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江縣,塔山曾經是這裡唯一的公園,公園依海拔九十多米的龍峰山而建,古木蒼天,鳥語花香,綠樹成蔭,自然環境的優美讓人流連忘返。透過漫山的秋色,可以看到一座巍峨的身影孑然而立,讓人不禁感慨萬分,經過千年歲月變遷,曾經的龍德寺早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唯有這座堅強的古塔,仍然存在著。
與龍德寺塔相對而立的,是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胸徑達1.5米,需三四人才能合圍。坐在古樹下,可以看清古塔的全貌,這座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造型算得上優美,看上去建築工藝精湛。
磚砌的塔身高達36米,七層六面,呈六角形。四周有鐵護欄圍著,只開一門,似乎平時也是對外開放的,市民和遊客都可以自由進入參觀。
塔身的六面每層都有兩米多高拱形門洞,六門相對、玲瓏秀麗。每面轉角處用六邊形倚柱,柱間施闌額,正中設壺門,門旁有槏柱,平座和腰簷下均施鬥栱,補間鋪作各兩朵,圓形櫨鬥,出跳木製鬥栱無存,泥道栱為磚制。塔身內壁也在各層施鬥栱,每面用補間鋪作一朵,形制同塔外,出跳部分無存,內外槏柱用闌額相連,內槏柱橫向出半栱撐託木製普拍枋,平座層各面設壺形壁龕。(上面說明純複製,因為是外行,看得我雲裡霧裡,總之就是形容做工相當專業細緻啦)。
據說原先的老塔是可以登頂的(我覺得不大可能,因為條件所限,最多登個三四層倒有可能,還是只能設直梯),現在只能站在底層仰望,七個六邊形光圈在盡頭結成白點,真的很像跨越千年的時空隧道。
經過反覆查閱相關資料,元代自閒僧人在《修塔記》中寫道:「宋天聖乙丑(1025年),永康胡則,捐錢百萬,陳公養施瓦千窯,建塔山巔。」因此有學者認為,1025年應該是此塔建成的時間。看來它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塔無誤。
但是又有人說,在上世紀70年代末,文物管理部門修復龍德寺塔時發現塔身第四層磚上刻有「皇宋天禧元年六月一日,蝗蟲屆邑,往來五天,不傷禾苗,因訴道場乃歸」、「大中祥符丙辰」及「皇宋天禧元年上旬弟子朱勝專到塔敬塔」等字樣。從中可以看出,龍德寺塔很可能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丙辰年(1016年)至天禧元年(1017年),塔磚銘文還記錄了當時的蝗災情況,但沒有造成損失,時人將此歸功於寺院祈禱的靈驗。可惜沒有更多的書面材料證明。
龍德寺塔又稱龍峰塔,是浦江的標誌性建築物,建成後,古代的文人墨客如柳貫、吳萊、錢維善、宋濂、張應槐、曹開泰等都曾留下讚美龍德寺塔的詩文。因此又是浦江人文的象徵,也是浦江精神的象徵。傳說中,龍峰塔風雨打不倒,雷電轟不倒,連日本鬼子的炸彈也炸不倒它。
而事實上,它也可以算是「多災多難」,據當地的文史資料記載,龍峰塔從建立至今至少經歷了6次劫難: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龍德寺塔被焚,朱龐等重修;南宋寶佑二年(1255年)龍德寺塔遭火災,「僧子豪修之」;元至元二十九年(1293年)遭「大雨震電」,塔身被震「東向微側」,龍德寺僧文啟出面修理,固東而正其本,塔又煥然一新;明正統三年(1439年)龍德寺塔遭大火,「金碧丹堊,化為烏有」,明萬曆丁亥年(1587年),龍德寺塔開始修理,「鈴其角以驟風,採其障以蔽日」,又成一派氣象;清初龍德寺塔又遭火災後,一直未修,直至1979年龍德寺塔進行修復,除腰簷、平座和塔剎外,其餘均恢復到北宋時面貌;2012年8月,龍德寺塔再遭雷擊,塔頂部分水泥塊掉落,2013年10月,政府進行了維護保養。
毫無疑問,這座古塔極具觀賞性,加上它背後的故事,格外讓人喜歡。如果下次再來,或許能「挖」出些更有意思的細節和故事吧。略感遺憾的是,因為到這裡的時候下雨,就沒有隨身帶航拍設備,其周邊風景真的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