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與渭水,關中的王者之氣從何而來?

2021-02-13 地緣看世界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9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安妮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菜單欄可查閱目錄。下載地緣圖集在VX對話框回覆:地圖

在中國中東部的山脈中,秦嶺幾乎是最「厚」的一條山脈。這樣的山勢,使得秦嶺很適合做一個安全的「靠山」,同時還可以阻止北方冷空氣南下。對比秦嶺和淮河的緯度,你會發現中國的南北氣候分割線,在秦嶺一線其實是向北偏移了不少,而這就是秦嶺之功。

然而凡事都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反過來說,秦嶺的厚實也為想要溝通它的南北交通平添了障礙,尤其當你面對的是其核心部分的終南山時。想從其北麓的關中平原,進入南麓的漢中平原,至少要在終南山的峽谷中穿行100公裡,並且沒有辦法依常規手段,於河岸邊修築道路(只能於崖壁上修築棧道)。及至諸葛丞相北伐之時,這些讓李白髮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感嘆的道路,將逐一展示在大家面前。

相比之下,餘脈屬性的「東秦嶺山脈」對人類要更為友好。秦嶺在這一地區的走勢可以用一句成語——「開枝散葉」來形容。通過這些餘脈之間的谷地,關中平原與第三階梯之間的交通要順暢的多。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呈放射狀向東輻射的山地,還塑造了洛陽盆地這個自華夏文明伊始,就佔據極其重要地位的板塊。

圍就洛陽盆地的山體,由西向東主要包括: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以及嵩山四條規模較大的秦嶺支脈。可以說,每座山體背後都是沉澱澱的歷史。除了這四條支脈以外,秦嶺還在東南方向延伸了:蟒嶺、流嶺、伏牛山等支脈,與大巴山脈、桐柏山脈一起打造出南襄盆地。這樣的地理格局,意味著關中地區至少能夠通過東秦嶺山脈之間的谷地,分別打通兩條通往洛陽盆地與南襄盆地的戰略通道。

連接關中平原與洛陽盆地的戰略通道,就是前面提到的「崤函通道」;而關中平原通往南襄盆地的主通道,則是依託丹江水系形成的「丹江通道」。鑑於洛陽盆地是通往中原的門戶,而南襄盆地對接的是兩湖之地,這兩條戰略通道顯然會非常有機會,在歷史上展現它們的價值。

然而此時,還不到這些通道出現在視野範圍內的時候。因為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先解決一個問題:為什麼歷史會選擇長安和洛陽。以前者來說,整個關中盆地內的平原加上邊緣的臺塬,總面積達到1.7萬平方公裡。想從這片沃野上中脫穎而出,在地理位置上必得有過人之處。

周人最初定都之處並不是在後來長安所處的位置,而是在整個盆地的西端,今陝西省鳳翔、扶風一帶的「周原」。「周原」的本意為「周人所聚落的黃土塬」。這個帶土字旁的「塬」特指的是黃土高原中,位於山地和平原間過渡帶的一種桌狀臺地。之所以說它是桌狀,是因為它呈現出頂面平坦、四周溝谷縱橫形態。

在原始農業階段,這種即有利於農業開發,又可規避水患的黃土塬,能夠幫助人類積累出深入大平原地區開發的人口和農業技術。即便在大平原地區成為農業和人口重心時,這些黃土塬也依然沒有為人類所放棄,甚至成為黃土高原形象代言人。除了歷史久遠的周原以外,很多當代中國人應該還通過小說《白鹿原》,了解到了這一地貌,以及圍繞它所產生社會形態。

 一直到周文王時期,熟悉了關中平原整體地形的周人,才開始在後來的長安地區建築名為「豐京」的都城,其後的周武王又在豐京之側建築了名「鎬京」的城邑,並以「豐鎬」為基地完成了代商大業。

順便說下在西周的歷史中,豐、鎬兩城有著不同的分工。具體來說,豐京主要是用來承載宗廟,鎬京則是天子居住和理政的地方。從行政屬性上看,鎬京算是西周真正的首都。

當然,這並不是說豐京就不重要了。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大的事就是祭祀與戰爭。用現代語言來解釋的話,祭祀之事對應的就是「意識形態」工作。一個國家或者社群如果想要形成合力,需要有一個具備廣泛認同基礎的意識形態。於華夏文明來說,一以貫之的「祖先崇拜」意識,是其有別於其它主要文明的重要標誌。以此來說,豐京在現實政治中所能發揮的作用,並不比鎬京要小。

