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錄片30年:影像如何打撈我們的記憶

2020-12-18 南方周末

楊荔鈉在用DV攝像機拍攝紀錄片《老頭》(1999)。 (受訪者供圖/圖)

1990年是值得載入中國電影史冊的一年,那一年張元導演並獨立籌資拍攝的電影《媽媽》面世,吳文光也製作出紀錄片《流浪北京》。

學者呂新雨在後來影響頗大的著作《紀錄中國: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中寫道:「1980年代中後期以來,新紀錄運動建立了一種自下而上透視不同階層人們的生存訴求以及情感方式的管道:它使歷史得以『敞開』和『豁亮』,允諾每個人都有進入歷史的可能性……」

儘管後來不少學者和作者都對「新紀錄運動」這個命名表達過不同意見,但大家基本達成共識的則是,從1990年的《流浪北京》開始,中國紀錄片的面貌被標誌性地改寫了。中國民間擁有了用影像表述自己的可能性和方法論,它的意義到現在依然沒有被討論窮盡。

其實,在創作之初,很多人對「獨立」「紀錄片」等概念都很陌生。張元回憶,當他在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第一次聽到「獨立」這個詞的時候,感到「很害怕」。吳文光也是參加了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後,才真正意識到什麼是紀錄片。

三十年後,當南方周末約訪吳文光時,他欣然應允,但同時提出:「採訪可以啊,但你介意我會全程錄像嗎?」

整個2020年,吳文光都沒有回北京,甚至「明年也不打算回來」。因為疫情,他發起的「草場地工作站」的日常工作基本依靠網絡,但公眾號的更新卻從未停止。核心成員都在持續創作,他們通過「線上瑜伽」、讀書會等方式保持交流,「或許因為隔離,大家的聯結反而更緊密了」。

從2005年開始,吳文光成為「村民影像計劃」和「民間記憶計劃」的召集人和發起人。受到日本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的影響,他將自己的藝術實踐和生活方式緊密結合。

「草場地工作站」的成員們,基本保持著同吃同住同創作的狀態。即使後來吳文光搬離草場地,遷到更偏遠的北京郊區昌平秦家屯村,也有一些年輕人追隨他過去。

做出《調查父親》(2016)之後,吳文光的創作近況鮮為人知,總有人問他是不是還在創作。2020年11月,已經六十四歲的吳文光告訴南方周末:「我沒有一天是不在創作的。」對他來說,「紀錄片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或者,還是一種社會實驗。

周浩紀錄片《大同》(2014)劇照,大同市的拆遷改造現場。 (受訪者供圖/圖)

「拍出來可能是什麼,自己並不清楚」

吳文光生於1956年,他從雲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先是教書,後來在昆明一家電視臺工作。在雲南的時候,吳文光算是先鋒詩歌圈的,詩人于堅在《尚義街六號》裡這麼寫他:「尚義街六號/法國式的黃房子/老吳的褲子晾在二樓/喊一聲,胯下就鑽出戴眼鏡的老吳……」

1988年,吳文光借調到北京,參加中央電視臺對外中心專題片《中國人》的拍攝。與《中國人》一道列入拍攝計劃的還有紀錄片《望長城》和《天安門》。後來,它們都被認定是中國「新紀錄運動」的代表作。但吳文光認為,此前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只有電視臺的專題片。既然本沒有紀錄片這個概念,也就無所謂新舊。

1988年4月的一天,吳文光得知在北京靠寫作謀生的張慈準備結婚出國。他隱約感到一種變化,他所熟悉的這群文化「盲流」,恐怕要以各自的方式結束「流浪北京」的歷史。就連他自己,也一直張羅著利用母親的海外關係出國的事。加上受到朋友朱曉陽一篇描寫自由藝術家群落的報告文學的啟發,吳文光決定拍攝這群人的生活。於是,他以身邊的五位「盲流」藝術家朋友為拍攝對象:寫作的張慈,搞攝影的高波,畫家張大力、張夏平和先鋒戲劇導演牟森。

拍攝從1988年夏天持續到1989年底,機器是吳文光利用工作之便「蹭」來的,但拍完之後素材也就放到一邊了。直到1990年出國受挫後才開始動手剪輯。又過了一年,這部取名《流浪北京》的作品入選香港國際電影節和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流浪北京》之後,他陸續拍攝了其「續集」,關於張慈等人出國生活的《四海為家》;包括導演田壯壯在內的五位當年的「紅衛兵」的歷史回憶《我的1966》;有關農村大棚演出隊的《江湖》……為了謀生,吳文光也接拍一些電視片來掙錢。

