沒有冰箱的年代,食物的保鮮是令人頭痛之事,而醃製的魚醬可保質數年,絕對是家庭必備的好物。
許多英國廚師還從中國魚醬中汲取靈感,開始自製醬汁,打造自己的ketchup。
這個過程中,發生了語言學家所謂的「語義漂白」現象,即詞語意思的擴展,使得原本的意思被漂白掉了。
醃魚已經不再是必要的,凡是用類似的方法製作、口感醇厚的的醬汁,都被叫做ketchup。換言之,魚醬(ketchup)已經未必有魚了。
到了18世紀中期,ketchup已經成為英國餐桌上的必備餐品,但每家的ketchup都不一樣,因為大家都開動腦筋,加入自己獨特的配方,蘑菇、蔥、辣椒、核桃、草莓、桃子、檸檬、葡萄,甚至啤酒和生蠔等五花八門的配料先後被加入進來。
在1742年一本倫敦烹飪書中的ketchup食譜中,我們能看到魚醬已經形成了英式風味,裡面加了eschallots(大蔥)以及蘑菇,蘑菇曾經是魚醬的配料,如今則成為了主材。
除了蘑菇之外,核桃也受到英國大廚們的喜愛。據稱,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家人似乎就很喜歡這種新式的核桃ketchup。
番茄與魚醬的相遇
有一種說法是,Ke很像粵語中茄的發音,所以ke-tchup是粵語「茄汁」的音譯。
聽著確實蠻像,但這種說法應該是錯的,因為番茄原產於美洲,在魚醬傳入英國,產生了ke-tchup一詞時,番茄還未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重要食材。
番茄首次加入ketchup,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番茄醬,是19世紀的事了。
一張1817年的英國食譜是這樣寫的——
Tomata Catsup收集1加侖又好又紅的熟透番茄;加1磅鹽搗碎;等3天,壓榨出果汁,每1夸脫加四分之一磅鳳尾魚、2盎司蔥、1盎司磨碎的黑胡椒;一起煮半小時,用篩子過濾,加入下列香料:四分之一盎司肉豆蔻皮、半盎司豆蔻核仁、八分之一盎司香菜籽,十六分之一盎司胭脂蟲,全部放在一起搗碎;文火燉煮20分鐘,用布袋過濾;冷卻後,裝瓶,每個瓶子裡加1紅酒杯白蘭地。它能保存7年。
這份食譜可謂承上啟下,乃番茄醬歷史的絕妙見證,它仍然用鳳尾魚,暴露了它身上流著的魚醬血統,又加入了番茄,象徵了後來的發展。
在英國人的廚房裡,番茄只是製作ketchup的選擇之一,但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國,ketchup成了名副其實的番茄醬。
事實上,正是美國人最早將番茄加在了魚醬裡。
1812年,費城的科學家兼園藝家詹姆斯·梅塞(James Mease)在著作《有用知識檔案》中,發表了已知最早的含有番茄的Ketchup配方,其原料主要是番茄果肉、大量香料和白蘭地。我們可以看到,醃魚已經難覓蹤影了。
等到1850年代之後,美國人已經完全不在Ketchup中加入鳳尾魚了。
19世紀末,番茄醬在英美已經非常普遍了,幾乎每家每戶的餐桌上都會放上一瓶。1896年,《紐約論壇報》將番茄醬稱為「美國的國民級調味品」。
番茄醬大亨——亨氏
番茄醬能成為美國的國民食品,還要感謝一位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亨氏番茄醬的創始人亨利·亨氏(H.J.Heinz)。
亨氏的童年,在推著獨輪車走街串巷的賣菜時光中度過,1869年,25歲的他創辦了食品公司,售賣家庭配方的辣根和酸黃瓜。7年後,亨氏的創業公司終於……破產了。
但他再接再厲,又重新成立了一家公司,專賣番茄醬,這次他選對了產品。
亨氏的創意是,將番茄醬裝進透明玻璃瓶裡出售,好讓人們更直觀地看到番茄醬的純正度。這如今已是稀鬆平常,可在當時確實是一大突破,亨氏是第一個這麼做的廠家,很快便俘獲人心。
亨氏還著手改進番茄醬本身的品質。
作為最早的預包裝食品,番茄醬除了口味獨特之外,一個主要的賣點便是食用方便,製作標準。但工業化生產勢必要加入防腐劑,這又影響了醬料的口味。
亨氏公司研究發現,用成熟的整個番茄比用零碎果肉做出來的番茄醬保質期更長,這是由於完整的成熟番茄含有豐富果膠(pectin),天然具有防腐效果。
同時亨氏還改進了番茄醬的配方,加入了大量的糖和醋,這不僅奠定了後來番茄醬酸甜融合的口味,還進一步延長了番茄醬的保質期。
「零添加,無汙染,酸甜可口,方便實用」,我猜當年亨氏的廣告詞大概就是這麼寫的吧。
不管怎樣,事實是,亨氏的無防腐劑番茄醬一經面市就迅速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1905年售出了整整500萬瓶,遙遙領先於其他公司。1908年,亨氏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番茄加工商。
如今,美國生產番茄醬的廠家遠不止亨氏一家,口味也是酸甜苦辣鹹兼具。但酸甜為主的番茄醬仍然是美國人的最愛。
番茄醬成了美國文化的象徵:方便、簡單、美味,而且百搭。
幾乎每一種美式西餐中的食物,不論是炸雞、薯條,還是沙拉、煎蛋,都能與它完美搭配,而且有種魔性,越吃越上癮。
更為深遠的影響是,番茄醬已經成為了一種「母醬」,意思是人們可以用番茄醬作為基礎來調製其他醬。比如燒烤醬、千島醬,都是以番茄醬為底進行調製的。
任韶堂教授在其著作中不斷提醒美國人們,當你拿起一包毫不起眼的番茄醬時,不要忘記,它背後是古老的中國文明對今日世界持續且不可忽視的影響。
日本壽司也源自中國魚醬?
當然,除了曲折的傳到美國,並形成了美國人餐桌上的番茄醬之外,中國魚醬還深刻影響了越南和日本的飲食。
越南菜中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蘸料,即魚露,又稱魚醬油。它和中國古代的魚醬基本上就是同一個東西,只不過調製的更稀,更近透明狀。
學者的研究是,有可能漢武帝徵服南越之後,原百越一族逐漸退至東南亞,導致的魚露向南傳播。當然,越南毗鄰中國,深刻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這種傳播可能是隨時都在進行的。
另外,魚醬的前身魚鮓,也就是王在海邊發現的那一塊香氣四溢的醃魚,則東渡日本,演變成了日本料理的代表食物——壽司。
按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宮崎正勝在《料理的故事:餐桌上的日本文化史》裡所述,日本的壽司一開始是沒有米飯的,而是將魚用鹽醃製發酵之後製成的食物,與漢代魚鮓的做法基本相同。醃魚發酵之後,發出一種酸味,而日本語中的壽司(sushi)原意就是「酸」。
後來,日本人才在發酵時加入米飯,演變成今天的壽司。而直接生食的壽司,是19世紀才開始出現的。
在日本漢字中,「鮓」與「鮨」同義,日文中,「鮨」正是壽司的意思。這也是中國魚醬和日本壽司親緣關係的一個有力佐證。
看完這一篇,下次再去KFC拿到那包小小的番茄醬,你會想起什麼呢?
嗨,我們是兩菜一湯二人食,新婚夫婦「菜哥」和「湯妹」打算每天跟你們聊點兒好吃的、好玩兒的。
喜歡就點讚、關注我們吧~有什麼想說的,也請在下方留言哦,下次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