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昨天的雨中摸爬滾打,大家一身疲憊。而行程的第二日,我們便要去往香格裡拉縣的至高點——石卡雪山,去往山頂的流石灘上尋找綠絨蒿和雪兔子。萬分慶幸的是,石卡雪山已經安裝了景區纜車,只需半個小時便能翻越群山上到海拔4500的山頂。
▲從石卡雪山頂上眺望不遠處的香格裡拉縣城
我照例早起去酒店附近山上刷了一個小時的野花後,大部隊才準備出門。路上聽了彭老師解說香格裡拉名稱的由來和石卡雪山-藍月山谷景區的發現史,充滿驚險和刺激。以下這段香格裡拉的介紹來自查找的資料,給大家分享一下。
▲「石卡」是香格裡拉藏語譯音,意為「有馬鹿的山」
香格裡拉是從英文Shangri-La音譯而來,這個名字來源於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在1933年寫就的一本名為《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的小說。書中描述了20世紀30年代在南亞某地駐守的英國領事康威一行四人的一段傳奇經歷,他們在暴亂中撤離,途中意外闖入一個天堂般的秘境——香格裡拉,這裡有如金字塔般矗立的卡拉卡爾雪山、神秘幽奇的藍月山谷和懸巖上聖殿一般的喇嘛廟,住在此地的人們過著祥和、寧靜的生活,與世無爭,如同晉代陶淵明筆下的漁人誤入「桃花源」一般。
隨著這本小說爆紅以後,「香格裡拉」一詞也順理成章成為「祥和、寧靜、和諧之地」的代名詞後,人們紛紛在世界各地尋找「香格裡拉」的真實所在。於是巴基斯坦的Hunza山谷、尼泊爾、不丹以及中國的滇西北、川西、西藏東南部都不約而同地站出來聲稱自己就是「香格裡拉」,而且都有板有眼拿出證據以證明自己的「合法」身份。
而在滇西北,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中甸,也加入了爭名行列,而且在2001年真把自己的地名改成了「香格裡拉」,也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地名叫「香格裡拉」的地方。它從很多方面證明了自己的「合法」身份:一從詞源學,「香格裡拉」源自於中甸藏語方言,可譯為「心中的日月」,剛好印證了中甸古城之名「日月之城」;二從地理學,雪山、峽谷、藏族寺院在中甸縣境內一一具備,並不難尋找;三從小說的文本說,據傳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寫作的靈感來源於發表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描繪這片山川的文章,這些文章出自早年在滇西北做了多年考察的美籍學者兼探險家約瑟夫·洛克之手。雖理由看上去如此充分,但也有人對此一一提出質疑,聲稱這只是後人的牽強附會。
不過經過改名後,中甸確實有了些「香格裡拉」的氣象,破舊的木屋土牆被整飾一新,滿街的馬糞垃圾被統統收拾乾淨,古城街道上新鋪的石塊雖有點咯腳,稍顯不平,但每年經上百萬遊客的踩踏,想必不出幾年就會成為麗江古城中那廣受遊客讚譽的五花石塊。近黃昏,每天在古城廣場都有當地的藏族同胞領著遊客們載歌載舞,昭示著富足與祥和。
而石卡雪山-藍月山谷那段驚天動地的傳奇故事我就此打住,想聽的去找彭老師親自講才更有意思。
▲山頂的高山草甸儼然是天然的牧場,犛牛悠閒的吃著草。彭老師背影出鏡。
石卡雪山現在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景區,遊客雖沒有玉龍雪山那麼多,但也不少。而想要近距離拍花必須走下棧道,然而在山頂這是不被允許的,普通遊客頂多在第一段纜車結束後的亞拉青波牧場附近轉悠一圈,而山頂的草甸管理的很嚴格,我們也是託彭老師的福以香格裡拉旅行社VIP團體考察的名義才得以放行...
▲隊友們刷完流石灘吃點乾糧補充體力,我還在上面不捨得下來。
然而悲劇的是,本以為我們就此可以去走下山線路,從山頂到靈犀湖一路徒步15公裡拍花過去,然而據管理員稱這段路有個地方垮塌了,我們只能在山頂下面的流石灘和草甸上活動一圈啦(兩度上石卡均徒步未遂的我,哭死)。
距離格裡拉縣城最近的高山(僅7公裡)——石卡雪山,海拔4500米,坐著索道就可以直接上到山頂,簡直不要太容易!然而就是這種入門級難度的山,拍起花來還是讓人頭暈目眩體力透支。
(兩種色號一致的地生蘭,混在草地上,不注意看還以為是同種。老規矩,點擊圖片可放大查看,後同)
(這種山蘭拍到時徐老師很興奮地說可能發現冰緣帶的新記錄了,種類未定)
(高山捕蟲堇是一種食蟲植物,葉片肉質多汁,上面密被分泌粘液的腺毛,能粘捕小昆蟲,在西南地區高山上廣泛分布,也是我國有野生分布的兩種捕蟲堇之一;
丁座草是列當科草蓯蓉屬一種寄生、肉質的植物,常寄生於杜鵑花屬植物根上。花期在4-6月,我們7月還能遇到花實屬幸運,然而當時不以為意,匆匆拍了兩張就走了,沒拍細節。。。)
(第一次拍到大片的巖須,興奮得不知所己,據說巖須定種要看葉子,細節沒拍,遺憾!常見有:巖須,掃帚巖須,篦葉巖須)
▲就是這種看似不毛之地的流石灘卻是眾多高山植物的家園。
高山流石灘上,一片裸露的不毛之地,生長著紫色的擬秀麗綠絨蒿和純藍色的總狀綠絨蒿,還有穿棉襖的槲葉雪兔子,矮壯的麗江稜子芹,梭砂貝母、雲南黃耆和髯毛無心菜,很難想像他們是怎麼在此地紮根、生長、開花和結果的。
(梭砂貝母本來是黃色的花,其花被片是宿存的,結果期仍不脫落,後期顏色會加深,此時可能都結果了)
(當時還以為拍了個沒人注意的雪兔子,沒想到是cosplay的絹毛苣)
而接近山頂的草地上則生長著長葉綠絨蒿、墊狀的大花福祿草、粗梗黃堇等。即便山下是熱火朝天的七月,海拔4000+的山頂之上依然是風雲變幻,忽晴忽雨,間或冰雹,卻絲毫不影響她們在如此貧瘠之地生生不息。
這次石卡雪山以刷流石灘為主,半山腰的亞拉青波牧場沒有時間刷了,幸好上回刷過,感興趣的可以移步之前的帖子。
▲山頂留影(反正也看不清臉~)
你究竟有幾個熊孩子?
微信號:wmdshhz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