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機器人在機器人領域並不是一個很主流的概念,但現在越來越堵的研究機構在研究這種新型機器人,電影大白的形象就是軟體機器人最典型的代表。
日前,來自波蘭華沙大學物理學院的研究人員就成功研發了一個15 mm 軟體機器人。
這是一款由液晶彈性體(LCEs)製成的軟體機器人,LCEs暴露在可見光下時會發生形狀的改變。如果感受到外界的光源,機器人的形狀就會發生改變,變成履帶一樣,有了光的照射其身體也會相應的收縮進而推動身體進行移動。
據了解,通過對光源的控制,該軟體機器人能完成各種特殊的任務,例如爬陡坡、鑽進極其狹小的空間,最不可思議的是,雖然體型不大,但它能四兩撥千斤移動比它個頭大 10 倍的物體,如果在這種機器人身上安裝一個攝像機或者麥克風,甚至還可以應用於間諜活動。
軟體機器人和傳統機器人有何不同?通俗點講,軟體機器人就是一種柔性機器人,它的模型大多來自於自然界的軟體生物,如機器蛇、海洋水生動物機器人等。
材料
軟體機器人的材料主要是柔性的材料,而不是傳統的剛性連接器和外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3D列印的方式來製作。
驅動方式
理論上講可以移動比自身重量大100倍的物體,所以其運動原理也很特殊,整個機器人並不需要用傳統的馬達等動力裝置驅動,目前研究機構主要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方法是模仿人或者動物的肌肉來做動作,第二種就是利用環境的變化來獲取動力,如溫度、空氣以及光照等方式。
軟體機器人相比剛性機器人有很多優勢,它可以更好適應各種環境,受到外界衝擊後也不會產生大的傷害,在空間狹小、非結構下的環境下都可以完成複雜的任務,例如醫療、軍事及探測領域。另外,其材料可以用3D列印等方式來生產,成本也比剛性機器人要低得多。還有業內人士認為,軟體機器人比剛性機器人擁有更強的計算能力,其重要性不亞於液態金屬機器人。
形態控制
因為軟體機器人的結構和材料是非線性的,且擁有多自由度,這導致了機器人的動作任務比剛性機器人更加複雜,這對算法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形態計算是一個研究方向,它能實現多樣的物理模型。可以這麼理解,形態計算就是機器人的身體可以實現計算任務,不需要外部算法。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曾介紹過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MIT CSAIL)主任Daniela Rus在軟體機器人上的研究,而麻省理工學院和哈弗大學是軟體機器人領域最具實力的兩所高校。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機器人技術難點逐漸被攻克,這些小而美的軟體機器人將會應用到越來越多的領域中。
推薦閱讀:
走進章魚機器人:這條「八爪魚」指引著軟體機器人的未來
丹妮拉·魯斯:人工智慧界的奇女子,一手創辦了兩個人工智慧實驗室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