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香肉絲沒有魚就算了,番茄醬裡也沒有番茄的嗎?

2021-01-12 兩菜一湯二人食

文 | 菜哥

要問美國人餐桌上的靈魂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番茄醬。

番茄醬之於美國人,就如同老乾媽之於中國海外留學生,是守衛味蕾的最後一道防線,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能,可將任何食物轉變成熟悉的「家鄉美食」。

據統計,97%的美國家庭冰箱裡,都備有一瓶番茄醬。

但你知道嗎?被美國人當做寶的番茄醬,居然是源自中國,而且最初是沒有番茄的。

這個事,美國老鐵們當然是難以置信,可作為一名中國吃貨——

那也是一臉蒙圈啊!

不過這絕不是中國人的自吹,而是來自一名美國教授的考證。

史丹福大學語言學教授任韶堂(Dan Jurafsky)在其著作《食物語言學》中就指出,英語中番茄醬「ketchup」一詞,實際是閩南語的音譯,原指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人製作的魚醬。

任韶堂教授是深諳中西美食資深吃貨,不僅對65萬道菜進行過科學分析,還在中國上過專業的烹飪培訓班,他認為,ketchup的傳播史,就是一部東西方文明的交匯史,也是中國燦爛文明的印證。

那麼,番茄醬是怎樣從福建漁民的餐桌,傳到了美國人的冰箱裡呢?

番茄醬的「祖先」是魚醬

魚醬在中國有著近2000年的歷史。

漢代的吳王劉濞以開發東南而著名,據記載,他與蠻夷作戰時來到海邊,聞到一陣香味。他派使者去打探,才知道是漁民醃製的魚鮓(zhǎ),其香味隔著泥土都能飄散四溢。魚鮓就是醃魚,可以單吃,也是製作魚醬的重要一步。

上面這則故事真偽難斷,但最遲在北魏時期,魚醬則肯定已經深入了中國人的飲食生活。

北魏時期的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其中「作醬法」一章裡,專門講了魚醬的製作——

「不用切。 去鱗,淨洗,拭令幹。如膾法,披破縷切之。去骨。成魚一鬥,用黃衣三升,一升全用,二升作末。 白鹽二升,黃鹽則苦。 乾薑一升,末之。 橘皮一合,縷切之。和令調均,內甕子中,泥密封,日曝。勿令漏氣。熟,以好酒解之。」

大意是說,將洗淨的魚去掉魚骨,切成條,加上鹽、姜、橘皮、黃衣等輔料,蓋上泥土,放入甕中醃製。醃製成熟之後再用酒稀釋,便是魚醬了。

魚醬的意義,除了味道可口之外,就是讓魚能在夏天保存,所以在溼熱而又多產魚的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尤其受到喜愛。

英國水手與中國魚醬

到了明朝,人類迎來大航海時代,福建突然走入了世界歷史的中心舞臺,貿易的飛速發展,讓海濱城市泉州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世界最繁榮的城市之一。雲集的商人、堆積的貨物,都讓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為之讚嘆,他稱泉州為「光明之城」。

隨著商人與水手的來來往往,福建人醃製的魚醬也傳播開來,首先是東南亞地區,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等地。

在印度尼西亞,人們開設了中國醬汁製作廠,專門製作中國傳統的魚醬。

那個時代的海上,最風光是英國人,他們對各地的好東西都想嘗嘗鮮。在印尼,英國水手們第一次買到了中國魚醬。

英國食物的口味,你們都懂得……所以當漂洋過海、啃著硬麵餅的水手們嘗到中國魚醬時,想必是兩眼放光。

根據閩南語的音譯,英國人把它叫:ke-tchup。這就是如今英文裡番茄醬一詞的由來。

任韶堂教授的研究稱,Ke這個音節在閩南語中是「醃魚」的意思,Tchup這個音節在閩南語中則是「醬汁」的意思。所以魚醬便成為了ke-tchup。

飽餐之後,一些人還從中嗅到了商機。他們在亞洲購買桶裝的ketchup,運回英國,然後再把這些醬汁裝到瓶子裡,當做高級食品售賣。這種昂貴的精裝ketchup很快就成為了不列顛島的搶手貨。