不管周朝在關中平原的都城,到底應該是「鎬京」還是「豐鎬」,它們所指向的都是一個區位。實際上,歷代的長安城的城址位置都不盡相同。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洛陽城,也同樣不都是原址重建。在一片平原之上,這樣的小範圍的位移是非常正常的。尤其對於喜新厭舊的天子們來說,並不是誰都願意直接住到前朝的宮室之中。重點不在於找到這些都城在歷史上的具體點位,而在於搞清到底是什麼樣的地理因素,促成了整個區域的地緣政治地位。

當下這些歷代都城的城址都位於西安市境內,這一問題實際成為了探討西安區位優勢的問題。居中的地理位置,看起來是成就西安3000年建城史的根本原因。從西安驅車前往關中平原最西端的城市寶雞,車程為150公裡;前往最東端的潼關,車程為140公裡。這使得西安幾乎可以算得上是整個關中的地理中心了。

不過中國人雖然在追求對稱感上,有著完美主義者傾向。禮制上也希望都城能有著地理中心的地位,但具體到選擇上肯定是不會那麼理想化的。更何況真要如此去確定關中平原地理中心的話,位於西安西北方向的鹹陽,無論從東西還是南北方向來看,都更有資格稱這中心。

歷史上,鹹陽只是在秦國遷都於此的公元前350年後的130年間,算得上關中平原的政治中心。而它真正成為整個中央之國政治中心的歷史,僅僅只有秦帝國存續的13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有人可能會認為,如果秦王朝不是那麼短命,能夠讓鹹陽以帝都的身份經營個兩三百年的的話,後世準備在關中平原定都的王朝,應該也會遵循這一傳統。

然而事實卻是,即便秦始皇真的能夠長生不老,抑或秦人在進入帝國時代之後,能夠平穩的渡過第一個「地緣量變期」,秦帝國的選擇也不會和它的前後兩朝有什麼不同。辨別一座城市是否具備首都地位,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它是否為行政中心。放在中國古代,則以它是否為天子居住、辦公的宮殿所在地。如果你知道秦始皇徵召70萬人力,為自己打造的阿房宮是位於現在的西安境內,就應該能夠明白為什麼這樣說了。

那麼西安與鹹陽,地緣位置上的本質差異究竟在哪呢?要知道當下這兩座城市之間的距離,可以用近在咫尺來形容。從西安城的西三環前往鹹陽的距離,甚至比前往東三環的距離還近些。由此導致的地緣政治後果,是在各地區中心城市,紛紛通過兼併重組的方式做大自身體量的情況下,「西鹹一體化」的願景成為了西安保住中西部中心城市的重要手段。

由於阿房宮在西安境內,近年來西安在宣傳自己為幾朝古都時,有時會將秦朝也列入。當年秦王朝的國祚能夠延長到阿房宮完工,並正式入住一個皇帝的話,這種宣傳會更加的名正言順。如果歷史真出現這一幕的話,舊都鹹陽有可能會定位為類似豐京的地位,即成為宗廟所在地。雖然將地級市屬性的鹹陽,吸收為西安的一部分,看起來巧妙的解決了秦都之爭,但即便這一天真的到來,這種立足於當下需求,打破舊有地緣政治格局的重組之舉,也並不妨礙我們將鹹陽與西安作為兩個獨立城市拿出來對比。

「鹹陽」之名,很容易讓人感覺到,它南面有一條叫作「鹹水」的河流。只是在關中平原並沒有一條叫作「鹹水」的河流,定位鹹陽城與西安城原始位置的都是渭水。

雖然受益於工程技術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需要,很多城市包括西安、鹹陽,現下都已經將城區從原始位置擴大到了河流的對岸,兩城以後說不定也會合體,但這些變動都不會改變鹹陽的原始位置在渭水之北,而西安所代表的那些古都,都是位於渭水之南的歷史事實。

至於渭水之北的這座城市,為什麼叫作鹹陽而不是「渭陽」,被普遍認同的說法是,鹹的本意「皆是」、「都是」。鹹陽因同時具備「山南水北」的特質,所以被稱之為鹹陽。只是位於關中平原中心的鹹陽,周邊並沒有山地存在,甚至可以說是關中諸城市中離山最遠的一個。一定要對應「山南」的位置,就只能一路向北至40公裡處,才能看到一座名為「九嵕山」的山體。「九嵕山」後來曾被唐太宗選定營造召陵,使之看起來風水頗為不錯,但用它來為數十公裡外的鹹陽命名,著實還是有些牽強的。

