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的智慧之道:做人,外圓內方,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2020-12-11 第一管理學派

外圓內方,這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為人處世的智慧之道,做人要處世圓滑,內心中正,為人謙和的同時也不與人一起犯錯,這就是外圓內方的最好解釋。

「內方」是指做人要有原則,要遵守自己的底線,這是為人之本,而「外圓」是指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靈活多變,對人對事要懂得圓滑,而不是一頭莽上去,這是處世之道

如果一個人太方,只有方而不圓,必然會處處受阻,撞到頭破血流。但是,如果一個人太過於圓滑、不方正,總想著讓別人吃虧、讓自己佔便宜,難免會讓別人擔心和防範,最終自然會疏遠你、排斥你。下面為大家分享4種為人處世之道,以及他們的優點和缺點。

一、外不圓,內卻方

這種人就像一塊脾氣暴躁的硬石頭。在保持心靈純潔的同時,外表也顯得很獨立、冷漠和崇高。隨著外在事物的變化,很難排除外在事物的變化。

相關焦點

  • 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外圓內方、外柔內剛
    做人要雌雄同體、不卑不亢、隨方就圓、剛柔並濟。方圓之道:外圓內方成語「外圓內方」出自《後漢書·郅惲傳》,比喻人表面隨和,內心嚴正。清代紀曉嵐說:「做人要處世圓滑,內心中正,不同流合汙而為人謙和」,這也是對「內方外圓」的解讀。正如古代的銅錢,外形為圓,內部有一個方孔。
  • 做人表裡如一好,還是外圓內方好?
    有句話說:如果做人只圓不方,就是一個八面玲瓏、滾來滾去的「O」,未免過於圓滑世故;如果做人只方不圓,就像一個四處稜角、靜止不動的「口」,寸步難行。上述故事中,出現了三種人。第二種是任座這種剛正不阿之人,敢於直言進諫。但這種人卻因為剛正有餘,圓滑不足,觸犯了魏王的君威,不但沒起到作用,反讓自身涉險。最後一種人便是救回任座的大臣,顯而易見,他內心剛正,但為了使魏王納諫,他隨順了魏王的心態,然後婉轉地告訴魏王,明君應該如何做。這才是真正的處世良方——外圓內方。
  • 人的一生如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易經》揭示趨吉避兇的秘密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常十之八九,僅有的一點快樂,還要用痛苦來交換。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我們經受住了各種自然的考驗,最終難道就是為了這樣一個苦大於樂的結局?佛說,人的本性就是離苦得樂,畏死樂生,而人的潛意識似乎有一種「受虐傾向」,總是不自覺地把自己推入地獄之門。那麼什麼才是趨吉避兇的密碼,怎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做人的智慧:處世三分精明,待人七分厚道
    常有人抱怨說,做人很難,做事很累。 其實,我們在做人的過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付出,不懂得防範,必然會栽了跟頭,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處世三分精明,看破不說破,這展現出一個人的智慧。 與人幫助,與己幫助!
  • 義、寬、恕、信、忍:透過古人事跡,探尋古人為人處世之道
    人是群居動物,要想在一個群體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掌握為人處世之道,而中國更是一個講究人情世故的國家,因此要做到人情練達,說話做事的方式就要有技巧和藝術,這樣才能使別人對自己刮目相看。在治國安民方面,統治者可以採取中庸之道,通過恩威並施來建設強國,給百姓康樂;在為人處世方面,強調做人不可以太狂妄,也不能過於忍讓,「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機關算盡太聰明」,都是在告誡人們為人處世要適當,為自己留有轉瞬的餘地,如果只圖一時痛快對人惡語相向,可能日後就會走投無路。
  • 「慈不掌兵,義不理財」,後半句更經典,說透為人處世之道
    但是,在這看似短暫的數十年當中,會遇到形形色色之人,無論是在家鄉工作,還是選擇到外地打拼,都要與不同的人打交道,無法孤立存在。所以,掌握為人處世的哲學,才能應變自如,更容易取得成功,過上幸福生活。幾千年來,古人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許多充滿智慧的俗語,雖然時代不斷發展,科技日新月異,但有些道理亙古不變,不少俗語依舊經典無比,深刻領悟其中含義,能夠少走一些彎路。
  • 做人就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梁宏達一語道破為人處世的奧妙
    說來也巧我身邊就有一位這樣圓滑的朋友,但是他的為人處世並不讓人討厭。他有一雙滴溜溜亂轉,透著靈氣的雙眼,有的不大,但聚光。和他相處時,你的一舉一動都能通過他的這雙眼傳遞到大腦,然後供他快速做出判斷和選擇,之後說出讓你舒心的話。
  • 幹傻事,做錯事,犯渾事,是因為你不懂方與圓的智慧
    我意識到自己得學點兒處世智慧,於是買了《三十六計》、《孫子兵法》《智囊全書》等,不為權謀,只為洞悉人心。看了這些書才明白:在對於事物的看法或突發事件的反應上,人分為三種:先知先覺 。如諸葛亮,能預測江上有霧,故能草船借箭;後知後覺。
  • 曾國藩:做人必須自立自強、剛柔並濟
    01我們經常說,做人一定要自立,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有個性的人,這是做人的根本。曾國藩說:「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聖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一個人要想出人頭地,必須先從自立自強做起。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理財」,後半句更經典,說透為人處世之道
    所以,掌握為人處世的哲學,才能應變自如,更容易取得成功,過上幸福生活。幾千年來,古人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許多充滿智慧的俗語,雖然時代不斷發展,科技日新月異,但有些道理亙古不變,不少俗語依舊經典無比,深刻領悟其中含義,能夠少走一些彎路。比如這樣一句俗語:「慈不掌兵,義不理財。」