價格越高昂,英國人越喜愛,ketchup頻頻出現在英國的烹飪食譜中。

除了美味,魚醬在英國大受歡迎的原因還在於,在那個沒有冰箱的年代,食物的保鮮是令人頭痛之事,而醃製的魚醬可保質數年,絕對是家庭必備的好物。

許多英國廚師還從中國魚醬中汲取靈感,開始自製醬汁,打造自己的ketchup。

這個過程中,發生了語言學家所謂的「語義漂白」現象,即詞語意思的擴展,使得原本的意思被漂白掉了。

醃魚已經不再是必要的,凡是用類似的方法製作、口感醇厚的的醬汁,都被叫做ketchup。換言之,魚醬(ketchup)已經未必有魚了。

到了18世紀中期,ketchup已經成為英國餐桌上的必備餐品,但每家的ketchup都不一樣,因為大家都開動腦筋,加入自己獨特的配方,蘑菇、蔥、辣椒、核桃、草莓、桃子、檸檬、葡萄,甚至啤酒和生蠔等五花八門的配料先後被加入進來。

在1742年一本倫敦烹飪書中的ketchup食譜中,我們能看到魚醬已經形成了英式風味,裡面加了eschallots(大蔥)以及蘑菇,蘑菇曾經是魚醬的配料,如今則成為了主材。

除了蘑菇之外,核桃也受到英國大廚們的喜愛。據稱,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家人似乎就很喜歡這種新式的核桃ketchup。

番茄與魚醬的相遇

有一種說法是,Ke很像粵語中茄的發音,所以ke-tchup是粵語「茄汁」的音譯。

聽著確實蠻像,但這種說法應該是錯的,因為番茄原產於美洲,在魚醬傳入英國,產生了ke-tchup一詞時,番茄還未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重要食材。

番茄首次加入ketchup,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番茄醬,是19世紀的事了。

一張1817年的英國食譜是這樣寫的——

Tomata Catsup收集1加侖又好又紅的熟透番茄;加1磅鹽搗碎;等3天,壓榨出果汁,每1夸脫加四分之一磅鳳尾魚、2盎司蔥、1盎司磨碎的黑胡椒;一起煮半小時,用篩子過濾,加入下列香料:四分之一盎司肉豆蔻皮、半盎司豆蔻核仁、八分之一盎司香菜籽,十六分之一盎司胭脂蟲,全部放在一起搗碎;文火燉煮20分鐘,用布袋過濾;冷卻後,裝瓶,每個瓶子裡加1紅酒杯白蘭地。它能保存7年。

這份食譜可謂承上啟下,乃番茄醬歷史的絕妙見證,它仍然用鳳尾魚,暴露了它身上流著的魚醬血統,又加入了番茄,象徵了後來的發展。

在英國人的廚房裡,番茄只是製作ketchup的選擇之一,但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國,ketchup成了名副其實的番茄醬。

事實上,正是美國人最早將番茄加在了魚醬裡。

1812年,費城的科學家兼園藝家詹姆斯·梅塞(James Mease)在著作《有用知識檔案》中,發表了已知最早的含有番茄的Ketchup配方,其原料主要是番茄果肉、大量香料和白蘭地。我們可以看到,醃魚已經難覓蹤影了。

等到1850年代之後,美國人已經完全不在Ketchup中加入鳳尾魚了。

19世紀末,番茄醬在英美已經非常普遍了,幾乎每家每戶的餐桌上都會放上一瓶。1896年,《紐約論壇報》將番茄醬稱為「美國的國民級調味品」。

番茄醬大亨——亨氏

番茄醬能成為美國的國民食品,還要感謝一位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亨氏番茄醬的創始人亨利·亨氏(H.J.Heinz)。

亨氏的童年,在推著獨輪車走街串巷的賣菜時光中度過,1869年,25歲的他創辦了食品公司,售賣家庭配方的辣根和酸黃瓜。7年後,亨氏的創業公司終於……破產了。

但他再接再厲,又重新成立了一家公司,專賣番茄醬,這次他選對了產品。

亨氏的創意是,將番茄醬裝進透明玻璃瓶裡出售,好讓人們更直觀地看到番茄醬的純正度。這如今已是稀鬆平常,可在當時確實是一大突破,亨氏是第一個這麼做的廠家,很快便俘獲人心。

