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重慶土著,對重慶的老地名如果不能如數家珍,簡直是對自己身份的褻瀆。
什麼觀音巖、通遠門、兩路口、桂花園、臨江門、較場口、朝天門、陝西巷、華一坡、儲奇門等等等等,一聽見名字,就立刻能在腦海裡自動浮現出它的具體位置。
而有一個地方,說出來大家可能都知道,但它的具體位置很多人說不清楚,就像蒙著一層霧都特產的迷霧。知道那裡有它,可就是有點朦朧,怎麼聚焦都看不分明,它就是上清寺。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上清寺位於渝中區中部偏北位置,北臨嘉陵江,南接兩路口,西靠化龍橋,東連大溪溝。轄區內有人民路、中山三路、中山四路、上清寺路和嘉陵橋路五條主幹道,其境內轄七個社區。
到重慶參觀遊覽的旅客,通常會前往上清寺轄區內的李子壩輕軌站打卡;小資情調一點的,中山四路更是不容錯過;人民大禮堂,作為重慶市的地標建築,不專門前往一趟,那麼這次重慶行的不完整性就顯而易見。
人們陶醉於黃果樹樹根糾纏的古意盎然的石牆,流連於三峽博物館的燦爛巴蜀文化時,很難不被攛掇出尋古訪幽的興致。
輕軌穿樓、人民大禮堂、最美的中山四路都在上清寺,有看官就問了,都是上清寺,一聽這個名字,就不可抑制地有穿越的蠢蠢欲動,感覺自己已經肋生雙翼,溯著歲月過來的方向振翅飛去。那麼,上清寺是什麼?上清寺在哪裡?
我們就讓時光倒溯,在太平洋廣場,鑫隆達大廈、渝中大廈的簇擁中,在上清寺轉盤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中,一點一滴地拼湊上清寺的來龍去脈,解決這個困擾了不但是遊客,還包括太多本地人的不大不小的疑問。
讓我們在這繁華若夢的重慶都市核心位置,電光火石地閃回去五百年,那是明嘉靖年間。
而在這之前更久遠的年代,上清寺地區和你在荒山野嶺可以捕獲的場景並無多大不同:人煙稀少,荒墳亂草。唯一被今天繼承下來的,就是一條清清流淌的嘉陵江。
而怪力亂神的現象在當時是常態,因為位置偏僻,人丁寥落,此處又不時發生一些當時無法解釋而理解為稀奇古怪的事,在人們的舌尖上多轉幾轉,就變成了這裡非常邪門。
人們愈發不敢到這一地區來拾柴打草,開荒種田。嘉陵江畔的這片沃土,倒更加荒涼了。
雖然不在渝中半島的核心位置,但這裡往南退不了多遠,就是渝中天險佛圖雄關;嘉陵江在這裡水流緩慢,水道不寬,如有巨寇由江北發難,打此過江,不費吹灰之力就繞過佛圖關,會將兵鋒直插渝中胸膛。
有開明鄉紳,便於嘉靖年間,歷時十餘年,在此地建起一座「三清廟」,佔地達400平方丈之廣。廟內建築恢宏,殿宇林立,含三清大殿、祖師殿、玉皇殿、靈官殿、雷祖殿、財神殿等多座殿堂。以鎮邪祟,鎮守渝中。
今天重慶人常掛嘴邊的「七星崗鬧鬼,上清寺鎮邪」裡的「上清寺鎮邪」便由此而來。
道觀甫一落成,立刻成為善男信女趨之若鶩的地方。又因為此地臨江,得舟楫之便,兼寺廟聚眾之利。敏銳的商賈嗅到商機,開始在此地開通買賣。很快由最初的小攤小販發展到坐攤商鋪,圍繞著三清廟形成了商業氣氛濃鬱的大型交易市場。
後來,「三清廟」改名為「上清寺」,人們按照習慣,以這裡最醒目的標誌建築來稱呼該地區,「上清寺」這個名字就一直叫到了現在。
上清寺歷經明清兩代,一直香火鼎盛,信眾盈門。但天有不測風雲,1924年,四川督軍熊克武退出四川,留在蜀境的大小軍閥群龍無首,陷入混戰。
便在該年,劉湘的川軍趕走貴州軍閥袁祖銘,佔據上清寺地區。懷恨在心的袁祖銘第二年率部報仇,欲再奪上清寺。兩軍於上清寺激戰,鷸蚌相爭,殃及池魚。上清寺的屋宇受損嚴重,最無語的是,凡人打架,神仙遭殃,寺內神像幾乎被無眼槍炮掃蕩一空。
自此,一度鼎盛的上清寺開始了它的沒落。
上清寺頑強的建築遺蹟,在抗戰時期被國民黨警察局上清寺分駐所重新裝修,一度成為辦公場所。
解放後,重慶市郵政局又簡單裝修一下,把這裡改造成職工二食堂。
然後,是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特殊時代來臨,在瘋狂的破四舊運動中,作為封建迷信代表的老建築上清寺,苟延殘喘的悽慘背景也無法拯救它被徹底拆除的最終命運。
至此,世上再無上清寺,留下來的只是一個令人喟嘆的名字。
上清寺,現在是重慶渝中與江北連通的重要交通節點。重慶最早的嘉陵江大橋與第一座複線橋渝澳大橋皆位於這裡。
它背後的歷史和它現在承載的功能大相逕庭,但有什麼關係呢?當你站在轉盤的天橋上,向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凝視時,那座金碧輝煌的堂皇寺廟,將穿透時空,默然肅立在對從前的想像裡,從來都不曾消失。
因為,我們腳下的這片現代進步的土地,一直都沿用著唯一的名字:上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