不管鹹陽到底是不是依據「山南水北」的規則來命名,渭水都肯定是城市選址的重要依據。正因為渭水的存在,鹹陽在進入西漢之後被更名為了「渭城」(當下的鹹陽市建制有「渭城區」),以淡化秦王朝的政治遺產。相比政治遺產屬性的鹹陽二字,渭城之名顯得更為浪漫。雖然渭城在唐代已恢復了鹹陽之名,但唐代詩人王維所做的《渭城曲》一詩中,還是用「渭城」代指了鹹陽城。

從「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中,你除了感受到渭城春色和濃濃的友情,還能體會到鹹陽與長安間的地理關係。對於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守護邊疆的人來說,渭水之北的鹹陽將是他們旅途的第一站。

儘管將鹹陽城的興建與山聯繫起來非常勉強,但那些興建鹹陽對岸的歷代國都,在選址上卻的的確確受到了一座山的影響。這座山在中國歷史上同樣非常知名,它就是驪山。

與左近的華山一樣,驪山也是終南山在關中平原所延伸的突出部,只是規模要小一些,也沒有那麼的險峻。然而驪山在地緣政治舞臺上的表現,卻比俯視關中平原東大門的華山,要更加的亮眼。從周幽王的峰火臺、秦始皇的陵寢、楊貴妃的華清池、再到西安事變中的「兵諫亭」,驪山見證了太多的歷史大事件。

驪山之所以能夠見證如此之多,是因為正是這座突兀於關中平原中南部的山體,與渭水一起定位了關中平原的地緣政治中心。在關中平原所有的山地突出部中,驪山可以說是最顯眼的一個。它的存在,使得原本東流的渭水,在西鹹之間開始向東北方向偏移,並與驪山、秦嶺之間,拉開了一塊背山面水的三角形平原帶。

你會發現無論是周明的豐鎬兩京,還是漢唐的長安,再到現在的西安,其城址都處在這個三角平原中。鑑於渭水和驪山是這片低地的重要參照物,我們可將之命名為「驪渭平原」。

即使沒有地緣或者風水知識,普通人也很容易看出「驪渭平原」的地理優勢。從山形水勢的角度看,你會發現「驪渭平原」與「洛陽盆地」在地理上的共同點,是都屬於秦嶺山脈的凹陷處。區別只在於,在洛陽方面配合這個凹陷處聚攏王氣是黃河;在長安方面則是渭水。

無論對於驪渭平原還是整個關中平原來說,渭水都發揮著地理核心的作用。這條由西向東流淌的河流,在橫穿整個關中平原之後於華山腳下注入黃河,使得關中平原還有一個更具地理屬性的名稱——渭河平原。不過滋養關中平原的這段渭水,並不是渭水的全部,而只是渭水的中下遊,其中關中地理中心屬性的鹹陽是其中下遊的分割點。至於上遊部分,則向西穿越隴山與秦嶺之間的縫隙,向西一路上溯至青藏高原的邊緣。換句話說,整條渭水其實就是沿著西秦嶺山脈和中秦嶺山脈北麓在流淌。

在東秦嶺山脈,渭水其實還在沿山麓一路向東延伸。問題只在於,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黃河,在兜了幾個大彎之後,穿越南北向的「晉陝大峽谷」,在華山腳下與渭水相會。鑑於雙方的體量差距,渭水失去了對華山以東河流的命名權。

此後沿著東秦嶺山脈北麓奔流的河水,開始以黃河之名一路向東,直至在嵩山外延丘陵屬性「三皇山」以東,徹底擺脫了秦嶺的約束,走上了一條上下擺動、變化無常的不歸路。正因為如此,作為秦嶺最東端延伸點的「三皇山」會被認定為黃河中、下遊的分割點(因此山上有「桃花峪風景區」,也有稱此分割點為「桃花峪」的說法)

華山——嵩山北麓的這段東西向黃河,我們可以將之稱為黃河「華嵩段」。正是在渭水與華嵩段黃河不僅與秦嶺一起,打造出了一第貫穿第二階梯的東、西地理中線,更形成了一條沿秦嶺北麓東行,將整個黃土高原與華北高原連接在一起華夏文明的擴張線。

