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000 米以上的高山流石灘是一座隱秘的花園。這是紅花巖梅。攝影/楊濤地處橫斷山脈中的白馬雪山、梅裡雪山,雪線附近的流石灘,生長著讓很多植物學愛好者和生態攝影師垂涎的奇葩。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嚴酷的流石灘環境讓這些奇葩擁有各種奇異的本領。流石灘是高山地區特有的地貌,通常指高山冰川雪線以下、高山草甸以上的過渡地帶,山頂出露的巖石在強烈的寒凍物理風化作用下不斷崩裂,巖塊與碎石沿著陡峭的山坡緩慢滑動,在山坡較平坦處形成的扇形巖屑坡。
巖石縫中生長的輪葉綠絨蒿。攝影/楊濤
甘青烏頭下垂的藍紫色花朵像戴了頂藍頭盔,把花蕊保護在內。攝影/楊濤
這裡經常出現霜凍、雪雹和強風,因此植被稀少,但卻是許多珍稀獨特高山植物的天堂。植被的形態受流石灘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形成了獨特的生理特徵,植株多具有速生、葉片厚、根系發達等特點,很多呈斑塊狀、墊狀、簇狀匍匐在地面零星分布。每年5-9月流石灘迎來短暫的「春天」,各類植物抓緊時間生長,完成繁殖過程。流石灘上的總狀綠絨蒿,集聚一生的能量,只為這高光一刻。攝影/楊濤墊狀植物貼地生長的特性,是適應低溫、高強度紫外線輻射、強風、生境基質不穩定等嚴酷環境的一種方式。它們用較低姿態與冰雪、嚴寒、勁風、流石作頑強鬥爭,植株形成密集矮小的墊狀,常為多年生草本,矮生莖的節間短而分支多,濃密的葉排列於根旁,匍匐貼近地面叢生成半球狀或者蓮座狀突起的墊狀體。它們花期短,花也鑲嵌在墊狀體的表面,極少伸出其外。
團狀福祿草無數的小枝經過多年輻射式生長,最終形成一個團狀龐然大物。攝影/楊濤
墊紫草緊貼地面或巖石生長,無數小枝簇生在一起,像是在堅硬的巖石上鋪了一層柔軟的墊子。攝影/楊濤這些墊狀植物植株低矮密集而根系發達,在高寒地區的白天吸收輻射熱較地面多而散熱較慢,水分蒸散也較少。當入射輻射強度變化劇烈時,墊狀植物內部的溫度變化幅度明顯小於其表面及周圍的溫度變化幅度,具有良好的吸收和保持水分及養料的能力,既可以保證植物在土壤營養不足的情況下進行高效的光合作用,又可保證幼苗及花芽等分生組織的順利發育。
巖鬚生於海拔3800-4500 米的山坡灌叢或冰磧石縫中。攝影/楊濤因為上述優勢,墊狀植物能夠為其共生植物提供有利的生存條件,促進其他植物的生存,所以又被科學家稱為高山上的「生態系統工程師」。代表物種有墊狀點地梅、墊紫草、團狀福祿草、中甸蓯菔等。
墊紫草和線葉叢菔等墊狀植物有「生態系統工程師」的雅號,它們佔領流石灘,綻放生命也改善鄰裡生境。攝影/楊濤「溫室植物」的奇特外形也是適應嚴酷環境的方式,最引人注目的當數蓼科大黃屬的塔黃。塔黃為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根狀莖及根長而粗壯,經過5-7 年的生長後才開花結果,之後便死去,一生只開一次花。開花前的塔黃乍看像棵「大白菜」,並不起眼。但是到了開花這一年,它就會「不安分」起來,長出高達1.5-2 米的花序,由下向上逐漸變細。花序外面一層層包裹著大型半透明的奶黃色苞片,自下而上相互蓋疊成塔形,其實是變態的葉。這時候,它搖身一變成了高山流石灘上最高的草本植物,遠遠望去好似一座金碧輝煌的寶塔,格外醒目,或許「塔黃」一名便由此而來。
植物巨人塔黃,高聳直立傲視山谷。它們一生只開一次花。攝影/楊濤除了塔黃之外,像苞葉大黃、橫斷山雪蓮這些植物也具有類似的苞片。這些會「蓋房子」的植物激起了植物學家們探索的興趣,對其進行的多年研究終於揭開了「溫室」植物的神秘面紗。以塔黃為例,科學家發現塔黃的苞片互相重疊,將所有花部器官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有效地保存了熱量。
