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目眩,按陽白穴!

2021-01-08 百年養生

生活當中有的時候會遇到頭暈目眩的問題,導致頭暈目眩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由於膽經上的火旺,火氣上竄而傷及心神,從而引起頭暈目眩的情況。當發生目眩時,只要按摩一下我們的陽白穴,就可以非常有效地消除目眩的症狀。

陽白穴屬於足少陽膽經之腧穴,它具有袪風、通經、活絡的作用,《針灸甲乙經》當中還記載陽白穴能夠治「頭目瞳子痛」、「挾項強急」等症。因此對於可用於緩解前額疼痛、眼部病症,以及目眩等症。刺激該穴,可以疏通閉塞的經絡,調節氣血流通,從而瀉除膽經之火,長期堅持按摩,對於有頭暈目眩問題的人來說可以起到良好的調理、改善的作用。

穴位用法:按摩法: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陽白穴穴位上,旋轉按揉穴3-5分鐘,每天早晚各一次。

相關焦點

  • 按復溜穴緩解腰膝酸軟
    對大部分人來說,每天奔波勞碌難免形神衰憊、力不從心,從而出現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等症狀。感到疲勞時,可以按摩小腿內測的復溜穴(位於腳踝內側中央上二指寬處,脛骨和跟腱之間)來緩解。按摩時,可端坐在椅子上,將一腳抬起,翹放在另一側膝蓋上,另一隻手輕握足踝處,四指放腳背,大拇指指腹所壓之處即是該穴位置。按壓手法宜輕柔,每次揉按2~3分鐘,以產生酸脹感為宜,可疏通氣血,緩解日常勞累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等症狀。(據《西寧晚報》)【來源:呼和浩特新聞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女生臉上有這3個「美人穴」,每天堅持按一按,兩月後擺脫黃臉婆
    小編向大家介紹一個小技巧,女生的臉上都有三個美人穴,每天堅持按一按,兩個月之後擺脫黃臉婆。1:絲竹空穴位在人體,臉上是穴位最多的地方,而眼睛是我們五官中最為敏感,脆弱的一個地方。無論是臉上長了皺紋,還是皮膚變得暗淡,都與眼睛有著很大的聯繫。
  • 承泣穴 四白穴 巨髎穴 地倉穴 大迎穴 頰車穴 下關穴 頭維穴 人迎穴 水突穴
    【穴位配伍】配太陽治目赫腫痛,配陽白治口眼歪斜。【穴位治法】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附註】足陽明經、陽蹺、任脈交會穴【附註】足陽明胃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 補氣是提高免疫力最快的方法 按這幾個穴效果最好
    取穴:神闕穴在腹中部,臍中央。方法:晚上,盤足端坐,雙手對搓,手心發熱之後,左手心放在右手背上,右手心捂住肚臍,按順時針方向轉圈揉搓。隨著手的搓揉連貫注到肚臍位置,想像肚臍下有熱氣蒸騰全身,每次搓揉15分鐘。⑥補心氣—神門穴心氣虛的症狀表現為氣短、心悸怔忡、精神萎頓等症突出,並有脈結代、或遲或數,但虛軟無力、心神不寧等症。
  • 氣衝穴,治療生殖系統疾患的要穴
    足陽明胃經穴訣歌:四十五穴足陽明,頭維下關頰車停,承泣四白巨髎經,地倉大迎對人迎,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滿梁門起,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存,水道歸來氣衝次,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上巨虛連條口位,下巨虛跳上豐隆,解溪衝陽陷谷中,內庭厲況經穴總。
  • 每日一穴 大腸經之迎香穴
    手陽明大腸經穴位為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 諸陽之會——百會穴
    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百會穴為百脈之會,是各經脈氣血會聚之處。首先可以醒腦開竅,對高血壓、頭痛、頭暈等有效;其次可以安神定志,治對心慌、失眠、多夢、健忘等有效;如果艾灸百會穴的話,可以使臟腑陽氣上升,意為昇陽舉陷。對脫肛、子宮脫垂、腹瀉等有效。
  • 肘髎穴 手五裡穴 臂臑穴 肩髃穴 巨骨穴 天鼎穴 中府穴 扶突穴 口禾髎穴 迎香穴
    【附註】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按摩按法、點法、揉法、按揉法、點揉法、點按法、拇指彈撥法等。2)向外上平刺1.0~1.5寸,透四白穴,治膽道蛔蟲症。局部酸脹,可擴散至鼻部,有時有眼淚流出。2、點按法顧名思義,點按法就是按一下間斷一下,再按一下這樣的方法, 這種按法可以讓我們的迎香穴在不斷的按壓升起之中得到刺激,通過這樣的刺激,帶動我們體內經絡的韻律,幫助我們祛除身體之中的燥邪、滋潤我們的肺部,讓我們達到保護身體健康的目的!
  • 十二經穴歌
    三、足陽明胃經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髎經,地倉大迎下頰車,下關頭維對人迎,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尋,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滿與粱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存,水道歸來氣衝次,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上巨虛連條口行,下巨虛下有豐隆,解溪衝陽陷谷同,內庭厲兌陽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終。
