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德寺塔:屹立千年的浦江文化地標

2020-12-16 騰訊網

清晨,浦江縣城塔山公園。

空氣清新、鳥鳴悅耳,晨練的市民在舒展筋骨,迎接新一天的到來;晨練市民身後,龍德寺塔靜靜矗立,寧靜悠然。這樣的守望相伴,是龍德寺塔的日常。

龍德寺塔建於北宋初年,塔下原有一座龍德寺,塔因寺名。因建在龍峰山上,又名龍峰塔。清光緒版《浦江縣誌》中有古時「浦陽十景」,「龍峰古塔」佔其一。塔山公園內,花木扶疏,曲徑通幽,亭臺樓閣,掩映其間,古樟、古楮與古塔交相輝映。

萬年上山,千年浦江。從東漢興平二年(195)浦江建縣以來,留存下來、能見證這座小城歷史的古建築不多——幸有龍德寺塔。它歷經千年滄桑與毀損磨難,是浦江縣城的標誌性建築,也是浦江人文地標與浦江精神的象徵。

「塔堅強」屹立千年

據1990年出版的《浦江縣誌》記載,龍德寺塔原為七層六面樓閣式塔,建於北宋天聖三年(1025)。

「周遭欄楯,金碧丹堊,類眾寶合成。鐵鳳飛翔,金鰲負山。龕燈光採,參錯星宿。天風時至,簷鐸之聲聞於數裡。」元代僧人自閒的《修塔記》展示了龍峰塔初建時的盛況:塔身畫棟飛簷、金碧輝煌,人們可憑欄遠眺,簷下鈴鐺在風起之時叮噹作響。

如今的龍德寺塔現存磚結構的塔身,已無法登臨遠眺,木構平座欄杆、內部木構及塔剎已無存。

塔身是灰褐色的磚石結構,每層有部分土黃色磚石組成花紋圖樣。六面每層都有拱形門洞,兩兩相對、玲瓏秀麗。站在底層抬頭仰望,內部結構周正,逐層遞增營造的厚重歷史感撲面而來。古塔不遠處有一棵800多年樹齡的香樟樹,樹影婆娑,古塔古樹相映成趣。

從初建時的「金碧丹堊」到如今的古樸素致,龍德寺塔可謂「命運多舛」,同時也體現出各時期政府和百姓保護龍德寺塔的凝心聚力。

龍德寺塔歷經多次創傷:北宋宣和三年(1121)、南宋寶祐二年(1254)兩次重修;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遭雷擊……明正統年間遭火災,萬曆年間再修。

今天看到的龍德寺塔是1979年再次整修後的樣貌,不僅基本恢復北宋時期的塔身面貌,還以青石砌塔基,底面鋪以卵石。2013年3月,龍德寺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年10月至12月,龍德寺塔進行了保養維護,清理滋生的塔表植物侵害、封護塔頂、對塔體內外流失的灰縫進行勾縫,並在塔頂安裝了防雷裝置和變形監測點。

浦江文保所工作人員介紹,在監測周期內,龍德寺塔出現小幅不均勻沉降,導致塔身向東南側發生0.06‰的整體傾斜。這對塔身影響不大,仍處於穩定狀態。

金華市文保所文博研究員蔣金治認為,龍德寺塔傾斜卻不倒,與地形、地質、材料、黏合工藝等因素有關。「建塔是中國建築發展史的重要環節,對現代建築科學應用有較高參考價值。龍德寺塔在工藝、形制、塔基、空間尺度、平衡、抗震等方面都具有建築美學和力學的研究價值。」蔣金治說。

第四層的秘密

1979年修繕龍德寺塔的過程中,在塔身第四層和第五層之間發現了刻有銘文的磚石。遺憾的是,此次本報採訪團隊通過無人機環飛並未找到相關磚石。張寶仙解釋說,由於字樣刻在磚石側面,字跡小,航拍無人機難以近距離拍攝。

從浦江博物館提供的拓片看,磚石上的銘文內容包括「皇宋天禧元年六月一日蝗蟲屆邑往來五日不傷禾苗因許道場□」「大中祥符丙辰」及「皇宋天禧元年七月□弟子朱勝專到□敬塔」等字樣。

經查詢《金華府志》和《金華水旱災害志》,均無天禧年間蝗災記錄。浦江博物館館長朱江平認為,可能當時人們覺得蝗蟲沒有傷及禾苗,是神靈護佑,就在塔磚上刻上文字記錄,以保佑莊稼免受自然災害。

塔身第四層還出土了鏨鸚鵡紋圓銀盒和鏨摩羯紋銀缽,目前館藏在浦江博物館。今年88歲的張文暉是當時浦江縣文化館文物組成員,曾參與龍德寺塔的修復,他記得「銀缽裡外堆放著銅錢」。朱江平介紹,這些出土的銅錢約1000枚,年號均在北宋天聖三年之前。

