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膠帶成精了:仿「尺蠖」軟體機器人,新型智能材料模仿肌肉收縮

2021-01-13 手機鳳凰網

傳統機器人往往採用電機驅動控制,他們精確有力但卻也蘊含危險,動作僵硬。近年機器人的研究熱點之一便是科學家們拋棄了傳統的電機製造的機器人,開始嘗試開發智能材料,來模仿生物肌肉收縮。

多倫多大學 「材料科學工程部」 的Hani Naguib教授及其小組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智能材料並製造了一隻軟體機器人「尺蠖」(讀音huo)。這個機器人的外表平平無奇,看起來如同一片黑色的膠帶,有著四隻銅腳。但你可不能小瞧它,藉助神奇的「智能材料」技術,間斷性的通電就可以實現尺蠖的爬行運動

軟體機器「尺蠖」和真實的尺蠖對比

Naguib教授團隊發現了一種新穎的方法來對智能材料進行編程,Naguib他的團隊將這項技術應用於機器人領域,創造了可以捲曲的「軟體」驅動器,該驅動器在12V的電壓下可實現540度三維彎曲,並製造了一個軟體機器人來模擬尺蠖蠕蟲爬行的動作。Naguib教授認為該智能材料還可能被應用於航空,手術以及可穿戴智能設備中。

Hani Naguib團隊的研究重點之一是電熱執行器(electrothermal actuator,簡稱ETA),也就是尺蠖機器人身體的黑色部分。這是一種由特殊聚合物製成的材料,在製作過程中,對其材料進行特殊的「編程」,從而使它對外界電或熱的變化做出物理響應。例如,可以對ETA進行編程以模仿肌肉反射,在低溫時收縮,在高溫時會舒張,從而通過控制外界溫度變化,就可以實現對於材料的「控制」。

小知識:智能材料多指對於外界給與的刺激可以做出反應(例如收縮,彎曲)的材料,刺激包括光,力,電場,磁場,溫度等。常見的智能材料有形狀記憶合金,形狀記憶高聚物,壓電材料,介電彈性體等。

研究成果由HaniNaguib教授及其團隊於2019年8月份發表在nature旗下開源綜合性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上。

蠕蟲「爬行」視頻

視頻中運動分解圖

原理:尺蠖的四隻腳是導電的銅片,通電後可以加熱機器人本體。本體基於形狀記憶原理在常溫下保持彎曲的樣子。每每通過路徑給它通12V的電壓20s,機器人受熱會從彎曲狀態伸展。20s後停止通電,一段時間後隨著熱量的消散,它會再次回到最初記憶的彎曲形狀。尺蠖的尾巴是硬質的材料,產生阻力從而推動機器人向前,以此反覆執行來實現爬行的運動。

美國每日科學網 (ScienceDaily)近日也對該研究以及研究團隊進行了如題報導: 「像蠕蟲一樣運動的軟體機器人」 (Soft robot programmed to move like aninchworm)。小編希望通過整理該報導和論文原文內容,讓大家可以大致窺探到這隻軟體「蠕蟲」的奧秘。

文章第一作者博士生Sun解釋說:「現有研究基本上是對一塊平坦的ETA材料進行編程,因此製作的驅動器的響應只是二維的彎曲運動。」相比之下,他們創造的ETA驅動器有3維的狀態。他們使用了一種熱致應力鬆弛和固化方法,為複雜的形狀和運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Sun還表示:「我們製作的ETA驅動器相對來說驅動效率也是很大的,要比迄今為止研究文獻中所存在的任何驅動器效率更高。」

驅動器的顯微鏡圖

如上圖,該研究中提出的新型的ETA是將PDMS(Polydimethylsiloxane,聚二甲基矽氧烷)層和SWCNT(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s,單層碳納米管)層通過特殊的製造方法(詳請可參考文末原文連結)融合。

可編程的ETA具體展示

ETA由PDMS和SWCNT層混合製造,當我們把左圖中兩種材料混合製造的ETA扭曲720度並且通電(7V)加熱一段時間後,撤掉電源冷卻以後改材料仍然保持原狀(圖4右圖),這種變形是研究者指出的三維的形狀記憶效果。

純PDMS的薄片

對PDMS進行如之前ETA上上圖的操作,冷卻後沒有辦法維持720度的扭轉(如上右圖),無法保持形狀記憶。

ETA驅動器彎曲的視頻

彎曲驅動器的視頻截圖

圖中展示了ETA驅動器在通電加熱的情況下,隨著時間的變換,驅動器彎曲的變化。

Naguib在採訪中表示,這些可編程的變形軟機器人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它可以在航空,手術和可穿戴電子產品等領域發揮作用。他提出了一些潛在的其他的應用場景,例如,發生煤氣洩漏或火災,可以為爬行軟體機器人配備傳感器以測量有害環境」

