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也是一種糧食,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種植了?

2020-12-18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如果說有哪些傳統農作物,牽引著中國人特殊的記憶感情,那貴為「世界第五大穀類作物」的高粱,正是其中之一。

比如在抗戰時代,那首詠嘆「九一八事變」的歌曲《松花江上》裡,那一句「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曾叫多少國人痛徹心扉。艱苦的華北敵後抗日戰場上,那被稱為「青紗帳」的大片高粱地,也灑下過多少英烈的熱血。改革開放以來,一些有著「高粱素材」的小說與影視劇,還曾掀起一次次熱潮,相關的主題歌也唱紅大江南北,成了多少「80後」「90」後的童年記憶……

不誇張,在中國人的近百年記憶裡,作為重要農作物的高粱,也是個與多少大事件息息相關的「熱詞」。

而如果追溯到古代史的話,雖然「高粱是不是起源於中國」的話題,至今還有爭議。中國古代典籍裡出現「高粱」這個詞,也不過八百年歷史。但實錘的事實是:從甘肅東灰山新時期時代遺址,到遼寧大嘴子商周村落遺址,再到河北石家莊戰國時代遺址,以及長安漢代建築遺址,都發現了炭化高粱遺物。以福建農林大學作物科學學院論文《淺析中國高粱的起源》裡的觀點:中國人栽培高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但雖說中國人種高粱的年頭很早,但畢竟高粱是一種產量有限的粗糧,所以長期以來,比起小麥、粟、水稻等糧食作物來,高粱的種植面積一直很小,區域也很分散,放在中國農作物裡,屬於絕對的非主流。但從明清年間起,常年「低調」的高粱,卻成了中國農作物裡的「黑馬」,迅速在華北平原與東北平原廣為種植。

比如在明朝正德年間的直隸地區,之前「不甚經見」的高粱,就已成了當地知名物產。發展到晚清年間,直隸各類農作物的產量裡,高粱產量一度佔到了四分之一,僅次於主糧小麥,且「種者蓋十之六七」。同時期的山東,高粱的種植面積也迅速擴大,還不停搶佔其他農作物的「自留地」,很多地區的高粱種植面積,竟接近當地耕地的一半。河南多地州縣也是大種高粱,考城縣的高粱每年收穫時「堆集街滿」,還出現了「紅高粱」「白高粱」「黑高粱」等各類品種……

可以說,那些影視劇常見的,中國北方農村大片的高粱地,甚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銀幕上震撼了萬千觀眾們的「紅高粱」,基本都是從明清年間起形成的。

而放在近代的東北大地,高粱的種植更是「大火」。雖然以考古發現說,東北地區種植高粱的歷史,至少能從商周年間開始算,漢晉等朝代的典籍裡,也有東北人種「遼東赤梁」的記載。但晚清年間起轟轟烈烈的「闖關東」,才叫東北形成了新一輪「高粱熱」。在1908年的東北奉天省,高粱的產量佔到當地農產量的三分之一,吉林省的高粱產量,也佔到當地農業產量的五分之一。異軍突起的高粱,不但成了與穀子、大豆、小麥齊名的「東北四大農作物」,還作為東北物產的「代表」,寫進了抗戰時代詠嘆「九一八」的悲歌裡。

為何短短四五百年,高粱的地位就在中國北方如此飆升?首先就是中國傳統農業技術的進步,明清年間時,中國傳統的「輪作制度」已經成熟。同一塊土地上,不同農作物分不同季節輪換種植,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肥力。耐溼耐旱耐鹽鹼的高粱,當然也就更受寵,成了「輪作」裡的重要一環。比如在晚清至民國年間的東北南部,就形成了高粱——穀子——大豆的「輪作」次序,產量自然大為增長。

當然也因為高粱的「用場」多,作為一種粗糧,高粱看似味道不好,吃起來有澀味,還在清代小說裡《醒世姻緣傳》有「怎麼把與人吃」的口碑。但它可不只能當主糧,明清年間時,就可以用來製糖制糕,好些「高粱食材」的糖果糕點,今天還是華北許多地區的特產。關鍵還有另一個「剛需」用場:造酒!