亨氏還著手改進番茄醬本身的品質。

作為最早的預包裝食品,番茄醬除了口味獨特之外,一個主要的賣點便是食用方便,製作標準。但工業化生產勢必要加入防腐劑,這又影響了醬料的口味。

亨氏公司研究發現,用成熟的整個番茄比用零碎果肉做出來的番茄醬保質期更長,這是由於完整的成熟番茄含有豐富果膠(pectin),天然具有防腐效果。

同時亨氏還改進了番茄醬的配方,加入了大量的糖和醋,這不僅奠定了後來番茄醬酸甜融合的口味,還進一步延長了番茄醬的保質期。

「零添加,無汙染,酸甜可口,方便實用」,我猜當年亨氏的廣告詞大概就是這麼寫的吧。

不管怎樣,事實是,亨氏的無防腐劑番茄醬一經面市就迅速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1905年售出了整整500萬瓶,遙遙領先於其他公司。1908年,亨氏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番茄加工商。

如今,美國生產番茄醬的廠家遠不止亨氏一家,口味也是酸甜苦辣鹹兼具。但酸甜為主的番茄醬仍然是美國人的最愛。

番茄醬成了美國文化的象徵:方便、簡單、美味,而且百搭。

幾乎每一種美式西餐中的食物,不論是炸雞、薯條,還是沙拉、煎蛋,都能與它完美搭配,而且有種魔性,越吃越上癮。

更為深遠的影響是,番茄醬已經成為了一種「母醬」,意思是人們可以用番茄醬作為基礎來調製其他醬。比如燒烤醬、千島醬,都是以番茄醬為底進行調製的。

任韶堂教授在其著作中不斷提醒美國人們,當你拿起一包毫不起眼的番茄醬時,不要忘記,它背後是古老的中國文明對今日世界持續且不可忽視的影響。

日本壽司也源自中國魚醬?

當然,除了曲折的傳到美國,並形成了美國人餐桌上的番茄醬之外,中國魚醬還深刻影響了越南和日本的飲食。

越南菜中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蘸料,即魚露,又稱魚醬油。它和中國古代的魚醬基本上就是同一個東西,只不過調製的更稀,更近透明狀。

學者的研究是,有可能漢武帝徵服南越之後,原百越一族逐漸退至東南亞,導致的魚露向南傳播。當然,越南毗鄰中國,深刻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這種傳播可能是隨時都在進行的。

另外,魚醬的前身魚鮓,也就是王在海邊發現的那一塊香氣四溢的醃魚,則東渡日本,演變成了日本料理的代表食物——壽司。

按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宮崎正勝在《料理的故事:餐桌上的日本文化史》裡所述,日本的壽司一開始是沒有米飯的,而是將魚用鹽醃製發酵之後製成的食物,與漢代魚鮓的做法基本相同。醃魚發酵之後,發出一種酸味,而日本語中的壽司(sushi)原意就是「酸」。

後來,日本人才在發酵時加入米飯,演變成今天的壽司。而直接生食的壽司,是19世紀才開始出現的。

在日本漢字中,「鮓」與「鮨」同義,日文中,「鮨」正是壽司的意思。這也是中國魚醬和日本壽司親緣關係的一個有力佐證。

看完這一篇,下次再去KFC拿到那包小小的番茄醬,你會想起什麼呢?

