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浦江縣城塔山公園。
空氣清新、鳥鳴悅耳,晨練的市民在舒展筋骨,迎接新一天的到來;晨練市民身後,龍德寺塔靜靜矗立,寧靜悠然。這樣的守望相伴,是龍德寺塔的日常。
龍德寺塔建於北宋初年,塔下原有一座龍德寺,塔因寺名。因建在龍峰山上,又名龍峰塔。清光緒版《浦江縣誌》中有古時「浦陽十景」,「龍峰古塔」佔其一。塔山公園內,花木扶疏,曲徑通幽,亭臺樓閣,掩映其間,古樟、古楮與古塔交相輝映。
萬年上山,千年浦江。從東漢興平二年(195)浦江建縣以來,留存下來、能見證這座小城歷史的古建築不多——幸有龍德寺塔。它歷經千年滄桑與毀損磨難,是浦江縣城的標誌性建築,也是浦江人文地標與浦江精神的象徵。
「塔堅強」屹立千年
據1990年出版的《浦江縣誌》記載,龍德寺塔原為七層六面樓閣式塔,建於北宋天聖三年(1025)。
「周遭欄楯,金碧丹堊,類眾寶合成。鐵鳳飛翔,金鰲負山。龕燈光採,參錯星宿。天風時至,簷鐸之聲聞於數裡。」元代僧人自閒的《修塔記》展示了龍峰塔初建時的盛況:塔身畫棟飛簷、金碧輝煌,人們可憑欄遠眺,簷下鈴鐺在風起之時叮噹作響。
如今的龍德寺塔現存磚結構的塔身,已無法登臨遠眺,木構平座欄杆、內部木構及塔剎已無存。
塔身是灰褐色的磚石結構,每層有部分土黃色磚石組成花紋圖樣。六面每層都有拱形門洞,兩兩相對、玲瓏秀麗。站在底層抬頭仰望,內部結構周正,逐層遞增營造的厚重歷史感撲面而來。古塔不遠處有一棵800多年樹齡的香樟樹,樹影婆娑,古塔古樹相映成趣。
從初建時的「金碧丹堊」到如今的古樸素致,龍德寺塔可謂「命運多舛」,同時也體現出各時期政府和百姓保護龍德寺塔的凝心聚力。
龍德寺塔歷經多次創傷:北宋宣和三年(1121)、南宋寶祐二年(1254)兩次重修;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遭雷擊……明正統年間遭火災,萬曆年間再修。
今天看到的龍德寺塔是1979年再次整修後的樣貌,不僅基本恢復北宋時期的塔身面貌,還以青石砌塔基,底面鋪以卵石。2013年3月,龍德寺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年10月至12月,龍德寺塔進行了保養維護,清理滋生的塔表植物侵害、封護塔頂、對塔體內外流失的灰縫進行勾縫,並在塔頂安裝了防雷裝置和變形監測點。
浦江文保所工作人員介紹,在監測周期內,龍德寺塔出現小幅不均勻沉降,導致塔身向東南側發生0.06‰的整體傾斜。這對塔身影響不大,仍處於穩定狀態。
金華市文保所文博研究員蔣金治認為,龍德寺塔傾斜卻不倒,與地形、地質、材料、黏合工藝等因素有關。「建塔是中國建築發展史的重要環節,對現代建築科學應用有較高參考價值。龍德寺塔在工藝、形制、塔基、空間尺度、平衡、抗震等方面都具有建築美學和力學的研究價值。」蔣金治說。
第四層的秘密
1979年修繕龍德寺塔的過程中,在塔身第四層和第五層之間發現了刻有銘文的磚石。遺憾的是,此次本報採訪團隊通過無人機環飛並未找到相關磚石。張寶仙解釋說,由於字樣刻在磚石側面,字跡小,航拍無人機難以近距離拍攝。
從浦江博物館提供的拓片看,磚石上的銘文內容包括「皇宋天禧元年六月一日蝗蟲屆邑往來五日不傷禾苗因許道場□」「大中祥符丙辰」及「皇宋天禧元年七月□弟子朱勝專到□敬塔」等字樣。