不過渭水雖然是關中平原的主線,但光靠它的幹流也是撐不起整個關中平原的。那些分布於渭水兩岸的支流,不僅與之共同哺育了關中平原,還能夠將關中平原的地緣影響力,輻射向周邊乃至更遠的板塊。下一節,我們就將把這些河流中最重要的幾條,展現在大家面前。



相關焦點

  • 華夏子民,中華兒女怎能不知「華」從何而來?華夏之根在何處?
    這華夏究竟是從何而來?從文書記載看,「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從考古發現來看,華夏是古代部落聯盟的自稱,這些部落的始祖便是華夏始祖,分別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
  • 無秦嶺就無長安八景之驪山晚照
    登高驪山,眺望長安,俯瞰渭水,壁合秦川。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驪山,是因為他貪其美名,因為驪山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在戰爭史上,驪山居潼關之西,長安之東,與渭河夾道鉗制關中東門戶之險,坐擁咽喉,可屯兵禦敵可出擊制勝。
  • 陝西這個市位於關中,北臨渭河南依秦嶺,入選了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華陰市是陝西省渭南市下轄的縣級市,位於關中平原東部,秦晉豫三省的結合地帶,東鄰潼關,西鄰華縣,南隨秦嶺,北臨渭水,自古以來,中國的街道被稱為「三陰」。境內秦嶺北麓六條南山支流與渭河匯合,水源充足,屬於溫帶半溼潤氣候區,在動物區系的古北界,也在古北界的南緣,地熱資源豐富,探知了25種礦物,高木植物44科66屬,有110種以上。華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1993年陝西省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城市,被漢相張良譽為「物華天寶、地靈人傑」。
  • 渭河:說不盡的關中平原和長安城
    作者:汜水禾 (文章版權為微信公眾號、頭條號:我們的河 作者所有)為什麼自古有得關中平原者得天下之說,西安為什麼能夠成為當之無愧的帝王首都控
  • 紀錄片 | 大秦嶺(第1—3集)
    直到公元一世紀,司馬遷在他那著名的《史記》中,寫下"秦嶺,天下之大阻"這句話之後,秦嶺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記載。當這座橫亙在中國大地之上,綿延1600多公裡的山脈告別"萬世之宗"的崑崙山之後,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奔向中原大地的漫漫徵程。途中,一座座高峻的山嶺又加入到秦嶺逶迤東進的陣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山系,它西起甘肅,穿越陝西,東至河南,最終把中國大陸一分而為南北兩半。
  • 黨廳長談芬多精之「秦嶺精氣」
    出自《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這裡的南山,即終南山,也稱中南山、周南山,是秦嶺在關中腹心地帶與渭河離合所形成的「半月形地帶」的一段。在「詩經」的時代,秦嶺松柏長青,因而「壽比南山」,也引申出「壽比南山不老松」來。在詩經中,將秦嶺與長壽聯繫起來的還有,《國風·秦風·終南》:「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君子至止,錦衣狐裘。
  • 關中四關之:大散關
    所以,古人從關中入巴蜀,大部分走陳倉道或褒斜道。只要沿著河逆流而上,到水源盡頭的時候,翻過一個不高的秦嶺埡口,找到通往南方的褒河或嘉陵江,就再也不會迷路了。大散關就是扼守這條交通要道的秦嶺隘口。所以它非常重要,秦人的西關。正如《史記》所載:「北不得無以啟梁益,南不得無以固關中」。
  • 關中名邑老渭南
    關中西起寶雞,東至三門峽,南接秦嶺,北臨黃土高原。老渭南地處關中東府要衝,被山帶河,廣袤二百餘裡。北部平原舒展,南端秦嶺屹立。
  • 甘肅之美 | 渭水源頭 自然風光度假遊
    甘肅之美 | 渭水源頭 自然風光度假遊 2020-05-17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登華山飽覽秦嶺風光 返家園欣賞關中美景
    騎行暢聊群的騎友們年前多次商議登華山,此次終於成行。還有一些騎友計劃登華山,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出行,所以,此次登華山備受關注,令人嚮往。      以下所記載的是西安騎行暢聊群四騎友登華山,返家園及老頑童引導騎友遊玩之盛況。      鑑於登華山已有《牛氣沖天,躍進華山》美篇表述,本篇對登山略做展示,重點展現騎友返家園途中欣賞關中美景情況。
