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圖書Top250大換血,《追風箏的人》終於不是第一了

2020-12-23 什麼值得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帳號:做書 ID: zuoshu2013 原創作者:竹光侍 原標題:「豆瓣圖書Top250大換血,《追風箏的人》終於不是第一了」。未經授權,請勿隨意轉載。

作為國內最大的書影音評分網站,豆瓣推出的榜單也廣受關注。只不過,相比於豆瓣電影片單已經成為國內影迷的觀影參考,書單的「存在感」就要低很多。

不久之前,豆瓣圖書Top250悄然更新,根據官方公告。此次更新主要在以下兩方面:1. 圖書評分對排名的影響增加了,熱度(評價人數)對排名的影響減少了;2. 對部分成套圖書,用全集條目替代了各分冊條目。

規則調整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榜上圖書大換血,Top 10紛紛易主,《追風箏的人》Top 1的位置被《紅樓夢》所取代,跌到了30位。第二名《解憂雜貨店》也讓給了更有說服力的《活著》,跌到了100名以外。

新榜單的另一個變化,是補充了很多近幾年出版的「新鮮血液」,《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空降12名,那不勒斯四部曲全部入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成為最年輕的Top250入圍者。

榜首的易主,經典的歸位,新書的加入,讓豆瓣圖書Top250不再那麼槽點滿滿。一直以來,雖然豆瓣用戶並不把這份榜單作為閱讀指南,但它卻是各類營銷號閱讀推薦的風向標。《追風箏的人》《解憂雜貨店》的長銷不衰,這份流傳甚廣的榜單功不可沒。

然而,相比豆瓣電影Top250的「權威性」,豆瓣讀書Top250一直以來廣受詬病。《為什麼豆瓣讀書的Top250那麼垃圾?》《豆瓣讀書250為什麼如此不靠譜?》《為什麼豆瓣Top250的書中,前九名東野圭吾一人佔了三本?》《為什麼豆瓣讀書Top250第一名是追風箏的人?》……知乎的上的這些問題說明它有多麼不得人心,簡直可以入選「網際網路大型迷惑現場」。

「相比豆瓣電影250,豆瓣讀書250感覺完全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投出來的。。。有不少我上大學時的當季暢銷書,經典讀物也是那個時候的版本,現在年輕人是不太喜歡看書了嗎?」正如這位讀者所說,這份榜單的最大問題在於毫無經典性可言,註定很快就會過時的暢銷書、網絡文學佔了半壁江山。

雖然豆瓣讀書Top250經歷過多次改版,在2013年以前前三名分別是《小王子》《紅樓夢》和《活著》,但無論是舊版還是換血之後的新版,即便《紅樓夢》奪回榜首,整個榜單依然給人「80、90後青春期讀物一覽」的感覺。

不少人好奇這份榜單是如何選出來的。雖然豆瓣讀書並沒有專門出來科普,但豆瓣工程師曾經解密過電影Top250是怎麼算出來的,可以作為參照。

經過分析,豆瓣工程師認為IMDb通過調節「評分人數的預設值」來權重的算法,無法滿足當前國內電影排行榜的實際需求(近幾年觀影方式的多樣化以及影院觀影的持續火爆,使得新近上映的影片很輕鬆地就能獲得大量的評分,相較之下,老片子的曝光機會少了很多),決定換個做法,提煉出兩個關鍵指標:1、它應該具備人群的廣泛適應性;2、它還需要具備持續關注度,不能曇花一現。 具體做法是:取得每部影片在不同時間周期內的收藏人數和評分,將其匯成一條收藏曲線,再分析不同的曲線及其間關係,計算相應的分數。

從最終結果來看,豆瓣電影Top250與影迷心中的經典高度重合,Top 10中僅有兩部2000年後的電影(《千與千尋》與《盜夢空間》),大多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影史佳作,類型片導演更是不可能獨佔三個名額,註定曇花一現的商業大片也不可能上榜。

豆瓣工程師未嘗不想通過同樣的算法,得到一份槽點更少的讀書250榜單,然而,電影和圖書消費人群、消費周期、長尾效應的不同,使得兩份榜單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結果。

首先,電影是工業化程度更高的大眾文化產品,觀影人次動輒百萬、千萬起,所以其普適性、覆蓋度都遠非圖書可比,傳世經典集中的是全球觀眾情感的最大公約數。

一部經典影片幾乎可以滿足所有人的口味,但即使銷量千萬的暢銷書依然只是「圈層爆款」,是一群人的蜜糖,其他人的砒霜。更何況,大多數讀書人並不慣於豆瓣打分,60萬人評分就能把《追風箏的人》推上榜首。

