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
徐達(1332年-1385年),漢族,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元末明初名將,明朝開國元勳。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人物生平
應召追隨
徐達農家出身,土裡刨食。他性情剛毅,不甘屈居人下。他長得面貌清癯,顴骨稍高,身材魁偉。自幼習武,練得一身好功夫。和朱元璋是從小長大的好朋友。
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興命回鄉募兵,年僅22歲的徐達欣然應召。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初授鎮撫,朱元璋發現徐達才能超乎眾人,於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徵戰四方。
朱元璋見在濠州難成大事,遂於至正十四年(1354年)秋率徐達、湯和等24將離開濠州,南進定遠,攻下滁州。徐達衝鋒陷陣,威勇初露。
初顯才華
朱元璋佔據應天后,北有元軍,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徐壽輝,南有方國珍、陳友定。他們雖然同樹反元旗幟,但各有矛盾。朱元璋處於四面包圍之中。其中,陳友諒、張士誠二人勢力最強。朱元璋審時度勢,決定先滅陳友諒,再除張士誠。
徐達
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達會同院判俞通海的水師一起進攻池州,大破其柵江營,正在攻打太平的趙普勝由陸路逃走。徐達克池州,擒其守將洪鈞等人,並繳獲其全部戰船。徐達因功拜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接著,徐達麾兵乘勝攻安慶。八月,進攻安慶受挫,轉而進攻江北之地。下無為州,夜襲浮山寨,破趙普勝部將於青山,並乘勝追擊,一鼓攻克潛山。之後,徐達回到鎮池州,對安慶形成了水路夾攻的形勢。趙普勝是陳友諒軍中大將,智勇雙全,據守安慶,諸將攻之不克。於是徐達用離間之計,使陳友諒殺趙普勝。趙普勝死後,樅陽水寨無人能守,徐達攻下樅陽水寨。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正月,陳友諒率大軍進犯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兵增援,並遣使告徐達:陳友諒旦夕將至。徐達即會常遇春一面誘敵進兵,一面選精兵萬餘埋伏在九華山下,斷其後路。當陳友諒軍至城下,只聽城內鼓聲驟響,一剎時城外伏兵四起,城內精兵衝出,內外夾擊,陳友諒軍大亂,斬首萬餘,生擒三千,徐達軍大勝。
徐達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達隨朱元璋帶兵渡江,北上安豐(今安徽壽縣),馳援遭到張士誠進攻的韓林兒、劉福通,陳友諒乘機對朱元璋發動大規模進攻,進罔洪都(今江西南昌)。七月。朱元璋親自帶兵迎擊,雙方在鄱陽湖展開了一場激戰。第一天交戰。徐達身先諸將,指揮將士勇敢拼殺,一舉擊潰陳友諒的前鋒部隊,殲敵一千五百人,繳獲巨艦一艘,軍威大振。取得了鄱陽湖戰役的勝利,全部殲滅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
率師東徵
徐達
至正十六年(1356年)六月,張士誠佔領常州(今江蘇武進),挾江東叛將陳保二以水師攻鎮江。徐達乃於距城18裡的地方設伏兵、騎兵各一支,自己則親率軍隊與張士誠軍正面交鋒。開戰後不久,徐達部將王均用率騎兵從側面衝入敵陣,張士誠軍隊大亂,掉頭而逃,又被伏兵截殺,死傷無數。十一月,張士誠不甘失敗,誘吳新附軍7000人為內應,將徐達圍於牛塘。徐達立即派人突圍,命副帥常遇春與廖永安、胡大海等馳援牛塘,內外夾擊,大破張士誠軍。
徐達
統兵北伐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進行北伐。在北伐檄文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三月,徐達在基本上佔領山東之後,從濟寧進攻汴梁(今河南開封),同時派一部分軍隊經河南永城、歸德(今河南商丘)趨許昌,並命鄧愈率襄陽、安陸、江陵之兵北攻河南南陽,策應北徵主力作戰。三月底,徐達進抵陳橋(開封市東北),元汴梁守將李克彝夜驅軍民西遁,元將左君弼率所部投降。徐達進入汴梁後,立即率步騎經中灣(今河南封丘西南)西攻洛陽。
洪武元年七月二十七日(1368年),徐達攻克通州。八月二日,包圍大都,然而大都無人守衛。元朝亡。
徵討北元
徐達
元朝滅亡後,蒙古殘軍仍然在不斷進攻,而元大將王保保擁兵十萬,坐守山西太原,是明朝的最大勁敵。徐達率軍進入山西,很快先取了澤州、潞州,先行站穩腳跟。王保保卻急於與徐達一決雌雄。由太原北去,向大都的方向,欲與徐達決戰。
徐達接報,依劉伯溫定的計謀,並不回師救大都,反而決定逕取太原。王保保聽說太原告急,慌忙回師救援,率數萬騎兵馳回,在太原城下紮營,邀徐達決戰。
徐達按兵不動,先消磨元兵銳氣,在晚上突出奇兵,夜襲王保保軍營。徐達身先士卒,騎著降服的烏騅馬,黑夜中猶如天降神兵,所向披糜,王保保未及披甲出戰,便被敗兵護著逃跑了。
王保保逃到大同,由大同移軍定西,在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冬,率軍圍攻明軍於蘭州。徐達率主力趕到,在定西以北對壘。這次徐達決定與王保保決戰,雙方交鋒之下,徐達全殲王保保軍八萬多人,王保保僅帶了妻兒親兵數人,逃去元人的發源地上都,保元順帝的太子去了。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元將朵兒不花等犯永平。徐達奉命與湯和、傅友德率軍討之。四月,徐達夜襲灰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東南),兵臨黃河,朵兒不花逃遁。年末,徐達回到北平。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太祖以其功大,下令命有司於南京徐達府前治甲第,賜其坊日「大功坊」。
重病逝世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隨後去世。
徐達死後,朱元璋親至葬禮以示悲瘍,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諡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朱元璋曾經稱讚他說:「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達。
軼事典故
與君對弈
朱元璋和徐達
明洪武(1368--1398年)年間,太祖朱元璋常邀開國元勳徐達在此樓下棋。徐達雖棋藝高超,但恐有勝君之罪,每次均以失子告負。當朱元璋得悉其中奧秘之後,一次對奕,便命徐達不必多慮,拿出高招,結果,一盤下完,徐達獲勝,並將棋子走成「萬歲」二字,朱元璋大悅,遂將莫愁湖賜給徐達,後人把這座樓稱之為「勝棋樓」。
放走元順帝
徐達在開平(今河北唐山)圍困元順帝時,故意放開一個缺口,讓順帝逃走。常遇春認為失去立大功的機會,覺得很生氣。
徐達說:「他雖是夷狄,然而曾經久居帝位,號令天下。如果真抓到了,主上拿他怎麼辦才好?割塊地來封他,還是殺了他以求甘心。我認為兩者都不行,放了他最合適。」
後來,他們回京稟報,朱元璋果然並不加罪。
特此申明:
此文內容及圖片都來源網絡,版權屬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