嗨,我們是兩菜一湯二人食,新婚夫婦「菜哥」和「湯妹」打算每天跟你們聊點兒好吃的、好玩兒的。

喜歡就點讚、關注我們吧~有什麼想說的,也請在下方留言哦,下次見啦。

相關焦點

  • 巴陵:魚香肉絲
    在各類調配料中,各種辛辣調味品中常用的有泡紅辣椒及其醬製品、郫縣豆瓣醬、蒜蓉辣醬、豆瓣辣醬、紅辣椒粉、幹辣椒、長蔥、洋蔥、鮮姜、大蒜等;各種酸味調配料中常用的有香醋、白醋、醋精、酸礬等;各種酸性調料有鮮檸檬汁、鮮石榴汁、紅石榴汁、紅果、酸梅、番茄、番茄醬、番茄沙司等及各種酸性水果、果汁及果醬以及酸黃瓜、酸白菜、酸泡菜等;發酵的乳酸品有酸奶油、酸牛奶、芝士粉等;各種酸甜、甜酸調配料中常用的有柑橘、酸性蘋果
  • 魚香肉絲沒有魚 美女感覺被騙吃完不埋單
    上菜時,餘小姐懵了,廚師做的魚香肉絲不僅有「魚」,連丁點魚味也沒有,裡面是肉絲和木耳絲,還有一股怪怪的味道,鹹味酸味甜味混合,她覺得被騙,立馬把老闆叫來質問:「你這是魚香肉絲?」  餘小姐說,她在這裡吃到的魚香肉絲與自己在山西老家吃的魚香肉絲完全不一樣,她說,老家的魚香肉絲有一股「魚」味,還有魚,她不付款還要老闆賠償損失。  民警進行了協調,並給餘小姐解釋了魚香肉絲的來歷,經過勸解,餘小姐才付款離開。
  • 魚香肉絲裡有魚嗎?家常下飯菜的故事由來,兩碗飯也不夠
    魚香肉絲屬於一道家常菜,口感酸甜,色澤紅亮,極為解饞,很多人都說來到飯店吃飯,有時候會點上一道魚香肉絲,但是等到菜上來之後,不少人可能都會選擇詢問魚在什麼地方,其實這只不過是一道名菜。比如虎皮青椒也沒有老虎。夫妻肺片也沒有夫妻是一樣的道理。但是你是否知道魚香肉絲有什麼歷史故事呢?
  • 簡單美味的魚香肉絲,肉質絲滑,跟餐館裡的不相上下!
    很多人都會困惑於魚香肉絲裡為什麼沒有魚,其實小編也不知道,有點類似於老婆餅裡沒有老婆,紅燒獅子頭裡沒有獅子吧。那麼魚香肉絲裡面到底有什麼呢?小編來告訴大家,魚香肉絲裡主要有瘦肉條,胡蘿蔔絲、木耳等,它的色澤亮麗,肉絲口感柔滑軟嫩,配料脆嫩,是一道很不錯的下飯菜。
  • 從經典川菜「魚香肉絲」的興衰縱橫談老川菜何去何從!
    川菜中魚香味的興起,也許功在「魚香肉絲」。自打有了魚香肉絲這道菜品,魚香味才一路高歌,砥礪前行,直至今日還大行其道,行走於江湖。遺憾的是魚香味依舊在,而魚香肉絲的日子過的緊巴巴的,有點悽楚有點沒落,在很多的川菜館子裡找不到魚香肉絲的身影,這個問題貌似與今年的豬肉價格的一路飆升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 撥開"魚香肉絲"的歷史迷霧&部分廚師在烹製時在理解上的誤區
    操作要領:炒肉絲動作要快;滋汁量不宜過多。此菜豬肉肥瘦比例以肥3瘦7為宜,可加木耳、玉蘭片為輔料,也可不加,從地區烹飪習慣。依烹魚香肉絲之調料,可製成魚香兔花、魚香腰花等。魚香肉絲是何時何地怎樣形成的?傳統魚香肉絲的烹製真的與魚沒有關係嗎?查遍現今留存關於中餐烹飪技藝與烹飪文化方面的書籍資料等,筆者總結了一下,關於魚香肉絲的來歷,大致有如下三種說法。
  • 吃遍大連丨天寒易餓的時節,大連版的魚香肉絲,下飯兩三碗~