經典電影呈現的是跨越時空、地域的普遍情感,而暢銷書往往契合了某一群人某一時期的心理狀態。幾十年前的經典電影會讓普通觀眾如痴如醉,但經典著作只會讓大部分普通讀者望而生畏。更何況圖書的消費頻次、消費渠道遠遠比不上電影,長銷書的讀者數量要遠遠少於長青電影。

如果說豆瓣電影250反映的是超越時代的普遍人性,那麼豆瓣讀書250反映的是大眾閱讀口味的隨時轉移。

圖書的長尾效應和顆粒精細度也遠非電影可比。2019年國內出版了超過50萬種圖書,院線上映的影片不到1000部,院線之外觀眾可以有大把時間重溫經典,但讀者連每月新出的書都目不暇接。

正如微博博主@Mandelstam 所說:豆瓣圖書Top250是一個有點奇怪的概念,它源自電影,但是圖書的類別要遠比電影豐富,電影本質上仍舊是虛構或非虛構的「故事」,令它們彼此之間的比較至少有一定基礎,但是圖書,尤其是偉大的圖書,彼此之間的差異令這種比較難以令人信服。《紅樓夢》和《國富論》有可比性嗎?它們和《聖經》又有可比性嗎?

所以,不可能有一份榜單可以為圖書在「出版史」(類似於影史)排座次,也沒有一份書單能成為所有人的閱讀指南。每個群體、每個人、每一時期的閱讀口味可能千差萬別,這難道不正是閱讀的迷人之處嗎?參差多態才是幸福的本源。

我們固然要為《紅樓夢》登頂榜首而歡呼,但不妨把這份榜單當作窺視年輕人閱讀口味的一扇窗口,觀察哪些書上榜,哪些書下榜,哪些書上升,哪些書下沉,追蹤閱讀風向的變遷。對於那些依然樂此不疲轉發舊版250榜單的營銷號,我們大可以一笑置之。

