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中日戰爭打響,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布《遷都重慶宣言》。隨即,重慶成為戰時首都,國府遷渝,整個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國民政府的主要部門便集中在以上清寺為中心的兩平方公裡的範圍內。
也正是從此時開始,上清寺登上了歷史舞臺。
在那個時代,上清寺是毫無疑問的全國抗戰中心,無數抵禦外敵的指令從這裡發出,而此地同時也是國際抗日同盟軍戰區樞紐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舞臺。
1939年9月28日,空襲重慶的日軍航空兵戰機編隊正因此,從1938年2月開始一直到1943年8月,日軍對重慶啟動了歷時五年半的瘋狂大轟炸,而上清寺自然是重中之重。現在位於李子壩沿線的防空洞,也正是為那個時代所設。
作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很難想像那個歲月的慘烈和悲憤——1939年5月3日、5月4日兩天,在日軍轟炸下,重慶市民死傷無數,史稱「五三、五四」大轟炸。
就在慘案發生的第二天,1939年5月5日,位於上清寺的國民政府即宣布重慶直轄,旨在向全世界昭告中國抗戰到底的決心。
1940年代,重慶在城市的廢墟中繼續營業的國民酒家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聯合軍事會議在上清寺召開,標誌著同盟國達成共同抗敵意願;
1942年1月2日,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在渝成立,求精中學成為盟軍司令部,指揮著東亞數百萬盟軍對日作戰;
1942年2月,《告入緬將士》電稿從上清寺發出,鼓舞著滇緬前線數十萬遠徵軍將士;
1943年1月11日,美英等國發表聲明,宣布放棄在華不平等條約,國民政府亦在上清寺與各國籤訂「新約」,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大部分屈辱條約就此廢除;
1943年,蔣介石視察中國遠徵軍時與史迪威將軍握手1945年9月1日,國民政府在上清寺中央電臺向全世界宣告成立「臺灣行政長官公署」,首任行政長官陳儀通電全國:「從今天起,臺灣和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這種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本人特報告全體中國同胞及全世界周知」。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風雲際會之際,上清寺鐵骨錚錚。
只有統一戰線的團結長城才能救彼時節節敗退之中國。
1939年1月16日,根據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以周恩來同志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正式成立。曾家巖50號,雖是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私人名義租下,被人稱為「周公館」,事實上,她是當時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市內的辦公地。
也就在這裡,南方局的同志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當年風華正茂的葉劍英、喬冠華和龔澎等,也是小樓的常住居民。
特別是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後,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遭到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危機四伏。國共兩黨以外一些主張抗日的政黨和人士,迫切希望聯合起來。
也就在1941年到1945年期間,南方局多次在上清寺曾家巖50號與文藝、演藝界人士商討,利用重慶每年10月到次年5月大霧瀰漫的季節,組織大規模的演出,公演共堅持了4屆,共演出話劇100多部,史稱「霧季公演」。
她不僅成為了中國話劇史上的黃金時代,而且也在彼時極大穩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共產黨爭取了更多支持。
抗日戰爭末期,周恩來曾經說過:「1945年以前,只有文化教育界向我們靠攏,現在工商實業界也向我們靠攏了……統戰工作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
而整個抗戰期間,國共兩黨圍繞軍事摩擦、合作對敵、聯合政府等問題,在重慶的高級別談判時斷時續、年年進行。
南方局主要承擔了代表中共中央的談判責任,許多談判方案、辦法及策略都是南方局研究並報中共中央同意的,周恩來、葉劍英、董必武等南方局領導人多次直接出面進行談判,維護了有限範圍內的合作,上清寺成為緩和關係、彌合歧見的調處重地。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事件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和力量對比,並對當時中國的局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為此,周恩來同志帶著南方局的領導和工作人員經常在上清寺同外國駐華使節、援華機構人員和新聞記者會晤,廣交外國朋友,以大量的事實和文字資料說明共產黨在抗戰中的貢獻。
1944年,正是在南方局的影響下,中外記者團和美軍觀察組訪問延安,中國共產黨已經把影響擴大到了國際社會中。
彼時上清寺風雲人物雲集,有個人時稱重慶「孟嘗君」,值得銘記。
上清寺轉盤附近有戶宅邸,名叫特園,是抗戰時期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鮮英舊居,因鮮英字「特生」,所以又叫特園。
註:1945年10月28日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在重慶上清寺特園成立當時在國民黨的政治高壓下,為避免麻煩很多人不願與共產黨接觸,更不敢給共產黨提供活動場所。1938年底,董必武與周恩來心懷忐忑來到特園拜訪鮮英。
鮮英雖有「孟嘗君」之稱,但時局使然,周恩來還是旁敲側擊,探尋其意,沒想到鮮英坦然說:「特生久有報國之志,今天周先生、董先生如此推心置腹,為共赴國難,一是願意,二是不怕。」
此後,特園成為南方局在重慶開展統戰工作的重要場所。也是在鮮英和南方局的努力下,民主人士於此交流探討,民主力量於此得到團結。