「我們正在努力將這種材料應用於服裝。這些服裝會根據體溫而伸展收縮,這可能對運動員有治療作用,」Naguib說。該團隊還在研究這類智能服裝是否對脊髓損傷有益。

在未來一年的研究中,Naguib的團隊致力於加快「尺蠖」軟體機器人的響應速度,並研究一些其他的應用場景。他說:「目前我們已經「訓練」這種材料像蠕蟲一樣運動,我們希望未來可以模仿更多的運動,例如蝴蝶的翅膀。」

相關焦點

  • 四兩撥千斤,軟體機器人和剛性機器人有什麼區別?
    日前,來自波蘭華沙大學物理學院的研究人員就成功研發了一個15 mm 軟體機器人。這是一款由液晶彈性體(LCEs)製成的軟體機器人,LCEs暴露在可見光下時會發生形狀的改變。如果感受到外界的光源,機器人的形狀就會發生改變,變成履帶一樣,有了光的照射其身體也會相應的收縮進而推動身體進行移動。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和人工肌肉飛行器,師從軟體機器人先驅Robert Shepherd
    2018 年,她回到母校清華大學擔任助理教授,隨後一手搭建新型機器人實驗室,並組建了一支由 9 名碩博生和 1 名博士後組成的研究隊伍。針對該問題,趙慧嬋提出並設計了一種基於光信號的高度可拉伸光波導傳感器,不同於傳統的基於電信號的傳感器,該傳感器所使用的材料正是軟體機器人領域最常見、最簡便的橡膠材料,因此可以被共融嵌入到軟體仿生手中,這隻仿生手不僅實現了對自身位置和形變的定量感知,還實現了對外界物體軟硬、紋理、粗糙度的精確感知。
  • 新型人工肌肉收縮力達人體肌肉40倍
    新華社華盛頓7月13日電(記者周舟)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刊登的研究顯示,美國、中國等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人工肌肉,其平均收縮力是人體肌肉的40倍,且成本可控,易於大規模生產,應用前景廣闊。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圖 | 左七為趙慧嬋她的獲獎理由是,針對軟體機器人的大形變傳感難題,提出了基於光信號的傳感方案,為軟體智能假肢嵌入多模態傳感功能,實現了智能手對人手觸覺功能的仿生。相關研究論文以《基於高度可拉伸光導傳感器的軟體智能假肢》為題,發表於 Science Robotics 創刊號,並成為該創刊號收錄的四篇研究型文章之一。
  • 長得像軟糖的 7cm 小玩意,竟是模仿獵豹的「最快」軟體機器人
    而它,只是個長得像軟糖的軟體機器人。其最為霸氣的一面,或許是它的模仿原型——獵豹。沒錯,就是追「急支糖漿」的那隻動物,但它也是陸地上奔跑速度最快的生物。想像一下獵豹奔跑時的體態,脊背彎曲,四肢伸展騰空,落地時四肢收縮交錯蹬地。既然是以獵豹為原型,小獵豹也是這麼跑起來的,如圖:圖片是這樣然而,動起來是這樣看這運動姿勢,感覺獵豹被黑了。
  • 機器人柔性驅動技術——氣動人工肌肉有哪些分類?
    研究人員希望這種小範圍的脊髓整合是建立外周神經系統體外模型的第一步,目前這在活體病人或動物模型中是很難研究的。   這不是第一次人類取得突破性的機器人進展,確實最近的一次人類在軟體機器人的突破。   1962年,美國Unimation公司的第一臺機器人Unimate在通用汽車(GM)公司投入使用,成為第一代機器人誕生的標誌。
  • 模仿肌肉運動的「小香腸」機器人,貼在腰上就能輔助治療
    實際上,在機器人領域,軟體機器人並不是一個非常主流的概念。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都開始研發這類新型的軟體機器人以及柔性電池和電路板等等。從目前看來,學界和業界打造的軟體機器人各有千秋。有的軟體機器人蠕動能力高強到甚至可以鑽進細小的縫隙裡;有的軟體機器人熟悉水性,能夠像章魚一樣靈活地遊來遊去。
  • 26歲重慶小夥聯合發明「檸檬皮」軟體機器人
    袁航參與研究的這款機器人,外表酷似檸檬,但它身上 90% 的成分都由一種名為水凝膠的仿生材料構成。如大家所知,傳統機器人通常像個笨重的機器,上面有很多硬體和電子元件,因此它們無法和含人體在內的軟結構進行安全互動。   而合作團隊設計的 「檸檬片」 能在微小空間內、水下或地下執行任務。
  • 2016年機器人在研究領域都有哪些新突破 | 2016 影響因子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看到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軟體自驅動機器人誕生,也看到了最會走路的Altas再次突破自己學會走「梅花樁」,這些技術的突破必將在業界產生影響。仿生機器人    韓研究團隊打造強大人造神經,讓超級計算機模仿人腦
  • 科研人員研製出由磁場和光碟機動的軟體機器人,未來可應用多個領域