公眾帳號:做書 ID: zuoshu2013

記錄好書背後的故事,探索出版的可能性與未來。

相關焦點

  • 豆瓣圖書Top250大換血:《紅樓夢》奪得第一
    作為國內最大的書影音評分網站,豆瓣榜單廣受關注,甚至直接影響了人們觀影讀書的選擇。不過相比豆瓣電影的參考意義,豆瓣圖書TOP250的「存在感」就小的多,甚至有網友吐槽「為什麼豆瓣讀書的Top250那麼垃圾?」
  • 上映26年後,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終於進入「豆瓣電影top250」
    而在喜劇這個領域,可能未來很多年都未必有人能追得上他。他的很多作品,從某個層面上來講,是能影響整個時代的存在。想看懂周星馳的作品,需要時間可是周星馳跟那些"出道即巔峰"的人不一樣,他的風格在早期是受盡了嘲笑的。
  • 豆瓣讀書Top250換算法,東野圭吾不再霸榜!出版人推薦了選書方法
    參照豆瓣電影Top250,豆瓣根據每本書讀過的人數和該書所得的評價等綜合數據,生成了一份豆瓣讀書Top250。大多是熟面孔,但有一個問題——太偏重暢銷書了。很多小夥伴閱畢冒出了大大的問號,為什麼榜單的第一名是《追風箏的人》?什麼前十名裡有三本東野圭吾的書?為什麼經典的排名這麼靠後?對此,豆瓣於近日調整了評分標準,對榜單做了大換血。
  • 豆瓣排名第一!《追風箏的人》,追的到底是什麼?
    追風箏的人,為什麼要追風箏?在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這部書名時一定會產生這個疑問。先直接上「答案」,追風箏,是阿富汗城市喀布爾的一項重要節日活動。在春光明媚時,眾多小朋友聚集在市郊的一塊空地,放飛各自的風箏。
  • 豆瓣評分8.9,《追風箏的人》:已經為你遍體鱗傷,依然義無反顧
    ——《追風箏的人》沒有矯揉造作,沒有無病呻吟,所有的背叛、痛苦、後悔、渴望、贖罪……都流過筆尖,印在紙上,印在讀者的心中。我來了興致,翻開了《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我不知道怎麼形容這個故事,善良,慚愧,自救,安心?真是複雜的讓人不相信這是描寫的現實。讀完這兩個男孩的故事後,我想我缺少的就是這種滄桑,對世界的理解頓時發生了改變。
  • 《追風箏的人》: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心中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從拉辛汗的一個電話勾起文中我的童年回憶,讓我們看到了那個忠貞、善良、勇敢的擁有兔唇的男孩哈桑,也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懦弱、自私、背叛了哈桑的阿爾米,更是牽引著我們去直面人性的正反兩面,讓我們去思索一個人究竟應該去追尋什麼樣的人生。
  • 書單|2020年書單盤點:豆瓣top250書單,你看過多少本?
    豆瓣top250書單一直是許多豆友的閱讀參考,從一星的「很差」、二星的「較差」,到三星的「還行」、四星的「推薦」,再到五星的「力薦」,這些評分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預期,但你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因為新冠疫情,我們宅家的時間變長,閱讀的機會增多。
  • 豆瓣8.9《追風箏的人》:無法彌補的過錯,只能用善良完成救贖
    ——來自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前些天在網上買了本小說《追風箏的人》,到手以後用15個多小時才看完它,書裡面的故事比自己想的還要耐人尋味,生動令人潸然淚下,通過文字描述,自己仿佛能看到那種悲傷的情景。初讀這本書,我深深地被小說情節吸引住,特別看到阿里與哈桑父子倆被阿米爾用計趕出家門的時候,外面還下雨著。
  • 《追風箏的人》: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今天知行君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它的名字叫《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ussein)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講述了一個富家少年和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看這本書的同時,知行君摘抄了一些經典句子,和大家分享。
  • 《追風箏的人》 卡勒德·胡賽尼
    今天和你分享的這本書叫《追風箏的人》。在中國,人們一般都是在春暖花開去踏踏青的時候放風箏。然而亞洲中南部的一個國家阿富汗,那裡的人們卻有冬天賽風箏的習俗。怎麼賽風箏?規則很簡單,兩人一組,一人操控風箏,一人持線,並要用自己的風箏線割斷其他人的風箏線。因此,阿富汗的風箏線都極為鋒銳,一不小心就會割傷手。
  • 《追風箏的人》:人生的「救贖」,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輪迴」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美國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暢銷書。全書圍繞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展開,殘忍而又美麗。他不是強制煽情,也不是刻意營造悲劇,而是用一個又一個高潮和令人震驚的情節,讓你仿佛看到了阿富汗的街道和孤兒院,仿佛看到了一起追風箏的哈桑與阿米爾。
  • 周杰倫唱「最後的戰役」時,胡塞尼寫下了《追風箏的人》
    圖書封面(在硝煙中想起冰棒汽水的味道,和那些無所事事一整個夏天的年少,我放下槍回憶去年一起畢業的學校,而眼淚一直都忘記要掉。)唱片伴隨著呲呲的雜音從揚聲器中傳出。1975年,在一次風箏比賽中,阿米爾和哈桑奪冠。哈桑為了榮譽去追趕第二名的風箏,歸來途中被阿塞夫強暴,阿米爾看到了一切……阿米爾看到了哈桑已經哭不出眼淚的眼睛,阿米爾看到了哈桑沾滿泥巴的臉。內心極度愧疚的阿米爾選擇了逃避,選擇了陷害。就這樣,哈桑離開了。而這,正是阿米爾一輩子無法釋懷的罪。
  • 《追風箏的人》:最觸動人心的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最觸動人心的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對阿米爾一輩子愛的承諾。《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於2003年出版,連續兩年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在美國銷量超過700萬冊,全球銷量超過2000萬冊,已經被翻譯成42種語言。
  • 原來怎樣獲得幸福平靜的內心,都藏在《追風箏的人》裡!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追風箏的人》在我們過去的時間裡,總有對不起的人,做得不好的事,我們都可以安慰自己,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次被原諒的機會。
  • 追風箏的人,未披露的39張阿富汗紀實照片
    塔利班曾禁止民眾放風箏,因為放風箏在這些恐怖分子看來「違背了伊斯蘭精神」。在那段黑暗的歷史中,冒險偷放風箏的人會被抓住送進監獄。與風箏的發源國中國不同,阿富汗人放風箏並不是為了閒情逸緻,而是為了比鬥。一如《追風箏的人》裡面的場景,人們放飛各自的風箏,然後運用戰術割斷對手風箏的線。
  • 中英雙語聽《追風箏的人》
    點擊收聽音頻朗讀:  本期朗讀文本賞析:《追風箏的人
  • 重讀《追風箏的人》: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最真實的自己
    這本書就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兼成名作《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首版於2003年6月,至今已經跨越了近20個年頭。2006年,作者因作品巨大的國際影響力,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並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
  • 五部經典高分諜戰劇:《風箏》排在靠後,第一豆瓣高達9.4
    柳雲龍主演的《風箏》以豆瓣8.8分排在靠後,第一豆瓣高達9.4分。 1、《潛伏》 豆瓣:9.4 主演:孫紅雷、姚晨 劇情點評:這部電視劇真的算是國內諜戰劇的頂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