  • 真·秦嶺之巔!探尋秦嶺C位擔當太白山:高出關中平原3000多米
    公元819年,唐憲宗李純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也許自知氣數將盡,這位曾力圖「中興」的皇帝,和歷史上不少皇帝一樣,開始信仙求佛,尋求長生不老,朝綱日漸荒廢。刑部侍郎韓愈看不下去了,一篇《論佛骨表》懇切諍諫。李純暴怒,欲對韓愈處以極刑。雖經同僚求情死罪可免,但仍被貶距長安千裡之遙的潮州。
  • 區域地理26|| 究竟哪裡是關中平原, 它為何又叫渭河平原?(內附)
    從五丈原北望,列車正在關中平原上奔馳。在那個諸侯割據、群雄爭霸的年代,為了防備敵國的進攻和進攻敵國,在我們居住的這片屬於秦國的土地的四周,西面設有大散關,東面設有函谷關,南面設有武關,北面設有蕭關,所以把圍攏在這四關之中的地方就稱作「關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關兩座)。《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等都是對「關中」一詞的最早記載。
  • 秦嶺到底是一座怎樣的山?
    在秦以前,秦嶺也稱崑崙,起源於現崑崙山,西東走向,橫亙於祖國版圖中部,綿延1600多公裡,跨越甘、陝、鄂、豫、皖等省,有「萬山之祖」之稱,是中華民族兩條母親河黃河、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其核心段是陝西關中平原南部至甘肅交界段,東西綿延400到500公裡,南北寬100到150公裡,也稱狹義上的秦嶺。
  • 秦嶺終南二十山
    終南山是陝西秦嶺山脈的一段,位於西安市南部秦嶺北麓,東起西安藍田,西寶雞眉縣,全長大約120公裡,這段山嶺千峰疊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譽。終南山嶺渾厚,連綿不斷,氣勢磅礴。
  • ​秦嶺何以稱龍脈
    如今所稱秦嶺,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秦嶺,介於關中平原和南面的漢江谷地之間,是嘉陵江、洛河、渭河、漢江四條河流的分水嶺。廣義上的秦嶺,西起崑崙,中經隴南、陝中,東至鄂豫皖-大別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張八嶺。
  • 子午道,縱貫秦嶺的千年古道
    相對於平緩的江淮平原,「鑿空」巍峨高聳的秦嶺山脈更需要勇氣與耐心。而2200年前先民們在秦嶺的一次穿越卻徹底完成了由華夏民族向大漢民族的轉身。公元前207年,一支三萬餘人的龐大軍隊浩浩蕩蕩從關中平原隱入莽莽蒼蒼的秦嶺深處,他們的領頭者叫劉邦,前大秦帝國楚地沛縣的亭長,幾天前剛剛被項羽授予漢王頭銜,這次穿越秦嶺就是到封地履職。
  • 大秦嶺下的古陳倉,黃土高原上吼民謠,渭水泱泱|百家故事
    這是我的家鄉,陝西省寶雞市,位於關中平原最西端,城市夾在秦嶺和渭北高原之間,關中平原是一個「扇形」,越往東越開闊,而到了寶雞和甘肅天水的交界處,完全被山阻隔,因此寶雞的地形是「三面環山」,像一個小盆地,也可以稱為「山城」。
  • 關中之美的武勝關
    關中之美的武勝關武勝關,位於河南信陽市與湖北廣水市的交界處,其中湖北省廣水市的武勝關鎮因此關而得名。武勝關關口,被人們稱為「青分豫楚、氣壓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塊風水寶地,地質學上為秦嶺褶皺山系東段桐柏山脈和
  • 這種秦嶺,才是「龍脈」的精華
    (※八水: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而我們的秦嶺之行,就從灃峪口——西安人的「後花園」開始。而人們現在所說的終南山,指的是秦嶺北坡的陝西周至、鄠(hù )邑、長安和藍田區域的山脈。自古,終南山就被賦予了深邃的歷史文化感。這裡遠離塵世,超凡脫俗,是道、佛、孝、壽文化的發源地,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稱。
  • 【秦嶺會客廳】秦人 秦嶺 秦帝國 ——《大秦嶺》紀錄片裡的秦嶺傳奇
    在這篇解說詞中,您提到《劍橋中國秦漢史》以局外人的客觀眼光在分析秦國勝利原因時,第一條便是「河之南通往秦的幾條通道被山脈所阻,只有很少幾個戰略關隘可以通行。在這些屏障後面,秦能在攻打其他國家之前聚集力量」。是否可以說,秦嶺為秦帝國的逐漸壯大提供了地理上的天然優勢;沒有秦嶺,就沒有秦帝國,也就是您所說的「造國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