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型性格:不變者「器」
A血型:受顯性的A基因特質主導。從眾的性格心,形成了先驗論價值觀認知心,和完美主義思想心。由於從小受到同樣教條的家長強力控制,從小就被教育出「火不能碰」的先驗論教條認知方法和刻意的完美主義思想方式,天性和體驗認知能力全部沒有發育出來,自然「不敢碰火」,用不了「火的功能」,即便認識到了還是不敢嘗試「火」,90%以上的決策都不是發自本心,都是被植入的教條觀念,缺失本心的直覺和感知力,像一個只聽指令的機器人。
A血型在《大數據性格學》中的描述:理性,概念完美主義,價值觀導向。執著、認真、靠譜、負責、仔細、嚴謹、極端、偏激、謹慎、對自己和別人都要求高、壓力大、自尊心強要面子、做事認真、勞碌辛苦、一本正經、教條、認死理、自制力強、意志力強、忍耐力強、耐心好、較內向、冷靜、嚴肅、有條理、較低調、心思細密、做事要成功率很高時才敢做、較消極悲觀、較內向、謙虛、缺乏自信、注意繁瑣小事、叫真、固執、對陌生人客氣給最熟悉人壓力感、壓抑情緒、對陌生事物警覺、最在乎別人感受看法、死腦筋、一根筋、不善於變通、含蓄內斂、順從服從性強、逆來順受、內心軟弱、嘮叨、不善言辭、死要面子活受罪、強迫症、節約、心事重、鑽牛角尖、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共情、迂腐。
教條認知:火不能碰,重名輕實
機器人型性格君認知火的方法:認為火不能碰。還沒碰到火就被教育火會燒到人的1個害處,所以不能碰火,結果雖然心裡也想去嘗試卻從來不敢去碰火,自然也無法積累火可以取暖燒飯照明這些作用。機器人性格容易被價值觀控制,從而形成先驗論的極端判斷,並限制了自然體驗和認知的積累,最後形成認知失調、逆反心理和極端化傾向,其理性呈現出缺乏實踐驗證的固化傾向。
《後會無期》有一句電影臺詞叫「小孩子愛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對錯」是讓自己去適應「火不能碰」的價值觀,「利弊」是找到火和自己的關係。從小當我們有認知能力時,就被各種「火不能碰、談朋友為了結婚、等」價值觀洗腦,長大後隨著體驗的增加才逐漸明白對錯都是基於角度的、沒有絕對的對錯,利弊才是認知的目的和最大的對錯、價值觀也應該服務於人的需要。
《後會無期》的另一句臺詞是「聽了那麼多道理還是沒有過好這一生」。小孩子一開始並沒有準確把握概念的能力,若過早輸入過多的概念和價值觀,反而會扼殺了他們自然的、開放的、有創造力的去體驗和理解世界與自己關係的能力。最終被價值觀牢牢鎖住,看不到利弊,喪失了正常的感知能力,扭曲了對世界的理解。
機器人型性格君認知問題:教條執著於對錯。機器人型性格君最要面子、在乎別人看法、喜歡迎合、害怕被孤立和被否定,加之父母也很可能是這種性格,喜歡用價值觀進行灌輸和作為標準。在8歲到18歲本應該體驗10次火的階段因為被強化灌輸「火不能碰」的價值觀,導致1次火也沒碰,最終產生嚴重的青春期逆反心理,13歲又想碰又不敢碰,18歲可以碰了又不知道怎麼去碰、也不知道分寸和用處,依舊停留在8歲小學生價值觀認知。最終導致認知失調,性格層面則表現為極端和內化抑鬱,要麼堅持自認100分的對,要麼走向0分的極端反面,所以才稱為機器人型性格。
諸神勝科學
睡虎懼世艱
放下見心性
人生一念見
機器人型性格君認知特點:重名,重概念和價值觀,有名而無實。老子的建議是「名可名,非常名。。常無以觀其妙」,概念是需要的,但不能刻意於概念反而被概念限制住背離了真相,不追求概念的時候才能體驗到火可以取暖燒飯照明這些功能,這叫為而不爭,而機器人型性格君太爭了。老子還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以至於無為」,做學問要做加法,接近規律要做減法,只有扔掉火不能碰的概念才能真正看到火,不妄為才能接近真相。
A機器人型缺乏的思想方式:佛家
假設四個性格君呆在一個屋子裡,問他們想去西湖還是太湖,他們會怎麼做?
機器人型性格君的思想方式:乖乖呆在屋子裡。機器人性格君認知層面不會輕易碰火,比較重世俗價值觀的「名」,但忽視對自身作用層面的「實」。社會心佔比很高,所以會選擇乖乖的呆在100分的屋子裡,屋子代表儒家。
機器人型性格君的需要:修佛學,悟本心。佛家核心就兩句話,放下100分的社會心,找到50分的本心。放下屋子,用體驗火的認知方法去體驗十個湖,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西湖、太湖、還是洱海、後海。其實我們並不是去了解外物,外物其實就是一面鏡子,照到我們的本心,不出屋子去體驗自然不會知道自己的本心。所以「有名無實」的機器人性格君更需要通過佛家哲學來幫自己放下「名」、看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