想用影像記錄身邊生活的願望,漸漸在一部分中國青年人心裡湧動。學者崔衛平認為:「獨立製作紀錄片的出現,從根子上通向自七十年代以來民間先鋒藝術的小小傳統。這裡主要是指民間美術、民間詩歌的傳統,源頭可以追溯至1979年的『星星畫展』、芒克和北島創辦的《今天》雜誌甚至更早。衝破既有的意識形態框架、尋求非主流的聲音,展現個性、標新立異,到八十年代中後期,在一個不小的圈子內,已經蔚然成風。漸漸地,扔掉鐵飯碗、脫離舊體制,被越來越多的人證明是一條雖充滿艱辛但卻可行的道路。在這個『獨立』行進的行列中,從事電影及戲劇的人們起步稍晚一點,因為這兩種藝術形式涉及資金、器材、人員、場地等多種因素,這些遠遠不是個人輕而易舉能夠做到的。但路終歸是人走出來的,處於同一個環境的大風氣影響之下,影像方面也有人蠢蠢欲動。」

198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的溫普林辭掉了自己在高校的工作,開始對當時興起的先鋒藝術活動進行拍攝。第二年,他和中國戲曲學院的大四學生蔣樾各自籌了兩百塊錢,拍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中國》的「靈魂」:闡釋中華文化根脈的影像大歷史
    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如何重新認識中華文明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獨特貢獻,如何讓新時代的人們對三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屬於自己的歷史觀,如何發揮歷史優秀遺產的社會功能,我們要站在什麼樣的角度重新詮釋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諸如此類的問題,成為今天社會各界的共識和挑戰。
  • 紀錄片《中國》今日開播 打造「長視頻」影像通史
    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於12月7日19:30在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開播。作為首部以「中國」命名的歷史紀錄片,該片被列為2019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紀錄片創意選題,以及湖南衛視「2020年重點紀錄片項目」。
  • 中外紀錄片角逐中國國際戶外影像嘉年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2020中國國際戶外影像嘉年華在廣東省佛山市千燈湖公園舉行。在推優分享會上,戶外影像評選揭曉,7部影片在102個國家和地區上千部作品中突出重圍,斬獲8項榮譽,《山癮》獲年度優秀紀錄片。
  • 海珠數字影像周 | 《殺馬特,我愛你》《家庭會議》等紀錄片展映
    紀錄片《南極學前班》入圍中國紀錄片學院獎,獲第十屆中國戶外金犀牛獎最佳背包客獎,第七屆中國當代徐霞客,2018年中國年度自然養育人物。藝術學碩士,中國內地紀錄片導演。作品有《桑窪》、《紅事》、《執行現場》等。其中《桑窪》獲2015年第二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新絲路青年影像大賽最佳紀錄片獎,第十屆「紀錄·中國」最佳人文類紀錄片獎;2016年「金熊貓」國際紀錄片人文類最佳攝影提名獎等。《執行現場》獲2019年中廣聯全國法制節目紀錄片一等獎;入圍2019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金紅棉複評環節。
  • 影像上海:城市的人、記憶與傳奇
    110年後的今天,當電影歷經演變成為全球化、數位化,涉及數十億美元的巨大產業時,世博會與城市之間的關聯,又再次通過影像傳遞——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人們能從沙烏地阿拉伯館看到世界最大的IMAX影院、在美國館享受4D電影帶出的都市童話、在瑞士館欣賞360度全景水幕電影、在臺灣館見識720度全天域球幕影院……當各個國家的電影人都力求以影像表達「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時,
  • 11天13場紀錄片免費看,海珠數字影像周惠民來襲!
    紀錄片《南極學前班》入圍中國紀錄片學院獎,獲第十屆中國戶外金犀牛獎最佳背包客獎,第七屆中國當代徐霞客,2018年中國年度自然養育人物。藝術學碩士,中國內地紀錄片導演。作品有《桑窪》、《紅事》、《執行現場》等。其中《桑窪》獲2015年第二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新絲路青年影像大賽最佳紀錄片獎,第十屆「紀錄·中國」最佳人文類紀錄片獎;2016年「金熊貓」國際紀錄片人文類最佳攝影提名獎等。《執行現場》獲2019年中廣聯全國法制節目紀錄片一等獎;入圍2019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金紅棉複評環節。
  • 2020中國國際戶外影像嘉年華開幕《山癮》獲年度優秀紀錄片
    中外獲獎大片悉數亮相中國國際戶外影像嘉年華是目前國內唯一的戶外類紀錄片國際徵集平臺,憑藉其國際性與專業性備受青睞。僅 80 天時間,本年度的全球徵集作品數量與國家、地區數再創新高,共徵集到來自 102 個國家和地區的 1228 部中外作品,其中境外作品 1183 部,佔比高達 91%,成為了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同行與愛好者交流戶外體育和影像創作的國際舞臺。中外紀錄片共同角逐中國國際戶外影像嘉年華,其內容題材同樣具備國際化特徵。
  • 2020中國國際戶外影像嘉年華開幕,7部紀錄片獲獎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 通訊員 鄧佳靜)12月4日晚,2020中國國際戶外影像嘉年華開幕式暨推優分享會在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千燈湖公園舉行,會上重磅揭曉戶外影像評選結果。最終7部影片在102個國家和地區上千部作品中突出重圍,斬獲8項榮譽。
