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自開播以來,口碑收視一路開掛,除了在豆瓣輕鬆拿下8.6分外,還成功登上當周口碑榜TOP5。此外,影片彈幕中更不乏「質感堪比電影級別」「湖南衛視精品保障」等極高讚譽。
不但網友被片中高級質感和唯美構圖所震懾,紛紛加入「安利」隊伍,就連在國際影壇都赫赫有名的張藝謀、陳凱歌兩位導演,也被該《中國》打動和感染,並對其所構築的鏡頭故事,及所呈現的光影畫面給予了高度評價。
陳凱歌盛讚《中國》唯美畫面,以獨特理解與想像,構築雄渾與變幻
繼張藝謀盛讚《中國》後,今日,憑藉《霸王別姬》《風月》《梅蘭芳》等電影作品享譽國內外影壇的陳凱歌導演,也對這部紀錄片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陳凱歌提到,羅攀用光影和畫面,描摹古中國的人文與自然,以獨特的理解與想像,構築起微茫中的雄渾,博大中的變幻,在憂傷和壯麗中引起無限幽思,直通兩、三千年前的天和地。
放眼紀錄片《中國》,在視覺總監、攝影指導羅攀的細心打磨下,《中國》打通了紀錄片與影視劇的視聽語言壁壘,以一種有餘韻、有留白的呈現方式,引導觀眾調動自身感受力。
人們在談論歷史問題時,總會提出關於「真實感」的問題。對於如何解決歷史的「真實性」,羅攀給到了自己的主張——假定性的,舞臺感的歷史場面還原。「以融匯寫實與象徵手法,用一堵高牆象徵一座城池;一座屏風,隱喻著一個盛唐」。不得不說,光影與構圖之美,在這部紀錄片中發揮到極致,每一幀都像一幅精心描繪的圖畫。也印證了製片人李東坤所說,「我們希望,歷史像一幅畫卷那樣,慢慢展開,令人懷想。」
影像語言之所以能與大片看齊,其細節必然歷經層層推敲。文本語言,靜水流深,簡潔乾淨,具有歷史的穿透力和概括力。更難的是將它們合在一起,形成獨到的審美樣式,產生特有的審美價值。這實際上就是一種集成創新,是對中外紀錄片和影視藝術諸要素的集成創新。
打通紀錄片與影視劇的視聽語言壁壘,建立自成一派的美學風格
歷史片因為對歷史的敘述而自有價值,其中,美學構成則為剛需。「紀錄片現在需要一套新的美學支撐,它的美學表達,跟劇情片、電視劇、電影是不一樣的,它理應是一套另外的美學體系。」李東坤早前如此說到。
在講述「陳蔡七日之圍」的情節時,《中國》一改劇情片的拍攝方法,用孔子和弟子被圍困時那種沮喪與焦慮的狀態代替了雙方的衝突、衝撞、爭鬥的場面,這種寫意的手法不僅讓該片更顯靈韻和詩意,也建立起極為鮮明且自成一派的美學風格。
在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趙睿看來:「紀錄片將歷史課本中、史料記載中的文字變成了鏡頭下的豐富色彩,歷史也隨之有了更加立體化的呈現,影片的演繹也不再囿於歷史影像黑白枯燥。」
紀錄片《中國》目前已播出八集,故事軌跡已從百家爭鳴的春秋時期,逐漸步入北魏民族融合階段。不少網友在微博寫下「再一次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身為中國人,就該看看自己的根在哪、民族自信在哪」等觀感。
而這也正如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華立所希冀的那樣,「慢慢地看完《中國》,我相信,你能夠獲得澎湃的驕傲和平靜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