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39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安妮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菜單欄可查閱目錄。下載地緣圖集在VX對話框回覆:地圖
在中國中東部的山脈中,秦嶺幾乎是最「厚」的一條山脈。這樣的山勢,使得秦嶺很適合做一個安全的「靠山」,同時還可以阻止北方冷空氣南下。對比秦嶺和淮河的緯度,你會發現中國的南北氣候分割線,在秦嶺一線其實是向北偏移了不少,而這就是秦嶺之功。
然而凡事都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反過來說,秦嶺的厚實也為想要溝通它的南北交通平添了障礙,尤其當你面對的是其核心部分的終南山時。想從其北麓的關中平原,進入南麓的漢中平原,至少要在終南山的峽谷中穿行100公裡,並且沒有辦法依常規手段,於河岸邊修築道路(只能於崖壁上修築棧道)。及至諸葛丞相北伐之時,這些讓李白髮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感嘆的道路,將逐一展示在大家面前。
相比之下,餘脈屬性的「東秦嶺山脈」對人類要更為友好。秦嶺在這一地區的走勢可以用一句成語——「開枝散葉」來形容。通過這些餘脈之間的谷地,關中平原與第三階梯之間的交通要順暢的多。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呈放射狀向東輻射的山地,還塑造了洛陽盆地這個自華夏文明伊始,就佔據極其重要地位的板塊。
圍就洛陽盆地的山體,由西向東主要包括: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以及嵩山四條規模較大的秦嶺支脈。可以說,每座山體背後都是沉澱澱的歷史。除了這四條支脈以外,秦嶺還在東南方向延伸了:蟒嶺、流嶺、伏牛山等支脈,與大巴山脈、桐柏山脈一起打造出南襄盆地。這樣的地理格局,意味著關中地區至少能夠通過東秦嶺山脈之間的谷地,分別打通兩條通往洛陽盆地與南襄盆地的戰略通道。
連接關中平原與洛陽盆地的戰略通道,就是前面提到的「崤函通道」;而關中平原通往南襄盆地的主通道,則是依託丹江水系形成的「丹江通道」。鑑於洛陽盆地是通往中原的門戶,而南襄盆地對接的是兩湖之地,這兩條戰略通道顯然會非常有機會,在歷史上展現它們的價值。
然而此時,還不到這些通道出現在視野範圍內的時候。因為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先解決一個問題:為什麼歷史會選擇長安和洛陽。以前者來說,整個關中盆地內的平原加上邊緣的臺塬,總面積達到1.7萬平方公裡。想從這片沃野上中脫穎而出,在地理位置上必得有過人之處。
周人最初定都之處並不是在後來長安所處的位置,而是在整個盆地的西端,今陝西省鳳翔、扶風一帶的「周原」。「周原」的本意為「周人所聚落的黃土塬」。這個帶土字旁的「塬」特指的是黃土高原中,位於山地和平原間過渡帶的一種桌狀臺地。之所以說它是桌狀,是因為它呈現出頂面平坦、四周溝谷縱橫形態。
在原始農業階段,這種即有利於農業開發,又可規避水患的黃土塬,能夠幫助人類積累出深入大平原地區開發的人口和農業技術。即便在大平原地區成為農業和人口重心時,這些黃土塬也依然沒有為人類所放棄,甚至成為黃土高原形象代言人。除了歷史久遠的周原以外,很多當代中國人應該還通過小說《白鹿原》,了解到了這一地貌,以及圍繞它所產生社會形態。
一直到周文王時期,熟悉了關中平原整體地形的周人,才開始在後來的長安地區建築名為「豐京」的都城,其後的周武王又在豐京之側建築了名「鎬京」的城邑,並以「豐鎬」為基地完成了代商大業。
順便說下在西周的歷史中,豐、鎬兩城有著不同的分工。具體來說,豐京主要是用來承載宗廟,鎬京則是天子居住和理政的地方。從行政屬性上看,鎬京算是西周真正的首都。