經查詢《金華府志》和《金華水旱災害志》,均無天禧年間蝗災記錄。浦江博物館館長朱江平認為,可能當時人們覺得蝗蟲沒有傷及禾苗,是神靈護佑,就在塔磚上刻上文字記錄,以保佑莊稼免受自然災害。
塔身第四層還出土了鏨鸚鵡紋圓銀盒和鏨摩羯紋銀缽,目前館藏在浦江博物館。今年88歲的張文暉是當時浦江縣文化館文物組成員,曾參與龍德寺塔的修復,他記得「銀缽裡外堆放著銅錢」。朱江平介紹,這些出土的銅錢約1000枚,年號均在北宋天聖三年之前。
「一般來說,佛塔出土的銀盒是舍利容器,用於盛放舍利和經書。」浙江省博物館歷史文物部主任、研究館員黎毓馨認為,北宋時期浙江所造的佛塔與吳越有著緊密關聯。「吳越時期建了很多寺廟,有的來不及造塔,會在北宋時期開始建造。」
「龍德寺塔的出土文物位於第四層,這與吳越時期佛塔構造的特點相吻合。」黎毓馨說,「『龍德』是五代後梁的年號,龍德三年(923)吳越王錢鏐被中原王朝正式冊封為吳越國王。從浙江佛塔的變遷史看,龍德寺塔的建塔與吳越時期也不無關係。」
「唐代婺州高僧玄朗大師是天台宗第八代祖師,曾在浦江境內的左溪山修行。據相關文獻記載,玄朗大師焚化後的舍利分為兩份,一份在浦江,一份在金華。《李華碑記》中也有相關記載。」蔣金治認為,龍德寺塔與玄朗大師的關係值得進一步考證。
文脈存續鄉情所依
龍德寺塔集山水之勝,秀絕天地間,宋濂形容其「集一郡之萃」,倒是誠懇。
關於龍德寺塔,浦江當地有個婦孺皆知的「筆硯」之說。相傳,浦陽城學宮前的方池(學塘)是一方硯臺,聲遠樓(即鐘樓)是一錠松墨,而龍峰山上的龍峰塔則是一枝如椽巨筆。每當旭日東升,龍峰塔倒影映入方池,恰似巨筆蘸墨硯中,表明浦江確是一塊文人輩出的風水寶地。
在浦江縣政協文史委主任張明看來,古時浦江即以「小鄒魯」自居,龍德寺塔就是浦江文脈存續的見證者。從古時的方鳳、吳萊、宋濂、柳貫到近現代的曹聚仁、張世祿、石西民、洪汛濤、張書旂、吳茀之、張振鐸等等,龍德寺塔見證著一批批人才的成長,它也成為鄉賢名人們的鄉情所託、鄉愁所寄。
在上海灘很有名望的著名老報人張林嵐,在其回憶錄《故事新聞》首篇,寫的就是對家鄉山水畫屏的憶舊:「宋元以來浦江縣一直屬於婺州……城東有座叫龍峰的小山,早年出現過恐龍蛋化石,可能是個古代龍窩……龍德寺塔,寺早已廢圮,塔還殘留大部。山麓有一道院,名寶婺觀,祀八婺星君,宋濂有記。」
張明說,多少名人回到浦江,最想看的那一眼,總少不了龍德寺塔。
「漫步東山塔影明,依稀往事夢難成。欣聞生計初見泰,乍遇鄉音倍覺親。霧障仙鄉崗滴翠,車回花樹鳥鳴晴。今生南北行多路,遲暮猶燃赤子心。」新聞鬥士石西民1982年寫的這首《遊浦陽東山》,足見龍德寺塔在他心中的分量。
多少年來,人們在塔下耕牧、玩耍、佔卦、留影……如今,周邊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寬敞大路車水馬龍,被包圍的古塔顯得「矮」下去了,但它作為當地精神共鳴、凝聚人心、文教興盛與民風代言的地位,不僅不會改變,反而只會更強烈。
龍德寺塔在綠樹環繞中靜靜佇立,它就像一位歷史老人,看著一座縣城的發展與變遷。如果說時間是一根連貫的縱軸,古塔就是連接故鄉情感的最佳出口,它是守望千年不變的信念,是遠行遊子永遠的鄉愁……
來源|金華日報
編輯|陳棟輝
審核|李少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