    今天就來簡單說說~魚香肉絲,是一道特色名菜,以魚香味調味而得名,屬於川菜。「魚香肉絲」到底是什麼味道?魚香味不是一種很古老的味道。八十年代熊四智先生在其書中寫到:「魚香味在四川也是近幾十年才有的。集晚清川府三教九流,風土人情之大成的《成都通覽》,作者傅崇渠先生筆下沒有一款魚香味菜式。(《成都通覽》是1909年出版的。)」清末幾本提到四川吃食的書籍,如《筵款豐饈依樣調鼎新錄》、《四季菜譜摘錄》,還有對川菜有精妙理解的李劼人先生的《舊帳》四川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  也未出現「魚香」的字眼。看來,魚香味的出現,是1909年以後的事情,魚香菜系的火爆最多百年時間而已。
  • 魚香肉絲的家常做法,簡單易學,色香味俱全,比飯店做的更好吃
    魚香肉絲,是川菜中的一道名品,主要是用鯽魚醃製的泡辣椒炒制豬裡脊肉絲而成,以此將肉絲炒出魚香味,故而叫魚香肉絲。魚香肉絲的歷史不長,是民國時期的一位川菜大廚創製的,相傳靈感來自泡椒肉絲。 魚香肉絲是一道常見川菜。魚香味,是四川菜餚主要傳統味型之一。
  • 來一盤長10釐米的標準魚香肉絲
    標準很細化:紅油雞片要用公雞肉,顏色要紅亮,刀工有要求;魚香肉絲需要的原材料,是切成二粗絲的豬肉和青筍,而二粗絲的標準具體到數字是長10釐米、寬0.3釐米、高0.3釐米。有記者向四川省質監局標準化處進行核實,一位工作人員回應稱:只是制定了烹飪標準,沒有制定具體的二粗絲之類的標準。  這位工作人員口中說的標準,其實是四川省制定的《中國川菜烹飪工藝規範》。
  • 魚香肉絲老式做法,味道鮮甜,爽口下飯,太簡單了
    魚香肉絲主料:豬瘦肉200克,水發木耳、水發玉蘭片各50克。5,鍋置火上,入油燒熱,放入肉絲快速炒散。6,立即下泡紅辣椒、薑末、蒜未炒香,起鍋裝即可。【大廚獻招】:糖、醋的比例要恰當,成菜酸味要大於甜味。
  • 懶人版魚香肉絲,做法簡單酸甜可口,兒子居然評價「不正宗」!
    懶人版魚香肉絲的做法喜歡吃魚香肉絲的人很多,但是會做這道菜的人應該不多。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我做的「魚香肉絲」,暫且叫它「懶人版魚香肉絲」,主要因為做法簡單,但是味道一點也不差。看看這道「不正宗」的魚香肉絲怎麼做的吧?第一步,準備食材魚香肉絲的食材多種多樣,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己搭配。通常主要的食材是豬肉(最好是裡脊肉),胡蘿蔔,木耳,青椒,青筍(或者萵苣),我們這裡筍比較少,我就沒有放,而是用芹菜代替。
  • 只缺一碗索師傅的魚香肉絲拌麵
    對於食物,我是一個很沒有歸屬感的人。迄今為止都沒有幾道菜是我想起來就覺得打心窩子裡暖暖的,我的少年時代,如同我對於食物的感受,動蕩不安,五味雜陳。魚香肉絲拌麵分為小、中、大三個等級,小碗六塊,中碗七塊,大碗八塊,大碗的碗差不多該用「小面盆」來形容了,雖然是瓷製,完全不見江南的毓秀柔美。我和同桌叫了一個大碗,又和老闆娘要了一個小碗,下面是煮熟的麵條,上面是翻炒出鍋的魚香肉絲,肉,胡蘿蔔,尖椒,青椒,幾樣食材糾纏在一起,讓人不舍分開。
  • 質監局:魚香肉絲沒有標準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魚香肉絲?據報導,四川給出了標準:魚香肉絲需要的原材料,是切成二粗絲的豬肉和青筍,而二粗絲的標準具體到數字是長10釐米、寬0.3釐米、高0.3釐米。報導說,四川省質監局目前已制定了12項川菜的標準。除了經典菜餚烹飪和面點製作,目前對川菜的規範還包括了火鍋調料底料、豆腐乳、豆豉、香腸調料、川式泡菜等10餘項食料。