「一般來說,佛塔出土的銀盒是舍利容器,用於盛放舍利和經書。」浙江省博物館歷史文物部主任、研究館員黎毓馨認為,北宋時期浙江所造的佛塔與吳越有著緊密關聯。「吳越時期建了很多寺廟,有的來不及造塔,會在北宋時期開始建造。」

「龍德寺塔的出土文物位於第四層,這與吳越時期佛塔構造的特點相吻合。」黎毓馨說,「『龍德』是五代後梁的年號,龍德三年(923)吳越王錢鏐被中原王朝正式冊封為吳越國王。從浙江佛塔的變遷史看,龍德寺塔的建塔與吳越時期也不無關係。」

「唐代婺州高僧玄朗大師是天台宗第八代祖師,曾在浦江境內的左溪山修行。據相關文獻記載,玄朗大師焚化後的舍利分為兩份,一份在浦江,一份在金華。《李華碑記》中也有相關記載。」蔣金治認為,龍德寺塔與玄朗大師的關係值得進一步考證。

文脈存續鄉情所依

龍德寺塔集山水之勝,秀絕天地間,宋濂形容其「集一郡之萃」,倒是誠懇。

關於龍德寺塔,浦江當地有個婦孺皆知的「筆硯」之說。相傳,浦陽城學宮前的方池(學塘)是一方硯臺,聲遠樓(即鐘樓)是一錠松墨,而龍峰山上的龍峰塔則是一枝如椽巨筆。每當旭日東升,龍峰塔倒影映入方池,恰似巨筆蘸墨硯中,表明浦江確是一塊文人輩出的風水寶地。

在浦江縣政協文史委主任張明看來,古時浦江即以「小鄒魯」自居,龍德寺塔就是浦江文脈存續的見證者。從古時的方鳳、吳萊、宋濂、柳貫到近現代的曹聚仁、張世祿、石西民、洪汛濤、張書旂、吳茀之、張振鐸等等,龍德寺塔見證著一批批人才的成長,它也成為鄉賢名人們的鄉情所託、鄉愁所寄。

在上海灘很有名望的著名老報人張林嵐,在其回憶錄《故事新聞》首篇,寫的就是對家鄉山水畫屏的憶舊:「宋元以來浦江縣一直屬於婺州……城東有座叫龍峰的小山,早年出現過恐龍蛋化石,可能是個古代龍窩……龍德寺塔,寺早已廢圮,塔還殘留大部。山麓有一道院,名寶婺觀,祀八婺星君,宋濂有記。」

張明說,多少名人回到浦江,最想看的那一眼,總少不了龍德寺塔。

「漫步東山塔影明,依稀往事夢難成。欣聞生計初見泰,乍遇鄉音倍覺親。霧障仙鄉崗滴翠,車回花樹鳥鳴晴。今生南北行多路,遲暮猶燃赤子心。」新聞鬥士石西民1982年寫的這首《遊浦陽東山》,足見龍德寺塔在他心中的分量。

多少年來,人們在塔下耕牧、玩耍、佔卦、留影……如今,周邊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寬敞大路車水馬龍,被包圍的古塔顯得「矮」下去了,但它作為當地精神共鳴、凝聚人心、文教興盛與民風代言的地位,不僅不會改變,反而只會更強烈。

龍德寺塔在綠樹環繞中靜靜佇立,它就像一位歷史老人,看著一座縣城的發展與變遷。如果說時間是一根連貫的縱軸,古塔就是連接故鄉情感的最佳出口,它是守望千年不變的信念,是遠行遊子永遠的鄉愁……