比起明代以前的「發酵酒」來,明清年間中國蒸餾酒技術日益成熟,昔日「非主流」的高粱,就成了釀白酒的熱門原料。清代好些典籍都大誇高粱「可作酒」「釀酒尤美」「磨粉吊酒勝於米麥」。清代雍正年間時,各地就「若燒酒則用高粱」,倘若沒有高粱釀酒?「則無以供賓客、祭祀、養老之用。」清代民間飲酒,也是「酒多高粱」。直隸山東山西等地都形成自家「高粱酒品牌」,需求如此火熱,高粱當然不能少,也就種得越來越多了。

但最重要的原因,卻還是明清年間,中國北方農村一大嚴峻生存問題:人多地少。

明清年間的中國北方,人口經歷了近乎爆炸式的增長,但耕地面積卻長期原地踏步,特別是從清代雍正年間起到清末,人口滾雪球般翻了幾番,但耕地面積卻一直維持在2.4億畝左右。雍正年間時華北的人均耕地佔有量還是八畝,到了清末就銳減到了三畝。這麼多人耕這麼點地,正常年景也就勉強維持個肚圓,一旦遇災就是大面積饑荒。這種形勢下,「種高粱」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

高粱的好處,一是如前文所說,耐旱耐溼耐鹽鹼,就算家裡地少土質差,種上高粱就能長。明代《農政全書》就認為「北方不宜種麥禾者乃種此」,而且不但產量不低,抗災荒能力還特強,哪怕遇上空前水旱災害,再慘都能長出點救命糧來。所以雖說味道差點,卻堪稱旱澇保收。對於窮人家來說,高粱就是抗災荒的活命糧。

也正是這幾項原因,高粱在從明清到近代的數百年裡,一直在華北東北大面積普及。新中國早期時,高粱的種植產業更達到了高峰,從育種栽培到畝產都是大踏步前進。1963年時,中國的高粱種植面積達到空前的671.6萬公頃,佔當時中國穀物種植面積的百分之七點四,1974年,中國高粱的產量更達到了空前的1135萬噸。在新中國早期艱苦創業的歲月裡,高產穩產的高粱,曾是多少家庭的生活保障。

但從此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起,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工農業產值也高速增長,卻偏偏高粱的種植面積與產量,卻從此常年下滑。1988年時,中國的高粱種植面積「跌破100萬公頃」,2008年創下了49萬公頃的「新低」,2009年的中國高粱產量也縮水到167.6萬噸。昔日「大種高粱」的東北華北地區,高粱種植面積也大幅縮減。高粱種植面積曾佔中國五分之一的遼寧省,2018年高粱產量比1978年下跌百分之十八。「高粱地消失」「沒人種高粱」的一幕,是最近三十年北方各省農村的常見景象。

為什麼沒人種?自然各種因素很多,關鍵的一條,還是中國人飲食結構的變化:隨著經濟與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粱本身就不再是主糧,而中國老百姓的飲食裡,肉蛋菜的比重也是年年增長,高粱早已不是當年的「救命糧」,地位早已邊緣化。種植面積與產量,自然也一度年年銳減。

但2011年起,高粱的「角色」,卻又有了新變化。別看不再是主糧,可高粱在釀酒、點心等領域,依然有著重要作用。隨著中國老百姓消費生活的多元化,高粱的需求量也從2011年起悄然激增,偏偏國內高粱產量又不足。於是中國的高粱進口量,之後幾年一度飆升,2014年,中國高粱的進口量首次超過1000萬噸,佔到當時全世界高粱交易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曾經的「高粱種植大國」中國,成了世界第一大高粱進口國。

這樣的背景下,這些年中國的高粱產量,也在穩步回升。2018年中國高粱種植面積回升到71萬公頃,產量增長到340萬噸,逐漸彌補進口缺口。中國高粱種植區域也在變化:別看不再是主糧,但適應各種耕種條件的高粱,依然還有它的農業意義,所以從2013年起,在四川等西南省份,高粱再次得到了大量推廣普及。到了2018年,昔日公認「種高粱大戶」的華北地區,高粱產量已被西南地區反超,在西南西北許多地區,高粱產業成了特色產業,甚至是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古代到現代,作為「熱詞」的高粱,顯然就是一面鏡子,不只見證多少大事件,更折射出了不同歷史時代,中國人真實的經濟消費生活。它的背後,更是一個永遠的真理:糧食安全,國家基石。

參考資料:《淺析中國高粱的起源》、《明清華北平原高粱種植的崛起及其原因》、《清末民國時期東北地區糧食種植結構與布局的變遷》、《古代高粱種植及加工利用研究》、《高粱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建國以來中國高粱發展歷程及發展趨勢》