    (來源:Science Robotics)研究人員表示,這類仿生軟體機器人很可能會被用作生產燃料和藥物、海洋環境清理或變革性醫療的「智能」微觀系統中。我們可以將其想像成帶有四條腿的章魚,且佔其總重量90%的都是水,它沒有任何複雜的硬體或是液壓、電力組件。因此,該軟體機器人能夠不受體積限制,在水下或地下的微小空間中執行重要任務。那麼構造如此簡單的仿生材料,是如何像機器人一樣行走甚至還能跳舞的呢?
  • 歐洲研發軟體機器人,將在生物組織工程與生物力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歐洲研發軟體機器人,將在生物組織工程與生物力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09-28 10:32:59 據英國《通訊·材料》雜誌24日發表的一項機器人最新研究,歐洲科學家團隊報告研發一種磁驅動的新型高速軟體機器人。
  • 美媒:為什麼軟體機器人令科學家著迷?
    軟體機器人由包括納米材料在內的伸縮性最強的材料製成,能夠模擬人體肌肉功能等生物功能。可以說,這些機器人幾乎被納米材料賦予了生命。   問題在於,目前研究人員僅僅觸及了軟體機器人研究的皮毛。到2024年,其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21.6億美元。   相比之下,金屬機器人的局限性要大得多。
  • 專為「神盾局」打造的軟體機器人:通用電氣出品,能挖隧道,可軍用
    挖掘能力通用強,土撥鼠看了都嫉妒面對這些期待,通用公司於當地時間 2020 年 5 月 20 日公布了其研發的新型隧道挖掘機器人。據通用電氣的說法,這款機器人由公司中央技術開發部門 GE Research 的一個跨學科團隊研發,還自稱該團隊「挖掘技術強到土撥鼠都嫉妒」。
  • 史玉升教授:4D列印智能構件的增材製造技術及應用領域
    02 4D列印技術內涵不斷豐富 4D列印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國麻省理工TIBBITS教授在2013年的TED大會上提出,他將一個軟質長圓柱體放入水中,該物體自動折成「MIT」的形狀,這一形狀改變的演示即是4D列印技術的開端,隨後掀起了研究4D列印的熱潮。
  • 美國科學家開發新型仿生材料:會跳躍、旋轉,還會爬行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模仿生物的軟材料。當光線照射時,這種薄膜狀的材料變得活躍起來——彎曲、旋轉,甚至在表面爬行。這種材料被西北大學的研究小組稱為「機器人軟物質」,它不需要複雜的硬體、液壓或電力就能移動。研究人員相信,這種類似生命的材料可以執行許多任務,在能源、環境修復和先進醫學方面都有潛在的應用。西北大學的Samuel I. Stupp領導了這項實驗研究,他說:「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智能的設備不斷被開發來幫助我們管理日常生活的時代。」
  • iCANX Talks 學術報告︱Robert Shepherd教授·軟體機器人:連續體...
    在這次報告中,謝潑德教授闡述了軟體機器人的發展、柔性材料的利用以及各種與軟體機器人相關的感應器、致動器及液態供能系統的研究。會後iCANX Talks學術報告小組的康奈爾大學博士生劉旭和王凱揚總結了講座的主要內容,並對講座的問答(Q&A) 環節進行了翻譯與歸納。本文共計7000餘字,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相關內容對了解軟體機器人領域有一定的幫助。
  • 神奇的軟體康復機械手套——採用ACEO® 有機矽3D列印的軟體機器人
    打開APP 神奇的軟體康復機械手套——採用ACEO® 有機矽3D列印的軟體機器人 瓦克化學中國 發表於 2020-05-15 16:13:23
  • 軟體機器人擁有液體「肌肉」後,說不定可以和你扳手腕
    這便是一個名為軟機器人(soft robotics)的新興領域的目標了:為機器帶來更「自然」的動作。近日,在《科學》和《科學-機器人》學刊中發表的兩篇論文描述了一種全新的機器人「肌肉」。這種「肌肉」的全名叫「液壓放大自愈式靜電致動器」(hydraulically amplified self-healing electrostatic actutator),簡稱「hasel」。
  • 科學家開發「獵豹」速度軟體機器人
    受獵豹生物力學的啟發,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了迄今為止速度最快的 軟體機器人 ,比起前幾代軟體機器人,它能在混凝土表面或水中更快速移動。
  • 科學家找到可變形液態金屬 或將改變軟體機器人發展
    科學家找到可變形液態金屬 或將改變軟體機器人發展  Winnie Lee • 2019-03-22 16:49:51 來源:前瞻網 E1336G0