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看《聊齋》,總是帶著幾分好奇,幾分恐懼。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才慢慢看明白,原來,《聊齋》裡的許多故事也是需要讀者慢慢品味的。
在聊齋中,有一個很簡短的小故事《種梨》,這個故事記載於《聊齋》的第一卷第十四篇。這原來是我一直覺得《聊齋》中十分無味的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鄉下人,在市集上賣梨。梨子的味道非常好,就是有點貴。一個破衣爛帽的道士走過來,向鄉下人討梨吃。鄉下人不僅沒有給這個道士梨,反而還怪了這個道士。
道士說,你車上有幾百個梨,我只不過要你一個,對你也沒有什麼損失,你為什麼不給我?旁邊一群打醬油的紛紛勸這個賣梨的給道士一個,但是賣梨的就是不給。這時,一個店鋪的工作人員,就走過來,買了一個梨給道士。道士說:我們出家人不知道什麼叫吝嗇,下面我請大家吃梨。
旁邊的人說:你既然有梨,為什麼不吃自己的?還非得要賣梨人的?
道士說:我需要有個梨核。
然後他就把梨吃完,把肩膀上的鏟解下來,在地上挖個坑,埋點土,數個一二三四五。然後又向路人要水,澆灌土裡的梨核。
有人為了看看這個道士到底玩什麼把戲,向路邊的店裡要了燒開的汁水。道士也不介意,直接把熱騰騰的熱水倒到土上。
不一會兒,梨核就發芽了,長成大樹了,開花了,結果了,累累滿樹的梨子,香氣襲人。
道士就把樹上的梨摘下了,分給圍觀的人。不大一會兒就分完了。然後,他又用鏟把梨樹鋸斷,用肩扛著滿樹的葉子走了。
道士做法的時候,賣梨人也伸長了脖子看熱鬧。等到道士走遠了,他一回頭,才發現自己車上的梨一個也沒有了。這才明白,剛才道士分給眾人的梨都是自己的。再仔細一看,自己的車子上的一個車把也沒了,還有新鋸斷的痕跡。
滿市集的人,都哄堂大笑。
人到中年,再讀這個故事,忽然滿腹的辛酸。一個以賣梨為業的鄉下人,他的家境能好到哪去?他的家中,有沒有高堂和幼子,等著他用賣梨的錢買回餬口的米麵?
滿車的梨沒了,車子也沒把了,他該用什麼去填滿家中人的肚子?他的梨,他可以選擇施捨,也可以選擇不施捨,這是他的自由,憑什麼僅僅因為沒有施捨一個梨,就應該奪了他滿車的梨?
如果非要說這個賣梨人有什麼過錯,那就是他不應該斥責這個道士,這個道士應該也是一個很有修行的人,僅僅因為幾句斥責,就這樣的報復一個窮苦人,只能說,這個道士僅僅修行而沒有修德。
而那滿市集嘲笑賣梨人的民眾,心態該是多麼的卑劣。
這就是名著的魅力,我們在不同的年齡段,經歷了多面的人生之後,可以讀出不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