相關焦點

  • 一種高粱稈,過去少有人種植,現在「擠身高檔水果行列」
    但是,誰也不會想到,過去一種在農村很常見的甜秸稈,現在也被放到了高檔水果區,和那些高檔水果的價格不相上下。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農村的很多野菜野果和山貨,也受到城裡人的歡迎,現在有很多農村人,把山貨運到外面去,豐富了市場,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 高粱曾是華北農民的「救命糧」,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種植了?
    但雖說中國人種高粱的年頭很早,但畢竟高粱是一種產量有限的粗糧,所以長期以來,比起小麥、粟、水稻等糧食作物來,高粱的種植面積一直很小,區域也很分散,放在中國農作物裡,屬於絕對的非主流。但從明清年間起,常年「低調」的高粱,卻成了中國農作物裡的「黑馬」,迅速在華北平原與東北平原廣為種植。
  • 前幾年種的人很少,這兩年竟然很多人種植,高粱怎麼種植才高產
    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高粱在我國的種植歷史非常悠久,迄今已經有幾千年的種植歷史,高粱的作用非常廣泛,不僅可以食用、釀酒、製糖,還可以入藥,而且高粱杆也是非常好的飼草,高粱耐鹽鹼,產量高。最近幾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河北省的很多地方都在大規模發展高粱種植,比如河北省阜城縣高粱種植達到10萬畝。下面我就結合我的經驗給大家分享一下高粱如何栽培能高產。
  • 糧食品種千千萬,為什麼釀造好酒高粱獨佔鰲頭?
    「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啊,中國是全世界最早的一個釀酒國家,早在2000年前就已經有了釀酒技術,在我們國家喝酒都是一種文化,中國上下五千年就是一個酒文化。三五好友聚在一起總喜歡喝點小酒,既能增加友誼更能讓氣氛活躍。白酒的釀造離不開糧食,在我國,糧食有千千萬,唯獨高粱釀的酒最好。
  • 釀酒為什麼用高粱,中國古代是用高粱釀酒嗎?
    在中國的釀酒界,有高粱釀酒香、玉米釀酒甜、小麥釀酒糙、大米釀酒淨、大麥釀酒衝之說,這是對不同原料釀酒特點的經驗總結,所以,「好酒離不開紅糧」已成為世人共識。「糧乃酒之肉」,高粱澱粉含量高、蛋白質和脂肪含量低、食用適口性差等典型品質特點,鑄就了他的存在是「專為中國白酒而生」,是釀造中國白酒首選的原料。現在大部分的好酒都是採用高粱釀造的,比如茅臺、汾酒、瀘州老窖、五糧液、劍南春、古井貢酒、洋河大麯、董酒等,這充分說明高粱具備與眾不同的特點。
  • 甜高粱和普通高粱有什麼區別,為什麼現在甜高粱這麼火
    高粱大家都很熟悉了,它是一種糧食作物,隨著經濟不斷發展,高粱已經不是是當年的「救命糧」了,種植面積也不斷縮小。
  • 好糧釀好酒,金種子酒告訴你為什麼高粱在釀酒行業如此受寵
    俗話說「糧為酒之肉」,優質的糧食原料是釀造純糧好酒的基礎。糧食若好,酒體就會豐滿、醇厚;若不好,酒體就會缺乏風味。自古以來,釀酒的糧食有很多,諸如大米、小麥、玉米、高粱等都可拿來釀酒,但在眾多的釀酒糧食中,好酒似乎格外青睞高粱,且有著「好酒離不開紅糧」的說法。
  • 農村曾經隨處可以看到種植的洋姜,現在為啥很少有人種植了?難道不...
    農村曾經看到種植的洋姜,現在為啥很少有人種植了?難道不好吃嗎? 1、吃法單一,需求量不高。洋姜屬於有根就能生長的主,只要一塊地你不挪作他用,洋姜就會像離離原上草一樣,春風吹又生,一畝地的話往往能收穫上千斤的洋姜,但是市場價不高,有時候價格賣的還不如土豆這些粗糧作物,而一畝地最多也只能賺個千八塊的樣子,舉個例子,現在你去超市買洋姜做成的鹹菜,四個洋姜鹹菜才五六塊錢的樣子,這還是製成品。
  • 為什麼種高粱的人越來越少了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高梁究竟是否起源於中國「這個話題至今還有爭議:有人認為高梁來自遙遠的非洲大陸,也有人認為它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作物。中國古人所謂的」五穀「之中並不包括高梁,而「高粱」這個詞出現在中國典籍中也不過八百年左右的歷史。不過近年來在甘肅東灰山新時期時代遺址、遼寧大嘴子商周村落遺址、河北石家莊戰國時代遺址以及長安漢代建築遺址中都發現了炭化高粱遺物。
  • 釀酒糧食那麼多為什麼高粱酒最好喝
    因此,釀酒官微從釀酒用糧食的起源和發展,探討幾種主要釀酒原輔料在白酒釀造中的使用和演變。01高 粱 釀 酒 史在我國古代諸家本草或農書著作中,高粱(Sorghumbicolor(L.)Moench)被稱為蜀黍、蜀秫、紅糧等,高粱是禾本科高粱屬作物,具有食用、飼用和釀造等多種用途,該作物適應性強,種植面積廣泛,是我國第五大禾本科栽培作物,也是白酒釀造的主要原料