  • 懶人快手版「魚香肉絲」色香味俱全,最簡單的做法炒出大廚的味道
    雞胸肉炒出來一點也不會柴,按照我的方法沒有問題的。好好按照步驟來做!魚香肉絲的用料醃製肉:雞胸肉1塊,鹽2小勺,白胡椒粉1小勺,料酒一勺,玉米油一勺,玉米澱粉2小勺,蛋清半個配菜:尖椒絲50克,黑木耳絲35克,胡蘿蔔絲75克,魚香肉絲汁一罐,蔥姜蒜末適量,水澱粉汁適量魚香肉絲的做法步驟1
  • 特別下飯的魚香肉絲 酸甜適中有一點辣味!上桌秒光 口感好 葷素搭配營養
    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覽》收錄了1328種川味菜餚,沒有魚香肉絲。魚香肉絲這道菜的名稱,是抗戰時期由蔣介石的廚師最終定名的,並流傳至今。魚香肉絲:是川菜中的一道名品,主要是用鯽魚醃製的泡辣椒炒制豬裡脊肉絲而成,以此將肉絲炒出魚香味,故而叫魚香肉絲。
  • 吉林主教練:我們是一盤魚香肉絲,就差豆瓣醬—建議試試新做法?
    賽後,吉林隊主教練王晗,在新聞發布會上發表了一番妙趣橫生的賽後講話:「我們吉林隊現在就像一盤魚香肉絲,這個胡蘿蔔啊,肉絲啊,都有了,就差那麼一勺郫縣豆瓣醬了。我覺得豆瓣醬到了的話我們的菜會更好吃。綜合情況來看,我們只能在豆瓣醬沒到之前儘量把這道魚香肉絲炒得更好吃一點。」
  • 只需四步,就能在家的魚香肉絲做法,方法簡單易學,新手一看就會
    其中有豬後腿肉,黑木耳和茭白等,一共用了30多元錢,準備用這些食材,做一道饞了好久的魚香肉絲款待自己。加上現在天冷了,一個人做飯,肯定是怎麼快捷怎麼來,剛好這道菜做法簡單,味道也不錯,最適合一個人下飯了。天冷了,教你在家做魚香肉絲,出鍋後色香味俱全,給盤肉都不換!
  • 新鮮番茄現熬的番茄醬,好吃還安心!
    酸酸甜甜的番茄醬,不僅小朋友喜歡,大人也沒辦法抵抗它的誘惑,今天教你用新鮮番茄現熬番茄醬,沒有添加劑,酸甜適中,不比外面買回來的味道差!用勺子從番茄的底部開始,沿著表皮刮一遍。▽用刀在番茄底部劃一個十字,然後用手輕輕將皮剝掉,這樣不僅剝皮速度快,也不會影響番茄口感。▽
  • 再現9道經典老川菜&製法|夫妻肺片,水煮肉片,糖醋脆皮魚,魚香肉絲...
    糖醋脆皮魚鄧勇  製作☟製法:1.把鯉魚(或草魚) 宰殺治淨,在魚身兩面肉厚處分別剞上牡丹花刀,放入用鹽、料酒、姜蔥、花椒和清水對成的味水裡,浸泡20分鐘至入味,取出來抹勻水澱粉並拍勻幹澱粉,待用3.鍋留底油燒熱,下入姜米、蒜米和蔥花炒香,摻少量清水,並調入鹽、料酒、味精、白糖和醋燒沸,然後用水澱粉勾二流芡,淋入熱油衝成棉花狀,出鍋澆在盤中魚身上,撒上泡辣椒絲、蔥絲和香菜節,即成。特點:形色美觀,皮酥肉嫩,鮮香醇厚,糖醋味濃。
  • 趣談:加哪種番茄醬才能讓番茄炒蛋更好吃
    最近讀了一位美食博主的文章,她請大廚教授番茄炒蛋的秘方,其中有一條,要在炒蛋之後、炒番茄之前,在鍋裡放一勺番茄醬,不僅能讓顏色好看,還能豐富整個味覺層次。評論裡好多人說,因為這勺番茄醬,自己做的番茄炒蛋都升華了。  聽了這樣的介紹,我當然躍躍欲試,於是上網選購合適的番茄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