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貴州安順公交車墜湖事件通報出來了。
這起事故是人為造成的,是公交車司機不滿拆遷而蓄意報復社會。
他不想活了,但是要拉著人和他一塊陪葬。
一,事件相關信息量。
通報中涉及到的自管公房,實際意義上產權是歸單位的,使用權歸自己。
政府打算賠償7萬2,但張某鋼沒有領取這筆賠償款,顯然是對數額不滿意。
但不滿意也沒什麼用,因為自管公房的產權是歸單位,而非私人所有。這筆錢賠償的是當事人的居住損失,不是財產補償。
二,自管公房是個誘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管公房是個歷史遺留問題。
因為這是由過去的制度而衍生出來的一個概念。
按照過去的政策,在國企及事業單位在轉制改組過程中,在這些地方工作的員工符合條件的可以分得一套小房。
但現在政策改了,就不能分房給你了。只能說「租」給你。
關鍵問題在於,雖然法律上合理,但那些老員工卻不是這樣想的。
他們認為這是單位的一份補償,是自己的一塊資產。
於是乎,只要政府不拆遷不改造,那大家就相安無事,但是一動,糾紛必起。
時代的一粒灰塵落下來,被不幸砸中的人必然是沉重難熬的。
歷史遺留問題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國家需要慢慢摸索。
希望通過這次案件,國家能夠重視這塊問題。
那些土地是屬於國家的,跑不了,早晚會還回來的。哪怕以後地產業務繞開這些屬性的土地,也不要把底層人民逼得無路可走。
寧可發展得慢一些,也要發展得穩一些。
三,政務熱線是壓死張某的最後一根稻草。
很多網友都覺得張某鋼是心理有問題,甚至交通運輸部安委會印發《關於貴州安順公交車墜入水庫事件的警示通報》中都將心理作為重要防範措施。
但其實據張某鋼的同事、鄰居們的描述,並不能看出張某鋼心理不健康。
多位駕駛員同事稱,張某鋼平時和同事相處感覺人不錯,待人接物都可以。「他感覺總樂樂呵呵的,大家有時也一起聊天,沒覺得有什麼問題」,也有駕駛員評價他「不愛講話」。鄰居們稱,張某鋼平日少與他們往來,「看著挺開朗的,和女朋友照照相挺開心的」。財新記者檢索到疑似張某鋼的抖音帳號。從2019年6月至今,這個帳號一共發布了314條視頻,最近一次發布是在7月4日,即事發生前三天。這些視頻多數為自拍,顯示出主人愛笑愛搞怪,同時他也轉發一些為情所困的言論,沒有看出明顯異樣。
所以他更可能是短時間內遭受打擊過多,多重激烈情緒疊加的結果。
而就上文案發前的一系列事件來看,張某撥打政務熱線卻依舊沒用,極可能是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於低收入弱勢群體他們來說,他們更習慣通過網絡平臺和熱線來實施維權,甚至是他們唯一能夠依賴的維權渠道。
所以在這類渠道上,國家政府應予以足夠重視。比如對風險壓力進行分級的評估,並制定出相應的風險預警預案。
四,報復型人格到底該如何減少?
在本案中,張某鋼為什麼想要報復社會?
可能在他看來,是政府、是社會把他逼成這樣子的,把他逼到無路可走。
所以為什麼我們呼籲關注底層人民、關注弱勢群體,為什麼我們要追求社會公平、正義,要縮小貧富差距,要開發西部,要扶貧,要建立救助體系,要讓法律有溫度。
都是為了讓對社會不滿的人少一些。
儘管這些措施不能讓每個人都滿意,但應該追求讓儘可能少的人陷入徹底的絕望。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公房被拆遷的老員工那麼多,也沒見其他人報復社會啊?
這可能是每個人的抗壓能力不同吧。這涉及到見識、心態、性格等因素。
我覺得不管怎樣,一種人格的形成,都是日積月累造成的。要想規避,這得從教育層面著手。
每個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其待人處世的態度就看父母的影響了。
最後,我想說,司機張某鋼已經死了,再對他一味的譴責沒有多大意義。
更重要的是看到事件背後暴露出來的問題,然後加以解決,這才是每次事故發生的意義所在。
我是擷思,覺得寫得不錯的可以加個關注哦,我會持續輸出優質原創內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