  • 高粱的遠徵|高粱記Ⅲ
    而在中國,自兩漢魏晉時期被引進種植後,高粱便因耐旱、耐澇、耐鹽鹼、耐貧瘠得到廣泛推廣,不過最初往往被人們誤認為是「黍」。歷經南北朝隋唐,到五代宋遼夏金時期,高粱已經遍布中國南北,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農作物。在我國糧食作物發展史上,身為外來物種的高粱曾經發揮過不可低估的作用,甚至被稱為「生命之谷」。
  • 白酒知識:高粱、玉米、大米釀造的白酒哪個更好喝?
    「糧為食之肉」 釀好酒終究還是要取決於釀酒原料糧食。百人百味,白酒的香型很多種類也很多,關鍵就在於釀造的原材料糧食。不同糧食釀造的酒味道也是各有特點,在開懷暢飲的時候你覺得高粱、玉米、大米釀造的白酒哪個更好喝呢?老莫來給大家分析分析這些糧食釀造的特點。
  • 重慶交大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土壤化改良基地上種植高粱,畝產614公斤!
    重慶日報記者 萬難 攝12月7日,記者從重慶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力學治沙」科研團隊在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土壤化」試驗基地上種植的「晉糯3號」高粱,經過專家田間測產,平均畝產為614公斤。這一測產數據是全國高粱平均畝產的近兩倍。
  • 高粱烏米——茭莓莓
    高粱烏米——茭莓莓文/侯貴榮百度高爾基的小說《烏米》,卻發現了一種叫烏米的食物,細看下來,發現這個能吃的烏米竟然是我們小時候經常掰的茭莓莓。它學名叫高粱烏米,是由高粱絲黑穗病菌引起的高粱絲黑穗病穗。茭莓莓,這個讓農民因高粱減產而難過的東西,這個讓我們充飢又減饞的東西,竟然有這麼高的營養價值。難不成我們那一代經歷過餓肚時期卻長的牛高馬大,得歸功於它――高粱烏米?       我國對它開發利用尚屬空白,這不難理解,在解決肚子問題時期,種高粱可不是為了結莓莓。
  • 抱歉,大部分人並不了解高粱|研酒所
    在中國,自兩漢魏晉時期被引進種植後,高粱便因耐旱、耐澇、耐鹽鹼、耐貧瘠的特性得到廣泛推廣,歷經南北朝、隋唐,到五代、宋、遼、夏、金時期,高粱已經遍布中國南北,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農作物。但是,這時候高粱還不叫「高粱」,而是叫「蜀黍」。
  • 東北:黑土地上的釀酒高粱命脈|高粱記Ⅰ
    除那幾省外,在北方也是農民的主要食物,可以糊成餅子,攤作煎餅,而最大的用處是製造白幹酒的原料,所以白幹酒也叫做高粱酒。"這幾段文字是現代作家王統照在1933年所寫。王統照是山東諸城人,1931年曾赴東北短期教書並遊歷。從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當時高粱是包括東北在內的北方地區極為普遍的一種作物。
  • 跟小麥、玉米大宗糧食作物相比,高粱種植很小眾嗎?種植效益咋樣
    高粱作為特色雜糧作物,其種植面積和產量與小麥、玉米這些大宗糧食作物存在一定差距,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高粱種植沒有銷路、效益不好,畢竟它的用途很廣,可以釀酒、釀醋、飼料、食用、能源、帚用,關鍵是它耐高溫、抗旱、抗澇、耐鹽鹼、耐瘠薄,適應能力特別強。
  • 美國耕地面積比中國大得多,為什麼糧食產量不如中國?
    看到這估計很多人都不太明白,美國耕地面積比我國多,而且地勢更平坦,而且美國農業生產基本上都採用的是機械化生產,生產效率非常高,那為什麼美國的糧食總產量比中國還要少1.8億噸左右呢? 實際上美國糧食總產量之所以比中國少,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美國用於種植糧食的耕地面積並不多。
  • 高粱成熟收穫,今年高粱價格如何,種高粱利潤高嗎
    9月初,又到了高粱成熟收穫的季節,高粱又叫蜀黍,有農民稱這種作物叫小蜀黍。我國高粱的栽種面積比較廣,食用高粱穀粒供食用、釀酒。糖用高粱的稈可製糖漿或生食;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是一種比較受歡迎的經濟作物。
  • 新疆1800畝沙漠高粱畝產接近全國平均畝產兩倍
    接下來,將以土地流轉的方式,以『公司+農戶』的模式,集中連片推廣,增加當地群眾收入。比如:烏魯木齊、新疆伊寧縣、尉犁縣等地種植出來了火龍果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我國糧食生產喜獲「十七連豐」,糧食產量連續6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今年糧食豐收是戰勝疫情和洪澇災害的結果,也是農業科研人員不斷攻堅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