來源|金華日報

編輯|陳棟輝

審核|李少俊

相關焦點

  • 這座千年古塔外表古樸精緻,內部結構同樣讓人嘆為觀止
    透過漫山的秋色,可以看到一座巍峨的身影孑然而立,讓人不禁感慨萬分,經過千年歲月變遷,曾經的龍德寺早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唯有這座堅強的古塔,仍然存在著。與龍德寺塔相對而立的,是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胸徑達1.5米,需三四人才能合圍。坐在古樹下,可以看清古塔的全貌,這座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造型算得上優美,看上去建築工藝精湛。
  • 東方明珠塔、奔馳文化中心雙雙入選上海新十大地標!
    東方明珠塔夜景圖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世博會文化中心)本次評選活動由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主辦,邀請行業權威專家對改革開放以來建成的上海城市地標建築進行評選,以「引領建築新發展,彰顯文化新標杆」為目標,選取建設所在地位於上海市行政版圖之內
  • 上海新十大地標建築出爐 東方明珠「獨佔其二」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上海新十大地標建築出爐,東方明珠「獨佔其二」2020年1月6日,2019「上海新十大地標建築」在滬揭曉。東方明珠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世博會文化中心)憑藉標誌性的城市名片形象和毋庸置疑的公眾影響力雙雙入選,與其他入選地標共同體現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上海經濟社會的發展成就,展示了上海作為「世界會客廳」面向未來的發展活力,以及上海作為建設中的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獨特魅力。
  • 廣東有座鮮為人知的東方斜塔,歷經千年地震與戰火洗禮依然屹立
    到清遠旅遊,連州是不容錯過了,因為連州無論是歷史文化還是自然風光在清遠都是首曲一指,論歷史文化,它曾經長期是州府駐地,級別比清遠還高,而且有劉禹錫、嶽飛、韓愈這樣的文壇大伽級人物在此任職,還曾在近代做個五次廣東省的省府。
  • @丁真,快來浦江「嬉」~
    @珍珠number1也一起來啊~浦江歷史悠久,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建縣,歷代名人輩出,素有「文化之邦」,「書畫之鄉」,「水晶之都」,「掛鎖基地」和「中國絎縫家紡名城」之稱。歡迎大家來到江南第一家旅遊體驗,我們的研學導師團隊會引導孩子們增長對江南第一家孝義文化的深刻認知;學習鄭義門的家訓、家規、孝義文化協助孩子們建立良好品格,以及對「三觀」的正確引導。讓孩子在旅行途中感受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嵩溪村,位於浦江縣東北部,是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古村是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浙江省特色旅遊村。
  • 「中國第一」奇塔,無釘無鉚屹立千年不倒,和比薩斜塔齊名
    「中國第一」奇塔,無釘無鉚屹立千年不倒,和比薩斜塔齊名。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也是旅遊大省,平遙古城,雲岡石窟,壺口瀑布,喬家大庭院,五臺山都是國內旅遊的熱門景點,但是,另一個歷史建築因為知名度不高,所以不太有名,但是,背後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卻讓中國人感到驕傲,這是位於山西省朔州的應縣木塔。
  • 讓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應縣木塔:屹立不倒的千年一塔
    應縣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塔,歷經千年,地震震不倒、炮彈炸不倒,其中隱藏了多少秘密?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成員梁思成、莫宗江通過精心測繪,揭開了這座「木結構史詩」的神秘面紗。近日,清華大學後輩學人再次登上這座木塔,通過「人文清華」講壇節目,向大家講述這千年一塔的前世今生。
  • 山西著名的一座古塔,屹立千年不倒,還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
    山西是文化的深處,民間一直有這樣的說法,十年中國看深圳,一百年中國看上海,一千年中國看北京,三千年中國看陝西,五千年中國看山西,這句話不是虛構的,山西有很多名勝,只看應縣的木塔就可以了。釋迦塔,也是山西省的一座城,整塔純木結構,無釘無鉚釘,巍峨在藍天和白雲之下,近千年的時間仍保持拔地而起的姿態,塔中供奉著兩顆釋迦佛牙佛陀佛佛佛佛的佛利,更是不值錢的塔高67.31米,底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每層有六層,每層有六層,每層有六層,每層有六層。
  • 古代最高建築——洛陽永寧寺塔:長期被低估,是否復原成又一地標
    古代最高建築——洛陽永寧寺塔:長期被低估,是否將復原成又一地標提起洛陽大家知道的標誌性古建(含復原)或遺址似乎都有著統一的標準答案:龍門石窟、白馬寺、麗景門、天堂明堂、九州池應天門等。但卻有個重量級的古建遺址長期被大家遺忘,即便是在當地知道的人也不是特別多,該古建遺址曾是古代最高的建築,卻被大火所摧毀,其歷史意義和文化含量一點都不輸於洛陽的其他古建,它就是北魏洛陽城內的永寧寺,公元516年修建。新千年以來,不少學者都在研究永寧寺塔是否可以進行復原或復建,對其開發和保護,若能實現又將是洛陽的重量級地標,一起來了解下具體情況吧!