  • 留住民族滾燙的記憶——訪20年不懈拍攝抗戰紀錄片的臺灣電視人...
    原標題:留住民族滾燙的記憶——訪20年不懈拍攝抗戰紀錄片的臺灣電視人陳君天 臺北市八德路上一幢不起眼的老樓裡,「藏」著一間特殊的「抗日影像資料館」。60多平方米的空間裡,幾乎一半用來擺放錄影帶,那是陳君天20年來在兩岸和海外採訪所得的「珍寶」。
  • 《我們走在大路上》獲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兩項大獎
    2020年12月12日晚,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在深圳舉行。《我們走在大路上》獲年度特別作品獎用紀實影像銘刻歷史,以國際視野聚焦中國,讓累累碩果透視未來。堅持「政論情懷,故事表達」,通過豐富翔實的影像資料,全景再現了新中國70年一路走來的偉大曆程,生動揭示了「四個自信」背後的力量源泉,真實呈現了億萬中國人民用不懈奮鬥譜寫的一部壯麗史詩。
  • 首部以「中國」命名紀錄片開播 影像通史呈現視聽盛宴
    首部以「中國」命名紀錄片《中國》7日開播。湖南衛視供圖中新網長沙12月7日電 (付敬懿 廖琛)首部以「中國」命名的歷史紀錄片《中國》7日晚將在湖南衛視首播。該片是2019年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紀錄片創意選題,以當代人視角觀望歷史,講述當時最具轉折性、代表性、最富戲劇性的人和故事,通過再現歷史中的中國人如何築夢、追夢、圓夢,探尋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自信的源泉和密碼。
  • 紀錄片《山河無恙》將播 梳理中國百年防疫史
    30多年前,一場大型的A肝疫情在上海暴發,短短3個月就感染了近30萬人。對上海人來說,這場A肝大流行是1988年無法抹去的記憶;對這座城市而言,嚴峻的疫情與激增的病患,更是對疫情防控能力的一次考驗。3月31日起,由優酷和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聯合出品的5集紀錄片《山河無恙——影響中國的疫情檔案》將在紀實人文頻道播出,首集《狙擊A肝》聚焦30多年前的這段抗疫往事。「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和傳染病不斷鬥爭的歷史。」
  • 《中國》是國產紀錄片的天花板麼?丨洞察紀實影像
    1905年,《定軍山》正式在北京前門大觀樓放映。這部拍攝自京劇大師譚鑫培真實表演的紀錄電影,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中國紀錄片,也就此拉開帷幕。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與進化,記錄真實生活的紀錄片,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形式。尤其近幾年在網際網路熱播後,紀錄片產量隨受眾規模的擴大日益提升。
  • 國家記憶推出20集大型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國家記憶推出20集大型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10-11 18:05 來源:澎湃新聞
  • 當紀錄片住進圖書館
    紀錄片典藏需要一個綜合評價體系   去年12月,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國家圖書館等舉辦的「新中國70年紀錄片百部推薦典藏作品」活動在西安舉行。在活動致辭中,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表示:「希望百部紀錄片的版權方和創作者共同參與到紀錄片典藏計劃中來,讓這些珍貴資源得到永久保存,讓我們後世永遠銘記,永續流傳。」
  • 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通江篇開機
    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通江篇開機 2020-12-08 1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健康中國 影像擔當」2020全國衛生健康影像大會暨健康中國文化周...
    本次活動以「健康傳播,影像擔當」為主題,旨在展示和表彰各級各類衛生健康機構、媒體、社會組織以及個人以健康中國為主題創作的健康文化影像作品,鼓勵全社會關注、參與健康傳播影像創作,更好地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健康觀念,助力「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健康中國戰略實施。
  • 紀錄片《刀鋒》喚醒集體記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吳曉東)在世界戰爭史上,長津湖之戰是鋼鐵意志的著名戰例。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背景下,紀錄片《刀鋒》作為國內目前唯一一部深度講述長津湖戰役的紀錄片,近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熱播。
  • 影像風格獲贊 紀錄片又出爆款《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原標題:影像風格獲贊,紀錄片又出爆款《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
  • 大型高清紀錄片《中國影像志·福建名鎮名村影像志》第三季·決勝...
    中國日報福州5月16日電 5月16日,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在三明市大田縣華興鎮舉辦大型高清紀錄片《中國影像志·福建名鎮名村影像志》(第三季·決勝小康)開機儀式暨大田縣第三屆油茶旅遊文化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