當然,這並不是說豐京就不重要了。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大的事就是祭祀與戰爭。用現代語言來解釋的話,祭祀之事對應的就是「意識形態」工作。一個國家或者社群如果想要形成合力,需要有一個具備廣泛認同基礎的意識形態。於華夏文明來說,一以貫之的「祖先崇拜」意識,是其有別於其它主要文明的重要標誌。以此來說,豐京在現實政治中所能發揮的作用,並不比鎬京要小。
不管周朝在關中平原的都城,到底應該是「鎬京」還是「豐鎬」,它們所指向的都是一個區位。實際上,歷代的長安城的城址位置都不盡相同。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洛陽城,也同樣不都是原址重建。在一片平原之上,這樣的小範圍的位移是非常正常的。尤其對於喜新厭舊的天子們來說,並不是誰都願意直接住到前朝的宮室之中。重點不在於找到這些都城在歷史上的具體點位,而在於搞清到底是什麼樣的地理因素,促成了整個區域的地緣政治地位。
當下這些歷代都城的城址都位於西安市境內,這一問題實際成為了探討西安區位優勢的問題。居中的地理位置,看起來是成就西安3000年建城史的根本原因。從西安驅車前往關中平原最西端的城市寶雞,車程為150公裡;前往最東端的潼關,車程為140公裡。這使得西安幾乎可以算得上是整個關中的地理中心了。
不過中國人雖然在追求對稱感上,有著完美主義者傾向。禮制上也希望都城能有著地理中心的地位,但具體到選擇上肯定是不會那麼理想化的。更何況真要如此去確定關中平原地理中心的話,位於西安西北方向的鹹陽,無論從東西還是南北方向來看,都更有資格稱這中心。
歷史上,鹹陽只是在秦國遷都於此的公元前350年後的130年間,算得上關中平原的政治中心。而它真正成為整個中央之國政治中心的歷史,僅僅只有秦帝國存續的13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有人可能會認為,如果秦王朝不是那麼短命,能夠讓鹹陽以帝都的身份經營個兩三百年的的話,後世準備在關中平原定都的王朝,應該也會遵循這一傳統。
然而事實卻是,即便秦始皇真的能夠長生不老,抑或秦人在進入帝國時代之後,能夠平穩的渡過第一個「地緣量變期」,秦帝國的選擇也不會和它的前後兩朝有什麼不同。辨別一座城市是否具備首都地位,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它是否為行政中心。放在中國古代,則以它是否為天子居住、辦公的宮殿所在地。如果你知道秦始皇徵召70萬人力,為自己打造的阿房宮是位於現在的西安境內,就應該能夠明白為什麼這樣說了。
那麼西安與鹹陽,地緣位置上的本質差異究竟在哪呢?要知道當下這兩座城市之間的距離,可以用近在咫尺來形容。從西安城的西三環前往鹹陽的距離,甚至比前往東三環的距離還近些。由此導致的地緣政治後果,是在各地區中心城市,紛紛通過兼併重組的方式做大自身體量的情況下,「西鹹一體化」的願景成為了西安保住中西部中心城市的重要手段。
由於阿房宮在西安境內,近年來西安在宣傳自己為幾朝古都時,有時會將秦朝也列入。當年秦王朝的國祚能夠延長到阿房宮完工,並正式入住一個皇帝的話,這種宣傳會更加的名正言順。如果歷史真出現這一幕的話,舊都鹹陽有可能會定位為類似豐京的地位,即成為宗廟所在地。雖然將地級市屬性的鹹陽,吸收為西安的一部分,看起來巧妙的解決了秦都之爭,但即便這一天真的到來,這種立足於當下需求,打破舊有地緣政治格局的重組之舉,也並不妨礙我們將鹹陽與西安作為兩個獨立城市拿出來對比。
「鹹陽」之名,很容易讓人感覺到,它南面有一條叫作「鹹水」的河流。只是在關中平原並沒有一條叫作「鹹水」的河流,定位鹹陽城與西安城原始位置的都是渭水。
雖然受益於工程技術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需要,很多城市包括西安、鹹陽,現下都已經將城區從原始位置擴大到了河流的對岸,兩城以後說不定也會合體,但這些變動都不會改變鹹陽的原始位置在渭水之北,而西安所代表的那些古都,都是位於渭水之南的歷史事實。
至於渭水之北的這座城市,為什麼叫作鹹陽而不是「渭陽」,被普遍認同的說法是,鹹的本意「皆是」、「都是」。鹹陽因同時具備「山南水北」的特質,所以被稱之為鹹陽。只是位於關中平原中心的鹹陽,周邊並沒有山地存在,甚至可以說是關中諸城市中離山最遠的一個。一定要對應「山南」的位置,就只能一路向北至40公裡處,才能看到一座名為「九嵕山」的山體。「九嵕山」後來曾被唐太宗選定營造召陵,使之看起來風水頗為不錯,但用它來為數十公裡外的鹹陽命名,著實還是有些牽強的。