中國現有八個民主黨派,其中中國民主同盟以及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前身之一的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等都發祥於上清寺,上清寺也因此成為中國民主黨派的搖籃。
1941年,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特園成立,後來改為中國民主同盟。而當毛主席赴重慶談判時,曾經三赴特園,與中國民主同盟負責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張瀾、鮮英,共商國是。
(備註:現在最新研究成果是毛澤東6顧特園,其中3次為的是見張瀾,但為了嚴謹,都是說三顧特園會張瀾。)
註:1941年3月在重慶上清寺秘密成立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9月改名為中國民主同盟在這裡毛主席曾深情地說道:「這裡是民主之家,我也到家了。今天我們聚會在『民主之家』,今後我們共同努力,生活在民主之國。」
為了紀念特園對革命事業的貢獻,董必武提議以「民主之家」的稱號贈與特園,後來馮玉祥為其手書「民主之家」的匾額。就在毛主席赴鮮英六十大壽壽宴時,見到特園門口「民主之家」四個大字,盛讚道:「董老起名,馮將軍提字,表老贈聯,堪稱三絕啊!」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60年代,特園曾不幸發生大火,房屋幾乎全部燒毀,這塊門匾是鮮英的五兒子鮮繼堅不顧自身危險,衝進火場搶救,才得以倖存下來,現為國家一級文物,存放在位於紅巖革命紀念館。
九三學會的創立得益於毛主席在重慶談判期間的影響。毛主席在上清寺先後約見了中央大學、重慶大學部分教授,以及許德珩、勞君展夫婦。得知他們於9月3日成立了九三座談會,顧慮「人少、影響小」。毛主席先表示:人數少不要緊,你們都是代表性人物,經常在報紙上發表意見和看法,不是也起很大的宣傳作用嗎?同時,勉勵他們把座談搞成一個永久性的政治組織。
受到毛主席的啟發和鼓勵,九三學社於1946年1月6日籌組,5月4日正式成立。
而以愛國民族工商業家為主的中國民主建國會,同樣也是在中共南方局的同志們影響下成立起來的,周恩來總理還曾在愛國工商業家們的聚會上,作了名為《當前經濟大勢》的演講。
民主不是過去式,是進行時。
2004年3月,中共中央統戰部決定,在重慶建立首個「中國統一戰線傳統教育基地」,建立起以「特園·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為龍頭的統戰宣傳教育聯線。
工程共分為兩期,2008年3月12日,依託於特園舊建築的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正式開館,2011年3月,二期工程「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新館」建設及布展也圓滿完成。
而建成的特園紀念館內,有一本紀念冊顯得尤其親切可貴。她原為成都金陵大學學生鮮繼楨所有。
戰時,鮮英長女鮮繼楨對這些民主人士們都心生敬佩,每次放學回家後,她都會拿出這本紀念冊,請來訪的知名人士題詞。這本紀念冊留下了張瀾、沈鈞儒、馮玉祥、郭沫若、陶行知等人的手跡,這是民主浸潤時人內心的見證。
對民主的渴望在當時青年人的心裡留下激蕩。而彼時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就是這一民主進程的最大推動力量。
而今,這是全國唯一一個全面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綜合性展館,2013年5月,特園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特園被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抗戰遺址。
這足以告慰鮮英的在天之靈了。
她也繼續為共和國之統一戰線和民主貢獻能量。
反法西斯戰爭是持正義理念者的光榮之戰、團結之戰。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後,美國對日宣戰,各同盟國決定建立中國戰區,由蔣介石任最高統帥,史迪威任參謀長。
戰火中,史迪威來到重慶,便居住於現上清寺與李子壩輕軌附近的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官邸中。
官邸依山而建,有大小不一的房間十多間,除了居住之外,更多的時候是充當辦公所用。在這裡居住的,除史迪威將軍外,還有他的副官及隨員。
其間,許多中外軍政要人,如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勳爵、美國陸軍後勤部部長索姆威爾將軍等,為商討有關軍機要事也曾到此晤談甚至留宿於此。
中國戰區的建立,使盟國在緬、泰、印地區的部隊有了一個協調指揮的中心,對打擊日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史迪威將軍官邸舊址成為了中國唯一以外國軍人命名的博物館——重慶史迪威將軍博物館,這也是為了感謝在抗日戰爭中幫助過中國人民的史迪威將軍。
而在上清寺李子壩三層馬路上的另一棟小樓,則屬於在當年重慶人心目中的英雄「飛虎隊」的辦公場所。
1941年,陳納德受蔣介石之託組建美國志願空軍援華大隊,加入中國抗日戰爭。陳納德在羅斯福政府的支持下,以私人機構名義,重金招募美軍飛行員和機械師,以平民身份參戰。
這便是抗日戰爭中的「飛虎隊」。
1945年8月1日,當陳納德離開重慶的時候,重慶大街上人山人海。他們是在送那個幫他們抵禦重慶大轟炸的英雄。
1945年,中國人民趕走了侵略者,但長久的和平尚未到來。
1945年9月3日,重慶,日本人正式向中國人投降,駐華美軍參加勝利日大遊行,重慶人民列隊、舞龍向這些幫助中國人的真正盟友致敬上清寺的兩棟小樓記錄了那段遠去的歷史,國家和人民處於高興和緊張的複雜心態中。
她們是國共談判的核心區域,其一為現在中山四路36號中共重慶市市委大院2號樓,當時為蔣介石私宅,也稱「美齡樓」,1945年國共談判期間,兩黨代表從9月27日起,在這裡共舉行了四次會談;
中共雙方在桂園籤署著名的《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其二為現在位於上清寺中山四路65號的桂園,此地原為張治中公館,重慶談判期間,張治中將此處備作毛主席在重慶市內辦公會客的居所。
十幾天後,也就是10月10日,毛主席與周恩來總理就在此處,代表共產黨與國民黨代表籤訂下《國共雙方代表會議紀要》,這就是中國革命史上赫赫有名的《雙十協定》。
毛主席對會談紀要曾這樣評價:「這個會談紀要,第一個好處是採取平等的方式雙方正式籤訂,這是歷史上沒有過的。」
這為飽經風霜的中國贏得了短暫的和平。
|來源:蓮二爺
|聲明:除原創內容特別說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