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一個小小的廟宇,裡面供奉著一個慈祥的老頭和老奶奶,而且廟宇的面積不大,甚至有些地方的廟宇只是一米或0.5米高的小房屋,裡面是兩個泥塑雕像,而外面則擺放著香燭,這就是土地廟。
記得在兒時,家裡住在農村,每蓬初一、十五,就會有村裡的老人組織每家每戶出資,進行供俸土地廟,而此時,出了錢的家庭在那一天的飯點直接到廟前就能吃飯,不需要在家裡開火了,當然這種活動不是每次都必須參加的,而是隨著的意願。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現在雖然村裡還有兩三座土地廟,但也只有點點香火,沒有以前那熱鬧了。
說到這兒,你知道土地公的起源嗎?據《左傳通俗篇》記載:「凡有社裡,必有土地神,土地神為守護社裡之主,謂之土地公。」這段話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土地公的存在的,不過那時候並不村為單位,而是以社為單位,一社有一個土地公,而這個土地公就是這個社的守護神。
在《集說詮真》中也說到:「今之土地祠 ,遍城鄉鎮市,其中塑像或如鶴髮雞皮之老叟,或如蒼舞赤面之武夫,問其所塑為誰,有答以不知為何許人者,有答以已故之某人者,姓張姓李,或老或壯,言人人殊,但俱稱為土地公公,或祈年豐,或禱時雨,供香燭,焚褚帛,紛紛膜拜,必敬必誠。」
可見土地公在民間一直都有很高的地位,而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唐朝時期。唐時期的人們在土地公之上設了一個神位就是城隍爺,各地城隍廟修得更大、更漂亮,而土地公的管轄範圍也就漸漸的縮小了,但是卻沒有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反而在民間以村為單位,更加融入到民間故事中。
至於土地公到底是誰,民間的傳說故事很多,但是也沒有一個具體的說法,畢竟各地的土地公都不是同一個人,而管轄範圍也不一致。而在道教神話體系中,土地公則是地仙的最末等。在民間的神話故事中,土地公則在世之人多積德逝去之後而得的福報,天庭所賜職位。
那麼,你的家鄉是否還有土地廟呢?你是否知道家鄉土地的傳說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