不管鹹陽到底是不是依據「山南水北」的規則來命名,渭水都肯定是城市選址的重要依據。正因為渭水的存在,鹹陽在進入西漢之後被更名為了「渭城」(當下的鹹陽市建制有「渭城區」),以淡化秦王朝的政治遺產。相比政治遺產屬性的鹹陽二字,渭城之名顯得更為浪漫。雖然渭城在唐代已恢復了鹹陽之名,但唐代詩人王維所做的《渭城曲》一詩中,還是用「渭城」代指了鹹陽城。
從「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中,你除了感受到渭城春色和濃濃的友情,還能體會到鹹陽與長安間的地理關係。對於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守護邊疆的人來說,渭水之北的鹹陽將是他們旅途的第一站。
儘管將鹹陽城的興建與山聯繫起來非常勉強,但那些興建鹹陽對岸的歷代國都,在選址上卻的的確確受到了一座山的影響。這座山在中國歷史上同樣非常知名,它就是驪山。
與左近的華山一樣,驪山也是終南山在關中平原所延伸的突出部,只是規模要小一些,也沒有那麼的險峻。然而驪山在地緣政治舞臺上的表現,卻比俯視關中平原東大門的華山,要更加的亮眼。從周幽王的峰火臺、秦始皇的陵寢、楊貴妃的華清池、再到西安事變中的「兵諫亭」,驪山見證了太多的歷史大事件。
驪山之所以能夠見證如此之多,是因為正是這座突兀於關中平原中南部的山體,與渭水一起定位了關中平原的地緣政治中心。在關中平原所有的山地突出部中,驪山可以說是最顯眼的一個。它的存在,使得原本東流的渭水,在西鹹之間開始向東北方向偏移,並與驪山、秦嶺之間,拉開了一塊背山面水的三角形平原帶。
你會發現無論是周明的豐鎬兩京,還是漢唐的長安,再到現在的西安,其城址都處在這個三角平原中。鑑於渭水和驪山是這片低地的重要參照物,我們可將之命名為「驪渭平原」。
即使沒有地緣或者風水知識,普通人也很容易看出「驪渭平原」的地理優勢。從山形水勢的角度看,你會發現「驪渭平原」與「洛陽盆地」在地理上的共同點,是都屬於秦嶺山脈的凹陷處。區別只在於,在洛陽方面配合這個凹陷處聚攏王氣是黃河;在長安方面則是渭水。
無論對於驪渭平原還是整個關中平原來說,渭水都發揮著地理核心的作用。這條由西向東流淌的河流,在橫穿整個關中平原之後於華山腳下注入黃河,使得關中平原還有一個更具地理屬性的名稱——渭河平原。不過滋養關中平原的這段渭水,並不是渭水的全部,而只是渭水的中下遊,其中關中地理中心屬性的鹹陽是其中下遊的分割點。至於上遊部分,則向西穿越隴山與秦嶺之間的縫隙,向西一路上溯至青藏高原的邊緣。換句話說,整條渭水其實就是沿著西秦嶺山脈和中秦嶺山脈北麓在流淌。
在東秦嶺山脈,渭水其實還在沿山麓一路向東延伸。問題只在於,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黃河,在兜了幾個大彎之後,穿越南北向的「晉陝大峽谷」,在華山腳下與渭水相會。鑑於雙方的體量差距,渭水失去了對華山以東河流的命名權。
此後沿著東秦嶺山脈北麓奔流的河水,開始以黃河之名一路向東,直至在嵩山外延丘陵屬性「三皇山」以東,徹底擺脫了秦嶺的約束,走上了一條上下擺動、變化無常的不歸路。正因為如此,作為秦嶺最東端延伸點的「三皇山」會被認定為黃河中、下遊的分割點(因此山上有「桃花峪風景區」,也有稱此分割點為「桃花峪」的說法)
華山——嵩山北麓的這段東西向黃河,我們可以將之稱為黃河「華嵩段」。正是在渭水與華嵩段黃河不僅與秦嶺一起,打造出了一第貫穿第二階梯的東、西地理中線,更形成了一條沿秦嶺北麓東行,將整個黃土高原與華北高原連接在一起華夏文明的擴張線。
不過渭水雖然是關中平原的主線,但光靠它的幹流也是撐不起整個關中平原的。那些分布於渭水兩岸的支流,不僅與之共同哺育了關中平原,還能夠將關中平原的地緣影響力,輻射向周邊乃至更遠的板塊。下一節,我們就將把這些河流中最重要的幾條,展現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