苞葉雪蓮上部莖葉呈苞片狀,猶如神話故事裡的「寶蓮燈」。攝影/楊濤
在晴朗的正午,「溫室」結構內部的溫度要比同時間的外部環境氣溫高出10 攝氏度以上,當研究人員將手指放入溫室結構內部時,甚至能明顯感受到陣陣熱流。進一步的實驗研究證明,這種增溫效應的作用包括:明顯促進花粉的萌發和花粉管的生長,由此加快塔黃受精的過程;為種子的發育提供適宜的溫度;促進新陳代謝,幫助塔黃將種子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從其他儲存器官(如根、莖、葉)向種子快速輸送,從而使植物在短短4 個月的生長期裡迅速完成繁殖過程。塔黃苞片還具有防護作用,可有效防止雨水對花粉的衝刷。
水母雪兔子的綿毛外衣幫助它們保暖禦寒和抵禦過多雨水。攝影/楊濤在流石灘上常常可以看到很多植物的莖幹、葉片和花序表面生有厚厚的絨毛、綿毛或絹毛,好像穿了一件毛茸茸的外套,保護植物的莖葉花果等繁殖器官不受傷害。綿毛植物多為一年生或多年生矮小草本,植株高度介於15-30 釐米;根狀莖非常粗壯,呈黃褐色,有紡錘狀分枝,不僅能固定植株,還能吸收地表深處的養分。它們一團團的宛如雪球,故又得名「雪球植物」。
綿頭雪兔子是多年生一次結實草本,是高山冰原帶流石灘很典型的綿毛植物之一。攝影/楊濤綿毛植物的典型當屬菊科風毛菊屬雪兔子亞屬植物,主要有綿頭雪兔子、水母雪兔子、羽裂雪兔子等,還有菊科風毛菊屬的另一些植物和唇形科的棉參,其全株密被白色或灰白色的絨毛,仿佛穿著毛大衣。可別小看這件不起眼的「外套」,它既能防寒、鎖水,又能抵禦過多的雨水,還能反射高原上強烈的太陽輻射,可謂一件多功能的「戰袍」。
在我國,綿毛植物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和西藏等省(區)的高寒冰緣帶地區。除了會「蓋房子」和穿綿毛的植物之外,高山流石灘上還有一類會隱身的植物,如絹毛苣、囊距紫堇、梭砂貝母等,它們的葉片顏色有時會和周圍環境中巖石的顏色一樣。
絹毛苣的蓮座狀葉叢與周圍的礫石堆顏色融為一體。攝影/楊濤易容喬裝如石塊是囊距紫堇的自保之道,它的地上部分雖然只有寥寥幾片葉子,但地下卻有粗大且富含營養的根。紫堇是不少絹蝶的寄主,而高山流石灘恰是許多絹蝶的棲息地,絹蝶產卵的時節早於囊距紫堇的花季。雌蝶常常調動各種感官尋找合適的寄主作為產卵場所,視覺在其中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囊距紫堇的灰色葉片與環境中礫石的色彩非常接近。攝影/楊濤這些形色如礫石般的灰色葉片很可能讓絹蝶媽媽不太注意,而那些被選作幼蟲口糧的植物就可能面臨滅頂之災。但到了花期,囊距紫堇不得不暴露身份,藍紫色的小花在色澤單調的碎石間格外醒目,吸引高山上的熊蜂等昆蟲為之授粉,隱匿一生,只為花開一時!高山流石灘上的一株植物為了能在高原上短暫的春天迎來一年一度的花期,也許要蓄積好幾年。有些植物開花時就是完成了生命的一次輪迴,為了繁衍用盡生命去綻放。
一些梭砂貝母將花也偽裝起來,不禁讓人思考它們如何解決躲避取食者和吸引傳粉昆蟲之間的矛盾。攝影/楊濤梭沙貝母第一年開始長出葉子,第二年、第三年才會有更多的葉子,等到開花結果已經到了第四個年頭了。然而梭砂貝母是採藥人尋覓的「仙草」,也可能被登山的遊客拔起把玩,然後隨手丟掉。流石灘上的景致至美,頑強的生命卻很脆弱,人類有意或無意的冒犯可能會讓那裡變得荒蕪冷清。流石灘上的生境是一本無字的書,它教我讀懂了生命的寶貴,也教我讀懂了生命的頑強!
了解雜誌更多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到雜誌微店。了解更多有趣的自然知識,請掃碼關注「自然超話」,掃碼加入「自然超話」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