  • 為人處世,牢記做人的四字真言,人生越來越順,人緣也會越來越好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為人處世,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這裡面雖然沒有什麼深奧的理論,但其中的做人學問卻是很多人究其一生也未必能掌握一二的。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做人的道理說起來簡單,真正要做到、做好,還需要更加用心去揣摩和體會,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敗在做人上了。以下分享做人的四字真言,為人處世,牢記這四字真言,人生少有災禍,會越來越順,人緣也會越來越好,福氣則不請自來。
  • 深諳處世之道、懂得人情世故、迅速提高口才能力,職場求生法寶
    真正的口才高手,一定是一個會做人、善做事的高手。還得會說話,掌握一些說話的技巧,並且,不同的對象,說話的方式和語氣是不能一樣的,一般而言,你只有深諳處世之道、懂得人情世故,這樣口才才有它的實際意義,才能對你的生活、工作、婚姻、社交等等有所幫助。
  • 《孫子兵法》:熟讀這5句口訣,為人處世之中,助你橫掃阻礙
    《孫子兵法》是一部集兵法、謀略和處世智慧的經典著作,被古今中外眾多名人奉為必讀經典。雖然這本著作成書的時間距離我們已經兩千多年,但其中的智慧對於今天的我們,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鑑意義。無論是古代的兩軍對壘,還是現代社會職場、商場上的競爭,清楚敵我雙方的實力,才能把局勢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不清楚對方的實力時,盲目發起進攻,無異於自投羅網。知道哪些敵人可以應對,哪些敵人應該避其鋒芒,知道什麼時候發起進攻,什麼時候應該採取防守之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有福之人,會懂得「三不管」,別等人過五十才知曉,早知早受益
    什麼是有福之人,幸福的人,有福氣的人都是有福之人,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命運悲慘,總是訴說著各種苦楚,卻又不知道如何改變,等到時間流逝,人到中年,過五十都不知道如何成為有福之人,重點是要懂得這「三不管」,不懂得如何為人處世,知曉這些做人做事的智慧才能成為有福之人,早知早受益。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殃失」,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
    《易經》在我國被稱為「六經之首,大道之源」,是受「老子、孔子」等古老聖賢和歷代偉人、哲人推崇並為近現代國內外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和經濟學家、企業家等重視的蘊藏了萬事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大智慧之書。易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易經》裡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個人只有順應事物發展規律工作學習生活才能承載萬物,獲得富貴福祿,若是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則災殃就來了
  • 為人處世的技巧,厚道,是做人的原則,也是處世的標準
    做人太過精明就會失了人心,而厚道積福氣、厚道積福報,厚道守信的人,既會有人幫助他們也會有上天保護他們。二、厚道,是做人的原則1、厚道是最硬的後臺厚道,不是愚蠢,是修養,厚道,不是無能,是人品。厚道是做人的基礎,厚道是做事獲得誠信的證明。做人厚道就能守住自己的心,無論什麼時候遇到事情,都可以跟著自己的心走,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
  • 老祖宗的忠告:為人處世,牢記三句話,餘生順風順水!
    做事先做人;先交朋友,後做生意;小勝憑智,大勝靠德:……這一句句的俗語,無不說明了為人處世的重要性。可以這樣說:一個人,會不會為人處世,將決定其事業的成敗、未來的成就。所以,作為一個現代人,想要成大事、立大業,必先學會正確地為人處世。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總覺得做人好難、人際交往能力弱,那就來聽聽老祖宗的告誡吧?老祖宗的忠告:為人處世,牢記三句話,餘生順風順水!
  •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這三條為人處世之道,災禍少,人生更順暢
    做人是一門學問,想要順順利利過完一生,往往需要一定的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這三條為人處世之道,災禍少,人生更順暢。1不管對什麼人,說話都不能口無遮攔。說話口無遮攔的人,逞一時之能,圖一時之快,惡言傷人,最終也傷害了自己。雍正時期,翰林院的孫嘉淦,說話總是直來直去。他曾上疏論「親骨肉」等敏感話題,暗中斥責雍正薄情寡恩,苛待兄弟。雍正強忍憤怒,將他逐出翰林院了事。
  • 《菜根譚》| 中國人的處世智慧,全在這8句話裡了
    「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菜根譚》,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以精煉雋秀、雅俗共賞的文字,道出了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人生寶訓,如和風細雨滌蕩心靈。李嘉誠曾給自己的兒子開出了一條訓詞:「樹大招風,低調做人。」古往今來多少成功者,都是從中領悟處世之道。三國時諸葛亮對蜀國居功至偉,劉備本想以皇位相讓,但諸葛亮謹守屬臣本分,低調做人,而正是他的功成不居,讓後人敬佩不已。低調,不是壓抑自身的欲望,而是自然而然,修養品性,「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能為人著想,能顧全大局,能合作共贏。
  • 一個企業如何立於不敗之地?
    一個企業如何立於不敗之地?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