  • 按揉兩穴,控制肝火防春天頭暈目眩
    《靈柩·經脈》: 「足厥陰之脈,起於(足)大趾從毛之際……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肝經的循行線路直達巔頂的百會穴。頭痛在中醫看來有偏頭痛、前額頭痛、巔頂頭痛,疼痛位置不同,反映不同的經絡出了問題。 巔頂頭痛可以敲揉 百會穴、太衝 等穴,用藥也要從調理肝臟入手。
  • 氣海,羶中,足三裡 按三個穴讓你「底」氣十足
    生活中常見一些久病之人、重病之人、勞累過度的人、後天失養的人、年老體弱的人,由於臟腑機能衰退而氣不足,他們少氣懶言、聲音低微、神疲乏力、呼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無華,一系列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怎麼樣保養我們的氣呢?有三個重要的穴位,就是氣海、羶中、足三裡,百用百靈。
  • 胃痛、消化不好,按一按足三裡穴
    當然,想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也可以尋求穴位的幫忙,這裡需要提到的就是我們的足三裡穴!足三裡穴隸屬於人體的足陽明胃經,是胃經上的重要經穴之一,足三裡穴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能夠調理多種病症,中醫當中有「足三裡一出,「百病」消除」的說法,但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調理脾胃、補氣益中。對於消化不良、腹脹、胃痛等消化問題,都有不錯的調理作用。
  • 【中醫】經穴歌 精華資料 !
    足陽明(胃)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髎呈,地倉大迎下頰車,下關頭維走人迎,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尋,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滿與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存,水道歸來氣衝穴,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上巨虛連條口行
  • 不花錢的「特效穴」,每天按一按,促睡眠、防中風、遠離心腦血管疾病~
    神門穴  手腕上的特效穴——安心神、促睡眠、防治老年痴呆  神門穴,顧名思義,是安定心神的門戶,它位於手少陰心經,與心有著密切的聯繫,是心經經氣出入的門戶,也是維持心功能正常運行的要穴。  常按神門穴有益心氣、安神的作用,可以治療很多和心相關的問題。
  • 每日一穴【肩髃穴】,緩解肩周炎重要穴
    【功能作用】疏經利節,祛風通絡、理氣化痰 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位於肩關節,並與陽蹺脈相交會,故疏經活絡、通利關節的作用甚強,為治療上肢痛、麻、涼、癱諸疾要穴;此穴還具有祛風通絡、清熱止癢 的作用,可治療外感風邪或風與血分之熱相搏於肌膚之間所致的風熱癮疹;此穴的通經理氣、化痰散結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瘰癧、癭氣。
  • 化痰強穴——豐隆穴
    取穴:先找到膝蓋的外膝眼與外腳踝連線的中點,再找到小腿脛骨旁開兩指寬的地方,這兩點的交匯處就是豐隆穴。豐隆穴在足陽明胃經上,胃經是多氣多血的經脈。【名稱】:豐隆【歸經】:胃經穴【國際標準代號】: ST40【特點】:本經絡穴。
  • 中醫歌訣——十四經穴記憶口訣
    足陽明胃經  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髎經, 地倉大迎下頰車,下關頭維對人迎, 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尋, 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滿與梁門, 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存, 水道歸來氣衝次,髀關伏兔走陰市, 梁丘犢鼻足三裡,上巨虛連條口行,
  • 【每日一穴】臑俞穴:舒筋活絡,化痰消腫
    臑俞為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太陽小腸經。臑俞是手太陽小腸經、陽維脈、陽蹻脈的交會穴。
  • 肩髃穴
    肩髃穴有通經活絡,疏散風熱、活血散風、通利關節的作用。肩髃穴是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之會,陽蹺脈主司運動,陽明經筋結於肩部,本穴又位於肩部,故是治療肩臂疼痛、手臂攣急不舉、半身不遂的主穴。凡穴位與他經交會者,為會穴,在治療上,則兼及與會之經之症。肩髃穴有理氣化痰、舒筋利節之功。
  • 病後身體虛弱:按膏肓穴與神闕穴!
    這個時候可以按摩刺激膏肓穴和神闕穴還進行調理和治療。膏肓穴穴位經屬:足太陽膀胱經。經穴用法:按摩法:可以採用點按、推法、拿法、揉法來刺激膏肓穴,或用空拳敲打本穴3-5分鐘。灸法:刺激膏肓穴也可以採用艾灸的方式,艾炷灸3-7壯或用艾條懸灸膏肓穴5-15分鐘。膏肓穴具有益陰清心的功效,經常刺激還可以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