  • 安慶振風塔:萬裡長江第一塔 身經百劫仍屹立如初
    安慶文史專家張健初對此認為,振風塔根據風水理論而建造,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安慶東西視覺上的差異,因而除了標誌性外,它還具有觀賞性的意義。「振風塔修建的目的在于振興安慶的文風,順達安慶文脈,催生安慶文才,但其思想根源,還是神權。」振風塔建成後仍以「萬佛」為名,而我們今天看到的振風塔,一至三層各供奉佛像一尊,四層以上有浮雕佛像600多尊。
  • 【建築記憶】千年名邑高陵的地標:昭慧塔
    Bucasual Architects  —「多元     特色     品質」高陵塔,又名昭慧塔,三陽寺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高陵區原唐代三陽寺內,塔高53米,始建於宋代。平面呈八角形,13級,通高56.9米,為密簷式磚塔,塔頂為圓形寶瓶式。
  • 布達拉宮,屹立千年!
    布達拉宮絕對可以作為拉薩甚至於是西藏的代名詞,它以其獨特的建築形式和恢弘的建築規格,坐落在西藏拉薩的紅山之上,屹立於高原之巔,成為我們心中的聖地,也成為了西藏歷史的見證者與參與者。它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宮殿建築群,當走進這座神奇宮殿時,宮牆、壁畫、雕塑都吸引著人的目光,在此之中,我們能感受文化、感受歷史、感受藝術,也能感悟虔誠、感知內心。
  • 出發,拾味浦江!浦江十碗旅遊美食推介活動舉行
    為深入挖掘浦江特色美食資源,進一步傳承浦江美食文化,將「拾味浦江」打造成影響力高、知名度美譽度強的旅遊美食品牌,11月26日,「出發,拾味浦江」 浦江十碗旅遊美食推介活動在浦江景瀾國際大酒店舉行。
  • 「上海新十大地標建築」出爐,浦東佔了「半壁江山」!
    「上海新十大地標建築」評選 由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主辦的2019「上海新十大地標建築」評選活動於2020年 本次評選活動選取建設所在地位於上海市行政版圖之內、自1978年至 2019年年底竣工的項目,從建築文化、建築美學、影響力等方面評選出上海新十大地標建築:上海中心大廈、上海虹橋樞紐中心、金茂大廈、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國際傳媒港、上海新天地、進博會展覽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東方體育中心、上海大劇院、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
  • 歷經千年的城市坐標(「一帶一路」文化)
    白塔是一座遼代古塔,位於機場東南方5公裡左右,歷經千年滄桑,見證著草原絲綢之路的發展和城市的變遷。白塔名為萬部華嚴經塔,是遼代華嚴宗佛寺的一座藏經塔,因為塔身塗了白堊土,通體潔白,故俗稱白塔。塔通高55.6米,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基座砌蓮瓣、平座欄杆和束腰,具有遼代佛塔的典型特徵。遼代佛教文化非常發達,修建的佛塔數量很多,中國北方地區現存遼代佛塔百餘座。
  • 滄州鐵獅抵禦洪水,屹立千年,卻遭專家「毒手」,被整倒了
    推薦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傳統文化作品被傳承了下來,直到今日還能看到這些文化產品的影子。古時候的鑄造技術已到了一定程度的水平,他們所塑造的傳統文化作品有些甚至被標榜為某座城市的象徵。
  • 崇聖寺三塔,歷經千年仍然屹立不倒,去大理必去的地方
    但是,大理不止詩和遠方,也不止蒼洱風光,大理還是「雲南文化」的中心,雲南的發展史百分之八十是大理的發展史,在這樣的文化薰陶下,大理成為一個「文獻之邦」,如果把大理比作一個人,那它一定是古代滿腹經綸的大才子。
  • 西安又迎地標建築,斥資170億屹立城市核心,被稱「最美全運會」
    西安又迎地標建築,斥資170億屹立城市核心,被稱「最美全運會」說到古都,北京和西安還有南京肯定會上榜。今天給大家介紹的便是西安,如今的西安可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旅遊城市,旅遊價值很高。西安又一座新地標建成,斥資170億,屹立在城市核心,這裡被稱為最美全運會。
  • 山西應縣木塔,古人木構建築的奇蹟,無釘無鉚已屹立千年
    有句話說到: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北京,三千年中國看陝西,五千年中國看山西。回溯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山西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山西朔州應縣,位處於朔州市與大同市之間。應縣城建始於唐末時所置金城縣,並在縣城內創建應州,自創辦之日起這裡一直都是重要的戰略要地。
  • 「筆墨鄉愁」方大開書畫作品展暨作品捐贈儀式在家鄉浦江舉行
    此次活動由民革天津市委員會支持,浦江縣人民政府主辦,浦江縣文旅局承辦,民革天津畫院,方大開藝術館,民革南開文化藝術支部協辦,浦江美術館執行承辦。開幕儀式下午三時許,在浦江美術館舉行。在我國,「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尤其在我的家鄉浦江,各個村落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傳承和歷史價值,「萬年上山,千年月泉」,這些歷史的創造與文化根脈、各有千秋的文化景觀、鄉土建築,都是農耕時代的文化足跡,是不可再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文化傳承。鄉情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是我們創作的靈感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