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驪山,眺望長安,俯瞰渭水,壁合秦川。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驪山,是因為他貪其美名,因為驪山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在戰爭史上,驪山居潼關之西,長安之東,與渭河夾道鉗制關中東門戶之險,坐擁咽喉,可屯兵禦敵可出擊制勝。驪山上設烽火臺「一火狼煙將令發兵」速衛鎬京、從驪山而來的秦軍「驪山軍團」踏四方平叛有功、驪山下新豐「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黃埔軍校第七分校在驪山中金剛寺「拆廟取木」居高臨下構築作戰工事等,充分說明了位於京畿重地驪山的戰略意義,不容小覷。驪山是皇家後花園,離不開它的地理位置「近鎬京、步鹹陽、接長安」,天子黃帝忙碌之餘皆可在驪山沐浴遊玩。華清池倚驪峰山勢而築是中國四大皇家園林之一,具有3000年的皇家園林建築史,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曲水長龍,融合「以人文本,天人合一」的設計思想,是古人的智慧結晶,著實令人嘆為觀止。只可惜,在古代,驪山並非尋常百姓家所能企及之所。
時至今日,盛世中國,驪山已從天子御用的園林變成為人民群眾提供生態服務,感受幸福的遊憩之地。何為生態服務?黨雙忍先生在《生態空間理論與陝西實踐》提出:「在生態空間上,「美麗經濟」「幸福經濟」悄然興起,特別是秦嶺巴山生態資源豐富,要優先發展生態旅遊、生態康養、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等生態服務業,讓城鄉居民走進美麗的生態空間,讓美麗的生態空間提供美麗的生態服務。」。綠水青山就是生態空間。生態空間是林業部門的主戰場。驪山是1982年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第一批國家重點名勝風景區,並被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著海內外廣大遊客前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驪山的生態保護,隨著時代需要,持之以恆並更加嚴格。1984年經陝西省批准成立驪山風景林場,現已轉變為森林培育與保護,實現森林質量雙增長。2001年被評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以森林自然環境為依託,並為人們遊憩、療養、避暑、文化娛樂和科學研究提供良好的環境,遊人訪客與日俱增。在提升生態保護力度的同時,生態服務功能聚集顯現,持續發力。據統計,2019年上半年全國接待遊客最多的10個地方,陝西位居第一,西安周邊的臨潼驪山華清池兵馬俑成為網紅打卡地,帶來了巨大的幸福經濟,也是看得見的美麗經濟。
在構築魅力驪山生態空間格局方略中,驪山的發展離不開生態秦嶺,也離不開自身的人文魅力。無秦嶺無驪山,無驪山則無晚照長天。隨著新修訂的《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的實施,為秦嶺驪山的保護與發展指明了方向,為驪山的生態恢復與生態重建提供了法律保障。驪山是人類在渭河流域最早聚居的群落,渭河流域是人口密度最大,經濟發達的區域,也是對自然需求最大的地方,自然而然在驪山遺留下了「生態足跡」。驪山人文歷史底蘊濃重,有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在驪山實現生態空間治理現代化,要具備統籌思維,科學舉措。尤其是驪山的生態恢復與生態重建上,要在符合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空間利用相關政策的基礎上,充分考慮驪山的文化特徵,將植被修復及景觀提升作為培育青山綠水的有效載體,豐富生態服務功能元素,全維度建構出「綠化、文化、美化」的魅力驪山。
驪山在秦嶺的懷抱裡,驪山的故事道不完說不盡,從驪山身上汲取的山水之愛延續一代又一代。耋耄老人登驪山創作《驪山行》寫下:「驪山秀色千秋藏正氣,老母威儀萬世閃靈光」,驚嘆驪山青山四起,碧松翠柏、白楊綠柳、芳草時花,感嘆道「看看!變化真大!水也來啦!真應了——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全民定到小康。」。驪山腳下,《驪歌》作者王曉蓉搏擊文海伴星辰,信守著與驪山的約會,寄情於物,通過文學作品,折射出「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尤其是對驪山真善美的詠唱和歌頌,一切似乎信手寫出,湧動著女性筆下少有的飽滿、充沛的氣勢,流露出一種雄邁和雅致,是一種帥氣!「渭水湯湯歌激昂,驪峰巍巍耀光芒」《驪歌》充滿溫馨可貴的人生情味,為人們呈現出一個向善向好的精神世界。生態是一種環境,也是一種文化。我們祖先留下了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而現實的民眾訴求和旅遊者的心理期盼,在驪山博採眾長,兼容並蓄。生態興則文明興。文化靠人傳承、生態靠人保護。多呵護文化遺產、多愛惜自然生態。好客的文化、好客的環境、好客的生態一定會支撐起更加讓我們自豪的生態文化自強。
驪山晚照,寓意輝煌隆盛,是名符其實的金山銀山。新時代,在生態空間治理下的生態驪山必將是富裕驪山光彩驪山,讓我們拭目以待,期待別樣風採的驪山晚照。(若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